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達克羅士取向音樂治療概說(吳幸如/ 黃創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達克羅士發現肢體韻律在教學外的附帶價值,即音樂是治療的動源,所有肢體律動都可幫助專注力、記憶力、增加空間和身體的認知,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等等,早在 ... 均均老師的音樂教學@台中、新竹 跳到主文 ♫講座/評審邀約、個別課程請來信詢問♫LineID請加入:Liris0316 部落格全站分類:藝文情報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Dec14Wed201121:33 [文章分享]達克羅士取向音樂治療概說(吳幸如/黃創華) 以下內容引用字本網址:http://www.birdsfamily.com.tw/magazine_219.html民國98年02月專題系列報導 ■吳幸如/黃創華達克羅士取向音樂治療概說  音樂與肢體的關係密不可分,對幼兒來說,在學習中透過肢體活動(運動),可以獲得最大的滿足與快樂。

而音樂不只限於聽覺活動,有系統與計畫的導入音樂活動更是發展幼兒觸覺、視覺等多重感官與肢體活動的最佳利器,甚至是情緒表達的工具。

二十世紀初有不少偉大的音樂教育學者,如:達克羅士(EmileJaques-Dalcroze,1865~1950)、高大宜(ZoltanKodaly,1882~1967)、卡爾‧奧福(CarlOrff,1895~1982)等人的理念,奠基於「聲音、動作、語言」而脫離出制式化的音樂教育。

開始從重視音樂產品(product)轉而注重學習歷程(process),從技巧訓練轉而更重視整體人性發展,也就是由「物」回歸到「人」,這樣的發展使音樂教育和音樂治療更形趨近。

因此這些教學系統不但後來風靡世界,更都各自成為音樂治療的一個學派模式(吳幸如、黃創華,2006)。

  達克羅士臨床應用是藉由肢體語言表現音樂,強調經驗對於學習的重要性,集「動作」、「音樂」、「即興」為一體,以節奏為基礎,透過計畫性的音樂活動引導聆聽、肢體動作、自由與即興創作,來分享個人或團體的音樂經驗、感受,將喜怒哀樂用聲音、肢體表達出來,引導情緒的宣洩,使案主在極大興趣、情緒愉快的狀態下進入一個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活動中,增進案主感官知覺的刺激與與訓練,提升認知的發展、專注力…等等,達到身心復健的效用。

  舉世聞名的瑞士籍愛彌爾.傑克.達克羅士(EmileJaquesDalcroze),集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家、聲樂家、演員及詩人於一身,是「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的創始者。

他最先瞭解到音樂節奏的表現,需要靠肢體的運動意識來達成。

從他的研究中發展出了一套節奏律動(rhythmicmovement)的系統,用以發展音樂節奏的主軸。

  這套節奏性的教學系統是利用肢體做為音樂節奏的詮釋工具,它就是舉世皆知的肢體韻律(eurhythmic)。

最值得一提的是,其教學理念以個體為中心的啟發引導,強調經驗對於學習的重要性,所以能迎合兒童的個別差異,激發其學習意願,使之擴展到特殊教育的應用範疇,因而發展出達克羅士理念在臨床上的應用(ClinicalApplicationsofDalcrozeEurhythmics),也就是所謂達克羅士取向音樂治療(吳幸如、黃創華,2006)。

   達克羅士課程中音樂和肢體韻律是分不開的,強調反應力、專注力、判斷力、記憶力與肢體統合能力的運用,此種教育哲學的理念不但成為日後音樂教學的教導模式,甚至得到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的認同,成為歐美各國重要的學習主流(吳幸如、黃創華,2006)。

達克羅士教學法注重創作力的培育,是一種全人的教學法,使兒童之身體、心靈、情感合而為一(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9;Froehlich,1996),這與兒童音樂治療輔導功能與治療的原理來改善兒童的生理、心理的障礙的義理不謀而合。

  達克羅士發現肢體韻律在教學外的附帶價值,即音樂是治療的動源,所有肢體律動都可幫助專注力、記憶力、增加空間和身體的認知,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等等,早在二十世紀初期,某些達克羅士教師就開始了治療性的律動教學課程去幫助視障、聽障、智障及動作嚴重失調之個案(吳幸如、黃創華,2006)。

達克羅士本人亦曾在巴塞隆納教導盲生音樂,其節奏律動的練習,非常適用於幫助視覺障礙者自在地探索其生存空間。

節奏律動是一種非常好的情感教育之表現,特別在治療上對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發展遲緩及精神障礙之個案都非常有幫助,甚至對年長者之靈性健康亦有效用,肢體律動課程也能增進精神分裂病患的反應時間(Peters,2000)。

達克羅士肢體韻律的臨床應用是利用聽力、節奏、動作、音感的訓練,強調控制內在情感與肢體動覺認知能力及肢體反應表達能力,使任何年齡、任何功能水準的族群,提升所需要的個體功能。

在達克羅士的臨床應用上非常重視觀察、體驗、思考的過程,所以輔導的案主並不需要任何先備的音樂天分,強調案主透過肢體動作,融合聲音與節奏,去感受音樂的旋律,以身體去瞭解音樂的旋律及節奏所引起的調適與平衡,發展身體的協調與技能,訓練控制內在精神與情感表達能力(吳幸如、黃創華,2006;謝鴻鳴,2006)。

  兒童的音樂表現即來自於最原始的、自發性的身體律動,這些根源亦來自心靈、肢體、感觀的全面參與。

藉由音韻的帶動發展他們對環境的敏覺性與空間的概念,引導者也能更進一步的利用不同的節奏與旋律,引導兒童嘗試各種不同的動作探索,進而達到肢體協調與內在聲音、思想的表達、認知的輔助、情感的抒發,接著以一個實例來說明。

  注意力不易集中,個性有時比較衝動、好動的玲玲(化名)是一個5歲的唐氏寶寶,伴隨的疾病有先天性心臟病、智能障礙、肌肉張力、語言表達等問題。

玲玲個性十分固執,與其他的小朋友相處上有些困難,在學校常因不遵從指令使老師相當困擾,而與同儕間的互動上也有些距離。

最讓她雀躍的課程之一是老師所帶領的音樂律動課,因為好動的她總是第一個隨著老師的動作擺動。

為了加強玲玲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與幫助肢體動作的協調,老師請筆者到園所實際的看她帶領律動課程的情形,希望能適時的給予意見並輔導,設計出適合的課程來加強集中注意力及聽從指令,營造愉快而沒有壓力的上課氣氛,除了幫助玲玲外也能讓小朋友們在其中彼此學習,並在活動中自然感受到正面情緒,肯定自我、建立自信。

筆者就達克羅士肢體韻律的臨床應用,聽力、節奏、動作、音感(時間(Time)-空間(Space)-精力(Energy)-重量(Weight)-平衡(Balance))的訓練,以12次的活動為一個階段,配合園所老師的音樂能力與經驗,來擬構出一個主架構,其中並與園所老師不斷的討論與修正其活動的內容與難易度,利用活動來提升小朋友們的肢體動作與感官功能。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均均老師 均均老師的音樂教學@台中、新竹 均均老師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文章分享此分類上一篇:[相關新聞]達克羅士教學法可減少長者跌倒(2010-12-06) 此分類下一篇:[文章分享]研究:學齡前兒童學音樂 性情和善開朗(2012年) 上一篇:[課程資訊]音樂律動師資培訓班從遊戲中輕鬆學音樂 下一篇:[課程資訊]靜宜大學推廣部幼兒音樂律動課程開始招生囉!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達克羅士問與答(8)開課資訊(27)配音配樂(1)文章分享(11)教學分享(4)上課照片(13)林姿均老師(9)我的音樂百寶箱(11)個別課程資訊(7)未分類文章(1)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8八月(2) 2015四月(3) 2015三月(9) 2014五月(3) 2014三月(1) 2013十一月(1) 2013十月(1) 2013九月(4) 2013八月(4) 2013七月(1) 2013五月(2) 2013四月(1) 2013三月(2) 2013二月(4) 2013一月(3) 2012十一月(8) 2012十月(1) 2012九月(2) 2012七月(3) 2012六月(1) 2012五月(5) 2012四月(1) 2012三月(4) 2012二月(3) 2012一月(3) 2011十二月(1) 2011十一月(2) 2011十月(3) 2011九月(6) 2011八月(2) 2011七月(3) 2011五月(1) 2011三月(2)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粉絲頁 均均老師粉絲頁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