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藏品進校園課堂 多方位展示中華傳統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閩南網]

­ 在北京師範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簡稱北師大海滄附校),有一個「奇葩」老師,他在教學之餘痴迷收藏,30年間將大部分工資「砸」進了古董堆里,換來數千件藏品,而後更是將藏品搬進校園開起了「博物館」,在其中為學生講課。

有趣的是,「收藏狂人」林細平老師「古董堆里把課上」的教育方式,不僅收穫了許多學生和家長的熱捧與支持,更形成了學校特色教育的一個生動案例。

­ 痴迷收藏 將愛好帶進課堂

­ 「通常鑑定古錢幣的第一種方法是聽聲音,來,大家可以拿起面前的錢幣……」上周,在北師大海滄附校的「林細平收藏文化特色工作室」內,美術教師林細平正在給五年級的學生上校本課程。

­ 從拿起放大鏡細緻地觀察多個朝代古錢幣的不同,聆聽老師介紹不同古錢幣背後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再到動手鑑別真假古錢幣,一堂課結束,學生們仍興趣盎然。

­ 而課堂上用作教書工具的古錢幣,正是來源於林細平多年來的收藏。

雖然這個工作室內的藏品只是他收藏的「冰山一角」,但品種也已足夠豐富,不僅有古錢幣、票據票證、花錢,還有銅鏡、瓷器、古玉、漆器等,儼然是一個小型博物館。

­ 海量的收藏,源自於林細平從小對收藏的興趣。

出生在泉州惠安的他從七八歲開始就對火花(火柴盒上的畫紙)、郵票等情有獨鍾,1986年,畢業後拿到第一份月薪的他立即用工資買了幾十套火花,充實自己的收藏,並從此「入坑」——收藏成為30多年來他在教書之餘最大的愛好,同時也花去了他大部分工資。

­ 瓷器、古錢幣、玉器……林細平的「藏庫」日益豐富,而伴隨著收藏路上的跌跌撞撞、與藏友的不斷交流增進,林細平逐漸提升了自己的收藏水平和知識。

­ 2005年來到北師大海滄附校任教時,林細平的藏品已經小有規模,出於自己的興趣和分享的想法,他在校內開設了收藏興趣班,受到不少學生的歡迎。

2006年,林細平帶頭研究的課題《收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由學校申報並獲批了廈門市「十一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在發展收藏愛好的同時,他越來越多地將收藏與教學結合起來。

通過對收藏品的探究和講解,以生動的場景向學生展示其背後的美學概念、歷史文化知識。

­ 藏品成教具 展示中華傳統文化

­ 上個月底,在記者拜訪林細平的收藏文化特色工作室之前,他剛剛送走了一位六年級的小女生。

­ 「這個學生五年級的時候來上過我開設的收藏文化課程,前幾天她和家人在鄉下田地里挖出了幾片青花瓷片,就興致勃勃地帶來和我探討這些瓷片的朝代和故事。

」在林細平看來,收藏是一門集社會性、藝術性、美術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的學科,開展收藏文化課程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培養學生對古物背後歷史的興趣,進而拓展他們的知識面。

­ 林細平的想法與北師大海滄附校校長蔡穩良不謀而合,在蔡穩良的支持下,2014年,林細平的收藏文化特色工作室正式開館,工作室內擺放了歷代各類文物近700件,件件都是林細平從自己的收藏庫中精選而來的,為了讓學生看到更多有價值的文物,工作室內的文物每隔兩年都會更換一次。

­ 「不管是距今4000多年的『紅山文化』玉器,還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糧票,每一件藏品都蘊含著諸多歷史文化信息,我們希望通過展覽,能激起參觀者收藏的興趣,從中了解一段歷史、感受一些雅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林細平說。

­ 如今,收藏文化已經成了北師大海滄附校的特色校本課程,每周,四五年級的學生都能到林細平的工作室中「探寶」,在林細平的牽頭下,學校還開發了專門的校本教材。

林細平對於收藏文化與教學的思考也逐步加深——由他執教的「中國古錢幣的版別欣賞——對錢」課程在教育部開展的「全國首屆新課程小學優秀課例評選」中獲得三等獎,他編寫的《珍愛國寶——古代的青銅藝術》也入選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五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 許多上過他的課程的學生都說,在林老師的課上「可以從收藏中了解燦爛的中華文化」「他的收藏文化工作室就是個博物館」「他的課堂生動有趣」……

­ 「現在我們看到孩子們經常會被西方的節日、文化吸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卻淡化了,我們有義務開拓更多的渠道、平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

」在林細平看來,藉助收藏文化課將中國傳統文化「種」進學生心裡,能夠將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啟蒙做到實處。

­ 如今,在教學之餘,林細平最大的興趣愛好仍是到福州、漳州、泉州等地的古玩集市中「尋寶」,在學校之外,「收藏狂人」林細平也漸漸為人所知,偶爾他也會受邀帶著自己的「寶貝們」進行展出,讓更多人觸摸到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每個孩子和諧成長

雙流區彭鎮小學,是一所經過歲月積澱的百年「學堂」,傳統文化氣質濃郁,這裡銀杏掩映、書聲琅琅。經過學校的銀杏大道,左邊是古香古色的文化牆,右邊有兩棵枝繁葉茂的古銀杏樹。據考證,兩棵銀杏樹栽種於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