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伊阙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伊闕之戰日期前293年地点伊闕结果
秦國戰勝,夺取安邑以东到乾河大片土地参战方
魏國韓國东周国
秦國指挥官与领导者
公孫喜
白起兵力
約250000人(包括魏武卒)
约120000人伤亡与损失
被斩首24万,五座城池被攻陷,公孙喜遭擒杀
數萬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战后
3.1秦国
3.2西周国
3.3魏国
3.4韩国及东周国
4参考资料
背景[编辑]
前295年,赵武灵王死后,秦国主动调整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同年,秦昭襄王免去赵武灵王所信任的楼缓的相位,改用魏冉为国相,又主动与楚国修好,援助楚国粮食五万石。
[1]次年,齐国也改变了对诸侯的外交策略。
齐湣王采纳祝弗的建议,免去主张以秦国为敌的孟尝君的相位,改用秦国五大夫吕礼为相。
经过一系列外交调整,秦、齐两国又重新交好。
[2]齐国得以全力攻打宋国,而秦国则向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战争,扩展土地。
[3]同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4]
指挥伊阙之战的秦国主将白起
过程[编辑]
前293年,在魏冉的推荐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
同年,韩、魏、东周联军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率兵进军至伊阙与秦军对峙。
战争中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方面韩军势单力薄,希望魏军主动进攻,而魏军则倚仗韩军精锐,想让韩军打头阵。
秦军主将白起利用韩、魏两国联军想保留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的弱点,先设疑兵牵制韩军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军。
魏军战败后致使韩军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取得大胜。
伊阙之战秦军共斬首24萬,秦军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魏军主將公孫喜被俘后遭处决。
战后白起因功升任国尉。
同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5][6][7][8][9]
战后[编辑]
秦国[编辑]
借助伊阙之战的大胜,秦国乘胜继续向韩、魏两国发动进攻。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城(山西省永济市东);攻下垣邑(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东南),但没有占领。
次年,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夺取了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南)。
[10]前290年,左更司马错率军夺取了魏国的轵(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和韩国的邓(今河南省孟州市西),[11]又与白起合兵再次攻下垣邑。
[12][13]在秦国的连续打击下,魏、韩两国被迫割地求和。
魏国割让河东郡四百里,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之地二百里。
[14]次年,秦国再次派兵攻打魏国。
司马错率军冲绝河桥夺取了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15]又夺取了河内郡大小城池61座。
[16]白起夺取了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
[17]面对秦国的攻势,魏国被迫贿赂赵惠文王及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希望借助赵国的力量来阻止秦国的进攻。
[18]
西周国[编辑]
伊阙之战后,秦国趁机想进攻西周国。
西周公子周最派使者游说赵国的奉阳君李兑,想让秦、魏两国重新开战,这样既保全了西周,赵国又可坐观秦、魏两国交战,从中调解取得渔翁之利。
[19]西周君又派周足为使者出使秦国,[20]自己亲自前往魏国请求魏昭王的援助,而魏昭王以上党郡危急为由拒绝援助。
西周君在回国途中路过魏国的梁囿,十分喜爱。
大臣綦毋恢指出魏国的温囿并不比梁囿差,并向西周君自荐说不但能得到魏国的援助,还能得到温囿。
綦毋恢游说魏昭王指出魏国如不援助西周,那西周将投靠秦国,如此两国合兵进围南阳(太行山以南),将切断韩、魏两国通往上党郡的要道。
如果魏王答应派3万人帮助西周驻守边境,并且把温囿以每年120金的价格租给西周君,那么西周便不会投靠秦国。
如此既可以保证上党郡的安全,也可以通过租借温囿多获得40金的租金。
魏昭王采纳了綦毋恢的建议,派芒卯献出温囿,又答应派兵帮助西周驻守边境。
[21]在西周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下,秦国最终未能攻打西周。
魏国[编辑]
秦国在伊阙之战取胜后,驻留在伊阙,魏昭王被迫派公孙衍割地求和。
有人建议魏昭王加封窦屡为关内侯,让他出使赵国割让少量土地贿赂赵国的奉阳君李兑,让李兑从中调停引起秦国内部争执,这样魏国也可以少割土地。
[8]西周大臣綦毋恢也劝说公孙衍不要多割地给秦国,因为如果两国议和成功,魏国就会得到秦国的支持;如果两国议和失败就会重新开战,多割地属于毫无意义之举。
[22]
韩国及东周国[编辑]
前290年,韩国的城阳君和东周君入秦求和。
[23]但秦国此时大举攻韩,城阳君不能返回韩国,被迫出奔至齐国。
[24]
参考资料[编辑]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厓为相。
予楚粟五万石。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齐听祝弗》: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
^杨宽.《战国史》第153至1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9月.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
左更(应为左庶长)白起攻新城。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
起迁为国尉。
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
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
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
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8.08.1《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秦败东周》: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
魏令公孙衍乘胜而留于境,请卑辞割地,以讲于秦。
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
”王曰:“奈何?”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赵。
王重其行而厚奉之。
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哥魏于奉阳君,而听秦矣。
’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侯,贸首之仇也。
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
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合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十三年、十四年,攻伊阙。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
(次年),攻楚(应为韩),取宛、叶。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六年(应为十七年),左更错取轵及邓。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襄王)十七年,攻垣、枳。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昭襄王)十七年,魏入河东四百里。
(韩僖王)六年,(韩)与秦武遂地方二百里。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八年,错攻…河雍,决桥取之。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昭襄王)十八年,客卿错击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以(应为攻)垣为(应为及)蒲阪、皮氏。
^《战国策·卷二十四·魏策三·奉阳君约魏》:奉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薜、阴、成以为赵养邑,而赵无为王有也。
王能又封其子河阳、密衣乎?”
^见《战国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战国策·卷二·西周策·犀武败》:犀武败,周使周足之秦。
^《战国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犀武败于伊阙》: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
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
綦毋恢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
臣能为君取之。
”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
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
周君,谋主也。
而设以国为王捍秦,而王无之捍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恶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
”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毋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
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私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
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无患而赢四十金。
”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于周君,而许之戍也。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綦毋恢教之语曰:“无多割。
曰,和成,国有固有秦重和,以与王遇;和不成,则后必莫能以魏合与秦者矣。
”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七年,城阳君入朝,及东周君来朝。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五国罢成皋》:成阳君以王之故,穷而局于齐。
查论编戰國历史事件前期三家分晋(赵、魏、韩) ·士人崛起 ·李悝变法 ·河西之战(前期) ·魏灭中山之战 ·三晋伐齐之战 ·吴起变法 ·阴晋之战 ·赵迁都邯郸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与泗上十二诸侯 ·棘蒲之战 ·韓滅鄭之戰 ·浊泽之战 ·河西之战(后期) ·浍北之战 ·周分东西 ·商鞅变法 ·邯郸之难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中期合縱连横 ·桑丘之戰 ·五國相王 ·函谷关之战 ·觀澤之戰 ·秦灭巴蜀之战 ·秦灭义渠 ·齐破燕之战 ·丹阳、蓝田之战 ·争夺九鼎 ·稷下学宫 ·诸子百家 ·胡服骑射 ·宜阳之战 ·趙滅中山之戰 ·楚破越之战 ·垂沙之战 ·庄蹻起事 ·三国攻秦之战 ·沙丘之乱 ·伊阙之战 ·齊秦互帝 ·齐灭宋之战 ·济西之战 ·田单复国 ·黔中之战 ·将相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负荆请罪) ·齐魏灭薛 ·鄢郢之战(楚辞) ·远交近攻 ·华阳之战 ·阏与之战 ·赵破匈奴之战 ·陉城之战後期战国四公子 ·长平之战 ·邯郸之战(窃符救赵、义不帝秦、债台高筑) ·楚滅魯之戰 ·秦灭周 ·鄗代之战 ·都江堰、郑国渠 ·河外之战 ·五国攻秦之战 ·諫逐客書 ·秦灭六国之战(秦攻赵邺之战、秦赵平阳之战、秦赵肥之战、秦赵番吾之战、秦滅韓之戰、秦滅趙之戰、秦滅魏之戰、荆轲刺秦王、秦滅楚之戰、秦滅燕之戰、秦滅齊之戰)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伊阙之战&oldid=70568935”
分类:春秋战国战役秦国战役魏国战役韩国战役(战国)河南历次战争与战役洛阳军事史前293年前290年代中国战役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CatalàEnglis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日本語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venska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伊闕之戰 - 中文百科知識
伊闕之戰,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
- 2伊闕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
- 3伊阙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 4魏、韓衰落的轉折點之伊闕之戰 - 每日頭條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背景前295 ...
- 5伊闕之戰_百度百科
伊闕之戰,發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