大馬「華人」與中國的距離(上):尊嚴受創的精神慰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年馬來西亞國內政治動盪與外在的中國崛起,使得華人在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出現和過往不同的裂縫及可能游移,這背後的脈絡與原因為何?
全產品速覽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陽光行動
聯合報數位版
聯合70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新聞話題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橘世代
myBeauty
寵物部落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HBL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聯副70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udn
/
轉角國際udnGlobal
/
政經角力
WhatsApp
twitter
大馬「華人」與中國的距離(上):尊嚴受創的精神慰藉?
2021/07/21黃國富
近年馬來西亞國內政治動盪與外在的中國崛起,使得華人在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出現和過往不同的裂縫及可能游移,這背後的脈絡與原因為何?圖為1945年,新加坡華人舉著「祖國萬歲」的中華民國旗幟,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新馬華人的身分認同問題。
圖/維基共享facebook
今年4月馬來西亞外長希山慕丁在和中國外長王毅正式會面時,希山用華語說出:「我們都是一家人」和「我的大哥」。
此「大哥論」在國內引發在野黨抨擊,認為有辱主權國家的國格,甚至被國際社會認為臣服於中國。
希山慕丁辯稱是以個人身分稱王毅為大哥,而非形容兩國關係。
5月31日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發出指示,要求中國各級領導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形象。
同日是馬來西亞與中國建交47周年的日子,卻傳出十六架中國軍機逼近馬來西亞砂拉越在南中國海(南海)附近領空;數日後,再傳中國海警船闖入馬來西亞海域,引發熱議。
對於中國軍方的舉措,馬來西亞中文媒體紛絲專頁上,出現不少對馬來西亞政府的調侃與貶抑,譬如:「大哥的飛機飛在小弟頭頂,沒關係的,兄弟嘛!」之類的留言,也引發「挺中」和「抗中」的無交集互噴混戰。
在這波爭議中,部分言論似表現了對國家之間界線的模糊意識,讓一些人質疑華人是否在國家認同上有所鬆動。
此次事件因涉及馬中兩國關係的爭議,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一些反應,凸顯華人長期在「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之間的內在張力,特別是近年馬來西亞國內政治動盪與外在的中國崛起,使得華人在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出現和過往不同的裂縫及可能游移,以及對於擺脫當前困境的方向,在想像和期待上可能也有所變化。
5月30日,圖為中國軍機在馬來西亞沙巴州哥打京那巴魯上的海區領空被發現。
圖/歐新社facebook
中國「逼近」馬來西亞領空之外,也傳出中國海警船闖入馬來西亞海域,事實上,中國過去在南海宣稱的「九段線」主張一直在東南亞各國引起極大爭議。
圖/美聯社facebook
▌對「中國」議題的分歧和割裂
有關「中國」的議題,近年在馬來西亞中文媒體的粉絲專頁上,經常有較一般新聞更多的留言回應,且幾乎每隔段時間,會因個別事件引發爭論。
在情感基礎不同、不實資訊亂竄與確認偏誤下,經演算法和後真相的操作,更強化了華人之間的認知與心理隔閡,在虛擬空間出現語言的大亂鬥,互貼「中華膠」和「慕洋犬」等負面標籤,甚至出現越來越多粗暴和羞辱式的情緒發言,形成各說各話的立場表態、譏諷和攻擊,這些爭議包括台灣的統獨爭議到香港近年的爭取自由民主運動,以及每年六四的紀念等。
目前擁有約七百萬人的馬來西亞華人社群內部相當異質,譬如家庭用語(華語、英語等)、階級、宗教和性別等差別,對於中國的態度和理解也很複雜多樣,涉及情感、心理與現實利益等元素,若將所有人歸類為「挺中(共)」和「抗中(共)」,或將年長者皆視為「挺中(共)」,而「抗中(共)」者則是年輕世代,這類二元對立的分類,簡化了華人社群內的異質性與複雜性,當中也有很多模糊的部分,會隨內外環境的變化有所調整,而彼此之間已沒太多耐性去理解他人,多放棄了溝通和對話的可能。
其實華人社群主流也有一些徵候,展現了跨世代的共同特性,不僅影響許多華人的生活信念與實踐,也包括當下更趨複雜的「中國因素」下,對中國所展現的某些態度傾向,也對在地政治的發展有所影響。
圖/美聯社facebook
▌獨立前後: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緊張
早期「中國」僑務政策在星馬地區華僑社會的聯繫,主要是透過華校、會館與報紙等文化機制,即所謂的「三寶」或「三大支柱」,它們是凝聚與再生產民族意識的重要機制。
中華民國成立後,新加坡和馬來亞各地現代中文小學紛紛成立,呼應著「中國」民族國家的建立。
此時身分認同中的「文化認同」,主要建基於傳統中華文化上,使個人成為文化價值的乘載者;而「政治認同」是以具體的國家、政府或政權作為認同之對象的「中國」認同,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當中包括個人與國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係,高呼效忠與團結口號,同時排除異己。
在建構「中國」跨地域的政治認同過程中,二戰期間的抗戰強化了華僑的國家認同,但在二戰後面對複雜因素的衝擊,特別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在內戰的分裂後形成兩政權之敵對狀態、殖民的英國和美國對「中國性」(Chineseness)會對華人產生作用的看法分歧,以及在地新興國家紛紛獨立,開始建構自身的新興民族國家,都讓許多海外華僑面臨政治認同的轉變過程。
馬來(西)亞在1957年獨立後,大部分華人取得公民資格,在政治認同上逐漸轉移至「馬來(西)亞」這具體的國家,且視為安身立命的所在。
但是官方在建構民族/國族身分時,主要以「馬來人穆斯林文化」為國族核心,其他族群與文化則多被排除。
二戰期間的抗戰強化了華僑的國家認同,但在二戰後面對複雜因素的衝擊,特別是國共內戰分裂後所形成兩政權之敵對狀態等,皆讓華人看法分歧。
圖為1950年代,馬來西亞華人和馬來人在雪蘭莪州的士莪月(或稱士毛月,Semenyih)發起聯合示威,反對共產主義活動。
圖/維基共享facebook
1969年發生「513事件」族群流血衝突是個重要轉折,開啟了在政經文等領域的結構重大改變,深刻影響至今的馬來西亞社會。
1970年代後各種對非土著的偏差與歧視政策,使華人社群在政經場域不斷被壓縮,更著重在文化場域進行動員,以抵抗國家機器的壓力。
而政府未採取完全壓制的狀態,在文化治理上提供一些空間,讓少數族群的不滿與壓抑有缺口得以抒發,也提供族群政治更多操作與協商的空間。
華人社群在防御狀態下,透過族群民族主義作為感召力量,強調中華文化與語言的獨特性和優越性,抨擊各種不公平政策對華社的打壓,呼喚憂患意識,以抵抗性認同凝聚族群內部的力量。
這些論述成為華社的基本共識,也是集體動員的基礎,讓華人與其他族群間(他者)的邊界更加清晰,但也出現不斷排除他者的狀況。
華文教育的維繫,是捍衛文化的重要場域,但是在推動華語教育的過程中,華語被視為母語,在以華語「優先」下,原本祖輩的各地方言在校園內被壓抑,一般華小多禁止學生說方言,抑制了方言的學習和傳承。
而早期受中國共產黨影響與感召,但在1960-70年代大量被拘捕與壓制的左翼華人,也成為推展華文教育的重要支持者與行動者。
1969年5月4日,甲洞勞工黨黨員林順成被警察射殺,民眾在5月9日手持林順成的肖像與棺木送行,加劇了當時族群間的緊張局勢,醞釀了於幾天後爆發的「五一三事件」。
圖/美聯社facebook
圖為發生「513事件後」的吉隆坡現場。
圖/美聯社facebook
▌英殖民產物:對他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英殖民者治理馬來亞時,其治理受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以社經地位或種族預設了各個種族之間素質的差別。
殖民者透過建構各族群之間的刻板印象與迷思等手段進行分化,譬如「馬來人懶惰」和「華人富裕」等的敘事,建構種族和族群之間的階序,更合理化優越種族(族群)對其他群體的歧視與壓迫,埋下日後馬來西亞社會各族群相互妒恨的狀態。
前首相馬哈迪近年仍重複此類論調,操弄族群之間的猜忌和偏見。
2014年4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訪問馬來西亞時曾說,「唯有非穆斯林人口不受歧視,馬來西亞才能成功」的言論,馬哈迪回應:
「你有看過華人是貧窮的嗎?而印度人是專業人士,他們是律師和醫生」。
到了2020年6月,二度任首相下台後的馬哈迪聲稱,華人極其富裕,幾乎「掌控」國內所有城鎮,也引發許多批評。
除國家對不同族群的制度性歧視,在日常生活裡,迄今常見歧視其他族群的狀況,譬如在租房和公私部門的職場上,而在網路世界裡對他者的種族歧視言論更是常見。
「唯有非穆斯林人口不受歧視,馬來西亞才能成功。
」圖為2014年到訪馬來西亞的歐巴馬。
圖/路透社facebook
在長期的「馬來人優先」的政策下,非馬來族群感受到在各領域的被壓迫,以及體制的系統化歧視,從教育政策的偏差到購屋的優惠等。
譬如在高等教育領域,1971年後施行族群配額制(quotasystem),以族群人口比率作為大學收生名額的基本判準,像馬來亞大學的華人學生從原本的七成,逐漸減至約三成,馬來族大學生則大幅增加,而在更邊緣的印度裔中,一些社會經濟條件不足者,獲得念大學和向上流動的機會。
因此,一些政策的施行和影響相當複雜,但是華人社群中的中下階層在長期生活裡有很直接的被剝奪感,一些人很關注華人人口比例的持續下降,也凸顯了對「人數劣勢的弱勢」的焦慮。
然而,面對體制下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困境,以及不易說清楚的情感糾結,不少華人容易把問題簡化的歸咎他者,即強化對「人數優勢」群體(馬來人)的妒恨,難以正視跨族群的權貴掠奪國家財富,不分族群的中下階層皆成為國家體制腐化的受害者,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華人社群過去經常以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例,也曾羨慕台港的經濟發展,認為是中華民族本來就具有的治理能力,而近年中國的不斷強大,更證明中華民族在各方面的優越性。
許多華人經常把馬來西亞在各方面發展的不足,輕易歸咎於其他族群的不思進取。
在長期對他者的刻板印象與汙名化中,華人多不太願意承認有著相當程度的種族歧視傾向,且辯護事實即如此,或是被壓迫下的反擊。
華人社群過去經常以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例,認為是中華民族本來就具有的治理能力,到後來認為被新加坡「追上」之後,也產生複雜的星馬情結,部分華人甚至自嘲「幸好新加坡離開馬來西亞」。
圖為1965年,李光耀在國家電視台向宣布脫離馬來西亞時禁不住落淚。
圖/路透社facebook
▌華人紮根之後:不被承認的屈辱與憤怨
經過數十年的國民教育,以及在地生活和生命經驗的積累,當中雖受一些問題的干擾與拉扯,但華人在傳統的身分認同上相當穩定,除維繫族群認同,也自認在國家認同上已毋庸質疑,對「馬來西亞人」身分視為理所當然,未有太多自我懷疑。
但是在族群政治的操作中,華人是「外來者」的議題經常被炒作,要「華人回唐山」的政治炒作偶會出現,迫使一些華人需強調與證明很早即在這塊土地落戶,譬如以馬六甲的明朝遺跡作為證明,顯示華人在數百年前已在馬來西亞這塊土地上生活。
族群政治下面對各種歧視性政策與不公,在追求國家認同中不被完全的國家與他者所承認,讓許多華人有「我愛這個國家,但國家不愛我」的尊嚴受創和悲憤,這種被忽略的屈辱與苦楚,往往比缺乏資源更讓人難受,也時而拉扯其政治認同的信念。
不少華人將現實中政治認同的挫敗,投射到想像中的文化中國,與之進行連結,形成中華民族的共同命運,在文化認同中尋找慰藉。
「你有看過華人是貧窮的嗎?而印度人是專業人士,他們是律師和醫生」首相馬哈迪在任期間也不斷操弄族群之間的猜忌和偏見,在其書中《馬來人的困境》(DilemmaMelayu)也提及類似論調。
圖/美聯社facebook
2015年9月16日,身穿紅衣的馬來人紅衫軍在吉隆坡召開「馬來人尊嚴集會」,力挺當時身陷貪污醜聞的納吉政府,更試圖硬闖具當地華人地標茨廠街,唯最後被鎮暴警察驅趕,引發族群間緊張情勢。
圖/美聯社facebook
▌哪一個「中國」:文化認同的記憶和想像
經歷過殖民統治與冷戰的世代,基本延續中國主流史觀的「屈辱感」,認為中華民族長期遭西方強權的打壓。
他們雖有相當時間和中國交流受到限制,但當時很受歡迎的邵氏電影武俠片,也成為文化記憶與想像的來源之一。
這些武俠片的故事發生時空經常相當模糊,似有意淡化其有意識塑造的輝煌「帝國」,它是以廣闊的領土和田園牧歌般的土地來展現「中國」。
這樣的敘事可略過左右之爭,化約為大致可接受的想像共同體,也呈現浪漫且飄渺的中國(神州)形象,影響此時華人對「中國」的理解與詮釋。
到了1970-80年代以後則受到港台影視、流行音樂的影響,也使得「文化中國」的元素更為複雜,當中包含了自由與民主的價值和氛圍,對國家獨立後成長的世代有相當影響。
中國近年快速壯大,強調「中國模式」的優越性,且中國與台港關係變化加大。
在中國的各種實質力量與大外宣論述影響下,台港社會的自由民主力量,經常被描述為西方敵人壓制中國的前線代理人,阻礙中國的統一,因此也成為中國的威脅和敵人,獨尊較為狹義的「中國文化」。
2019年7月21日香港元朗發生一些白衣人襲擊路人事件,中文媒體的社媒專頁上,出現反華勢力操控香港青年和打「漢奸」等留言。
但仍有華人傾向與同情台港的民主發展,試圖抗衡中國模式的論述。
圖為2019年7月21日,香港發生白衣人襲擊路人事件的報導中,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的留言。
圖/臉書留言截圖facebook
「聲援香港,守護民主」圖為馬來西亞華人在2014年聲援香港的雨傘運動。
圖/美聯社facebook
▌中國崛起:將共產黨與中國連結在一起
在華人社群氛圍中,被壓抑的「受害者」終於有出頭天了,不少華人接受「統一且強大的中國,將能給中國和華人更多好處」的論述,「中國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牽動不少華人的熱愛「祖籍國情懷」,且以炎黃子孫為榮,自認可重拾被遺落的尊嚴。
除了情感和心理因素,不少華人與中國商貿有實質的往來和合作,中國發展的好壞也牽動其實質利益。
1980年代前中國人的生活狀況不佳,一些華人家庭有中國親友求援後,匯款給遠方親友的經驗,也維繫著親緣的關係。
因此,對於中國在短時間內的經濟改善和跳躍發展,有著相當直接的感受,且多認定是中國共產黨的功勞。
對許多人來說,中國共產黨具有正當性,把中共政權等同於中國,「中國模式」這條明顯不民主的發展與致富途徑,越來越能說服不斷受挫與尋找出路的華人社群,對於中共政權的批評多被視為是對中國的批評。
因此,部分華人認為對內要抗拒國家機器的不公對待,對外則和「祖籍國」的所有中國人站在一起,抗拒美國等國家長期主導的世界秩序和對中國人權等領域的指指點點,羞辱與壓抑中國的發展,尤其近年美國力量的下滑與川普對自由民主的破壞,以及全球民主機制暴露的諸多問題,讓更多華人願意和中國站在一起,捍衛持續的強大,且享有中國崛起的紅利。
▌下篇接續:《大馬「華人」與中國的距離(下):失望民主找錯了出口?》
在華人社群氛圍中,被壓抑的「受害者」終於有出頭天了,不少華人接受「統一且強大的中國,將能給中國和華人更多好處」的論述,「中國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牽動不少華人的熱愛「祖籍國情懷」,且以炎黃子孫為榮,自認可重拾被遺落的尊嚴。
圖/美聯社facebook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傷害華人情感?新加坡國會選戰的「棕色臉孔」歧視之亂
都是「BABI」惹的禍?黃明志《你是豬》與馬來西亞族群恩仇錄
我們為何需要一部大馬史?《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
深度專欄
馬來西亞
中國
WhatsApp
twitter
黃國富
馬來西亞獨立研究者。
作者文章
大馬「華人」與中國的距離(上):尊嚴受創的精神慰藉?2021/07/21
大馬「華人」與中國的距離(下):失望民主找錯了出口?2021/07/21
最新文章
無人應答的SOS:日本「知床觀光船事故」人禍為何發生?2022/05/12
南北諜報家家酒?遣返「北韓間諜」的韓國人道難關2022/05/11
我們不是「威權笨蛋」?菲律賓選後撕裂的民主對話2022/05/10
法國選後難題:「失敗的馬克宏」能救通膨危機嗎?2022/05/09
重返恐怖政治的可能?菲律賓「威權復辟」選情Q&A2022/05/06
使女的哭聲:解讀美國「推翻墮胎權」的法律戰三大布局2022/05/06
回應
最熱
我們不是「威權笨蛋」?菲律賓選後撕裂的民主對話 2022-05-1017:42
北京養的皮卡丘?香港特首李家超「武官治港」愛國者就... 2022-05-0913:40
無人應答的SOS:日本「知床觀光船事故」人禍為何發... 2022-05-1215:20
轉角Daily/WHO譚德塞批評:中國清零政策「不... 2022-05-1113:34
使女的哭聲:解讀美國「推翻墮胎權」的法律戰三大布局 2022-05-0617:23
轉角Daily/菲律賓總統大選:小馬可仕狂勝衝擊的... 2022-05-1013:29
你媽在害怕什麼?歷史學家的「情感國度」田野踏查 2022-04-2713:20
重返恐怖政治的可能?菲律賓「威權復辟」選情Q&A 2022-05-0617:33
槍口下的雷尼德:俄軍殘殺烏克蘭人的暴行錄影 2022-05-1317:37
法國選後難題:「失敗的馬克宏」能救通膨危機嗎? 2022-05-0916:59
轉角國際臉書專頁
轉角國際udnGlobal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駐馬來西亞代表處僑務組– 各地僑情簡介
官方語言為馬來語,一般華人英語、華語亦通,馬國法律明定回教為國教,惟亦保障其他宗教信仰自由。氣候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在攝氏21至32度之間。
- 2大馬「華人」與中國的距離(上):尊嚴受創的精神慰藉?
近年馬來西亞國內政治動盪與外在的中國崛起,使得華人在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出現和過往不同的裂縫及可能游移,這背後的脈絡與原因為何?
- 3聽說馬來西亞華人很有語言天賦:3個不嫌少,4個恰恰好
在馬來西亞,許多華人家庭的長輩日常生活中慣用中文或方言來溝通,而孩子們在日日夜夜的耳濡目染之下,不知不覺就學會了中文或方言。 除了這種間接式的傳承,不管是在咖啡 ...
- 4馬來西亞華人_百度百科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至馬來半島的中國人後裔。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 ...
- 5你知道為什麼這麼多馬來西亞華人來臺唸書嗎?
相信大家身邊都有一些明明同樣是華人,中文也講得很好,可是腔調異於本地人,認識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為什麼會來臺灣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