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
伊闕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伊闕之戰日期前293年地點伊闕結果
秦國戰勝,奪取安邑以東到乾河大片土地參戰方
魏國韓國東周國
秦國指揮官與領導者
公孫喜
白起兵力
約250000人(包括魏武卒)
約120000人傷亡與損失
被斬首24萬,五座城池被攻陷,公孫喜遭擒殺
數萬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
目次
1背景
2過程
3戰後
3.1秦國
3.2西周國
3.3魏國
3.4韓國及東周國
4參考資料
背景[編輯]
前295年,趙武靈王死後,秦國主動調整與諸侯之間的關係。
同年,秦昭襄王免去趙武靈王所信任的樓緩的相位,改用魏冉為國相,又主動與楚國修好,援助楚國糧食五萬石。
[1]次年,齊國也改變了對諸侯的外交策略。
齊湣王採納祝弗的建議,免去主張以秦國為敵的孟嘗君的相位,改用秦國五大夫呂禮為相。
經過一系列外交調整,秦、齊兩國又重新交好。
[2]齊國得以全力攻打宋國,而秦國則向臨近的韓、魏兩國發動戰爭,擴展土地。
[3]同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4]
指揮伊闕之戰的秦國主將白起
過程[編輯]
前293年,在魏冉的推薦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
同年,韓、魏、東周聯軍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率兵進軍至伊闕與秦軍對峙。
戰爭中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方面韓軍勢單力薄,希望魏軍主動進攻,而魏軍則倚仗韓軍精銳,想讓韓軍打頭陣。
秦軍主將白起利用韓、魏兩國聯軍想保留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的弱點,先設疑兵牽制韓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軍。
魏軍戰敗後致使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擊,取得大勝。
伊闕之戰秦軍共斬首24萬,秦軍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魏軍主將公孫喜被俘後遭處決。
戰後白起因功升任國尉。
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5][6][7][8][9]
戰後[編輯]
秦國[編輯]
藉助伊闕之戰的大勝,秦國乘勝繼續向韓、魏兩國發動進攻。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城(山西省永濟市東);攻下垣邑(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東南),但沒有佔領。
次年,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奪取了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
[10]前290年,左更司馬錯率軍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和韓國的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11]又與白起合兵再次攻下垣邑。
[12][13]在秦國的連續打擊下,魏、韓兩國被迫割地求和。
魏國割讓河東郡四百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之地二百里。
[14]次年,秦國再次派兵攻打魏國。
司馬錯率軍沖絕河橋奪取了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15]又奪取了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
[16]白起奪取了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
[17]面對秦國的攻勢,魏國被迫賄賂趙惠文王及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希望藉助趙國的力量來阻止秦國的進攻。
[18]
西周國[編輯]
伊闕之戰後,秦國趁機想進攻西周國。
西周公子周最派使者遊說趙國的奉陽君李兌,想讓秦、魏兩國重新開戰,這樣既保全了西周,趙國又可坐觀秦、魏兩國交戰,從中調解取得漁翁之利。
[19]西周君又派周足為使者出使秦國,[20]自己親自前往魏國請求魏昭王的援助,而魏昭王以上黨郡危急為由拒絕援助。
西周君在回國途中路過魏國的梁囿,十分喜愛。
大臣綦毋恢指出魏國的溫囿並不比梁囿差,並向西周君自薦說不但能得到魏國的援助,還能得到溫囿。
綦毋恢遊說魏昭王指出魏國如不援助西周,那西周將投靠秦國,如此兩國合兵進圍南陽(太行山以南),將切斷韓、魏兩國通往上黨郡的要道。
如果魏王答應派3萬人幫助西周駐守邊境,並且把溫囿以每年120金的價格租給西周君,那麼西周便不會投靠秦國。
如此既可以保證上黨郡的安全,也可以通過租借溫囿多獲得40金的租金。
魏昭王採納了綦毋恢的建議,派芒卯獻出溫囿,又答應派兵幫助西周駐守邊境。
[21]在西周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下,秦國最終未能攻打西周。
魏國[編輯]
秦國在伊闕之戰取勝後,駐留在伊闕,魏昭王被迫派公孫衍割地求和。
有人建議魏昭王加封竇屢為關內侯,讓他出使趙國割讓少量土地賄賂趙國的奉陽君李兌,讓李兌從中調停引起秦國內部爭執,這樣魏國也可以少割土地。
[8]西周大臣綦毋恢也勸說公孫衍不要多割地給秦國,因為如果兩國議和成功,魏國就會得到秦國的支持;如果兩國議和失敗就會重新開戰,多割地屬於毫無意義之舉。
[22]
韓國及東周國[編輯]
前290年,韓國的城陽君和東周君入秦求和。
[23]但秦國此時大舉攻韓,城陽君不能返回韓國,被迫出奔至齊國。
[24]
參考資料[編輯]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厓為相。
予楚粟五萬石。
^《戰國策·卷一·東周策·齊聽祝弗》: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
^楊寬.《战国史》第153至1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9月.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
左更(應為左庶長)白起攻新城。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其明年,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
起遷為國尉。
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
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
二軍爭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
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8.08.1《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秦敗東周》:秦敗東周,與魏戰於伊闕,殺犀武。
魏令公孫衍乘勝而留於境,請卑辭割地,以講於秦。
為竇屢謂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聽於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講於王。
」王曰:「奈何?」對曰:「王不若與竇屢關內侯,而令趙。
王重其行而厚奉之。
因揚言曰:『聞周、魏令竇屢以哥魏於奉陽君,而聽秦矣。
』夫周君、竇屢、奉陽君之與穰侯,貿首之仇也。
今行和者,竇屢也;制割者,奉陽君也。
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敗之,必以少割請合於王,而和於東周與魏也。
」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三年、十四年,攻伊闕。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
(次年),攻楚(應為韓),取宛、葉。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六年(應為十七年),左更錯取軹及鄧。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襄王)十七年,攻垣、枳。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起與客卿錯攻垣城,拔之。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昭襄王)十七年,魏入河東四百里。
(韓僖王)六年,(韓)與秦武遂地方二百里。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八年,錯攻…河雍,決橋取之。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昭襄王)十八年,客卿錯擊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以(應為攻)垣為(應為及)蒲阪、皮氏。
^《戰國策·卷二十四·魏策三·奉陽君約魏》:奉陽君約魏,魏王將封其子,謂魏王曰:「王嘗身濟漳,朝邯鄲,抱葛薜、陰、成以為趙養邑,而趙無為王有也。
王能又封其子河陽、密衣乎?」
^見《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
^《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犀武敗》: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
^《戰國策·卷二·西周策·秦攻魏將犀武軍於伊闕·犀武敗於伊闕》:犀武敗於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
周君反,見梁囿而樂之也。
綦毋恢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
臣能為君取之。
」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
且誰怨王?臣為王有患也。
周君,謀主也。
而設以國為王捍秦,而王無之捍也,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秦惡塞外之兵與周之眾,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絕矣。
」魏王曰:「然則奈何?」綦毋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
今王許戍三萬人與溫囿,周君得以為辭於父兄百姓,而私溫囿以為樂,必不合於秦。
臣嘗聞溫囿之利,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事王者歲百二十金,是上黨無患而贏四十金。
」魏王因使孟卯致溫囿於周君,而許之戍也。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綦毋恢教之語曰:「無多割。
曰,和成,國有固有秦重和,以與王遇;和不成,則後必莫能以魏合與秦者矣。
」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昭襄王)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
^《戰國策·卷五·秦策三·五國罷成皋》:成陽君以王之故,窮而局於齊。
閱論編戰國歷史事件前期三家分晉(趙、魏、韓) ·士人崛起 ·李悝變法 ·河西之戰(前期) ·魏滅中山之戰 ·三晉伐齊之戰 ·吳起變法 ·陰晉之戰 ·趙遷都邯鄲 ·田氏代齊 ·戰國七雄與泗上十二諸侯 ·棘蒲之戰 ·韓滅鄭之戰 ·濁澤之戰 ·河西之戰(後期) ·澮北之戰 ·周分東西 ·商鞅變法 ·邯鄲之難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徐州相王中期合縱連橫 ·桑丘之戰 ·五國相王 ·函谷關之戰 ·觀澤之戰 ·秦滅巴蜀之戰 ·秦滅義渠 ·齊破燕之戰 ·丹陽、藍田之戰 ·爭奪九鼎 ·稷下學宮 ·諸子百家 ·胡服騎射 ·宜陽之戰 ·趙滅中山之戰 ·楚破越之戰 ·垂沙之戰 ·莊蹻起事 ·三國攻秦之戰 ·沙丘之亂 ·伊闕之戰 ·齊秦互帝 ·齊滅宋之戰 ·濟西之戰 ·田單復國 ·黔中之戰 ·將相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齊魏滅薛 ·鄢郢之戰(楚辭) ·遠交近攻 ·華陽之戰 ·閼與之戰 ·趙破匈奴之戰 ·陘城之戰後期戰國四公子 ·長平之戰 ·邯鄲之戰(竊符救趙、義不帝秦、債台高築) ·楚滅魯之戰 ·秦滅周 ·鄗代之戰 ·都江堰、鄭國渠 ·河外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 ·諫逐客書 ·秦滅六國之戰(秦攻趙鄴之戰、秦趙平陽之戰、秦趙肥之戰、秦趙番吾之戰、秦滅韓之戰、秦滅趙之戰、秦滅魏之戰、荊軻刺秦王、秦滅楚之戰、秦滅燕之戰、秦滅齊之戰)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伊阙之战&oldid=70568935"
分類:春秋戰國戰役秦國戰役魏國戰役韓國戰役(戰國)河南歷次戰爭與戰役洛陽軍事史前293年前290年代中國戰役
導覽菜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賬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香港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最近修改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載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CatalàEnglis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日本語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venska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伊阙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龍門街道)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 2魏、韓衰落的轉折點之伊闕之戰 - 每日頭條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國將領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擊敗魏、韓、東周三國聯軍,擒殺聯軍主將公孫喜的戰役,此戰秦國共斬首敵軍24萬。背景前295 ...
- 3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戰,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戰,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闡明: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為開啟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 ...
- 4伊阙之战背景原因 - 趣历史
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
- 5伊阙之战- 快懂百科
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