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孩子和諧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雙流區彭鎮小學,是一所經過歲月積澱的百年「學堂」,傳統文化氣質濃郁,這裡銀杏掩映、書聲琅琅。

經過學校的銀杏大道,左邊是古香古色的文化牆,右邊有兩棵枝繁葉茂的古銀杏樹。

據考證,兩棵銀杏樹栽種於明朝宣德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是彭鎮最古老的標誌。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彭小立足實際,整合資源,打造旨在「和諧」教育的校本課程,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彭小人,幫助他們茁壯、和諧成長。

槐軒文化

構建「和諧教育」

彭鎮小學環境清幽,文化氣息濃郁,「讓每一面牆壁說話」,彭小因校制宜,讓一草一木、一匾一牌、一字一句發揮育人功能。

讓每一面牆壁、每一扇門窗、每一寸土地都成為文化的載體,使校園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之地。

讓全校師生享受傳統氛圍的薰陶,呼吸現代文化的氣息。

隨著教育多樣化改革,越來越多富有創造力的學校走在改革的前列,彭鎮小學汲取彭鎮著名的儒學大師、教育家——劉沅「槐軒文化」的精髓,創新提煉出「和諧教育」的理念,讓每個孩子和諧成長。

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全人」發展,實現讓孩子「全面發展、自主發展、協調發展」的育人目標。

全面發展包含思想道德、勞動技能、身體心理;自主發展包含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主生活、個性發展;協調發展則包含德才兼備、智能結合、學用結合、個性與共性共存。

彭小始終堅持「和諧」教育理念,給學生創造一個完善的發展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全面、自主、協調的發展。

在「和諧教育」的引領下,彭鎮小學立足學校實際,按照豐富、適合、可選擇、有特色的原則,創造性地建設了學校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研究上,創造性將學校課程分為針對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的兩個板塊:前者分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規範化),校本課程(特色化)。

對於特殊的學生,學校開發了融合教育課程和留守兒童干預課程,具體課程安排有腦癱康復訓練,聽障生語文、留守兒童知識課程。

學校立足於建立從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制訂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學生成長足跡六個項目的評價標準及操作辦法和學習成績評定採用等級制。

合理淡化考試,以等級形式呈現學生學業水平,實現國家課程有保障,校本課程有特色,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快樂有趣。

學貫古今

重視傳統文化力量

彭鎮小學的每周五下午,總是異常熱鬧。

古銀杏樹下,一位老師正帶領這一群同學下著象棋,三三兩兩的學生聚到一塊,棋場上博弈的同學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好不氣派。

在辦公樓後面的空地上,一群學生正在冥思苦想,鑽研數棋,「數棋特別考思維,但是學生娃娃都特別愛學,而且還學得非常優秀,獲得了不少獎,這周還要去參加『第十屆國際數棋全國比賽成都市選拔比賽』。

」 在場指導的老師介紹,「我們都是現學現賣,先抽出業餘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完了再回來指導學生。

穿過校園,教室里有學習阮、吉他、二胡、剪紙、英語口語、廢物回收……操場上,有桌球、排球、足球……校園綠蔭下,有數棋、象棋……彭鎮小學的校本課程開展,正展現出勃勃生機。

據了解,每周五下午是學校校本課程的固定活動時間,全校師生都會展開校本課程活動,全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程,充分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

在校本課程建設上,彭鎮小學注重中西結合,開設了許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如國畫、二胡、剪紙、版畫,也設置了諸多西式音樂的課程,如古典吉他、小鼓與鍵盤打擊樂、豎笛、長笛。

注重文化與體驗相結合,開設文化類校本課程劉沅槐軒文化、銀杏文化、入隊儀式、畢業典禮等等,體驗類課程如角色體驗、社區環保知識、安全體驗、小主持人、小播音員、文明勸導員、小軍人、走進大自然等等。

開足各類課程,供學生自主進行選擇,幫助學生多元、全面發展。

作為具有百年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教育底蘊的百年老校,彭鎮小學在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之餘,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自我發展,考慮到農村學生的經濟條件,學校自掏腰包買器材,不花學生一分錢。

為了廣開傳統文化課程,學校專門邀請全國知名梅蘭大師鄧奐彰之子鄧愛萍老師指導中國畫,四川民間工藝百家陳世雲老師指導剪紙藝術,邀請兩位老師到學校蹲點、督導,他們每星期都會到彭鎮小學指導師生。

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校專業、非專業的教師均參加了陳世雲老師的「雙流區剪紙藝術協會」。

通過練習、指導以提升教師的剪紙技藝。

孩子們優秀的作品會被整理、裝裱,懸掛在學校教學樓的走廊牆壁上展示,學校透出濃濃的民間藝術氛圍,學生的成就感也因此油然而生!在學校藝術節上,還將展出學生各具特色的作品,剪紙、國畫,琳琅滿目。

和諧課堂

構建課堂全新主張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經驗,學校領導與教師積極探索與總結,構建「和諧課堂」的教學模式。

據學校老師介紹,「和諧課堂」主張即準確定位各個學科的特點,從學科的課堂元素、師生外顯特徵、環節策略、教學操作模式等維度出發,形成以 「和」為魂的學科主張圖,具體為語文的「和之美」、數學的「和之智」、英語的「和之趣」、音樂的「和之雅」、體育的「和之健」、美術的「和之韻」、科學的「和之創」、品社的「和之悟」、信息技術的「和之能」以及隨班就讀的「和之融」。

除基礎課程之外,學校積極探索,廣開課程,輔助國家基礎課程,如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包含美文鑑賞、口語交際,閱讀與寫作;數學綜合實踐課程,如興趣數學、思維課堂;英語綜合實踐課程,如興趣英語、英語口語、校本劇;科技綜合實踐課程,如科創活動、科技小發明、科學家的故事、種植實踐活動等等。

除此之外,還另開勞動與技術、信息技術、班隊活動三類基礎課程,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學校整合社會實踐與學校活動整合,將「立德樹人」的理念靈活運用於現實。

利用德育主渠道(升旗儀式、班隊會、朝會、校園電視台廣播站)有計劃的實施課程。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表揚肯定、寬容理解、批評教育、合作交流等行為中達到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的;開展主題式參與活動,如語文競賽周、數學競賽周、校園四大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文化節)等,搭建學生髮展的大舞台。

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以及學校活動,讓學生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中來,做有意義的學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