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電動車真的很環保嗎?」 - 換日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綜合來說:電動車與傳統汽車「誰更環保」? ... 納入「車輛完整生命週期碳排」後,結果仍有53 個地區顯示電動車比起燃油車,更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音頻節目集 Podcast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觀點評論 評論 再論「電動車真的很環保嗎?」 JackI.C.Huang/TheWorld2.0 2021/01/20 8343 PhotoCredit:Ed[email protected] 「電動車是否真的很環保?」筆者拋出此一問題,目的不是在替燃油車「背書」、或非黑即白地強調誰比較「好」、誰比較「環保」。

而是希望藉此從更多面向,和讀者一同探討那些電動車可能被我們所忽略的「潛在成本」,並促成更多改進方案而已。

筆者先前發表了一篇文章:《電動車潮流讓特斯拉股東賺飽飽──但它真的很環保嗎?》(以下簡稱前文),意外引來不少評論,也收到一些轉貼來的「指教」。

撇開沒什麼建設性的「嗆聲」,有些評論確實邏輯清晰且充分舉證,並點出筆者先前撰文時未能考量到的角度。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希望進一步釐清相關爭議,並補充前文中有所疏漏的部分盲點。

測量標準與範疇,決定了「環保」的程度 首先,在前文中,筆者主要的觀察與論點有以下幾項: 一、考慮節能減碳效益時,除了(汽車)行駛過程中的碳排外,也應納入「整個生命週期」,包含生產、製造過程中的碳排放──但並未直接下定論電動車的製程必然「比較不環保」。

二、除了碳排之外,其他對社會、環境造成影響的「外部性」亦需綜合考量,或制定相應的測量標準,用以參考或規範。

例如文中提到的稀土,就是一個於開採過程中,會對環境造成很大衝擊的因子。

三、比較偏向個人想法:筆者認為,長期來看電動車絕對更環保、也是國際趨勢,但短期內是否能在兼顧「減碳」和「效率」間,找到電能和燃油之間的「最適點」?當然,這也只是眾多討論中的一種聲音,不是必然的結論。

[email protected] 綜合來說:電動車與傳統汽車「誰更環保」?其實取決於你怎麼測量,用什麼樣的標準來測量。

同時這些比較而來的差距,也可能是由多個變量引起的──因此如果要更接近事實,就不能只限定於單變量分析(univariateanalysis)。

用同樣的邏輯先來「自我批判」一下:前文已提到瑞典研究機構的數據告訴我們,若把製程也考量進去,則電動車其實也有不少碳排的問題──雖說如此,但2020年3月由劍橋大學提出的研究則顯示,根據研究團隊在全球59個國家/地區實測,並納入「車輛完整生命週期碳排」後,結果仍有53個地區顯示電動車比起燃油車,更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至於剩下的6個國家/地區,例如高度仰賴燃煤發電的波蘭,電動車的「整個生命週期」則不如燃油車「環保」(此處「環保」的定義為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低)。

「電能」的來源環保嗎?相關討論中經常缺席 易言之,即便把車輛本身「製造的過程」、「用電的方式」也考慮進去,電動車在(劍橋研究中的)多數國家/地區,產生的污染仍小於燃油車。

但看到這裡,相信我們也都能同意這點:電動車既然要大量使用電能──正如傳統汽車要大量使用燃油一樣──則作為其主要動力的「電能」來自何方、是否夠「環保」?必然也是大力推行電動車普及化的同時,政府相關單位需一併考量的政策。

因此,如果要認真討論「電」的問題,其實很值得從電動車這個議題延伸,順便探討一下台灣整個電力供應系統的現狀;而不是一提到「(車輛本身的)能源轉型」就高潮歡呼。

以台灣的現狀來說,假設我們要達到政府所承諾:「2025前,再生能源占比20%;裝置容量合計25.7GW以上」的話,若依照現行規劃,勢必會影響到供電的穩定性──簡單來說,目前再生能源扣除水利,僅占全台供電來源的3-5%左右,因此靠偶爾的火力(天然氣)或水力機組,在太陽能和風電系統無法負荷時,能輕易補足。

圖/QuangNguyenVinh@Pexels 但再生能源發電量要達到20%以上的規模時,勢必需要讓一些傳統的燃氣複循環機組「解聯」;然而再生能源終究是「靠天吃飯」(根據經濟部現行規劃,將以太陽能、離岸風電為主),不可能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維持穩定的電力供應。

那怎麼辦?目前的解法,是啟用更多的複循環機組,配合再生能源的發電狀況,頻繁地解聯降載、併聯升載,或長時間持續低載運轉──這樣反而更不環保。

當然,若繼續往下討論,就得把整個台灣的電力系統規劃、現狀與前因後果通通搬出來,之後再用其他專文來討論吧。

電動車的「能源轉換效率」更高 回到主題:關於電動車與燃油車的比較,前文中有所不足之處,在於忽略了「能源轉換率」這個變項──而在能源的轉換效率上,電動車很可能比燃油車好很多。

《論者質疑「電動車只是將污染轉移到電廠」,這樣的推論忽略了「能源轉換效率」》這篇文章,就引述了美國2018年能源局的研究報告,當中指出電動車的能源轉換率,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可達77%-82%──而燃油車僅有30%。

所謂「能源轉換率」,大抵上要以相同的單位「熱值」去同比換算,並考量到種種外部因素和耗損。

該研究指出每一公升的汽油,約等於3.44·度的電。

因此該文用此標準比較,指出「燃油機車加1公升的油可行駛約25公里,電動機車則大概可以行駛50公里左右。

」(文章中提供的數據)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都知道:重量越重,需要驅動的力量就越大。

若把相同的比較套用到「汽車」上的時候,我們不妨看看另外的數據:根據特斯拉(Tesla)的實測,其S75D車型使用的是75度的鋰電池,實際可使用電量約72.6度,按官方公布NEDC數據、可行駛466公里。

這樣算下來,1度電可讓電動車跑的里程數大約是6.5公里;3.44度的電在「最理想狀況下」,則可達22.36公里;若我們拿2.0公升的燃油車來比較,一公升的油在同樣的「最理想狀況下」約可行駛13-15公里──結論是電動「汽車」的能源轉換效率確實也比燃油車好上不少,但相對不如機車的差距來得大。

同時,我們還沒談到電池壽命、電池回收、充電樁建置等議題。

此外,也不該迴避燃油引擎在能源轉換率、污染控制上,可能出現的技術突破。

「電池問題」將是電動車的最大挑戰 既然談到電池,我們再從兩個方面來聊一下:首先,根據車輛全球定位公司Geotab在2019年的報告,電動車平均每年會減少大約2.3%的電池容量──如同iPhone等電子產品,隨著使用時間越長,電池的功率也會逐步降低。

而若以「容量低於85%」作為替換電池的標準,則電動車大約每6年半就需要更換電池;反觀燃油車的動力機組壽命,基本上可以超過15年。

儘管電池技術不斷革新,但如同前述,現階段大規模量產的成本仍相當高,且以台灣PBGN智慧電動車聯盟為例,目前採用的是「換電系統」──因為到一定使用年限後,直接更換電池比重複充電更具經濟效率。

故可以想見,至少在電動機車領域,電池的數量會是電動機車的數倍之多。

這些電池回收汰換後的問題,雖然消費者看不見,但仍需要政府及早規劃。

圖/Henry&Co.@Unsplash 另一個關於當代電動車使用的「電池」,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稀土」。

在前文發布後有人質疑,電腦、手機也都有使用稀土,憑什麼只歸責於電動車?其實關於稀土資源的使用,現階段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用」,而在於有無適當且嚴謹的評估指標,去考量其造成的環境影響。

筆者的重點亦從不在「稀土會產生污染」所以「不要用」,而是應該用對待「碳排放」同樣的態度和標準,去檢驗、評估其可能對環境產生的衝擊。

也有人認為,稀土問題根本是「國際政治造成的假議題」,其對於環境、人權的種種負面影響,用輿論壓力和經濟制裁來對付即可──但按照同樣標準,目前各國政府、主流輿論,不也正是用這個方法在「對付」石化產業嗎? 環保不是一種「宗教」,需要更多理性討論 承上所言,若要解決稀土問題,我們首先要能更客觀地關注這個議題,並吸引夠多的社會參與,從碳排放與空污的討論中挪一點目光過來,才有可能督促監管單位訂出稀土有關的ESG標準──正如長期以來在許多環保人士、學者專家的努力下,人們日漸重視石化產業的碳排等問題一樣。

關於「電動車是否真的很環保?」筆者拋出此一問題,目的不是在替燃油車「背書」、或非黑即白地強調誰比較「好」、誰比較「環保」。

而是希望藉此從更多面向,和讀者一同探討那些電動車可能被我們所忽略的「潛在成本」,並促成更多改進方案而已。

事實上,筆者在前文中亦多次提到:長遠來看,電動車不僅是趨勢,也是必要的發展策略,但需要從技術、商模、政策、法規、環境、可行性、轉換成本,乃至「人性」等方面去深入思考它成為主流後的未來;而非死抱著「開電動車就是愛地球」、「綠能就是唯一解」等信條,只要有人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就動輒將其貼上「擁石化」、「擁核」、「不友善環境」等等標籤。

另外筆者也觀察到,目前大家在談論電動車時,普遍有討論「未來」的傾向;反觀在討論燃油車時,則排除了內燃機在過去百餘年來,早已歷經無數次的演進,未來在技術革新和污染管控方面的研發,也有很大的進展空間和可能性。

甚至很多時候,人們其實是拿「未來」的電動車與「現在」的燃油車比較。

誠然,新科技(尤其是標榜「讓世界更好」的新科技),其發展在媒體和輿論的擴散下,經常是被高度看好、甚至狂熱崇拜的。

但其潛存的風險和問題,也應該有討論的空間,才能促使科技繼續往更環保、更符合人性的方向發展;而非被刻意無視、甚至打壓攻擊。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燃油引擎剛被發明時,不也被當代無數人視之為「讓世界更好」、「不得質疑」的新科技嗎? 最後,網路上大家平等發表見解,理性討論可以讓彼此都學到更多。

謝謝部分讀者先進、專家們對筆者前文不足之處的指教;至於只是因為「信仰」被冒犯就要動輒「糾眾嗆聲」的,就實在沒必要理會了。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張翔一 電動車 能源 環保 關聯閱讀 阿姆斯特丹2030年全面禁止燃油汽機車?漂亮理想的背後,其實沒那麼簡單 電動車的戰國時代:三大難題讓電動車的「大趨勢」,未必如想像中的「環保」與「樂觀」 為什麼電動車將會取代汽油車,而且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很多很多? 作品推薦 派駐在聯合國維和部隊,是一種怎麼樣的工作體驗? 「人人有錢拿」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究竟道理何在?——淺談UBI的常見爭議與實驗結果 參考資料 TOP JackI.C.Huang/TheWorld2.0 JackI.C.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

目前在曼谷,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Office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OICT),協助fuelmanagement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

足跡走遍世界20多國,曾旅居紐約、舊金山、首爾、北京、新加坡、歐洲等地。

喜歡接觸新事物,腦子裡總是有左派與右派的思想不停衝撞。

看更多 上一篇 「欸,看到長輩怎麼不會叫人?」──什麼是心理操縱?我們又該如何避免? 下一篇 服裝作為一種表態:第46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衣著政治學」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商業Business 【商戰歐洲】特斯拉失去歐冠寶座:天價罰款+超值優惠,「迫使」電動車群雄並起? 財經Finance 台灣到底該用「哪種電」?——其實完美的發電方式並不存在,「電力組合」可能更重要 評論Opinion 發展天然氣和保育藻礁,該如何抉擇?──不作「環保偽君子」,從挪威案例說起 財經Finance 中國信託X資誠合作發布2022臺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 【未來人才進行式】EP1小紅帽創辦人林薇Vivi 熱門文章 1 「30歲前年薪破700萬」主角許詮現身說法:台灣人才值得Globalpay,關鍵是「打群架」 2 「財務自由」和你想像得不一樣──34歲就退休的我,為什麼後悔了? 3 《末代皇帝》後裔的真實遭遇與認同掙扎:伊爾根覺羅.啟威與他的「滿洲夢」 4 《哈利波特》演的都是真的?牛津大學職員親揭:被分到哪個學院,就決定了你的命運 5 馬來西亞備受矚目的「沈可婷案」:她是誰?為何一日引發數十萬人連署聲援? 6 身為親餵3個孩子的公衛學者,我有話想說(上)母乳的好處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