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五年創新發展紀實:拉近中外心靈距離的文化「高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學習漢語為我的人生打開了一扇大門,希望畢業後,不管在哪裡工作都能與中國有聯繫,如果可能的話我還想寫一本關於中國的小說。

」2012年「漢語橋」在華留學生漢語大賽冠軍得主、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米娜坦言自己的願望。

語言學習的平台一旦搭好,

文明交流的窗口隨之打開,

思想碰撞、互鑒、交融的火花便四濺奪目。

孔子學院就是這樣的平台和窗口,

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漢語熱」的背後

漢語難學,但擋不住學習的熱情,「漢語熱」的背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

當前,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漢語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不斷提升,世界迫切想要進一步了解中國,而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與中國文化本身的內涵相比,相差甚遠。

掌握一種語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

孔子學院成為承載雙方期望的機構,也的確不負眾望。

6月10日,在天津國際漢語學院,蘇格蘭學生參與「妙筆練書法」活動。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冷到熱,以獨一無二的中外合作新模式,孔子學院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十八大以來,短短五年時間,孔子學院搶抓機遇,快速布局,新覆蓋34個空白國家,新增116所孔子學院、541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實現了全球廣覆蓋。

外國人最先學習的漢語一般會是「你好,再見」。

語言是心靈的窗戶,看似簡單的話語,卻可以在人心中泛起漣漪,種下友誼的種子。

伴隨現今遍布全球的142個國家和地區的516所孔子學院、1076個中小學孔子課堂,這種潛移默化的變化正在隨時發生。

蹣跚起步,精耕細作,快速發展,騰飛在即。

6月23日,內羅畢大學孔院學生展示剪紙作品。

近年來,孔子學院銳意改革創新。

深化教學改革,拓展辦學功能,初步建成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精心制定和完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學習標準、課程大綱、考試大綱和教材編寫指南,首次建立並健全了國際漢語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出齊54個語種對照的主幹系列教材,支持各國孔子學院編寫本土教材2000多冊

——創新HSK(新漢語水平考試)等國際漢語考試種類和考試方法,2016年全球各類考生達600萬人次

——每年組織中外專家評估督導孔子學院,積極引入第三方開展評估,做到了全公開、全透明辦學。

多贏的局面正在形成。

在孔子學院的帶動影響下,60多個國家通過頒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70多個國家開設漢語課程或漢語專業,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快速攀升至1億人,美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蒙古、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漢語教學均由第三外語上升為第二外語。

有外國學者這樣感嘆:「孔子學院僅用短短十幾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同類機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就像中國經濟發展一樣,是個世界奇蹟。

弘揚中國文化的力量

面對誇獎稱讚,英語人士的回答是「謝謝」,中國人說的則是各種謙虛的話。

文明的衝突源於隔閡、偏見、仇視,消弭於交流、理解、信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背後是文化,是思維體系。

漢語國際推廣不僅是一個語言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

如果沒有文化的承載,漢語教學也會舉步維艱。

喬治梅森孔院學生展示手工作品

了解中國文化,不能總是大而化之,而應多從小處入手。

學學包餃子、打打太極拳、說說繞口令,不要小看小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在堅持漢語教學的同時,各國孔子學院開設商務、中醫、武術、藝術、美食、旅遊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等特色課程,開展大量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學術研究與講座。

「我尤其喜歡中國茶和茶藝。

每次來學習茶藝,都會對中國茶文化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驗。

塞爾維亞大學生佩特洛維奇透過中國茶文化,開始理解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烏茲別克斯坦舉辦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預賽

在課堂上,孔院教師會講述中國文化的千年歷史,談論中國物產的豐富,介紹中國這些年的進步。

但是,博大精深、地大物博、歷史進步還需要切身體驗,直觀感受。

5年來,全球孔子學院和課堂累計舉辦文化活動10萬多場,受眾達6000萬人

組織100多所中方高校派出藝術團組和專家學者,分赴各國孔子學院舉辦文藝巡演、文化巡講、藝術巡展3000多場,觀眾達300萬人

每年有3萬多名各國教育官員、大中小學校長和師生參加「漢語橋」夏令營來華團組,親身體驗中國文化。

打開另一扇門,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

培養文明互鑒的使者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曾經說過:「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什麼?於文明觀而言,是和而不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大家互相學說對方的語言,了解對方的文化,進而交朋友,自然而然成為傳播雙方文化的使者。

中華文化閃耀愛丁堡藝術節嘉年華

「中國的名牌。

」匈牙利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霍夫曼曾這樣形容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已不再是單一的語言文化推廣機構,而是成為培養文化使者的重要平台,成為拉近中外心靈距離的文化「高鐵」。

每一位孔院教師和志願者都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對於外國人來說,每個中國人都是有近14億頁的《中國讀本》的一頁,他們往往只能通過閱讀其中的幾頁、幾十頁來認識中國。

每一天在世界各地都上演著文化差異與碰撞的故事,「為什麼這個句子裡沒有用『了』這個字?」「為什麼中國有山東、山西,有海南,卻沒有海北?」所幸,傳道授業,答疑解惑,一點一滴,有人在做。

孔院教師講的每一篇課文,教的每一句漢語,寫的每一個漢字,無不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泰國本土教師在曼松德孔院學習編織中國結

5年來,孔子學院累計派出中方院長、漢語教師和志願者5萬多人,培養培訓各國本土教師20萬人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以影響計算,把5萬、20萬這兩個數字乘以倍數,他們所培養的中國文化使者顯然更多,中國文化的輻射範圍顯然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熱度顯然更高。

「雖然我力量微薄,但我願做一個孜孜不倦的文化使者,致力於中埃之間的文化交流。

埃及女孩黛玉認真地展望未來。

「我已經成為孟中文化交流的紐帶,為孟加拉國學生介紹中國文化,也將更多的當地學生帶到中國,促進兩國交流。

」孟加拉國南北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那海已經身體力行。

「漢語橋-少年中國」小使者播下友誼種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陌生到相知,從相知到了解,從了解到理解,中國在這裡擁抱世界,世界在這裡讀懂中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