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幼兒教育體系: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哪家適合你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蒙特梭利、華德福和瑞吉歐是當今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幼兒教育思想,也是各位寶爸寶媽在眾多高端幼兒教育機構看到的宣傳理念,今天我們來科普下這三種教育理念的異同。

首先,這三種模式有很多共同點:

1.它們的教育願景都是幫助和激發兒童實現自己在智力、創造力的所有潛力。

2.在教育過程中,兒童都被視為自身發展的創作者,他們的發展過程是自然的、充滿活力的,自我導向的。

3.這三種模式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都非常高,他們提供教學幫助給兒童,並且非常尊重兒童的選擇。

4.家庭教育和家校聯繫在這三種模式中都非常受到重視

5.兒童的學習評估是以非考試模式來進行的。

當然,他們的不同之處也是非常多, 包括教育準則、教育策略、課程大綱等等。

蒙氏教育體系介紹

蒙氏教育體系的起源與特點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瑪麗亞·蒙特梭利建立起蒙氏教育體系

蒙氏教育最開始的起源就是從醫學角度研究智障兒童,後來蒙氏學校招收了一些孤兒、社會底層完全得不到教育的孩子,從這些教育當中,她發現了兒童認知和心智發展的基本規律。

蒙氏教育的特點

1.豐富的教具和有準備的環境。

蒙氏非常強調「工作」,讓孩子通過「工作」,從自我重複的操作中自主學習,培養專注力和耐心

而各種蒙氏的專業教具就是孩子「工作」的材料。

現在有很多早教中心打出「蒙氏數學」的旗號,也是因為蒙氏理論在數學教學方面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具,比如乘法板,分式嵌板。

但相應的,蒙氏教育在藝術教學領域就比較薄弱

2. 「有準備的環境」

蒙氏倡導尊重兒童,孩子要有一個獨立的自我空間。

成人要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要求」工作「的環境有秩序,安全,適宜兒童的身體特點,可以保證孩子自由探索。

3. 自由與紀律。

蒙特梭利倡導讓孩子自由發展,但同時也非常強調紀律性。

蒙氏的自由是一定規則內的自由,而不是一些人片面理解的放任自流。

比如蒙氏的特點之一「無聲教育」,要求在兒童使用教具學習時,教師不要任意打擾,其根源就是對孩子的尊重。

但同時,教師又必須要維護秩序感,比如使用完教具以後要收拾歸位,別人使用時要等待。

4. 禁止「神遊」。

蒙氏主張削弱孩子的過度幻想,不提倡講神話故事,不鼓勵幻想類的角色扮演遊戲,目的是讓孩子」正常「。

比如選擇繪本,不能出現動物和人交談的內容,但是動物之間可以交談。

實際上,這種幼兒生活體驗不叫神遊,在心理學上稱為「假裝遊戲」,是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和體驗真實世界的規則。

這種狀態跟成年人的逃避現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禁止」神遊「也是蒙氏落後於現代科學的一種教育觀點。

5. 敏感期。

現在很多人常說的「敏感期」理論就來源自蒙氏。

蒙特梭利認為,每個敏感期對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而敏感性是兒童在發育中的暫時性特徵,一旦他們獲得了某種特定品質之後,這種敏感性就會消失。

所以,一種特定的品質是藉助于敏感期的短暫刺激和幫助而獲得的。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某一個時期,發展某項能力是最佳的,比如動作發展,語言能力,社會交往。

如果錯過了也是可以彌補的,但是要慢一點。

現在的發展心理學認為,兒童的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也就是「知情意行」是互相影響的,不能夠用一個簡單的敏感期就概括。

而且平時我們所說的「錯過敏感期」,條件是非常苛刻的。

比如錯過語言敏感期,就意味著要剝奪語言環境,接觸不到任何人類語言。

這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出現這種極端的情況。

所以說現在有些人過於片面誇大敏感期作用,這也是一種誤區。

6. 混齡教育。

混齡也是蒙氏的一個重要特點,讓不同年齡的孩子有機會互相模仿,學習。

蒙氏教育適合你的孩子嗎?

1、蒙氏教育最開始脫胎於對智障兒童的研究,因而整個教學體系存在機械主義的一面,有一定的規則和模式,強調」工作「,並且主張」無聲教育「,安靜遊戲,讓孩子自己主導。

所以,蒙氏體系更適合對物體很專注,喜歡自己研究和琢磨的孩子。

對於害羞的內向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可能會從蒙氏教育中得益更多。

如果是性格外向、活潑好動、喜歡社交、對人際關係敏感,或者是有些藝術天份、天性浪漫愛幻想的孩子,就不一定適合蒙氏的方法。

並不能說後一種孩子完全不能接受蒙氏教育,而是說純粹的蒙氏教育可能不利於發揮這些孩子的優勢。

2、幼小銜接。

有些家長會擔心蒙氏教育幼小銜接有問題。

實際上呢,蒙氏教育對知識的傳授還是比較重視的,包括在數學等方面,蒙氏的教具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但是真正的蒙氏班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必須保證對孩子有一對一的教學時間,大班教學會嚴重影響教育效果。

另外,真正的蒙氏是非常強調紀律和規則的,但是目前在國內已經大大弱化了這方面的要求,片面關注」孩子的自由「,如果老師在實際操作中把握不好,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很難建立秩序感和責任感,所以會對將來進入小學的過渡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3、蒙氏幼兒園的資質問題 蒙氏教育對師資的要求比較高,很多所謂的蒙氏幼師其實只是聽過幾節蒙氏課或者只是受過一些培訓。

但實質上,蒙特梭利教育有一整套幼兒園和師資的認證系統,一些標榜蒙氏的幼兒園實際上並沒有蒙氏認證,師資認證也分不同等級。

如果選擇蒙氏幼兒園,家長首先要確認幼兒園的蒙特梭利資質,第二要確認師生比(老師跟學生的數量),不能學生過多。

自己在家的蒙氏教育 如果孩子上的是沒有蒙特梭利理念的一般幼兒園,也可以在家也可以做一些蒙特梭利的教育。

1.設立「工作區」。

在家中一角給孩子設立」工作區「,使用的家具要適合孩子身高,讓寶寶能夠自由拿取;不要放置太多玩具,擺放要整齊,最好提供木玩或貼近真實的生活用品材質的玩具;可以在適宜孩子身高的位置擺放藝術品。

可以擺放玩具廚房,工作檯或是繪本架。

2. 使用教具。

蒙氏教具有嚴格的使用規則和方法,教師必須要經過培訓才能指導。

如果只是在家裡玩玩,那麼家長只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蒙氏規則就可以。

比如,在感官教育方面,主要是練習配對、大小、相同形狀和顏色分類。

蒙氏教育認為過於豐富的色彩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利用敏感期。

順應兒童的敏感期,把握敏感期的學習特徵,不要因為某些「破壞行為」而抑制孩子的行動。

另外,蒙特梭利本人對敏感期的論述是有限的,而有一些來自國內的觀點弄出二三十個敏感期來,實際也是有些牽強附會的。

蒙士理論的敏感期有:1)空間敏感期,1歲左右開始,對探索空間充滿興趣。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扔東西,喜歡推著帶輪子的椅子或箱子到處轉,喜歡攀爬。

2)秩序敏感期,幾乎從出生以後就開始,對於一些放錯了地方的小東西,成年人和大一點的孩子很難發現,但幼兒會敏銳地注意到。

所以家長可以利用這點,以此引導孩子養成整理收納的習慣。

4. 日常生活訓練。

這個主要是針對3歲以上的孩子,讓兒童在「生活體驗」中發展身心。

主要包括: 1)自己穿衣脫衣,洗小件衣物,繫鞋帶,學會照顧自己。

2)掃地,洗盤子,收拾桌子,家長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讓孩子完成,培養家庭中的責任感。

3)每次玩完玩具或「工作」完,要把用品和道具收好,養成良好的整理內務習慣。

生命教育的實踐典範~華德福教育體系介紹

華德福教育體系的起源與特點 華德福的創始人名叫魯道夫·斯坦納理論依據和教育理念來自於 Rudolf Steiner的「Anthroposophy」。

其崇尚全人教育:頭、心和手,提倡「做中學」。

藝術被整合到每一門課程中,會有謎語、民謠和神話的學習來提高想像力和多元文化學習。

主課教師會一直跟隨小朋友從幼兒階段到高中的學習。

學習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中進行。

進到華德福的學校裡面,會看到小朋友有的在畫畫,有的在種花,有的在做烹飪。

華德福更像一種生活方式,並不僅僅是教育理念這樣簡單。

現在的華德福教育為了更好地發展,也做出了一些改良。

比如淡化宗教色彩,淡化人智學背景,突出對孩子自由的尊重,它的理念包括要親近自然、豐富情感等等。

如果大家感興趣,推薦看華德福背景的暢銷書《簡單父母經》,實際上就是提倡用簡化生活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你的孩子是否適合華德福

剛才我們介紹過,華德福實際上屬於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你會發現一些國內的幼兒園都比較偏僻。

因為華德福的理念是認為要減少對孩子的一些刺激,比如去遊樂場、逛超市,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過度的物質和感官刺激。

純正華德福拒絕疫苗,因為斯坦納認為某些疾病是原罪。

拒絕接觸電子設備,不僅僅是手機、電視、電腦,甚至在教室里連投影儀也不能用。

華福德在幼兒園階段拒絕書本和識字,理由是讓孩子接受自然的感性教育。

所以對一般家庭的孩子而言並不適合純正華德福幼兒園,有些幼兒園華德福理念是值得應用的。

比如:減少聲光電玩具,不要給孩子買太多的玩具,鼓勵孩子親近自然,重視動手能力和藝術學習。

世界最富創意的幼兒教育 瑞吉歐教育簡介

瑞吉歐教育體系的起源二戰後,在義大利的一個叫瑞吉歐的小城,馬拉古奇和一些幼教工作者開始建立民間學校,起名叫「魯濱遜」。

後來,瑞吉歐的幼兒教育模式被帶向世界各地,

瑞吉歐整個理念成型距離現在只有二三十年,所以知識體系比較現代。

尤其是對於孩子的要求不像蒙氏、華德福那麼明確,大多數兒童都會適合瑞吉歐的教育理念。

但同時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孩子就適合瑞吉歐幼兒園。

瑞吉歐教育體系特點

1. 以兒童為中心的方案教學。

瑞吉歐沒有固定的教學大綱,教師的任務是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故事,從而發現他們的興趣,引導。

2. 重視溝通與互動,強調孩子在主題的探索活動中與老師,同伴的互動,以及孩子對於整個世界的表達方式。

比如它會讓3到5個小朋友為一組來一起探索某一話題,老師會鼓勵他們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通過合作實現與同伴的思想交流和火花碰撞。

小朋友對於同伴的不同意見也相對比較容易接受。

3.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

鼓勵孩子去接觸和創造。

比如在牆上投下太陽的影子,老師就會掛一個樹枝或者布條,讓孩子觀察影子變化。

4. 孩子的一百種語言。

兒童有很多很多種不同的形式可以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展現創造力。

可以是繪畫和雕塑,詩歌、歌唱和舞蹈、建構或者過家家……鼓勵孩子用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發展想像力。

瑞吉歐的理念聽起來比較抽象,舉個例子,小鳥樂園。

幼兒園裡孩子感興趣,聚在一起看小鳥,就討論說小鳥渴了該怎么喝水?於是,觀察的老師就引導孩子們來思考,怎麼幫助小鳥喝水。

一個方案教學就這樣產生了。

有的孩子說搭鳥窩,我們還可以給鳥窩建一個電梯;有的孩子說建一個噴泉。

最後孩子們討論以後,決定要搭個噴泉。

這個時候老師會引導孩子研究噴泉是怎麼運作的原理,實驗,怎麼讓水流出來,流的是慢還是快。

每個孩子都提出自己的創意。

主題並不是一天就完成。

比如這個小鳥樂園就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孩子們就自己動手、互相合作,真的做了一個小鳥樂園。

所以瑞吉歐的教育理念是比較推崇交流、討論、接納、比較、協調,甚至推翻,從別人創意那裡得到啟發。

小組要合作,尊重,寬容,謙讓,友好協商,表達自己的情緒,發現自己的獨特性。

所以,瑞吉歐的目標是養成既有個性、又有合群性的新一代。

你的孩子是否適合瑞吉歐

但這同時又會產生新的問題,這個教育體系對老師的要求非常高,但這又不像蒙特梭利那樣,對老師的資質有個認證,如果老師的素養達不到的話,孩子可能就無法在幼兒園階段學習到社會所看重的一些基本技能。

而且瑞吉歐誕生在一個義大利風景很優美、生活節奏很慢的小鎮,整個社區想一個大家庭一樣,所以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也使得瑞吉歐的教育方法並不一定適合大城市。

註:歡迎加豆豆爸微信公眾帳號「寶爸玩具屋」或個人微信「18670300412」交流寶爸育兒話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