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春節與學漢語相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孔子學院為慶祝中國農曆新年,掛起了燈籠和春聯。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孔子學院組織迎新春活動,低年級學生唱跳《新年好》。

美國韋伯斯特孔子學院學員在展示「福」字。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孔子學院,學員們練習中國書法。

新華社記者葉平凡攝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孔子學院舉辦慶祝中國農曆新年活動。

作為人類文明世代相傳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

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學習漢語也是在學習中華文化。

如何有效地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觀念融合於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和體認這些節日深層次的文化觀念,用以解釋其所遇到的表層文化現象,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的興趣,是對外漢語教師思考並正在實踐的。

巧用春節教漢語

彭鶯徐海銘

在義大利,學習漢語的困難之一就是學習者缺乏漢語語言使用的自然語境,這就導致了在學習和使用漢語時,學習者很難自然地把詞與物匹配起來。

從學理上看,造成這一困難的深層次原因是學習者在學習詞語時,無法獲得直接在場的、把詞物對應起來的實物或者環境暗示。

鑒於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老師要設法創造詞物共現的語境,增加表現詞語所指的實物或者環境暗示,讓學習者儘可能多地接觸到詞物匹配的語言輸入,從而感受到話語產生和話語功能的真實氛圍,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學習,這樣才能提高漢語學習效率。

這樣的語言認知學理,要求漢語教師要巧妙地因時取材,順應情境,利用一切機會,實現情景化教學。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正是實現情景化教學的一個恰當時機。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孔子學院幾年來一直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的班級,根據不同的課型,採用以下幾種方式,來講授與春節有關的漢語語言和文化知識。

首先,在低年級漢語課堂上,學生可以利用圖像和實物學習詞語,通過唱中文歌曲學說程式化句子。

低年級的義大利學生大多沒有漢語基礎,要依靠單純的語言來傳授春節知識很難。

因此,漢語教師多通過播放和春節相關的視頻,通過情境、情境中出現的話語、視頻中人物的表情和出現的實物,把學生帶進中國春節的氛圍中,讓他們沉浸其中,感受節日氣氛。

然後,把視頻中的簡單語句,投影在螢幕上,再帶領學生學習漢語節日的程式化用語。

這些程式化表達,如「恭喜恭喜」「祝您春節吉祥如意」「祝福萬事如意」「狗年好運」等都是典型的情景中自然生髮的、以整體語塊形式出現的表達。

因此,在課堂上不需要對語言成分做細緻分析,只要會說就行。

在低年級漢語班介紹春節文化的另一做法是學唱簡單的中文歌曲,學跳簡單的傳統舞蹈,讓學生感受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

比如,教低年級學生唱《新年好》,邊學邊唱邊表演。

這樣學生既可以學到簡單的表達,又感受到了節日其樂融融的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如採用圖畫與詞語對應的方式去教學,學生學習詞語的效果會更好。

其次,在高年級漢語班,可以利用春節這一時機,學習與之有關的詩詞。

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孔院一直堅持巧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來服務漢語教學。

在高年級漢語課上,有老師設置了「詩歌賞析」這一環節,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通過解讀詩詞,引導學生從詩歌中感受中國的「春節情結」。

例如,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劉長卿的「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等。

通過這些詩句向學生解釋什麼是「屠蘇」等,對於他們日後研讀和理解中國文化,不失為好的入門方法。

此外,漢語教師還可以通過詩歌教學生體會漢語音韻之美。

最後,在漢語聽說課上,老師會讓義大利學生到當地社區,採訪那不勒斯華人在義大利如何慶祝春節。

學生完成採訪任務後,需要在課堂上介紹採訪內容並就「華人慶祝春節方式的變遷:傳統與現代」這一議題進行辯論。

這既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客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如何慶祝春節,也使他們了解了春節在現代化潮流中所遭遇的衝擊以及在異國他鄉所做的改變。

同時,通過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僅鍛鍊了學生「以言行事」——採訪當地華人的語用能力,還提升了他們「以言運思」——用漢語表達觀點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華人如何過春節的辯論,還引發了學生關於傳統如何過渡到現代、一個民族傳統節日的變遷等這樣富有多重啟發意義的討論,從而使課堂生動有趣,意蘊深刻。

(作者系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

如何引入節日文化教學

高文燕羅墨懿

隨著中國農曆新年的臨近,當地的華人組織、韋伯斯特大學孔子學院及孔院下設的兩個孔子課堂和多個教學點陸續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和當地民眾歡聚一堂,體驗中國傳統新年習俗。

韋伯斯特大學孔院在大學體育館舉辦了農曆狗年春節慶祝活動,來自當地十幾所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和學生及韋伯斯特大學的師生、社區居民約5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每逢中國農曆新年等中國傳統節日,韋伯斯特大學孔院都會聯合大學及當地社區在博物館、藝術廳、大學禮堂組織活動。

同時,孔院也會定期組織關於中國節日的專題講座和專題體驗。

專題講座主要由孔院邀請相關專家在大學校園或當地公立機構介紹中國節日文化,包括傳統樂器、文學作品、道德禮儀等。

專題體驗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中國傳統手工藝,如剪紙、繪畫、編中國結、打太極拳等。

當中國傳統節日臨近時,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採用多種形式,巧妙地在課堂中引入節日文化教學。

第一,教師要抓住節日的故事性特徵,利用圖片、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視頻短片等,為外國學生講好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使他們對節日的起源有感知上的認識。

第二,教師要將節日中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物件以具象、實踐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並講解其中的文化寓意。

如春節時,教師可利用春聯、中國結、燈籠、剪紙等具有鮮明春節特色的物件裝點教室,並播放喜慶的新年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組織學生學包餃子,讓學生在漢語課堂營造出來的濃濃新年氛圍中,一邊聆聽教師對春節文化各方面的介紹,一邊體會動手實踐的樂趣。

第三,教師要善於利用國外相似的節日文化,引導學生與中國的傳統節日進行對比,如此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從節日的重要性和涉及面而言,西方的聖誕節和中國的春節有相似性,但又因植根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而有較大的相異性。

由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研究任務,從幾個方面入手,讓學生將兩個節日進行對比,之後將研究成果在班裡匯報,並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

這樣可使學生對中國的節日文化有較深的了解,並生髮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思考與理解。

第四,對於漢語水平較高的外國學生,教師可以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為素材,為學生排演小話劇等文藝節目,在中國新年慶祝活動中進行表演,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興趣。

教師為外國學生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時,要兼顧時代性。

在內容方面,雖然會以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生活的介紹為主,但同時教師也務必要儘量多地展示、講解這些傳統節日與中國人的現代生活發生的關聯,要讓外國學生體會到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文化在如今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同時又有屬於現代中國的時代特色。

教師在向國外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時,都懷著無比自豪的心情,迫切地想把中國文化的智慧與精髓在最短的時間內悉數「灌輸」給學生,有時難免會喧賓奪主。

因此,在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時,教師要使用外國學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導其自我發現、獨立思考,同時切忌因教師的個人喜惡與偏好而影響學生。

在進行文化對比時,教師要始終樹立「文化平等」的觀念。

語言與文化血肉相連,漢語以深厚的文化作積澱,而中國傳統節日又是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德的一大載體,因此在漢語國際推廣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的節日文化,對於漢語言文化的推廣,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均起到了橋樑作用。

(作者系美國韋伯斯特孔子學院漢語教師)

由春節看文化教學

孟德宏

對中國人來說,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

跟這個節日相關的一些詞語也都帶有節日色彩,比如「除夕」「正月」「餃子」「紅包」等。

隨著這個節日在現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還誕生了一系列新詞新語,比如「春晚」「春運」等。

「除夕」真的是「除掉」「夕」這個怪獸嗎?農曆的一月為什麼又被叫做「正月」?作為節日的「元宵」跟作為節日食品的「元宵」是一回事嗎?「餃子」為什麼被稱為「餃子」?「春運」是一種什麼樣的「運氣」?……這些問題,都是漢語學習者特別關心的問題,也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

文化教學的內容是什麼?方法是什麼?目標是什麼?難點是什麼?我們就圍繞這幾個問題來談一談。

語言學習其實是文化學習。

因為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體現。

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漢語教學就是漢語文化的教學;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就是對漢語所記錄和呈現的中華文化的學習。

所以,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的。

就其內容而言,只要跟語言教學相關的一切文化性因素,都是文化教學的應有之義。

舉例來說,關於「除夕」的民間故事和寓言傳說,是文化教學中的民俗學內容;對「除夕」中的「除」與「夕」,從字本義基礎上的探討,既是文化教學中文字學的內容,也是詞源學的內容。

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離不開跨文化語境對比。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

雖然這些節日的來源和細節各不相同,但是,這些節日的主題卻很類似。

舉例來說,「感恩節」是有國界的,但是「感恩」這個主題是沒有國界的。

中國沒有「感恩節」這個具體的節日,但中國人春節祭祖,中秋供月……這些都表達了一種感恩。

再以新年為例。

「新年」的日期可能各不相同,但是「辭舊迎新」的傳統大同小異。

就中國人最重要的「春節」而言,其實慶祝的本質就在於這是一個「辭舊迎新」的時刻。

中國人所謂的「新」,是客觀節令里的「新」,主要著眼於「季節更替」「勞作開始」等。

因此,這個「辭舊迎新」的意義信息,都包含在表示「更替」意思的「除夕」的「除」字里。

這些觀念及其外化出來的詞彙,既是語言,也是文化。

所以,從文化教學的方法上來講,把教學所在國家的節日和母語國家的節日做比較是比較合適的。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其最終目的是對語言中所記錄和承載的文化內容的理解和消化。

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能脫離語言本身。

在某一具體專題下的文化教學,也要最終落實在語言文字上。

比如,節日的文化主題教學,「節」本身就是這個主題下最重要的語言文字內容。

為什麼漢語中有24節氣之說?這裡的「節」指的是什麼?「春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中國人為什麼要把「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加以慶祝?甚至「春」這個字里記錄了什麼樣的信息?都是我們在該主題下進行教學時要考慮的。

我們認為,國際漢語教學,其本質還是語言的教學。

所以,文化教學的難點對於從業者來說主要有兩點:一是教學者的語言觀和教學觀;一是教學者對漢語本體和中華文化的認知水平和體悟程度。

既能把記錄承載文化的那些相關的詞彙文字講明白,又能跟外國漢語學習者母語中的文化性因素相對比,求同存異,激發出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是作為教學者在進行文化教學時需要努力思考並勤於實踐的課題。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教師)

沙漠小鎮的「春晚」

王秀卿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而在大洋彼岸美國加州的班寧小鎮,從2012年起,每逢中國春節,都會有一場著名的「中國春晚」,來慶祝中國的農曆新年。

這個春晚就在小鎮中心小學的孔子課堂,組織人是我,演員是學校所有的孩子們、教職工和家長們,觀眾是小鎮所有居民。

連續4年來,當地居民對這場中國春晚的期盼,不亞於國內民眾對央視春晚的期待。

2012年是我到班寧中心小學工作的第一年。

那時的中文項目剛剛起步,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這個項目,並擴大生源,是我面臨的最大難題。

當2013年中國春節悄悄臨近時,一個想法在我心中悄悄萌發:在社區舉辦春節慶祝活動,利用這種文藝形式來介紹中文項目。

但是現實卻直接而又冰冷:沒有經費,沒有道具,更沒有人願意參加。

最後經過多方溝通,在所屬孔院和當地華人社團的大力協助下,服裝、燈飾、彩綢等道具問題得以解決。

同時,在校長的支持下,學校里最終有幾個班級願意參加合唱,並且有6名老師報名參加旗袍秀表演。

訓練準備階段大家異常認真,我也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這第一炮打響!晚會開始前,我們邀請了所有家長和社區其他人員。

晚會最終取得成功,特別是學生們的太極扇表演、舞蹈「最炫中國民族風」以及老師們的旗袍秀,把到場的觀眾都驚呆了。

更重要的是校長親自參與時裝走秀,給了我和在場所有觀眾一個驚喜!我知道校長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示對我的工作以及中文項目的支持。

晚會成功舉辦後,不少學生和家長開始來諮詢中文課以及課後漢語班的相關課程,有些家長甚至迫不急待地要求預報名。

從那時開始,更多人開始諮詢漢語項目,更多人知道中心小學的中文教室,更多人知道了來自中國的王老師。

在這個幾乎沒有中國人的小鎮上,中國風悄悄颳了起來。

之後幾年,在春節慶祝活動開始前,老師、家長早早地便前來諮詢,希望能參加節目表演,甚至有家長自己開車到兩小時之外的洛杉磯中國城給孩子們買來旗袍、小扇子等演出用品。

在我任職的第四年,全校30個班級都參加了我們的春晚,學校教工、家長和學區人員也提前預約參加。

為此,我與老師們合作,準備了眾多舞台劇以及班級合唱。

同時,經典的太極扇表演,十二生肖慶新年等節目增加了中國文化特色。

晚會連演4場,學校甚至整個社區都沉浸在中國新年的歡樂氣氛中,由此也讓更多人了解了中國,喜歡上了中國,同時使中文項目為更多人所知,為更多人所愛。

(作者系曲阜師範大學外派漢語教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