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2年:基因療法未來值得關注的5大疑問! - 環球生技月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只是早期研究報告,但證明了這項技術確實有機會在人體內安全且有效地執行,為CRISPR基因編輯領域立下了重大臨床里程碑。

不過,這項臨床試驗仍有許多 ... 新聞 生技醫藥 內文 展望2022年:基因療法未來值得關注的5大疑問! 撰文記者吳培安 日期2022-01-28 (圖片來源:網路) A- A+ 加入收藏 以正常的「基因」當成「藥物」,已經不再是實驗室裡的操作程序,而是勢不可擋地朝著臨床人體實驗前進。

於此同時,全球頂尖科學家不斷在基因操縱技術上取得突破、帶來新的治療可能性,吸引全球投資人的滾滾熱錢,湧入基因療法(genetherapy)領域,就連數十年的跨國藥廠也無法忽視這股趨勢。

  然而,主打先進科學成果、大舉募資的基因療法研發公司,仍面臨有關基因運輸、治療方式,以及產品線同業競爭的問題;於此同時,過去1年來許多生技公司也遇上臨床研究成果不如預期,或者因受試者出現不良反應事件、叫停研究而遭受打擊。

  2022年,雖然基因療法領域的發展依然樂觀,但生技公司仍將面臨諸多挑戰,這也同時影響到有迫切需求的病人,能夠盡早取得基因療法。

展望2022年,外媒《BiopharmaDive》整理了2021年此領域的發展,以及今年值得關注發展的5大問題。

  問題1:FDA今年是否會有新批准基因療法產品?   美國FDA在2017年底,首度批准SparkTherapeutics(現為Roche子公司)的Luxturna,用於遺傳性失明疾病——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的治療;2019年8月,又批准了諾華(Novartis)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療法Zolgensma。

  但是在那之後,就沒有其他基因療法獲得批准。

甚至雪上加霜的是,BioMarinPharmaceutical、Bluebirdbio等臨床開發領先者遭FDA一度叫停,不過兩家公司都在爭取2022年追趕進度。

  例如,Bluebird今年有2項療法正在FDA審查中,分別針對乙型地中海貧血(betathalassemia)和罕見腦部疾病,預計分別在5月、6月將會公布審查結果;BioMarin則在1月中宣布新獲得一批A型血友病的療法成效數據,預計很快提交給FDA以重新申請藥證。

  其他則有像是CSLBehring、PTCTherapeutics也在計畫遞交基因療法申請。

不過,監管單位的批准只是提供療法驗證。

即使獲得上市批准,這些療法產品預期推出的高價位,再加上長期安全性和效益的疑問,還是可能對其形成銷售上的障礙。

  問題2:基因療法資金挹注開局看好、後期暴跌?   據《BiopharmaDive》統計,2020年共有將近200億美元,湧進基因療法、細胞療法開發公司,創下自2018年來的歷史新高;2021年美國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公司名單中,此類型公司也以歷史新高的16家寫下新紀錄,且募了超過5000萬美元。

  然而,2021年生技公司的股價到了年底,整體來說仍呈現大跌趨勢,特別是其他基因療法開發公司遇到的一連串安全性事件,導致股價重挫;甚至有些尚在臨床前階段的公司,被賦予了很高的期待,也因研究成果不如預期而暴跌。

  例如2020年6月募得2億美元的GenerationBio,擁有一系列針對肝臟和眼睛罕見疾病的臨床前基因療法產品線,但在2021年12月遭逢一連串動物實驗失利,使得公司股價下跌了將近60%。

  對此,再生醫學聯盟(ARM)執行長JanetLambert仍樂觀表示,基本上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的投資,主要的驅動力是來自於科學進展、臨床試驗事件和里程碑,因此他仍然看好2022年的發展。

  問題三:臨床安全性不良事件,將如何影響FDA的審查?   基因療法在置換、或是編輯缺陷基因的潛能已經獲得證明,但要如何安全的執行這個過程,恐怕就不那麼確定了,特別是那些在臨床進度上取得領先的公司,2021年就發生過好幾次安全性疑慮。

  像是AudentesTherapeutics和輝瑞(Pfizer)兩家公司,他們的臨床試驗都遇到死亡原因尚未完全釐清的死亡事件。

其他像是UniQure、Bluebirdbio和最近的AllogeneTherapeutics,也遇到疑似有關的癌症、或是令人擔憂的基因異常,導致臨床研究中斷和調查,後來三家公司皆獲得澄清。

  如今,數十家生技公司投入基因療法臨床試驗,未來面臨的不良反應事件恐怕只會更多。

有鑑於對基因療法安全性的疑慮,FDA也在去年9月召開專家會議,不過會中雖然提出了多種改善安全性的研究方法,但最終專家們並未建議用任何方式放慢研究的腳步,也沒有為基因療法研究設定可能造成安全疑慮的劑量上限,並沒有實際的改善措施。

  問題四:體內基因編輯技術,是否會再次取得突破?   比起仰賴從患者體內取出細胞、在患者體外加以處理再植入的治療方式,直接在患者體內執行基因編輯,被視為更簡單的治療途徑,但它的潛在風險也更高。

目前各家生技公司鎖定的治療部位,除了受到免疫系統影響較低的眼睛,還有包括肝臟、肌肉、肺臟······等。

  要說到2021年最大的突破,莫過於6月時諾貝爾獎得主JenniferDoudna創立的IntelliaTherapeutics,公開了其與再生元(Regeneron)共同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體編輯候選藥物,首個體內(invivo)CRISPR基因編輯臨床1期試驗結果。

雖然只是早期研究報告,但證明了這項技術確實有機會在人體內安全且有效地執行,為CRISPR基因編輯領域立下了重大臨床里程碑。

  不過,這項臨床試驗仍有許多問題尚未獲得解答,例如治療效果究竟能夠持續多久。

Intellia表示,預計在今年第一季更新研究進展,並預計在今年稍晚,再公布另一項體內基因編輯療法的早期研究成果。

  跨國投資銀行RBCCapitalMarkets分析師LucaIssi認為,體內基因編輯是未來的趨勢。

這項觀點正體現在輝瑞(Pfizer)公司於今年1月10日,宣布與臺裔基因編輯科學家劉如謙(DavidLiu)共同創辦的BeamTherapeutics達成3億美元研究合作,開發肝臟、肌肉和中樞神經系統(CNS)的體內基因編輯療法。

  問題五:產品線定位重疊,開發商如何殺出重圍?   隨著越來越多細胞與基因療法公司成立,各種療法的產品線也快速成長,臨床試驗研究數目也越來越多。

不過,許多公司其實是利用相似的方法,試圖治療相同的疾病,使得它們的目標有時看起來很相似,彼此在臨床開發速度上之間也出現角力。

  根據2021年9月投資銀行PiperSandler公布的統計報告,多達21項基因治療項目都鎖定A型血友病,19項鎖定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18項鎖定鐮刀型血球貧血症;基因編輯領域中,Intellia、Editas、Beam和CRISPRTherapeutics等由知名科學家創辦的公司,都是鎖定鐮刀型血球貧血症,其中又以CRISPRTherapeutics的進展最快。

  跨國投資銀行Stifel的分析師,也特別針對最近遺傳性罕見疾病法布瑞氏症(Fabrydisease)和血友病的進展,表示他們認為隨著這些研究項目陸續進入臨床,且特定罕見疾病獲得了不成比例地關注等趨勢下,投資人將會更加謹慎審視這些公司。

  參考資料: https://www.biopharmadive.com/news/gene-therapy-editing-trends-questions-2022/617142/   (編譯/吳培安)     記者吳培安 石橋を叩いて渡る 基因療法 FDA 下一篇 建構本土「基因性視網膜退化基因資料庫」、臺大完成東亞首例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 回列表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生醫資金「斷鏈」!新創募資存亡之秋?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醫說】9位細胞治療名醫:讓細胞治療成為患者新希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