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與文化 - 中華開放教育平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一位台灣的現代化公民,需要瞭解現代台灣社會多元族群的來源歷程,並以本土自身的立場出發,理解台灣各族群的利益、討論台灣與中國的互動,最後再由東亞海域和世界史的 ... 台灣歷史與文化 註冊課程 開課機構 國立高雄大學 課程分類 史地遊憩 每週學習時數 0 上課語言 中文 字幕語言 無字幕 修課費用 免費 楊書濠 國立高雄大學 助理教授 詳細介紹 |現職|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學經歷|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碩士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系學士|簡述|中華民國台灣省台南市人,1974年出生,現任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高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包含有台灣佛教發展史、台灣經濟史、台灣方志研究等。

著有《清代台灣財政制度之研究》、《從戒嚴到解嚴的中國佛教會》、《戰後台灣漢傳佛教史》等書,並參與過《續修澎湖縣志》、《新市鄉志》、《善化鎮志》、《彰化縣志・政事志財政篇》等方志書籍的編撰工作,發表了〈戰後臺灣佛教雜誌的發展-以在臺復刊後的《海潮音》月刊為主(1949-2010)〉等十多篇學術性文章。

洪聖斐 國立高雄大學 講師 詳細介紹 |現職|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學經歷|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學士國立高雄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講師先驅媒體新頭殼國際新聞編譯|簡述|斜槓中年,身兼學生/老師/國際新聞編譯工作人員/基督教會傳道人,有多面向的經歷與體會。

尤其教育、媒體與宗教正是國家灌輸人民意識形態最為關鍵的三個層面,在第一線感受深。

主要開授的課程是媒體識讀、全球化、台灣史,這些都是影響人們視野的核心所在。

除了每天編譯國際新聞之外,晚近的著作重心是教會的公共參與。

課程簡介 歷史的學習是透過人類過往經驗的瞭解,培養對事件的邏輯分析與解釋的能力,進而理解社會變遷與文明演變的歷程,訓練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一位台灣的現代化公民,需要瞭解現代台灣社會多元族群的來源歷程,並以本土自身的立場出發,理解台灣各族群的利益、討論台灣與中國的互動,最後再由東亞海域和世界史的眼光來看台灣,才能形構出台灣新的歷史圖像。

課程目標 (一)與校核心能力的關係:本課程係本校通識教育正式課程規劃中,核心課程:「文化素養」子類下的一門,其所欲回應校訂「基本素養」指標為「公民素養」,所欲成就學子的能力為「社會力」,亦即「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社會規範的能力」,儼然為其他素養與能力之統合者。

 (二)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 1.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能透過對歷史問題的探索,帶回對自身的經驗或存在境遇,進行觀照或反思。

學生使用適宜的研究方法,組織富有邏輯次序的文章架構,以及訓練學生上台報告的能力。

 2、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

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

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3、鑑賞、表現與創新:能對文本進行閱讀、理解,與重新詮釋。

能有條理與脈絡的對作品進行鑑賞與評論。

此外在「組織、規劃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積極態度與團隊合作」、「尊重生態與倫理關懷」等核心能力,在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規劃中亦有相當的著墨。

適用對象 對本課程有興趣的學習者。

課程進度 第一週:課程簡介與導論第二週:臺灣歷史基礎概念第三週:史前時代的台灣第四週:台灣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第五週:國際競爭下的台灣第六週:鄭氏治台時期第七週:清領前期的對台政策第八週:清領時期的開發與商業活動第九週:日治時期的抗日與殖民政策第十週:日治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第十一週:二戰前夕的台灣 第十二週:接收前後 第十三週:國府遷台 第十四週:戒嚴體制 第十五週:戰後經濟發展 第十六週:台灣的民主化 第十七週:國際環境 第十八週:解嚴後的台灣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