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茲·舒伯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蘭茲·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 ... 法蘭茲·舒伯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歌曲之王法蘭茲·舒伯特FranzSchubert威廉·奧古斯特·里德(英語:WilhelmAugustRieder)由自己於1825年所繪的水彩肖像畫繪製的油畫,1875年出生(1797-01-31)1797年1月31日神聖羅馬帝國維也納逝世1828年11月19日(1828歲-11-19)(31歲) 奧地利帝國維也納國籍 奧地利帝國知名作品第四交響曲「悲劇」,第五交響曲,第八交響曲「未完成」,第九交響曲「偉大」,連篇歌曲《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鋼琴獨奏《流浪者幻想曲》,21首鋼琴奏鳴曲,戲劇配樂《羅莎蒙德》所屬時期/樂派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擅長類型藝術歌曲,交響曲,室樂,鋼琴曲 師從 薩列里 簽名 法蘭茲·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SeraphicusPeter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他一生短暫,只活了31年,但卻創作了超過600首歌曲,以及19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9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等。

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

他在世時,大眾對他的認識和欣賞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經有一百首著作出版。

他早年擔任父親學校裏的教師,辭去職位後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靠朋友的接濟。

死後,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當崇拜、卻只見過幾次面的貝多芬墳墓旁。

目次 1生平 1.1早年 1.2作曲家生涯 1.3晚年 2作品 3評價 4樂器 5專輯推薦 6註釋 7參考資料 8參見 9外部連結 9.1錄音 9.2樂譜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舒伯特像,於維也納市立公園 舒伯特的父親法蘭茲·西奧多·弗洛里安·舒伯特(FranzTheodorFlorianSchubert;1763年-1830年)是一個摩拉維亞農夫的兒子,當時在利奧波德城(Leopoldstadt,現維也納第二區)一所教區學校任教,同時他亦是一位業餘音樂家。

舒伯特的母親伊利莎白·維茲(ElizabethVietz;1756年-1812年)婚前在維也納西北地帶的里希田塔爾區(Lichtental)從事女僕工作[1]:5。

他倆於1785年1月17日在里希田塔爾一處教區教堂完婚,翌年6月舒伯特的父親成為漢普夫地(Himmelpfortgrund)一所學校的校長[註1]。

1797年1月31日,法蘭茲·舒伯特在學校出生。

連同舒伯特自己在內,家中共有14名兄弟姊妹,不過這14人當中,有10名在出生後不久就病死,法蘭茲則是倖存的最年幼者。

1801年,舒伯特家連同學校搬遷至鄰近的圓柱街(Saulengasse)[1]:7。

從五歲開始,舒伯特就隨父親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基礎,六歲時開始進入學校上課,他的音樂的啟蒙也從那時開始。

七歲時,舒伯特師從於霍爾澤教堂的樂團長麥可·霍爾澤,可是霍爾澤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內容他早就會了。

舒伯特反而是從一名學徒工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那個學徒工曾帶他去臨近的一個鋼琴倉庫,給他機會接觸更好的樂器。

可以說他的早年教育顯有不足,而在那個年代,一個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個在公眾面前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

換言之,舒伯特的音樂啟蒙教育是不夠他踏上音樂家之路的。

1808年8月,由於在皇家教堂童聲合唱團裡唱歌,他進而進入皇家神學寄宿學校。

在那裡,舒伯特開始接觸了莫札特的序曲和交響曲。

正是大量不斷的接觸各種各樣的曲譜,以及經常去歌劇院聽歌劇,為他的後來的音樂造詣打下基礎。

同時,他的天賦引起了安東尼奧·薩列里的注意,後者決定教授他作曲和聲歌手樂理論。

舒伯特早期的室內樂很有特點,後來人們知道,他家在周日和節假日經常演練弦樂四重奏,他的兩個兄弟拉小提琴,他父親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

這正是他後來為之譜曲的業餘合唱的雛形[原創研究?]。

在寄宿學校後來的時光裡,他又陸續寫了很多室內樂,幾首歌曲,一些鋼琴曲片段,一首垂憐經(作品號D.31)和又聖母經(D.27),一首未完成的風琴八重奏(D.72/72a),一首清唱套曲(D.110),他的畢業作品《生命》,還有他的第一首交響曲(D.82)[註2]。

作曲家生涯[編輯] 1813年底,他離開了寄宿學校,同時為了避免服役,開始接受教師訓,並在1814年,於父親的學校里作低班的老師[註3]。

此時他的父親也與一位來自近郊Gumpendorf絲綢商人的女兒AnnaKleyenboeck再婚。

其後的兩年間,年輕的舒伯特忍受著繁雜的工作,他倒也遊刃有餘。

這期間薩列里一直對他單獨教授作曲[註4]。

他的第一部歌劇《魔鬼之樂》(DesTeufelsLustschloss,D.84)和第一部彌撒曲(D.105)都作於1814年,同年他還寫了三部弦樂四重奏、一首交響曲和17首藝術歌曲,其中包括經典的《潛水員》(DerTaucher,D.77/111)和《紡車旁的格蕾琴》(GretchenamSpinnrade,D.118)。

但1815年是他更為多產的一年,除了有教課的工作,還要找薩列里上課,以及生活的很多雜事,然而他的產量高得讓人難以置信:B♭大調第2號交響曲(D.125)完成了,緊接著D大調第3號(D.200)。

他又寫了兩首彌薩曲,第一首僅用了六天,還有三首歌劇《四年的哨兵崗位》(DervierjährigePosten,D.190)、《費南多》(Fernando,D.220)和《貝拉別墅的克勞汀》(ClaudinevonVillabella,D.239),以及未完成的《阿德剌斯特》(Adrast,D.137)和《來自薩拉曼卡的朋友》(DieFreundevonSalamanka,D.326)。

另外還有一部弦樂四重奏,四部奏鳴曲及零散的鋼琴曲,以及146首歌曲,有些歌曲還很長。

10月15日他就完成了8首歌,10月19日則是7首。

1814年12月,舒伯特結識了詩人JohannMayrhofer。

由於舒伯特的性格,他們的友誼很快發展至親密無間。

他倆的脾氣不一樣,舒伯特率直、開放、陽光,Mayrhofer憂鬱、沉默寡言,將人生看作對人的忍耐力的考驗。

他們的友誼,對舒伯特後來的幫助是多方面的。

朋友的支援 如果說1815年是舒伯特創作豐富的一年,那麼1816年卻是他命運轉折的一年。

他為歌德的詩歌《魔王》譜曲,令好友Spaun驚嘆不已。

幾周後,一個家境殷實的學生FranzvonSchober,因為曾經在Spaun的家裡聽過舒伯特的歌曲,前來拜訪。

他提出讓舒伯特辭去學校的差事,並資助他安心進行音樂創作。

這個建議可謂雪中送炭。

因為舒伯特剛剛申請盧布爾雅那宮廷樂師未果,正為壓抑的教職悶悶不樂。

他父親很快同意了他的決定,很快在四月末他搬到了Schober家寄宿。

舒伯特曾經為了補貼家用試圖教授音樂,但很快放棄,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創作中。

他後來說:「我整天都在寫,每當我完成一部,馬上開始下一部。

」 同一時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斷擴大。

Mayrhofer介紹他認識JohannMichaelVogl,著名的男中音,他與他的兄弟約瑟同是舒伯特的忠實歌迷,為了擴大舒伯特的影響力,更經常在維也納的沙龍演唱舒伯特譜寫的歌曲。

出色的鋼琴家JosephvonGahy經常演奏他的奏鳴曲和幻想曲。

音樂世家Sonnleithner的大兒子與舒伯特是在皇家學院的同學,所以讓舒伯特自由出入家門,而且為他舉辦音樂聚會,這種聚會很快被稱為「舒伯特圈子」。

雖然舒伯特當時一無所有,辭掉了教職,也沒有演出收入,那時也沒有出版商對他的作品感興趣,但他的仗義朋友們經常無所求的接濟他,讓他的生計不成問題[註5]。

舒伯特圈子 1820年標誌著舒伯特的創作風格走向成熟。

未完成的清唱劇《拉薩羅》(Lazarus,D.689)於2月動工,隨後主要的還有《詩篇第23號》(D.706)、《靈魂之歌》(GesangderGeister,D.705/714)、C小調單樂章四重奏(D.703)和《流浪者幻想曲》。

而且對於他作曲生涯更有意義的是,在那一年他的兩部歌劇在凱恩特城門劇院(德語:TheateramKärntnertor)上演:《孿生兄弟》(DieZwillingsbrüder,D.647)和《神奇的豎琴》(DieZauberharfe,D.644)。

儘管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局限於由Gundelhof的業餘歌唱團演唱,這個歌唱團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這時的舒伯特嚮往著一份更體面的職位,從而贏得更多的聽眾。

無奈的是出版商都對他絲毫不感興趣。

直到他的朋友Vogl於1821年二月演唱了《魔王》,安東·迪亞貝利才猶豫不決地同意印刷他的一些作品並付款,但合同很快被解除。

舒伯特從那些出版社裡得到的報酬是那樣的可憐和微乎其微,這不是他朋友的錯,只能說維也納的聽眾不識才,而造成這個悲劇的罪魁禍首就是那些中間人,是他們把舒伯特隱藏在觀眾視線之外。

[原創研究?] 舒伯特在1823年1月被感染斑疹傷寒症,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

當年秋天舒伯特入院治療,病況有所好轉,但次年年初他精神也受到重創,在一封信中他寫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

晚年[編輯] 1823年,舒伯特完成了為威廉·米勒的詩歌創作的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女》(DieschöneMüllerin,D.795),這部作品以及後來的《冬之旅》(Winterreise,D.911)被廣泛地認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巔峰之作。

1824年舒伯特寫了壯麗的F小調八重奏(D.803),也為一部大交響曲起草了草稿,並在當年夏天回到了熱利佐夫采(Želiezovce)。

在那裡,他深受匈牙利當地語言特色吸引,寫成了《匈牙利嬉遊曲》(Divertissemental'Hongroise,D.818)以及A小調弦樂四重奏(D.804)。

據說舒伯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位伯爵夫人,也是他當時的學生,卡洛琳·艾斯特爾哈茲(CarolineEsterhazy),但唯一的證據是他為這位夫人而寫的一首F小調幻想曲(D.940)[來源請求]。

在1825年,舒伯特前幾年的事業的低潮終於有了轉折。

他的作品源源不斷地出版,經濟上的壓力有所緩和。

在那年夏天,舒伯特在上奧地利度過愉快的假期,被當地人狂熱追捧。

正是在這次旅行途中,舒伯特創作了《瓦爾特·史考特爵士歌曲集》(SongsfromSirWalterScott),其中包含了著名的《艾倫之歌》第三首(EllensdritterGesang,D.839),也就是當代人們熟悉的《聖母頌》(AveMaria)。

1826年到1828年間,舒伯特一直待在維也納,僅在1827年去過一次格拉茨。

回憶這三年的時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鮮有故事發生。

1826年他把一部交響曲獻給音樂家之友協會而拿到了報酬。

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僅有的一次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好評如潮。

《死亡與少女》(D.810)寫於1825年至1826年冬天期間,並於1826年1月25日首演。

這年晚些時候《華麗輪旋曲》(Rondeaubrilliant)問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之旅》(D.911),以及兩首鋼琴三重奏(D.898與D.929)。

舒伯特墓,位於維也納中央公墓 在他的創作旺盛時期,他的健康惡化。

自從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鬥爭。

儘管有人提出其他的病因,最終的病症很可能是傷寒症;他晚期的病狀與汞中毒的病狀相似,而汞恰巧是19世紀早期用來治療梅毒的藥物;無論如何,沒有足夠的證據來作出確定的診斷。

他於1828年11月19日死於維也納,哥哥費迪南德的公寓裡,卒年31歲。

根據他的要求,死後安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貝多芬的墓邊。

1872年,舒伯特的紀念碑在維也納的中央公園被建立起來。

1888年,舒伯特以及貝多芬的墳墓也遷到了維也納中央公墓,與小約翰·史特勞斯以及約翰內斯·布拉姆斯永相為鄰。

作品[編輯] 主條目:舒伯特作品列表 舒伯特為不少詩人如歌德、席勒、海涅、穆勒等人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

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鬥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搖籃曲》、《鱒魚》、《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麗卿》、《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連篇歌曲集3部:《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

另外,他共完成了九首交響曲,當中第5號、第8號及第9號都是較常演奏的。

第8號交響曲由於在舒伯特在世時只完成了兩個樂章,因而被稱為《未完成》。

第9號交響曲由於篇幅宏大,氣勢磅礡且充滿豪邁的氣概,因而稱作《偉大》。

他的作品還有為弦樂四重奏所寫成的《死神與少女》、運用同名的歌曲而寫成的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奏鳴曲、《軍隊進行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即興曲》和《羅莎蒙德》劇樂等。

另請參照: ByDeutschnumber:D1to504(英語:SchubertcompositionsDnumber1-504)-D505to998(英語:SchubertcompositionsDnumber505-998) AlphabeticallistofSchubertcompositions(英語:Category:CompositionsbyFranzSchubert)(asfarasdescribedinseparatewikipediaarticles) 評價[編輯] 後人筆下的舒伯特通常是一個懷才不遇的天才,他的作品未能得到廣大觀眾的重視。

確實,舒伯特的偉大作品,如交響樂,並未產生重要的影響,歌劇也沒有突破。

造成這個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自己並未如莫札特和貝多芬那樣,積極、主要地設法在公眾場合展現自己。

直到1827年才在朋友們的勸說下開了個人音樂會,而且取得巨大成功。

另一方面舒伯特卻又名聲在外。

特別是Vogl作為歌唱家不遺餘力地演唱他的作品。

在他去世前,出版商們已經對他的作品感興趣。

在他生前已經有大約100首作品出版,這個數字與他的總共600首歌曲比起來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和當時的許多其他作曲家相比,已經很多了。

在舒伯特去世後數年裡,Diabelli出版了許多歌曲,他的交響樂,彌撒曲和歌劇亦陸續出版。

舒曼有一次在維也納拜訪了他的哥哥費迪南·舒伯特,費迪南給他看了幾首舒伯特的遺作。

舒曼當即看中了第9號交響曲,並決定讓它重見天日。

1839年3月21日,第9號交響曲在孟德爾頌的指揮下在萊比錫首演。

而《未完成》交響曲也終於在1865年在JohannvonHerbeck指揮下首演。

儘管英年早逝,舒伯特對當時音樂的許多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與貝多芬稱為德語國家音樂界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

他不但繼承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傳統,並在其基礎上開創了歌曲音樂的先河,從而奠定了他浪漫主義音樂鼻祖的地位,並為後來的作曲家如孟德爾頌和舒曼,以及再後來的雨果·沃爾夫和史克里亞賓[原創研究?]所發揚光大。

在19世紀,他以藝術歌曲的創始人聞名於世,而在20世紀他在器樂的貢獻也逐漸為人們所認可。

可惜在歌劇上的影響有限,主要是因為歌詞的晦澀難懂和乏味,從而使作品的水準大打折扣[原創研究?]。

當代經常有以「舒伯特圈子」為名的紀念音樂會舉行。

最著名的當屬於1976年在霍恩埃姆斯創立的「舒伯特音樂節」,自2001年起每年夏天在施瓦爾岑貝格和霍恩埃姆斯舉行為數眾多的歌曲和室內樂音樂會。

1928年為舒伯特逝世100週年,在奧地利各地舉行了很多紀念活動。

無數的紀念碑,紀念樹在城市和鄉村被樹立起來。

上面大多數刻著「紀念德語歌曲之王法蘭茲·舒伯特」。

樂器[編輯] 在舒伯特彈奏過的鋼琴中,有一架班尼努斯·塞德納(BenignusSeidner)鋼琴(現陳列於維也納的舒伯特故居)[2]和一架安頓·瓦爾特和索恩鋼琴(現存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3]舒伯特也很熟悉維也納鋼琴製造家康拉德·葛雷夫的樂器。

[3] 專輯推薦[編輯] 保羅巴杜拉-斯柯達。

PaulBadura-Skoda.FranzSchubert.FantaisiePourlePiano-forte.康拉德·葛雷夫1824 K.Bezuidenhoutpiano,J.Kobowvoice. F.Schubert(1797-1828) :ChantduCygneD.957-F.Mendelssohn(1809-1847) :SixliedersurdestextesdeHeinrichHeine.康拉德·葛雷夫(保羅·麥克諾提) 薇薇安·索弗羅尼茨基。

VivianaSofronitsky.F.Schubert.WandererFantasy,Impromptusopp.90&142.康拉德·葛雷夫1819(保羅·麥克諾提) 阿列克謝·盧比莫夫。

AlexeiLubimov.FranzSchubert.Impromptus.1810MatthiasMüller,1830JosephSchantzpianos 安德烈亞斯·斯泰爾、亞歷山大·梅爾尼科夫。

AndreasStaier,AlexandrMelnikov.FranzSchubert.FantasieinFMinor.康拉德·葛雷夫(克里斯多福·克拉克) PenelopeCrawford.Schubert,Mendelsohn,Schumann.VienneseRomanticPiano.康拉德·葛雷夫1835 安德拉斯·希夫。

AndrásSchiff.FranzSchubert.CMajorFantasies.FranzBrodmanninViennain1820piano 註釋[編輯] ^校址位於今天維也納的54NußdorferStraße,現在是舒伯特出生地博物館。

^其中風琴八重奏的創作據說是為悼念他在1812年去世的母親,而清唱套曲則為慶祝他父親1813年的生日。

^當時,學校的業務頗有進展,相較於舒伯特出生時約200人的學生數,現在則超過了300人,學校為此雇有6名助理教師[1]:8。

^薩列里可以說是教導他最長時間,對他的影響也最為巨大的老師。

薩列里是第一個將畢德麥雅風格融入維也納教堂音樂的作曲家,這也讓舒伯特早期的教堂音樂作品都充滿了畢德麥雅的風格。

另外,薩列里也用不同語言寫了大量的歌曲,也對舒伯特早期大量創作歌曲的情況有著一定影響。

^他的友人們有的給他提供住處,有的提供樂器。

他們一起出去吃飯,碰上誰帶錢誰就付錢。

舒伯特是聚會的明星,但一貧如洗。

據說他有十幾個外號。

最有特點的一個是「什麼能耐?」,更通俗一些就是「他買單?」當一個新人被介紹給舒伯特認識時,他經常這樣問。

舒伯特的另一個外號是「小蘑菇」。

因為他只有157公分,又是個小胖子。

參考資料[編輯] 參照 ^1.01.11.2Brown,MauriceJohnEdwin.Schubert:ACriticalBiography.DaCapoPress.1978.ISBN 0-306-80329-1.  ^SchubertGeburtshaus :WIENMUSEUM.www.wienmuseum.at.[2021-06-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3.03.1JeffreyDane-TheComposers'Pianos.www.collectionscanada.gc.ca.[2021-06-29].  參見[編輯] 古典音樂主題 德意許目錄 舒伯特黨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法蘭茲·舒伯特 TextsandtranslationsofvocalmusicbySchubertatTheLiederNetArch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anzSchubertMuseuminHohenems/Austria 網際網路百老匯資料庫(IBDB)上法蘭茲·舒伯特的資料(英文) DigitalreproductionsofscoremanuscriptsandlettersbyFranzSchubert Franz-Schubert-InstitutinBadenbeiWien 錄音[編輯] Schubertlied.de–FreerecordingsofmanyLiederbySchubert(mp3) Schubertcylinderrecordings,fromtheUCSBCylinderAudioArchiveat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BarbaraLibrary. 樂譜[編輯] Schubertline.co.u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bout250ofSchubert'sSongs(Schubertlineedition) FranzSchubert的免費樂譜,由國際樂譜典藏計劃提供 公有領域聲樂檔案館上法蘭茲·舒伯特的作品 FreedigitalscoresbyFranzSchubertintheOpenScoreLiederCorp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浪漫主義運動 波希米亞主義 反啟蒙運動(英語:Counter-Enlightenment) 黑暗浪漫主義 杜塞道夫派(英語:Düsseldorfschoolofpainting) 總體藝術(英語:Gesamtkunstwerk) 哥德文學 哥德復興式建築 哈德遜河派 印第安主義(英語:Indianism(arts)) 拿撒勒運動(英語:Nazarenemovement) 莪相 浪漫主義英雄(英語:Romantichero) 科學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isminscience) 浪漫民族主義 鴉片與浪漫主義(英語:OpiumandRomanticism) 超驗主義 超浪漫主義(英語:Ultra-Romanticism) 華倫洛德主義(英語:KonradWallenrod) 文學 阿博維揚 阿倫卡爾(英語:JosédeAlencar) 阿爾菲耶里 安徒生 阿希姆·馮·阿爾尼姆 貝蒂娜·馮·阿爾尼姆 阿澤維多(英語:ÁlvaresdeAzevedo) 巴拉塔什維利(英語:NikolozBaratashvili) 巴拉汀斯基(英語:YevgenyBaratynsky) 巴鮑德(艾金) 巴蒂烏什科夫(英語:KonstantinBatyushkov) 波德萊爾 貝克爾 貝爾(英語:MichaelBeer(poet)) 貝特朗(英語:AloysiusBertrand) 布萊克 博捷夫(英語:HristoBotev) 布倫塔諾 布賴恩特(英語:WilliamCullenBryant) 彭斯 拜倫 卡斯特洛·布蘭科(英語:CamiloCasteloBranco) 卡斯蒂略(英語:AntónioFelicianodeCastilho) 卡澤特(英語:JacquesCazotte) 夏多布里昂 恰夫恰瓦澤(英語:AlexanderChavchavadze) 克萊爾(英語:JohnClare) 柯勒律治 庫珀 德·昆西(英語:ThomasDeQuincey) 迪亞斯(英語:GonçalvesDias) 仲馬 艾興多夫 愛默生 愛明內斯庫 埃斯普龍塞達 福開 福斯科洛 加勒特 戈蒂耶 歌德 格林兄弟 古茨科(英語:KarlGutzkow) 豪夫 霍桑 海涅 海利亞德(英語:IonHeliadeRădulescu) 埃爾庫拉諾(英語:AlexandreHerculano) 霍夫曼 荷爾德林 雨果 什圖爾 伊利奇(英語:VojislavIlić) 歐文 亞克希奇(英語:ĐuraJakšić) 讓·保羅 卡拉季奇 卡拉姆津 濟慈 克萊斯特 克拉辛斯基 拉馬丁 拉臘 萊奧帕爾迪 萊蒙托夫 洛厄爾(英語:JamesRussellLowell) 馬哈 馬加良斯(英語:GonçalvesdeMagalhães,ViscountofAraguaia) 馬爾切夫斯基(英語:AntoniMalczewski) 孟佐尼 馬圖林 密茨凱維奇 繆塞 納爾班迪安(英語:MikaelNalbandian) 內瓦爾 諾迪埃 諾爾維特 諾瓦利斯 奧倫施拉格 奧爾別利阿尼(英語:GrigolOrbeliani) 坡 波里道利 波托茨基(英語:JanPotocki) 普列舍仁 普希金 拉菲(英語:Raffi(novelist)) 席勒 施瓦布 司各特 蘇厄德(英語:AnnaSeward) 瑪麗·雪萊 珀西·比希·雪萊 謝甫琴科 斯沃瓦茨基 德·斯戴爾 司湯達 蒂克 秋切夫 烏蘭德(英語:LudwigUhland) 弗洛斯馬提 維亞澤姆斯基(英語:PyotrVyazemsky) 華茲華斯 茹科夫斯基 索里利亞 馬其頓斯基 音樂 亞當 阿爾康 奧柏 貝多芬 貝利尼 貝內特(英語:WilliamSterndaleBennett) 白遼士 貝爾坦(英語:LouiseBertin) 貝瓦爾德 布拉姆斯 布魯克納 蕭邦 達爾戈梅日斯基 費利西安·大衛(英語:FélicienDavid) 費迪南·大衛(英語:FerdinandDavid(musician)) 多尼采蒂 菲爾德 弗蘭克 法蘭茲(英語:RobertFranz) 葛令卡 戈米斯(英語:JoséMelchorGomis) 阿萊維 卡爾克布雷納 李斯特 勒韋 馬施納 馬薩納烏(英語:SantiagoMasarnauFernández) 梅於爾(英語:ÉtienneMéhul) 范妮·孟德爾頌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 梅羅(英語:AmédéeMéreaux) 梅耶貝爾 莫紐什科 莫謝萊斯 穆索爾斯基 尼德邁爾(英語:LouisNiedermeyer) 翁斯洛 帕格尼尼 普呂當(英語:ÉmilePrudent) 雷哈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羅西尼 魯賓斯坦 舒伯特 克拉拉·舒曼 羅伯特·舒曼 史麥塔納 索爾 施波爾 斯蓬蒂尼(英語:GaspareSpontini) 塔爾貝格 威爾第 沃日謝克 華格納 韋伯 神學與哲學 恰達耶夫(英語:PyotrChaadayev) 柯勒律治 費爾巴赫 費希特 歌德 黑格爾 霍米亞科夫(英語:AlekseyKhomyakov) 米勒 立敕爾 盧梭 席勒 奧古斯特·施萊格爾 弗里德里希·施勒格爾 叔本華 施萊爾馬赫 蒂克 瓦肯羅德(英語:WilhelmHeinrichWackenroder) 美術 艾瓦佐夫斯基 比爾施塔特 布萊克 波寧頓 布留洛夫 夏塞里奧 丘奇 康斯特勃 科爾 柯洛 達爾(英語:JohanChristianDahl) 大衛·昂熱(英語:Davidd'Angers) 德拉克羅瓦 弗里德里希 菲斯利 傑利柯 吉羅代 格沃瓦茨基(英語:JanNepomucenGłowacki) 戈雅 古德(英語:HansGude) 阿耶(英語:FrancescoHayez) 揚莫(英語:LouisJanmot) 瓊斯(英語:ThomasJones(artist)) 基普連斯基(英語:OrestKiprensky) 科赫(英語:JosephAntonKoch) 蘭皮(英語:FranciszekKsaweryLampi) 洛伊茨 盧泰爾堡(英語:PhilipJamesdeLoutherbourg) 邁松(英語:RudolfMaison) 馬丁(英語:JohnMartin(painter)) 米哈沃夫斯基(英語:PiotrMichałowski) 帕爾默(英語:SamuelPalmer) 波爾圖·阿雷格里(英語:ManueldeAraújoPorto-Alegre,BaronofSantoÂngelo) 普雷奧(英語:Antoine-AugustinPréault) 雷瓦爾(英語:PierreRévoil) 里夏爾(英語:FleuryFrançoisRichard) 呂德 倫格(英語:PhilippOttoRunge) 薩利赫(英語:RadenSaleh) 謝弗(英語:AryScheffer) 施塔特勒(英語:WojciechStattler) 斯特羅伊(英語:MihaelStroj) 蒂德曼(英語:AdolphTidemand) 特羅皮寧(英語:VasilyTropinin) 特納 法伊特(英語:PhilippVeit) 沃德(英語:JamesWard(artist)) 維爾茨(英語:AntoineWiertz)  « 啟蒙時代現實主義 »  閱論編主要古典音樂作曲家中世紀及文藝復興中世紀赫德嘉·馮·賓根文藝復興帕萊斯特里納巴洛克時期早期蒙特威爾第·舒茲中期A.史卡拉第·普賽爾·呂利·帕海貝爾·科雷利晚期J.S.巴赫·韓德爾·韋瓦第·D·史卡拉第·泰勒曼·拉莫古典主義時期早期海頓·薩馬丁尼·C.P.E.巴赫·格魯克中期海頓·莫札特·克雷門蒂晚期貝多芬·舒伯特·帕格尼尼·胡梅爾浪漫主義時期早期貝多芬·凱魯比尼·韋伯·帕格尼尼·羅西尼·貝利尼·多尼采蒂·舒伯特·孟德爾頌·前期F.孟德爾頌·蕭邦·舒曼·李斯特·梅耶貝爾中期威爾第·華格納·雅克·奧芬巴赫·布拉姆斯·小約翰·史特勞斯·布魯克納·弗蘭克·古諾·比才·聖桑·布魯赫·亨里克·維尼奧夫斯基民族樂派葛令卡·強力集團·柴可夫斯基·史麥塔納·德弗札克·西貝流士·阿爾貝尼茲·葛利格後浪漫主義佛瑞·馬勒·理察·史特勞斯·拉赫曼尼諾夫·艾爾加·格拉祖諾夫·普契尼·蘇薩20世紀印象樂派德布西·拉威爾·薩提新民族樂派楊納傑克·巴爾托克·沃恩-威廉斯·拉赫曼尼諾夫·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奇·哈察都量·伯恩斯坦·維拉-羅伯斯·蓋希文·科普蘭第二維也納樂派荀白克·魏本·貝爾格新古典主義史特拉汶斯基·亨德密特簡約主義格拉斯·萊奇·亞當斯·帕特·凯吉其他梅西安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57996 BNA:000023677 BNC:000045315 BNE:XX4660433 BNF:cb13899553z(data) CiNii:DA10744092 CONOR:6722403 FAST:102 GND:118610961 ISNI:0000000120958492 LAC:0005C0269 LCCN:n50000561 LNB:000035963 MusicBrainz:f91e3a88-24ee-4563-8963-fab73d2765ed NDL:00455783 NKC:jn19990007813 NLA:36175891 NLP:A11802728 NNL:000118695 NSK:000100620 NTA:069085803 ICCU:IT\ICCU\CFIV\011295 SELIBR:207256 SNAC:w6x928c9 SUDOC:02734262X VIAF:2971927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弗朗茨·舒伯特&oldid=69272713」 分類:1797年出生1828年逝世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19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兒童古典音樂家古典主義作曲家浪漫主義作曲家維也納人死於梅毒的人死於傷寒的人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隱藏分類: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含有德語的條目有疑似原創研究語句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含有IBDb連結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6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islama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hamoru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alego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한국어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gure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Livvinkarjalaਪੰਜਾਬੀ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