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正心、修身的實踐方法(第二版)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比如「修身」小成或圓滿,必然以「誠意」、「正心」小成或圓滿爲前提。

二、何謂「格物致知」. 「格物」,是致知的方法、手段,《大學》原本中並未詳述,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誠意、正心、修身的實踐方法(第二版) 2021-02-13國學經典解析與智慧分享 (作者周怡斌,始作於2020年12月20日,於2021年2月2日補充完善)本文具體闡述如何在「誠意」、「正心」、「修身」這三個階段(境界)進行實踐,實現心靈境界的突破提升。

一、踐行中庸之道,先要立志孔子在《論語》中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志於學」就是立志。

立什麼志?志於大學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以成爲一名君子爲目標。

《中庸》中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行道是一件需要大毅力的事,一剎那都不能停歇。

孔子講:「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踐行中庸之道,時刻都要記著遵循中道,要循道而行。

因此需要先立志,以最大的決心堅定自己的意志。

古人講,「有志者,事竟成。

」立志堅定,則事半功倍。

當然,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立志較爲困難或者不夠堅定,也沒關係,可以先學習和實踐,在此過程中再逐步堅定自己的志向。

立志之後,就可以結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習次第,進行學習和實踐。

其中,重點在「誠意」到「平天下」六個階段。

並非「誠意」圓滿了,才能開始「正心」。

實際上不同階段可以一併修習,但每個階段達到小成或圓滿有次第關係。

比如「修身」小成或圓滿,必然以「誠意」、「正心」小成或圓滿爲前提。

二、何謂「格物致知」「格物」,是致知的方法、手段,《大學》原本中並未詳述,可以理解爲研究事物的規律。

「致知」,最重要的是「知本」。

「知本」,就是洞悉事物本末關係的內在規律,不可以本末倒置。

而大學之道,以修身爲本。

通過「格物致知」,可以知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關係,也就了解誠意的重要性,進而有決心和動力去做到「誠意」。

所以說「知至而後意誠」。

三、儒家「修身」的六個境界「誠意」、「正心」、「修身」這三個境界雖然有次第關係,但實際上三者是一體的,應該同時修習,只是境界的小成或圓滿突破有次第關係。

作爲儒家學者,需要同時在誠意、正心、修身方面下功夫,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在具體事上磨練心性。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中庸》中的「誠」比《大學》中的「誠意」內涵更廣,相當於「誠意」、「正心」、「修身」三者之和。

「誠意」、「正心」、「修身」這三個境界,是儒者修習最重要的基礎階段,也是難度非常大的階段。

由於三者實際是一體的,且《大學》中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因此,我們可以把「修身」階段作爲衡量自己修習成果的參考標準。

 「修身」階段可以劃分爲六個境界:入門、升堂、入室、小成、大成、圓滿。

(1)入門:指開始學習經典,並按照孔子的教誨,進行修身方面的實踐。

(2)升堂:指能夠熟記《論語》中孔子的教誨並付諸實踐,但還不懂靈活變通,進行運用,不懂中庸之道,經常偏向一邊。

能夠初步做到「誠意」,不自欺。

孔子在《論語》中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升堂對應的大概就是子路當時的修身造詣。

《論語》中講「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就處於這個境界。

(3)入室:指初步洞悉中庸之道,開始用中庸之道指導實踐。

能夠將孔子的教誨結合具體實際情況,靈活變通地運用,但還比較生澀。

可以長期保持「誠意」的狀態。

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做到「正心」,但在面臨極端複雜情形時,心境可能會有波動,不能執守中道,還需要主動矯正。

大概是子貢、子游、子夏的境界。

(4)小成:指絕大部分情境下,由內而外都是中正的,符合中庸之道。

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中庸之道已融入內心,成爲一種習慣,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疾不徐,能夠用中庸之道圓融處理絕大部分事務。

幾乎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保持「誠意」、「正心」。

但對中庸之道的理解和運用還沒有達到完美、極致,在一些微小的細節上仍有瑕疵。

此時,會被讚譽爲君子。

大概是顏淵達到的境界。

(5)大成:指中庸之道的理解和運用達到完美、極致,任何情境下,由內而外都是中正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庸之道,都能保持「誠意」、「正心」。

此爲君子境界,大概是曾子、子思、孟子、王陽明晚年達到的境界。

(6)圓滿:「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與天地齊,返璞歸真。

此即聖人境界,也就是孔子晚年的境界。

以上各個境界的描述,只是大意,並不準確,供大家略作參考,有個大概認知。

從升堂、入室,到小成,每個階段突破時,都會帶來心靈境界的極大提升,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從內心到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都會截然不同,從而大幅提升智慧、悟性、內心格局,就如同破繭而出一般,妙不可言,具體只能靠自己親身實踐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修身」小成是最重要的關鍵節點,也是難度最大的門檻。

「齊家」、「治國」、「平天下」三個階段可以看成修身有成之後在社會活動中的應用。

從入門到入室境界,悟性高者所需時間較短,幾個月內即可實現;而從入室到小成境界,需要將自己思維固化的殼一一破除,至少需要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四、誠意、正心、修身的實踐方法前文簡述了修身的六個境界,僅是供大家粗略參考,最重要的還是具體實踐的方法,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實踐,將來自然能夠實現心靈境界的突破,領會不同心境下的無限風光。

「誠意」指思想和心靈達到「誠」的狀態,清靈澄淨,內外如一,不可以有自我欺騙。

如果完全達到「誠」的狀態,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自足、自快的感覺,心念通達,暢快淋漓。

《中庸》中講,「誠者,天之道也」,「誠」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之一。

《大學》中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

此之謂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

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意譯:所謂誠意,指不要自欺。

比如討厭惡臭的味道,喜歡美好的事物(風景、人等)。

做到誠意,心中就會舒暢、通達、自足、自快。

因此呢,君子在獨處時都非常謹慎,(時刻保持誠意的狀態,內外如一)。

小人呢,一個人獨處時什麼壞事都敢做;看到君子後又有些羞愧,掩蓋其不好的方面,而只向人展現其好的方面。

但是,人看自己的內心,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實際上欺騙不了自己,這樣自欺欺人,又有什麼益處呢?心中保持「誠」的狀態,自然而然會流露在外。

所以君子在獨處時都非常謹慎。

曾子說:「每個人的言行,都有很多雙眼睛在看,隱藏不了。

」財富可以充實屋宅,美德可以潤養身心,心胸開闊,體態自然安詳。

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誠意。

《大學》中對於「誠意」的闡釋已經比較準確、清楚。

作爲初學者,需要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時刻檢視自己的內心,始終做到內外如一,不可以虛僞,不可以說假話(特定情況下善意的謊言除外),不可以自欺欺人;特別是在自己獨處的時候要謹慎,要當做自己在衆人面前一樣,而不可人前人後判若兩人。

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將「誠」變成自己的習慣,自然而然會越來越接近「意誠」的境界。

作者天生比較具有「誠」的特質,所以在「誠意」方面已有幾十年的實踐。

根據作者的經驗,「誠意」並不難,只要有決心,並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每個人都能做到。

初學者開始未必能完全做到「誠」,只需盡力而爲、量力而行就可以了。

隨著時間的積累,自然而然會做的越來越好。

誠意是正心、修身的基礎,誠意功夫做得越好,正心、修身境界的提升就越容易。

「正心」:指心靈時刻處於「中正」的狀態,所思所想都是中正的,都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大學》中對於「正心」境界的描述並不完整,比較難以理解,這也是修習儒家之道的難點關卡之一。

《大學》中講:「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意譯:所謂修身需要正心是指,當身心有憤怒不平、恐懼害怕、安逸享樂、過分憂慮或患得患失等心態時,內心都不是處於正的狀態。

如果心不在,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吃東西卻不知道味道。

所以,修身需要正心。

這裡要特別強調一點:所謂正心,並非沒有喜怒哀樂,正常的七情六慾是應該有的。

該笑的時候笑,該哭的時候哭,該玩的時候玩,該憤怒的時候憤怒,該憂傷的時候憂傷,一切只要符合中道,不要過分就好。

比如有親戚朋友離世,自然該傷心,但是不要因爲哀傷而傷了心緒,影響了自己該做的事。

《論語》中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這個意思。

這裡有人會問:「我怎麼知道什麼是中正呢?」中正,也就是中庸,作爲一般人自然很難把握什麼是中庸,因此需要向先賢聖人學習,需要參考經典。

要做到「正心」,離不開「修身」,二者是內外相應的關係,具體怎麼做,我在下文「修身」的方法中闡述。

「修身」:指身心都處於中正的狀態,從心靈到外在表現,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修身」是達到「正心」境界後的外在表現,是由內而外的自然結果。

但從「正心」到「修身」境界並非一蹴而就,也需要一個較爲漫長的過程。

「修身」需要在事上磨練,需要經歷各種考驗,需要在面臨不同的複雜境況時,還能保持心正的狀態。

比如,在比較溫和的外界環境下,一個人也許可以暫時維持「心正」的狀態;但是當面臨複雜的矛盾和衝突時,他就可能會喪失了「心正」的狀態。

《大學》中講,「修身爲本」,「修身」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大學》中講:「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僻)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

莫知其苗之碩。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譯:所謂齊家在於修身,是指: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厭惡、敬畏、同情、傲慢怠惰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偏好。

因此,喜歡一個人而認識到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

所以有句俗語說:"人們往往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點,也往往看不到自己禾苗的茁壯。

"所以,不修身,就不能做到齊家。

《大學》中這段話強調與人相處也要秉承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公正客觀的看待每一個人。

但如何修身?並沒有講清楚。

作者在上文中講到,修身需要與正心相結合如何,二者是內外相應的關係。

那怎麼才能做到身心都處於中正的狀態呢?根據作者的實踐經驗,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1)要做到內外如一,也就是「誠意」,不自欺欺人,心靈和思想都清靈澄淨。

做到「誠意」,內外如一,內心才能清靈澄淨,能夠提升自己的悟性,更好地觀察自己的內心,發現內心的瑕疵,打破內心和思維原有的桎梏,從而更容易實現心靈境界的突破。

「誠意」的具體內涵難以言表,需要學者自己中在實踐中琢磨、體悟。

(2)要做到知行合一,儘量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儘量做到從心所欲。

一方面,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內心認爲應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當然要以不違法違紀爲前提,同時也要以不發生大的矛盾衝突爲前提。

另一方面,還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儘量讓自己想做的事和認爲正確的事,合而爲一。

立志越堅定,自己想做的事和認爲正確的事就越是一致。

作爲普通人,我們的認知並不完善,我們所以爲的「正確」,實際上並不一定「正確」。

但是沒關係,先按照這個方向儘量去做,在知行合一的實踐過程中,在經典的指導下,不斷調整自己的內心和行爲更加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最終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做到知行合一,身心才能合一,心念才能通達無礙,悟性會大幅提升,更容易發現心靈的瑕疵,打破心靈的殼,實現心靈境界的突破。

(3)要學習、熟記經典,特別是《論語》,並用來指導實踐。

我們初學者並不能判斷什麼是中庸之道,需要向聖賢學習。

《論語》的本質是孔子爲弟子言傳身教,告訴弟子在不同的情形下,怎麼做才是符合中庸之道。

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我們通過學習《論語》,再舉一反三,就可以在現代社會的實踐中更好地踐行中庸之道,不斷調整我們的內心越來越接近「心正」的狀態,同時外在行爲也越來越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此外,《大學》、《中庸》最好也能記誦,用來指導實踐;《孟子》也可以輔助參照,節選背誦名句即可;其他經典建議先不用看了,初學者看多了反而容易迷惑,適得其反。

如果實在無力背誦經典,則儘量多看,反覆閱讀,選擇部分章句進行記憶。

《大學》中講:「詩云:「瞻彼淇澳(音郁),菉(綠)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僩拼音:xiàn。

壯勇、威武的樣子)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諠拼音:xuān)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恂拼音:xún)慄(慄拼音:lì)也。

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嗚呼)!前王不忘。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畿拼音:jī)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緡拼音:mín,繩子)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音烏)緝熙敬止。

」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此謂知本。

」 以上這幾段文字是曾子講述如何做到正心、修身,也就是如何在經典指導下實踐中庸之道,主要包含五點: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時時刻刻打磨、完善君子品德;2)「賢其賢而親其親」,也就是《中庸》中所講的「尊賢」、「親親」;4)「日日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不斷自我革新,精益求精;5)「知止」,知道自己的心所安處,也就是指按照自己的角色,做好本分的事,即「在其位,謀其政」,「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也就是孔子在《論語》中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要整日胡思亂想些不切實際的東西,讓自己的心思散亂。

做到「知止」,才能「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謂「得」就是頓悟,打破思維固有的殼,實現心靈境界的突破。

因此,要在前文所述三個方面下功夫,做到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如《大學》中所說,要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賢其賢而親其親」;「自明」;「日日新」,「無所不用其極」;「知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又如《中庸》中所講,要做到「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抱著這樣的決心,矢志不渝地實踐中庸之道,「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也就能實現誠意、正心、修身境界的突破。

五、境界突破的實質爲何通過修身可以突破心靈境界,實現智慧、悟性、內心格局的巨大提升?「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的心性先天是至善、圓滿的,因爲後天的各種因素,沾染了很多塵埃,遮蔽了心靈,就好比一層層思維固化的殼,束縛了智慧,壓制了內心格局。

因此,每個人後天表現出來的智慧、內心格局各有不同,也就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講的「性相近,習相遠」。

而通過修身,可以觀照我們的內心和思維,發現其中的瑕疵,從而打破思維固化的殼,破繭而出,實現境界突破,大幅提升智慧、悟性、內心格局。

這也就是所謂頓悟。

六、結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有決心,有恆心,有毅力,在「誠意」、「正心」、「修身」方面取得心境突破並不難。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想要在實踐修習方面有成果,也是不可能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相關焦點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是什麼了? 說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目的!三綱領提出了修身治國的總途徑,這裡提出的八目則是更詳細的步驟。

所謂八目,就是指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大學》修身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以修身爲核心,同時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

強調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內省,而且還要同外物相接,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

今天摘錄《大學》三句話,與您一起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

儒家文化脈絡梳理:誠意、正心、修身 、正心、修身圖一OR圖二更好【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格物,即是懂道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深入的體驗道理;經歷了,則心不慌。

"和"修身"去實現其"意"。

:禮儀、規則、方法的修煉和實踐,是你自身的基礎的技能,是到達"意"的途徑、方法,是源自自身各個方面的強大 談談何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爲:「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我們現在無論是企業高層教育,還是國學等傳統文化教育,很多人會提到&34;這幾個詞。

但我相信大多數人對這幾個詞的真正意義或訐很難說得全面。

印光祖師,克念之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克念之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物者何,即隨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順人情之幻妄私慾,非外物也。

由此私慾固結於心,則所有知見,皆隨私慾而成偏邪。

明明德的方法,在於克念。

克念的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

物是什麼?就是隨著境界所生出來的,不合天理的,不順人情的幻妄私慾,並不是外物。

由於這個私慾固結在心中,所有的知見,都隨著私慾而成爲偏見邪見了。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誠意」與「正心」:《大學》解讀之七 按照《大學》的邏輯,「格物致知」的下兩步是「誠意」、「正心」。

在拙作《格物:致良知的手段》一文中我們說了,「格物」的最終目的是「致良知」。

那」誠意」是什麼意思呢?聯繫上下文,就是做到了「誠意」,心裡才能坦坦蕩蕩,心安理得。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是王陽明常用來說明「知行合一」的例子。

聯繫王陽明的哲學,我們「誠意」,其實就是誠實地遵循「良知」的指示去做。

如果我們尋找藉口,不遵從」良知」的指示,我們的意就不誠。

這種不誠,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自私用智」。

大家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不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是根本 (讀書分享)很多人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四書之一《大學》裡面的內容,告訴我們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完整內容應該是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爲曾子所作,實爲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坤地產的「王道」之路! 上坤地產首先將企業自身的目標、理念確定下來,基於此,一步一個腳印,從第一個五年成功搶灘上海並站穩腳跟,到第二個五年走出上海,布局全國,進入百強行列。

十一年間,上坤地產戰略清晰、目標得當、並且能夠不斷兌現業績承諾,一步一個腳印,並在第三個五年的開局完成上市。

《大學》07正心修身 07正心修身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l),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前邊談到了「誠意」,就是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培養自覺自發的向善修德的能力,並且特別提出了「慎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時刻牢記 「正心修身」之我談 「正心修身」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

我們先來看一下儒學經典《大學》中的第一章節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的這份初心也許是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何爲誠意正心) 我認爲這一句話,就是說人要修身,首先要格物,格者框架也,也就是會懂得明辯最基本的是非對錯,對世界萬物有基本的歸類框架,有基本的價值觀和志向!然後致其知,就是說學習了,這裡所說的學習特定指的是學習聖賢書(古語有言:非聖書,屏勿視,壞心志)當有了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時候開始繼續進修聖賢書,這個時候讀聖賢書獲得了方法,開了眼界,見多識廣,以後遲早有一天會用得上,就相當於方法論了!這是通過外在的學習,並未介入到實際的修養功夫! 中國傳統經典讀後感:誠意正心,日新其德;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而「誠意正心」則一直被我們所推崇。

從古至今,有許多關於「誠意正心」的故事被人們熟知:商鞅的城門立木、季布的一諾千金……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前提是修身,是正心。

唯有心正,方可談治國、平天下。

若是一個人的心不正,意不誠,會有人信任他嗎?那麼又何談遠大的志向呢?若此,這個社會將會多麼的灰暗!「誠意正心」方可修身,修心。

誠意正心,由內而外散發出人格魅力 《大學》解讀之五誠意正心上一篇文章,我們對《大學》八目中的前兩目「格物致知」進行了解讀。

今天,我們繼續解讀「誠意正心」。

《大學》第七章,曾子解釋誠意爲「不自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絕不會欺騙自己將臭說成香,這也是誠意的根本要求。

要做到誠意,不但在人前要時刻真誠不欺,更重要的是「慎獨」,也就是自己獨處時也要誠意。

慎獨有兩層含義,一是獨處時的行爲要端正,不做惡事。

更深層的是獨處時的內心也不能胡思亂想,不能起色思欲。

在正心明道中修身立德 習主席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年輕幹部強化自我修煉,正心明道,防微杜漸,做到有原則、有底線、有規矩。

」心者,身之主宰;道者,事之所宗。

自我修煉,正心明道,既是孜孜以求的修養境界,又是淨化提升的修煉途徑。

這也是每名官兵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做新時代「四有」革命軍人的成長之路。

「正心明道」之重要,從人們日常道德評價就可見一斑,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只要被評價爲「心術不正」,被認爲「不走正道」,就會爲衆人所棄。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說一個人的是有「德」的人,那麼說明ta對事物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已經瞭然於心中了,在生活當中ta亦能把這些規律很好的實踐出來,孔聖人有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明明德的狀態,更進一步就是止於至善,內心平衡,不因外界事物的干擾而心亂,可以合情合理的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

當然這個道理太大了,天方夜譚,不符合我們現在這個狀況去行動,但接下來的幾句話確實可以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保險文化建設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四、保險文化建設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道德是自律,保險行業核心價值理念是對行業提出的自律要求,一個行業自律水平有多高,就能自立於社會有多持久,持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一種文化,這是行業形成的社會觀感。

文化有先進落後之分,有優劣好壞之分,我們需要建設的是一個優秀的保險文化。

修身只有格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致知,誠意和正心 因此,良好家風的建立,首先就要讓孩子懂得克制欲望,幫助孩子去除壞習慣、壞毛病,真正做好修身的第一步。

當然,修身只有格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致知、誠意和正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