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冷氣會讓代謝變差、肌肉僵硬!奇美中醫師教按摩3穴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冷氣病症狀. 頸、肩的肌肉緊繃痠痛; 頭痛; 關節僵硬疼痛; 過敏症狀加重來表現,比如:痰變多、鼻塞鼻水變嚴重; 代謝變弱; 腸胃蠕動變慢; 不出汗 ... Skiptocontent 台北高溫屢屢創下今年入夏以來的新高,每天的平均溫度都在攝氏36度以上,7月24日時更來到39.7°C的歷史高溫,打破台北氣象觀測站設立以來的紀錄。

在這樣的高溫環境,很少人可以脫離冷氣的環境,但排汗是人體自然調節溫度的反應,如果一直處在固定的溫度環境中,身體的反應會變得遲鈍,對於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這樣的狀況會顯德更嚴重。

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黃千毓就直言,這樣的狀況在中醫的概念裡,屬於「陰暑」的範疇。

平常沒有規律運動習慣,體質偏虛弱的人,對環境、氣溫的調節能力較弱,就特別容易有冷氣病的產生。

黃千毓說,這些人更容易因為長時間處於相對低溫的環境,讓周邊循環變差,像是頭、頸、肩的肌肉緊繃痠痛,或是有頭痛、關節僵硬疼痛,而這些都屬於「陰署」的範圍。

冷氣病症狀 頸、肩的肌肉緊繃痠痛 頭痛 關節僵硬疼痛 過敏症狀加重來表現,比如:痰變多、鼻塞鼻水變嚴重 代謝變弱 腸胃蠕動變慢 不出汗 一熱就容易大爆汗 黃千毓表示,在中醫古籍《景岳全書》中提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

」意思是因為天氣很熱、貪求涼爽而使用錯誤的解暑方式,導致身體出現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像是攝取多量的冰涼、生冷食物產生的腸胃不適,或是在戶外流很多汗、但沒有擦乾就直接冷氣直吹,造成頭痛、畏寒,噴嚏鼻水等。

奇美中醫師教按摩3穴道、喝烏梅汁改善冷氣病 不過在夏天的時候天氣真的很熱,要完全不消暑是很難的,黃千毓表示,可以透過3個方式來幫助自己解暑,但又不會過度的貪涼而造成冷氣病。

按摩3穴道:合谷穴、養老穴、風池穴 合谷穴:虎口併攏,肌肉突起最高處。

養老穴:手腕外側凸骨下方凹陷。

風池穴:頭部跟頸部相接處,兩側斜方肌旁的凹陷。

輕輕用大拇指按摩5~10秒,按壓合谷穴和養老穴的同時,緩緩左右轉動脖子,頭部上下俯仰,能讓僵硬的肌肉更放鬆。

緩解頭痛不適、肩頸項部緊繃痠痛的感覺。

喝烏梅汁消暑 如果常常在外面跑、室內室外溫差大、容易中暑的人,黃千毓建議,可以將烏梅、山楂、甘草以適量的比例加冰糖同煮,就是大家熟知的烏梅汁。

也可以將西瓜皮綠皮削去,留下白色的部分,含有非常多水分、古代醫家稱之為「西瓜翠衣」,放入鍋中煮約20分鐘,待冷卻以後可加入冰糖或蜂蜜飲用,都是夏天消暑良方,建議適量常溫飲用,降低對冰涼冷飲的依賴。

而進入冷氣房的時候,先將汗水擦乾。

準備絲巾或者薄外衣,防止因進出內外溫差大而頭痛。

如果還是常常覺得頭痛,可以適量取用薄荷、荊芥、紫蘇等食材煮成茶飲,驅散風寒,改善頭痛的症狀。

如果是天天在辦公室坐著吹冷氣、運動量很少的人,黃千毓建議,雖然天氣很熱,仍須補充溫水,並服用一些性味溫熱的食品,像是薑片泡熱水沖茶、肉桂茶包等,補充自身陽氣、提升對外在環境的調節力。

同時,為減少肩頸關節僵硬,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筋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

不過黃千毓說,如果身體的不舒服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可能代表有些疾病的狀況,還是建議去看醫生會比較好。

文/盧映慈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午後濕悶中暑的人更多!分清陽暑、陰暑消暑更有效 氣溫飆高中暑「藥」小心!4種慢性藥物會讓中暑風險飆升 中暑不適,刮痧4穴位消暑氣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4-012.COVID-19/收到細胞簡訊怎麼辦?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後該快篩嗎?2022-04-063.整理包/今本土飆增551例!新北確診數最多,各縣市足跡一次看2022-04-124.整理包/快篩試劑買哪個廠牌?陽性怎麼辦?什麼時候該用快篩?2022-04-105.COVID-19/東部花蓮疫情也燒不停!全台最新足跡一次看2022-04-11 影音健康 【OL悄悄話】第三劑疫苗一定要打嗎?打哪個廠牌好?未來還要打第四劑嗎?2022-01-25【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27歲被宣告肺腺癌第四期!選對基因篩檢、治療策略兩個月腫瘤就消失2022-02-07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人體地圖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新冠肺炎專區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百年大疫專題 糖尿病專區 糖尿病專區 糖友必知 預防保養 專家科研 飲食與運動 更多醫學專區 視力保健診療室 心血管專區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睡眠專區 小手術大困擾 流感疫苗專區 美豬開放爭議 未來醫學專區 急診室直擊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治療癌症 認識癌症 協助資源 康復調理 抗癌新知 預防癌症 抗癌故事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健康管理 健康小幫手 營養查詢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健康特刊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親子生活 孕前到產後 教育學習 COVID-19疫苗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