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北:麥田出版社。
Neuman, W. L.,2000,《社會研究方法一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朱柔若譯 ...
篇名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並列篇名
AComparativeStudyofAffinityofIndonesiaandMainlandChina
ForeignSpousesofHakkaIdentity
作者
謝淑玲
關鍵字
焦點團體法;跨國婚姻;「客籍」外籍配偶;客家認同;FocusGroup;“Hakka”ForeignSpouses;Cross-CountryMarriage;HakkaIdentity
出版品名稱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05年
學位類別
碩士
指導教授
劉阿榮;羅肇錦
內容語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十多年來臺灣除四大族群外(閩、客、原、外省),約有34萬多人,從中國大陸各省、東南亞各地區嫁到臺灣的所謂外籍配偶或大陸配偶,或我們可以說他們及其婚配之下一代是臺灣的另一大族裔。
她們在臺灣生活所面對的各種壓力及其子女教育產生的問題,已引起社會廣泛的注意,也因此使得我們不得不正視「外籍配偶」之類屬性與相對性及其與台灣社會之關係。
同時,過去的自己和所擁有的歷史是現今我的思想根源,也是我現今的意向。
在記憶知識和歷史記憶的交互連結中,透過圖像描繪將會顯示出個體如何塑造自我,個體也是社群,個體間會互相影響且不斷再生產與改變他們所屬的社會,也因此而影響著個人情感的認同。
而「文化」是個人或社群「記憶」的載體,也是個人的歸屬及認同的情感,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標誌。
我們常說:「人不親水親;水不親;土親」,就因為這樣的覺醒,讓我深刻體會到土地與在地的親親性。
事實上,故鄉泥土的芬芳一直都撼動著我的心弦,而故鄉的最初也始終縈繞心頭,於是在這樣土地文化的親親性下,我嘗試著對故鄉泥土的情懷透過漸為變遷的族群與國際婚姻關係來作一初步的探討。
為深化研究內容,筆者將對「客籍配偶」間與「南北」客家特質的相同與差異點作一分析比較。
也就是說,筆者試著了解並探討的是:有關客家的或模糊的或熟悉的或建構的也或許為真實的認同層面,藉由同屬「客籍婦女」的外籍配偶為一媒介,期冀能對客家的認識有所呈現也能有所貢獻。
緣此,為了解她們在臺之適應情形以及同屬客籍卻因遷徙路線不同又因著因緣際會遠嫁來台的外籍配偶們其客家認同意識,特設計此一研究計畫。
研究者將針對客籍大陸配偶以及印尼配偶透過焦點團體與深入訪談方式做質化研究,並進一步作探討與分析以深化臺灣多元文化的時代意義。
除瞭解外籍配偶在臺灣的適應情況及所面臨得問題落實關懷外,希冀尚能藉由此提供政府以為(官方與非官方)輔導「外籍配偶」的參考。
首先,本文將藉由基本問卷與焦點團體訪談紀錄之資料作一初步的彙整;然後再以相同及相異之兩個面向來作區分;接著透過物質與精神層面來做兩對照組的探討以及配偶們於家庭生活適應、社區生活適應、小環境、大環境之適應狀況;同時也繪製成圖以作說明。
最後我們將再透過客家話、客家宗教與客家文化之客家認同意識做一綜合整理。
雖然我們無法顧及所有面向,對研究不足或尚需加強及探討之部分,容日後圖之以為深化本文之內容。
英文摘要
AComparativeStudyofAffinityofIndonesiaandMainlandChina
ForeignSpousesofHakkaIdentity
Taiwan’spopulationislargelymadeupof4mainethnicgroups.Inthepastdecadehowever,approximately340,000ofthepopulationhasoriginatedprimarilyfromotherprovincesinmainlandChinaandmanyfromSouth-eastAsiawhohavemarriednativeTaiwanese.WecouldsaythattheoffspringofthesecoupleswouldformanewethnicgroupinTaiwan.ThechallengesoflivinginTaiwan,includingeducationalfacilitiesforthechildrenofthisgroupofpeople,havecaughttheattentionofmany.Assuch,wemustnowexaminetheinter-relationshipsbetweenthechallengesfacedbythese“foreignspouses”andTaiwanesesociety.Atthesametime,“Culture”,themanifestationofone’smemories’,notonlyoffersasenseofbelongingandconfirmation.Itisasymbol,abrand.Weoftensay:”evenifthepeopledonotfeelthebond,thewaterdoes;ifthewaterdoesnotgenerateafeelingofties,theearthwould.”Itisjustthisreminderthatbindsusfirmlytothecloseconnectionwiththeearthandourpresentlocation.
Thenthisthesisintendedtostudytheso-called“foreign-spouses”whocamefromIndonesiaormainlandChina,andthroughthemiddleman,marriedtotheTaiwanese.InordertounderstandhowdotheyadjusttoTaiwanesesociety,Wehadcarriedintensiveinterviews,inadditiontothequestionnaires.Thequestionsincludedbothmaterialandspirituallife.Forexample,Weaskquestionsuchascommunication(language)religionandHakkaidentityproblems.Inordertomakeacomparativestudy,WetakeTaoyuanandPingtungdistrictsweregenerallyregardedastheHakkapopulationmostdensityplaces.
Inotherwords,weareattemptingtounderstandandexpoundthefollowing:Drawonone’sunderstanding-beitvague,familiar,structuredorfactual-ofeverythingpertainingtotheHakkagroupand,workingwiththeforeignspousesthatrelatetothenotionofthe“Hakkawoman”,form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HakkagroupandthereforebebetterabletointeractandhelptheHakkapeople.Soweusequestionnaireandfocusgroupandin-depthinterviewtocarrythisstudy.Throughqualitativeanalysis,WewillfindthesetwogroupsthedifferentattitudestoHakkacultures.WebelievethedifferentattitudestoHakkaidentitywillprovidecluesforGovernmentinguidingtheforeignspousesinTaiwanadjustingtheirlifeinthiscountry.
主題分類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客家學院 >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1997,《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三期第二次)。
台北:中央研究院。
連結:
王宏仁,2001a,<未來多元文化社會之意象:以臺灣外籍新娘為例>,《臺灣社會學2001年年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連結:
王宏仁,2001b,<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勘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連結: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
《台灣社會學》6:177-221。
連結:
王甫昌,2002,〈邁向台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臺灣社會學》4:1-10。
連結: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
《護理雜誌》,49:2:35-41.連結:
王見川,2001,<台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以史料、研究者為考察中心>,收錄於張珣、江燦騰合編,2001,《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
台北:南天書局。
連結: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叢刊)。
台北:允晨文化。
連結:
朱全斌,1998,<由年齡、族群等變項看台灣民眾的國家及文化認同>,《新聞學研究》56:35-63。
連結:
朱龍祥,1997,《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連結: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台北:揚智文化。
連結:
吳芝儀,2000,《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
臺北:濤石文化。
連結: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建構>,《課程與教學》3:10-16。
連結:
施正鋒,2000,《臺灣人的民族認同》。
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
連結:
施正鋒,2001,<臺灣人的客家認同>,《國家認同論文集》。
台北:稻鄉出版社。
連結: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V01.7,N0.2。
連結: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連結: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5。
連結:
夏曉鵑,2002,<驅動游移的虛構商品:「勞工流移」專題導讀>,《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1-14。
連結:
徐正光主編,2000,《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連結:
高宗熹,1992,《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
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連結:
張錫鎮,2004,《東南亞政府與政治》。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二刷2004年3月。
連結:
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
《新聞學研究》57:127-156。
連結:
郭洪紀,1997,《文化民族主義》。
台北:揚智文化。
連結: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
台北:臺原文化。
連結:
陳文德,2002,<「社群」研究的回顧:理論與實踐>,載於陳文德、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連結:
陳奕麟,1999,<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台灣社會研究》33:103-131。
連結: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探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三十一屆碩士論文。
連結:
曾嬿芬,1997,<居留權的商品化:台灣的商業移民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7:37-67。
連結: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
台北:時報文化。
連結:
劉阿榮,2004,〈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載於施正鋒主編《人文社會-迎戰全球化台灣向前走》。
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出版。
連結: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社投鄉外籍新娘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碩士論文。
連結: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台北:自立晚報社。
連結: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連結:
謝劍、郭冠廷,2002,《各國族群政策比較研究》。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連結:
羅肇錦,2002,〈客話祖源的另類思考〉,收入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編。
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連結:
羅肇錦,2002,<試論福建廣東客家話的源與變>,《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聲韻叢書)12:229-246。
台灣學生書局。
連結:
Anderson,Benedict,2003,《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Communities:ReflectionsontheOriginandSpreadofNationalism)(吳叡人譯)。
台北:時報出版。
連結:
Hobsbawm,EricJ.,2002b,《被發明的傳統》(TheInventionofTradition)(陳思仁等譯)。
台北:貓頭鷹出版。
連結:
Anderson,B.1983.Imaginedcommunities:reflectionsontheoriginandreadofnationalism.London:Verso.連結:
Astuti,Rita1995.〝TheVezoAreNotaKindofPeople〞:Identity,Difference,and〝EthnicityamongaFishingPeopleofWesternMadagascar,〞InAmericanEthnologistvol(22:3):p464-482.連結:
Babbie,E.1998.ThePracticeofSocialResearch.NY: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連結:
Cahill,D.1997.〝Intermarriage:A.StudyofMigrationandIntegration,〞The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31.750-752.連結:
Erickson,F.1979.〝MereEthnography:SomeProblemsinItsUsein.EducationalPractice,〞AnthropologyandEducationQuarterly,10(3),182-188.連結:
Erickson,F.1984.WhatMakesSchoolEthnography〝Ethnographic,〞AnthropologyandEducationQuarterly,15(3),51-66.連結:
Fossett,M.A.1991.〝AMethodologicalReviewofTheSexRatio:AlternativesforComparativeResearch〞,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53,941-957.連結:
Henderson,D.J.1995.〝ConsciousnessRaisinginParticipatoryResearch:MethodandMethodologyforEmancipatoryNursingInquiry,〞AdvancesinNursingScience,17(3),58-69.連結:
Hwang,S.S.,Saenz,R.1997.〝StructuralandAssimilationistExplanationsofAsianAmericanIntermarriage〞,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59,758-772.連結:
Jenkins,Richard.1994.〝RethinkingEthnicity:Idendity,CategorizationandPower,〞EthnicandRacialStudies17:2.(April).連結:
Kvale,S.1996.InterViews:AnIntroductiontoQualitativeResearchInterviewing.NewburyPark,CA:Sage.連結:
Kymlicka,Will.1995.MulticulturalcitizenshipaliberaltheoryofminorityrightsWillKymlicka.OxfordClarendonPres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連結:
Lincoln,Y.S.&Lincoln,N.K.1994.〝TheFifthMoment,〞InN.K.Denzin&Y.S.Lincoln(Ed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ThousandOaks:Sage.連結:
Majchrzak,A.1984.MethodsforPolicyResearch.NewburyPark,CA:Sage.連結:
Marshall,C.&G.Rossman.1995.DesigningQualitativeResearch,SecondEdition.London:Sage.連結:
Massey,Douglas.1998.〝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MigrationinComparative,〞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4:383-413.連結:
Morgan,D.1988.FocusGroupsasQualitativeResearch.NewburyPark:Sage.連結:
Patton,M.1980.QualitativeEvaluationMethods.BeverlyHills,CA:Sage.連結:
Ragin,CharlesC.1987.TheComparativeMethod.Berkel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連結:
Ragin,CharlesC.1994.ConstructingSocialResearch.ThousandOaks,CA:PineForgePress.連結:
Rist,R.1982.〝OntheApplicationofEthnographicInquirytoEducation:ProceduresandPossibilities〞,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19(6),439-450.連結:
Rubin,H.J.,&Rubin,I.S.1995.QualitativeInterviewing:TheArtofHearingData.NewburyPark,CA:Sage.連結:
Segal,Aaron.1993.AnAtlasofInternationalMigration.NewYork:HansZellPublishers.連結:
Smith,L.1979.〝AnEvolvingLogicofParticipantObservation,EducationEthnography,andOtherCaseStudies,〞InShulman(Ed.)ReviewofResearchinEducation,Vol.6,pp.316-377.Itasca,IL:Peacock.連結:
Woodawrd,Kathryn.1997.ConceptsofIdentityandDifference.PP.8—12.London:Sage.連結:
一、專書、期刊以及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草案)專案報告>。
台北:內政部。
牛震,2002,《第三中華:海外華人的歷史.現在.未來》。
台北:字磨坊文化。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ExplainingResearchMethodsinTheSocialScience》(社會學叢書2)。
台北市:洪葉文化。
王宏仁,2000a,<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
《「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台大社會學系。
王宏仁,2000b,<族群認同與國際移民趨勢>,《科學月刊》31:11:939-943。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76:43-96。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
台北:南天出版社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
台北:巨流文化。
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
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2003,《台北都會區人口基礎資料調查》。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古國順等著,2005,《臺灣客語概論》。
臺北市:五南圖書
本間美穗,1996,<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安.韋伯(AnnL.Weber)著,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朱玉玲,2001,<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米德著,胡榮、王小章譯,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從社會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發》,台北:桂冠圖書。
艾馬克(MarkA.Allee)著,王興安譯,2003,《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
台北市:播種者文化。
吳良民,2003,<銀行業小額消費性貸款行為之質性分析>。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良榮,2002,<證劵金融業電子化顧客關係管理策略之研究>。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雲總編輯,1989,《台灣的客家人專輯-漢聲尋根系列23》。
台北:漢聲雜誌社。
吳祖田編譯,1995,<族群團體>,邵宗海、楊逢泰、洪泉湖編撰,《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
台北:幼獅文化。
吳鴻麟,1962,《桃園縣誌卷首》。
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1994,<台灣客家次方言語音探究>,《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宋光宇,1990,<文化變遷>,《人類學導論》。
台北:桂冠圖書。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允晨叢刊;38)。
台北市:允晨文化。
李亦園、楊國樞,1988,《中國人的性格》。
台北:桂冠圖書。
李宜蓁,1999,<日月神教重出江湖—邵族災後重建與族群認同的相互辯證>。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宜,1998,<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喬,1993,〈台灣「命運列車」的邊緣角色—兼談台灣的客家族群〉,《台灣客家人新論》。
台北:臺原文化。
李廣均,1999,<什麼是族群身分?三種不同取徑的提出和討論>,《國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9:67-94。
李豐楙,1994,〈台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社會—一種社會變遷中信仰習俗的起伏與消失〉,《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周麗端,1999,《婚姻與家人》。
臺北:空大。
林佳範,1997,《『紮根』臺灣─簡論文化認同和臺灣獨立》。
取自http://www.wufi.orgtw/mail/m071997.html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
台北:揚智文化。
林瑞端,2001,<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琡雯,1995,<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5.1。
邱琡雯,1997,<從國際化到異文化-一個新的思考座標>,《社教雙月刊》82:36-37。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亞洲的台灣新娘》,台北:時英出版社。
邱彥貴、吳中杰,2003,《台灣客家地圖》。
台北:貓頭鷹出版。
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著,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
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1998,<少數族群與國家-概念架構的探索與建構>,《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洪泉湖、劉阿榮、沈宗瑞……等合著1996,《兩岸少數民族問題》。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紀登斯著∕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新橋譯叢3)。
台北:遠流出版。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
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
韋伯著康樂‧簡美惠譯,《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新橋譯叢3)。
台北:遠流出版。
唐雅慧、蔡雅玉,1999,<全球化下的台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
台大社會學系。
夏曉鵑,1996,<外籍新娘在美濃>,《美濃鎮誌(下)1147-1151。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卅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台北:聯經出版社。
徐正光,1991,<客家社會與文化>,《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徐正光,1996,<客家人在台灣的發展及其當前面對的問題>,《第三屆客家學國際研討會》。
新加坡:1996年11月9-12日。
翁笙凱,2002,《台灣高職生受教於就業經驗之世代差異-一個質性的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木桂藏著、陳蒼杰譯,2001,《由客家了解亞洲》。
台北:品冠文化出版社。
高怡萍,2000,<客家族群意識與歷史的文化建構—客家社區在原鄉與移民地之比較研究>。
《客家文化研究通訊》3:50-54。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
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8,《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台北:桂冠圖書。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
台北:南天出版社。
張存武,1997,<看戰後柬南亞歷史發展>。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張春興,2003,《心理學》(東華社會科學叢書)。
台北:東華書局(52刷)。
張茂桂等著,2001,《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台北:業強出版社,出版5刷。
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1993,<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教育學刊》10:261-322。
張華葆,1986,《社會心理學》。
台北:三民書局。
張維安,1993,《古典社會學思想:馬克思˙涂爾幹˙韋伯》。
台北:幼獅文化。
張維安、丘昌泰等,2005,《桃竹苗客家族群社會變遷-調查成果報告》。
中大客家學院。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梁榮茂,1993,〈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從客家內質反省客家未來〉,《台灣客家人新論》。
台北:台原出版社。
莊英章,2002,<試論客家學的建構: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4(4):40-43。
莊英章,2003,<客家研究之我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6:33-40。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陳文俊,1997,《臺灣的族群政治》。
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建甫,2003,<邁向多元族裔社會的教育願景與情節分析:外籍新娘與其下一代所面臨的同化迷失>,《教育研究月刊》110:136-143
陳珮瑜,2003,<臺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棟,1978,《客家人》。
台北:聯亞出版社。
陳運棟,1992,《台灣的客家人》。
台北:臺原出版社。
陳運棟,2000,<臺灣客家研究的考察>,《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麗華、王鳳敏、鐘才元、賴秀智,1997,(國小教師對原住民的認知印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之研充),《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159-186.
彭欽清,2003,《公視「客家新聞雜誌」節目內容表現方式與觀眾評價之研究》。
台北:公共電視出版。
曾文星、徐靜合著,1986,《最新精神醫學》。
台北:水牛圖書出版。
費孝通,1998,<略談我學習和研究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經歷和體會>,刊於喬健編《社會學、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黃文卿&林晏州,1998年,<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一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國家公園學報》,V01.8,N0.2。
黃火興,2002,<論客家民俗在東南亞的承傳與演變>,載於鄭赤琰編,2002,《客家與東南亞-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黃金麟,2003,<文化>,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03,《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台北:巨流文化。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一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
台北:文鶴出版社。
葉國光,1979,《桃園縣誌》。
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楊長鎮,1993,〈羅香林的客家描述—重建台灣客家論述的一個起點〉,《台灣客家人新論》。
台北:臺原出版社。
楊國樞,1978,《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聰榮,2000,<暴動歷史族群關係與政治變遷: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的政權轉移與反華暴動>,載於蕭新煌主編,《東南亞的變貌》。
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台北:南港。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
台北:正中書局。
葛魯嘉、陳若莉,2000,《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
台北:貓頭鷹出版。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
台北:三民書局。
廖炳惠,1994,《游離族群與文化認同,回顧現代》。
台北:麥田出版。
赫洛克原著,胡海國編譯,楊國樞、張春興主編,1989,《成人心理學》。
台北:桂冠圖書。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劉有春,2001,<六堆的拓墾與發展>,載於曾彩金總編纂《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歷史源流》。
屏東市: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劉佐泉,2003,《「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阿榮,2001,<儒家政治倫理與族群關係>,載中壢: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3:1-21。
劉阿榮,2003,〈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
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系列研討會》論文,2003年9月28日。
劉俊斐,1996,<民族主義與民族整合>,《國際人文年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Humanities》5:175-192。
劉勝元,2003,<知識擴散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與高雄港務警察局為例>。
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學士論文。
劉還月,1999,《台灣客家風土誌》。
台北:常民文化。
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
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趙淑賢,1988,《社會心理學》。
台北:三民書局。
蔡文輝,1990,《社會學理論》。
台北:三民書局。
鄭心雄,1970,《心理˙心裏˙新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鄭赤琰,2002,《客家與東南亞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
香港:三聯書店。
鄭明華,1978《世界風物誌3東南亞II》台北:地球出版社
鄭金德,1980,<二十世紀中期的人類學>,《人類學理論發展史》。
台北:臺灣商務出版。
鄭雅雯,2000,<「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世界-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簡介>,發表於《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十期。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女子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學位論文。
盧建榮,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
台北:城邦文化發行。
蕭新煌,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下集》。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蕭新煌、黃世明,2001,<地方社會與族群政治的分析>,《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
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新煌主編,2004,《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
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賴澤涵,1998,<家庭與生活>,載於《中華民國史社會志(初稿)》。
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戴維˙賈里,茱莉˙雅賈里著;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社會學辭典》。
台北:貓頭鷹出版
鍾壬壽編著,1999,《六堆客家鄉土誌》。
屏東縣內埔鄉:青版社。
鍾榮富,2002,〈台灣各客家次方言的語音差異〉,《「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論文》。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簡炯仁,2001,《屏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
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Marriageandthefamily》。
台北:幼獅文化。
顏清湟,2002,<東南亞歷史上的客家人>載於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英祥,2003,《飄洋過海的「客家人」》。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羅香林,1950,《客家源流考》。
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羅烈師,1999,<臺灣地區客家碩博士論文述評(1966-1998)>,《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117-127。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羅肇錦,1975,《客家研究導論》。
台北:崇文書局。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
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1993,〈看不見的族群—只能做隱忍維生的弱勢人民嗎?〉,《台灣客家人新論》。
台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1994,<臺灣客家話的現況與走向>,載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p1-19》。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AnselmStrauss&JulietCorbin,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
台北:巨流圖書。
Crabtree,BenjaminF.Mill,WilliamL.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等譯)。
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Berger,PeterL.&Luckmann,Thomas,1991,《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鄒理民譯)。
台北:巨流出版。
Connerton,Paul,2000,《社會如何記憶》(HowSocietiesRemember)(納日碧力戈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DavidW.Stewart&PremN.Shamdasani,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FocusGroups:TheoryandPractice)(歐素汝譯)。
台北市:弘智出版。
DerekLayder,2002,《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SociologicalPractice:LinkingTheoryandSocialResearch)(簡守邦譯)。
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Giddens,Anthony,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斯‧涂爾幹‧韋伯》(CapitalismandModernSocialTheory)(簡惠美譯)。
台北:遠流出版。
Hobsbawm,EricJ.,2002a,《論歷史》(OnHistory)(黃煜文譯)。
台北:麥田出版社。
Neuman,W.L.,2000,《社會研究方法一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researchmethod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朱柔若譯)。
台北:揚智文化。
RuthBenedict,1976,《文化模式PatternsofCulture》(黃道琳譯)。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Patton,M.C.,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evaluationandresearchmethods)(吳芝儀和李奉儒譯)。
台北:桂冠圖書。
Pauline,V.Young.,1960,《社會調查與研究》(上冊)(謝應寬、王維林合譯)。
臺北::世界書局
RichardA.Krueger&MaryAnneCasey,2003,《焦點團體訪談》(Apracticalguideforappliedresearch)(洪志成、廖梅花譯)。
義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ThomasHerzog,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ReaearchMethodsandDataAnalysisintheSocialSciences)(朱柔若譯)。
台北市:揚智文化。
W.Lawrence,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ResearchMethod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
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報章及官方網站資料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05/0203)
中國時報A3/焦點新聞版2004/11/12(林倖妃卅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2003/08/27。
(http://news.chinattime.com)
中國時報,社會綜合版,2003/07/31。
中華日日新報新聞網,2005/05/04(http://www.cdnnews.com.tw/ad/guide.htm)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files(http://www.jung.nat.gov.tw/jc/index.htm內政部統計處).
行政院原住民族資訊(http://www.apc.gov.tw/official/search.asp2005/07/26)
客家學院電子報(018)(enews.cc.ncu.edu.tw/enews/archives/news_haga/018/news_haga018.htm)
聯合報2004/7/26,A3焦點版。
三、英文部分
Aas,S.1980.〝TheRelevanceofChayanov’smacrotheoryofJava,〞InE.Hobsbawm,et.Al.,PeasantsinHistory.Calcutta:OxfordUniversityPress.
Barth,Fredrik.1969〝Introduction,〞inFredrikBarth(ed.)EthnicgroupsandBoundaries,Oslo/Norway:Universitetsforlaget.
Brettell,CarolineB.2000TheorizingMigrationinAnthropology:TheSocialConstructionofNetworks,Identities,Communities,andGlobalscapes.InCarolineB.BrettellandJamesF.Hollifield(eds),MigrationTheory:TalkingacrossDisciplines.NewYork,Routledge.
Broom,G.M.&Dozier,D.M.1990.Usingresearchinpublicrelations:applicationstoprogrammanagement.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Costable,Nicole.1994.〝HistoryandConstructionofHakkaIdentity,〞InChen,ChuangandHuang(eds.)EthnicityinTaiwan:SocialHistoricalandCulturalPerspective.Taipei:InstituteofEthnology,AcademiaSinica.
Cohen,Abner.1969CustomandPoliticsinUrbanAfricaLondon:Routledge&KeganPaul: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Cottrel,A.B.1990.〝Cross-NationalMarriage:AReviewofTheLiterature,〞JournalofComparativeFamilyStudies,21(2),151-170.
DelRosario,VirginiaO.1994.〝LiftingtheSmokeScreen:DynamicsofMail-OrderBrideMigrationfromthePhilippines,〞InstituteofSocialStudies,TheHague.Ph.D.Dissertation.
Erickson,F.1986.〝QualitativeMethodsinResearchonTeaching,〞InM.C.Wittrock(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NewYork:Macmillan.
Gary,A.C.1999.〝Cross-nationalMarriageinSweden:ImmigrationandAssimilation1971-1993,〞JournalofComparativeFamilyStudies,30(3),363-380.
Geertz,C.1973.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NewYork:BasicBooks.
Glodava,MilaandRichardOnizuka.1994.Mail-OrderBrides:WomanforSale.FortCollins,Colorardo:Alaken,Inc.
Heisler,BarbaraSchmitter.2000.〝TheSociologyofImmigration:FromAssimilationtoSegmentedIntegration,fromtheAmericanExperiencetotheGlobalArena,〞InCarolineB.BrettellandJamesF.Hollifield(eds),MigrationTheory:TalkingacrossDisciplines.NewYork,Routledge.
Jackson.J.A.1986.Migration.Singapore:LongmanPublishersLtd.
Hobsbawm,Eric.1983.〝Introduction,〞InE.HobsbawmandT.Ranger(eds.)TheInventionofTradition.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Kitano,HarryH.L.,Wei-TsangTeung,LynnChaiandHerbertHatanaka.1984.〝Asian-AmericanInter-RacialMarriage,〞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46),179-190.
Knight,G.R.1992.〝CapitalismandCommodityProductioninJava,〞InH.Alavi,et.al.(eds.).CapitalismandColonialProduction.London:CroomHelm.
Lee,EverettS.1969.〝ATheoryofMigration,〞InJ.AJackson(ed),Migration.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Rangel,D.K.1999.〝CrazyaboutEachOtherAQualitativeExplorationofCultureintheContextofInterracialRelationship,〞DissertationAbstractinternational.WavesofRuralBrides:FemaleMarriageMigrationinChina.
Ringer,B.B.andLawlessE.P.1989.Race-EthnicityandSociety.NewYork:Routledge.
Rubin,H.1983.AppliedSocialResearch.Columbus,OH:BellandHowell.
Schermerhorn,R.A.1974.〝EthnicityinthePerspectiveoftheSociologyofKnowledge,〞EthnicityI:I-14.
StewartD.&Shamdasani,P.1990.FocusGroups:TbeoryandPractice.NewburyRark,CA:Sage.
Taylor,Charles.1994.〝ThePoliticsofRecognition,〞Multiculturalism.Ed.ByAmyGutman.PrincetonUPP.25-167.
Wang,Mu-Hen.1990.〝TheNewTrendsandNewCharacteristicsofForeignInvestmentinIndonesia.〞SoutheastAsia(4).
Weber,Max.1996.〝TheOriginsofEthnicGroups,〞inJohnHutchinsonandAnthonyD.Smitheds.Ethnicity.PP.35—40.
Yang,C.K.1961.ReligioninChinese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被引用次數
白智偉(2012)。
跨國婚姻家庭青少年子女認同探索團體經驗之研究。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2012。
1-133。
張慶惠(2007)。
台灣地區外籍配偶文化認同之研究:以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學員為例。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2007。
1-185。
陳筱臻(2012)。
新移民多樣化訓練、生活適應與員工態度之關聯性研究。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2。
1-105。
蔚乙亘(2012)。
客家庄婚姻圈的流動-以日治時期萬巒鄉成德村為例。
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2。
1-190。
張亭婷(2007)。
外籍配偶與客家文化傳承。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2007。
1-133。
黃惠珍(2008)。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學位論文。
2008。
1-230。
藍清水(2011)。
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
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1。
1-216。
陳怡君(2011)。
國小教師為其子女選擇才藝班消費決策之研究─以桃園縣八德市國小為例。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位論文。
2011。
1-195。
覃培清(2012)。
臺泰跨國婚姻文化適應現象:以南桃園客家庄泰籍妻子為例。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2。
1-207。
延伸文章資訊
- 1社會研究方法- A3215 - 質化與量化取向 - 揚智閱讀俱樂部
書號:, A3215. ISBN:, 9578181167. 出版年月:, 2000/05. 作者:, W. Lawrence Neuman◎著 朱柔若◎譯. 定價:, NT$750元. 出版者...
- 2朱柔若譯2000文獻分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因此本研究除了蒐集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參考文獻列表參考文獻. 朱柔若(譯)(2000)。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 ... 李文瑄( ...
- 3社會研究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 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楊智.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W. Lawrence Neuman, Social Resea...
- 4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台北:麥田出版社。 Neuman, W. L.,2000,《社會研究方法一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
- 5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 博客來
... Lawrence Neuman,譯者:朱柔若,出版日期:2000/05/01,類別:人文社科. ... 譯者認為,這本書不論是對於對量化研究有所排斥誤解、對質化研究一味頌揚膜拜的一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