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身體慢性發炎!研究:10分鐘運動就能消炎防癌 - Heho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癌症是一種身體的慢性發炎,而很多人想要透過吃抗發炎、抗氧化食物來預防癌症,卻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沒效。

其實最天然健康的消炎方式,是「運動」, ... Skiptocontent 癌症是一種身體的慢性發炎,而很多人想要透過吃抗發炎、抗氧化食物來預防癌症,卻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沒效。

其實最天然健康的消炎方式,是「運動」,運動不只可以消除已經發炎的問題,還可以增加身體的抗發炎能力,從根本開始遠離發炎體質。

每天10分鐘運動,幫身體消炎! 「運動」的好處很多,從減肥、增加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等,好處說也說不完。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運動帶來的好處不只這些,它還能改善全身的循環系統,把身體中造成發炎的廢物排出去。

加拿大薩省大學(UniversityofSaskatchewan)物理治療系副教授ScottyButcher在一項女性研究中發現,年齡在50~75歲的女性,如果運動能力差,死於癌症的機率是運動能力好的人的2倍,死於其他慢性病等原因的機率則增高到4倍。

圖片來源:freepik 為了確認真的是運動造成的差異,研究團隊針對受訪者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運動能力好的人,可以很容易進行10個代謝當量(METs)的運動,像是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慢跑,或是以30公里/小時的速度騎腳踏車;但運動能力差的人,即使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都會覺得累。

「運動對身體來說是一個挑戰,而劇烈運動的挑戰很大,所以身體會有更快、更全面的反應,以便應對下一次的挑戰;所以在運動結束之後,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肌肉,血液會攜帶氧氣、養分,不只增加肌肉的質量,也讓廢物減少,同時修復發炎的地方。

」研究團隊說。

而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運動,研究團隊說,只要有達到6以上的代謝當量、持續10分鐘,其實就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研究團隊說,「跑步、游泳,或是去做一些拳擊、有氧舞蹈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 代謝當量(METs) 是用運動的耗氧量來計算熱量的消耗,6METs的運動大約是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只要超過這個速度、強度的運動,感覺自己心跳增加、呼吸有點喘,都算是中高強度的運動。

年紀絕對不是運動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老了,就不能做這種高強度運動,其實年齡真的不是問題,身體素質才是問題。

」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家驊說,一個70歲的人,如果沒有保養,肌肉跟25歲的人比起來少了37%,但脂肪卻多了114%,好像體重沒有增加太多,但體內早就力量不足。

圖片來源:freepik 而研究團隊也認為,當然有些激烈運動可能會傷到膝蓋等關節,但「真正的鍛鍊,應該是對骨骼有很好的保護,反而可以強健骨骼。

」所以他們建議可以先尋求專業教練的建議,確認什麼樣的運動適合自己,然後慢慢鍛鍊,每天只要10分鐘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 VigorousExerciseCanGreatlyReduceYourRiskofCancer,HeartDisease 文/盧映慈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從疲勞到癌症只需4步,這些警訊要注意! 2019諾貝爾醫學獎抗癌新招:別讓你的癌症腫瘤「缺氧」! 中風不是吃健康就能避免!肌力運動幫助血管更新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4-012.COVID-19/收到細胞簡訊怎麼辦?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後該快篩嗎?2022-04-063.整理包/今本土飆增551例!新北確診數最多,各縣市足跡一次看2022-04-124.整理包/快篩試劑買哪個廠牌?陽性怎麼辦?什麼時候該用快篩?2022-04-105.COVID-19/東部花蓮疫情也燒不停!全台最新足跡一次看2022-04-11 影音健康 【OL悄悄話】第三劑疫苗一定要打嗎?打哪個廠牌好?未來還要打第四劑嗎?2022-01-25【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人體地圖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新冠肺炎專區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百年大疫專題 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友必知 預防保養 專家科研 飲食與運動 更多醫學專區 視力保健診療室 心血管專區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睡眠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流感疫苗專區 美豬開放爭議 未來醫學專區 急診室直擊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治療癌症 認識癌症 協助資源 康復調理 抗癌新知 預防癌症 抗癌故事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健康管理 健康小幫手 營養查詢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健康特刊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親子生活 孕前到產後 教育學習 COVID-19疫苗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