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李建成,洪澤縣實驗小學校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
他認為:教育的使命是「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教育的內容是科學文化,教育的方法是用文化發展人,學校應該是促進學生「幸福成長」的文化場。
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在《人民教育》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小學閱讀教學的革命》、《用文化發展人》,主編教學用書8本;主持國家、省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4項。
教育: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
——「成長教育」的追求與探究
李建成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當今,教育改革百花齊放,對教育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同的認識會有不同的追求,會用不同的方法,最終培養出不同的人才。
近年來,我們從關注人的生命成長出發,努力建構「成長教育」,探究「教育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
一、成長教育理念的意蘊
八十年代師範畢業,那時,《教育學》中關於教育本質的表述是「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這樣的表述,更多的把教育當作「活動」,認為「活動」便是教育,忽視了體現教育目的的關鍵詞——「培養人」。
再加上當時考上中專以上學校,就有了「鐵飯碗」,一生幸福。
基於這種背景,我和多數人一樣對教育的理解就是:教好學生,讓農村的孩子跳出「農門」。
隨著應試教育越演越烈,教育中無視人的現象更加突出,學生們在題海中發出「救救我們」的呼聲。
這些引起我對教育的反思:教育是為了「人的成長」,還是為了「考試成績」?考上是不是幸福,沒考上是不是不幸福?教育應關注一生,還是只管現在?一個個問題,一道道答案,一項項實踐,讓我建構了「成長教育」,形成了新的教育追求:「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
從生命角度看,「成長」是生命發展的過程,是生命存在的價值。
人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成長,尊重生命就應該關注成長。
從教育角度看,教育的起點是「人」,是一個「自然人」;她的終點還是「人」,是「社會人」。
教育的目的是讓一個缺少文化知識的「自然人」,培養成滿足社會需要的「社會人」。
這個過程是教育的過程,是文化的過程,是「人」成長的過程。
因此,「成長」也是教育的本質追求。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建構的成長教育從生命的成長需要出發,探究生命自然的生長規律和教育生態的發展規律,促進生命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從心理角度看,幸福是一種體驗,一種感受,一種理解,也是一種能力。
從教育角度看,幸福是孕育成功的溫床,是啟迪智慧的鑰匙,也是培育情感的基礎。
從生命角度看,幸福是人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人生命質量的體現,是人生命發展的追求。
成長教育把「幸福」作為價值的取向,以讓人享受成長的幸福為目標,引領學生時刻追求本該屬於自己的幸福,不斷提高幸福感。
她的過程是讓人體驗成長的幸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著教育的滋養,享受著教育的碩果。
教育的結果同樣還是幸福,讓人通過教育,身體得到發育,精神得到提升,智慧得到生長,情感得到豐富。
一句話,她追求著教育的幸福和幸福的教育。
目前,教育功利主義現象嚴重,每個學校都關注本學校的教育任務,每個年級段都關注本年段的要求,每門學科都關注本學科的知識,缺乏對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統籌思考與設計。
這種功利主義現象違背了教育的宗旨。
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一生成長才是幸福的成長。
成長教育「基於生命」,「為了一生」:從學生「一生」需要出發,為他們終身發展打基礎,培養學生從小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掌握終身學習的本領,讓他們一生幸福成長。
許多人把教師看成是用燃燒著的生命之光為別人帶來光明的蠟燭——在照亮別人的同時毀滅了自己。
這樣的比喻也許讚頌了教師的「無私奉獻」和「自我犧牲」的品格,但是她忽視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成長,與其說是讚頌,不如說是貶低。
其實,教師不再是照亮別人燃燒自己的蠟燭,而應該是火炬,不單可以照亮別人,還可以輝煌自己。
成長教育追求的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在成就學生的過程中成就自己,讓教師一生幸福成長。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就是社會改造。
」其實,「辦學和改造社會是一件事,而不是兩件事。
」從教育的任務看,家長作為社會一分子,改變和提升他們的素養,學校責無旁貸。
從教育的需要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著孩子時間最長的老師,家長對孩子成長所起的教育作用不可估量。
再從教育的功能看,孩子也進行「反哺教育」,影響家長的發展。
成長教育追求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且能夠幸福成長。
二、成長教育實踐的探究
成長是生命的生長和發展。
成長教育關乎成長,就要從生命發展的高度認識,從生命自然的角度探究。
1.尊重生命自然的差異
成長是生命的本質特性,是生命體在原有基礎上自我主動變化、不斷生長的過程。
個體通過對自己內在潛能的充分挖掘,並對原來的「存在」進行揚棄,使其得到不斷地提升。
原有的、差異的生命自然是成長的基礎,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也必須尊重。
人的素質天生是有差異的。
每個人由於遺傳因素、家庭教育有別,致使他們擁有不同的個人知識;興趣愛好的差異,又使他們選擇各自的學習和社會活動;學習方式的迥異,導致他們形成的個人知識更是千差萬別。
因此,即使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哪怕是同胞兄妹,他們的知識、經驗、方法和思維方式也是有差別的。
人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
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方法為基礎,藉助自身的已知,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賦予新知識意義,同時原有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
客觀說,人調度已有知識、經驗、方法的「建構潛能」是「先前存在的」,也是無法改變的。
從上可以看出,每個人的原有知識是有差異的,他們的建構潛能也有差別。
這種差異是不以人們意志而轉移的。
無論是我們所說的教育教學,還是生命的成長,都要承認學生個體生命自然的差異,要尊重他們原有天賦的差異,這種「差異」本應是我們教育的起點。
就今天的教育而言,我們缺少對學習者「生命差異」的關注。
從教育目標看,無論學習者的起點、能力如何,最終都按「精英人才」的標準培育。
從教育內容看,無論學習者的興趣、潛能怎樣,一切都按「全面發展」的要求教育。
從教育評價看,無論學習者的進步、成長快慢,最終都按「統一規格」的尺度衡量。
這樣的教育忽視差異的存在,忽視人的生命。
「成長教育」呵護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的差異,具體表現在:在教育目標上,因人而異,根據人的潛能自定發展目標,尤其在年級段目標的確定上,允許「異步調整,分段實施」。
在教育內容上,國家課程中語文、數學和英語以外的課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提前或推遲學習;校本課程成為學生嚮往的生活內容,學校每學年初,發放「校本課程開設徵求意見書」,讓學生自己提供需要開設的科目;在此基礎上,學校進行歸類,並根據學生成長需要和具體教育條件確定百種「自助餐」,讓他們自由選擇。
在教育評價上,以「做最好的自己」作為評價準則,讓學生不去橫向和同學比成績,而是縱向和自己比成長。
在和同伴相比時,看發展,比誰的進步大;看潛力,比誰的努力程度高。
學校組織文化考試,分「達標卷」和「提高卷」供學生選擇。
達標卷,只考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提高卷,增加一定數量的技能題。
教學設計時,成長教育十分關注學習者的認知差異。
針對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研究的不足,以「吃透學生」為起點,重點探究學生的發展狀態:不僅分析學生的現在狀態,而且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會出現的各種可能狀態進行思考,同時還從「具體學生」的角度進行預設。
這樣的設計打破了傳統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同樣的速度、沿著同樣的路徑、達到相同的終點的要求和做法,全面把握學生的發展需求和發展狀態。
教學實踐過程中,成長教育把「問」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了解學生認知、尊重差異。
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閱讀文本、觀察實驗、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提出問題,然後,讓他們自己探究,自我解決問題。
應該說,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有差異的,是他們的「未知」或「想知」。
這種提出問題的過程是真正意義上了解學生的過程,是探明學生原有存在狀態的過程,也是探尋我們教學起點的過程。
這樣的教學既可以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已知和想知,又幫助教師對學生「應然的現實起點」和「應然的可能起點」的預設進行校正;既尊重學生原有知識、學習興趣,又尊重他們生命自然的差異。
2.依託生命自然的潛能
人們常認為教育對象是一張白紙,「小學階段的學生,教師在上面畫什麼就是什麼」。
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
因為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且他們出生後就通過基因遺傳了上代的素養,遺傳了人類多少年的自然和社會文化,遺傳了人的學習和生活的潛能,已具有不同的「生命自然的資源」。
無論是小學生,還是準備入學的適齡兒童,他們都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幅豐富的、多彩的畫。
教育也不是讓教師在白紙上作畫,而是讓兒童在教師的引導下,個體不斷地完善、豐富自己的頭腦中原有的輪廓,自我不斷地完成新畫。
作畫是每個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們。
縱觀當今的教育,無論教育理念,還是教育行為,都缺少從學習者出發——從他們的生命自然的限度、性質和活動規律去思考和設計;往往更多地關注學習者以外的力量,追求校舍的豪華、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課堂傳授的藝術等,藐視兒童在學習中的生命力量。
從生命與教育的關係上看,教育是教育者與「人的生命自然」對話。
這種對話較之人類與大自然的對話來說,更深刻、更強烈、更有意義,但是現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目前,成長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對生命自然的潛能開發已得到彰顯。
從教育目標看,成長教育以讓人得到成長為目標,關注人身體的發育、情感的豐富、智慧的生髮、精神的提升。
這一目標和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三維目標」有根本的區別:她不只是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是以人的生命成長為宗旨,真正去關注學生。
她以「原生命體」的身體、情感、智慧和精神為基點,並在此基礎上「生長」。
從教育方法看,成長教育是教育者通過啟蒙、組織、幫助,激起學習者的情感、思維和創造力,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延續自然學習的核心行為——自主學習。
她之所以產生很好的效果,是因為這種學習的動力依託了「生命自然的『天力』」,且體現了人成長的天然的需求。
這種「天人合一」正是教育的生命機制:人之教育是一種精神生命成長現象,它是依靠學習者自身的生命活動,最大限度地實現生命自然的成長,它不因為外部因素的強大而有所拔節。
從教育方式看,成長教育追求的是「讓學生自己的事自己做」。
這正是讓每個學習者依託自己的生命潛能提升自己實踐能力。
成長教育把學校這個學習組織作為一個小社會,關注這個群體的生命組織的潛能開發和運用。
她追求的理念是共享成長:讓學生和教師、家長和孩子、學校和社會共同享受成長,共同促進成長。
這種共享就是讓人生命的潛能得到發展。
就教育實踐來看,「讓每個受教育者都成為教育者」、「讓每個被管理者都成為管理者」是成長教育中最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成長教育相信學生,並且依靠學生:「推普」、「圍棋」等校本課程讓學生自己開設,選擇有專長的學生做輔導教師,通過自我實踐,發展能力,樹立信心。
「大湖娃藝術學院」、「大湖娃科學院」和「大湖娃文學院」等社團讓學生自己組織,把興趣相投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通過自我教育,培養興趣,提升素養。
「社會實踐班」、「走進大自然班」等校外教育組織讓學生自己組建,通過自我鍛鍊,培養能力,張揚個性。
這樣的教育是以生命差異為基點,並依託生命差異的教育,每個人的生命都在教育活動中得到充分發展。
「成長教育」把每個人的原有的自然狀態視作小自然,且能重視這個生命自然的保護和運用。
她踐行「教育的要義在於順自然而為,使兒童獲得精神解放的啟蒙,包含了精神和文化的啟蒙。
」[1]在實踐中,「我們要通過每一個教學活動,使兒童不斷獲得成功,並不斷認識自己的成長力量。
我們通過富有精神推動力的極其簡約的『教』,去使兒童在大部分學習生活中作為自己的主宰去創造、學習、言說和思維,以領略大自然給予他的充滿精美和神奇的巨大可能性,進而不斷地獲得精神解放。
」[2]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通過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相關任務,錘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挖掘他們個體的潛能。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建構的自問自探教學法和成長教育的教學思想一脈相承,她十分注重呵護學習者原有的「生命自然資源」。
成尚榮先生評價說,自問、自探,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關鍵,都有極其豐富的內涵。
首先,這是基於對教育、教學的重新認識和重新發現,把課堂還給學生,確定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圍繞「自」展開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這樣,課堂教學的邏輯起點從一開始就擺正了,即從學生出發。
其次,學生的學習又從哪裡開始?答案是從問開始,有問才有教、才有學。
以往的教學也重視學生的問,但往往是師問,是教師定向下的學生被動的、程序化的問。
該項研究,從師問為主向以自問為主轉變,在自問的前提下進行師問;師問不是問問題,而是以問促思,以問撥難,以問促問。
這個立足點還在學生。
再次,問以後怎麼辦?學生從「問」出發了,再向哪裡進發?途中的問題怎麼解決?該研究力求通過學生的自探解決。
創新之處在於:自探是對自問的探究,自探是雙重的,一方面探究解決自問的策略,找到自問的答案;一方面探究自問的策略,不斷地自探新的問題。
可見,探的主體還是學生。
第四,從「問」開始,以「問」貫穿,用「探」來推進,在問和探的過程中,展開學習。
無論是自問,還是自探,她都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都是依託學習者「原有認知」、「建構潛能」建構知識和能力的。
[3]
3.發展生命自然的靈性
靈性是人生命體的一種特徵。
聰明智慧、機靈神氣是她的特質,幸福、愉快是她的表征,發展、成長是她的意蘊。
靈性是人的綜合素質、思維方式、做事悟性、學習能力和教育素養的反映。
她體現人生活的幸福指數和接受教育的幸福程度。
人有無靈性是衡量教育成功與失敗的重要標杆。
教育並非只是尊重和依託人的生命自然,教育的本性應以人的生命自然為基點,以發展人的靈性為根本,開發人生命自然的潛能,提升生命自然的靈性。
發展人的靈性是人生命價值的追求,是人生命成長的真諦,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靈性意味著可能性。
人生而具有靈性的種子,生而蘊含著廣闊的發展可能性,但是可能性的實現,需要適宜的條件。
這種條件社會往往很難滿足,家庭往往也很難達到,只有教育才能有所作為。
不僅人的靈性潛能由可能走向現實需要教育,而且人也只有經由教育全面占有靈性才能成其為人。
[4]
人靈性的發展需要教育,沒有教育就不會有靈性,但不是什麼教育都能培養人的靈性,關注成績的「應試教育」讓人失去靈性。
可以這樣說,「成長教育」對人靈性的培養起促進作用。
從理論上看,我們倡導通過順應天性的方式發展自然賦予人的一切才能,從而培養人全面發展的而且不受任何壓制的個性,即培養人性。
這種思想追求的是利用生命自然開發生命自然潛能,通過喚醒人內在的生命力,發展人的多種素質,讓人性自由地發展,促進生命自然和諧發展。
另外,成長教育主張用文化發展人。
學校建構含有靈性的文化,通過文化陶冶和提升人性,使人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
這種思想追求的是教育者引導人創造生成靈性的文化,通過文化培育人的靈性。
可見,成長教育是培養靈性的教育。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通過開發健康與健美、生活與美容、腦科學、體態語言、魅力交際等學生自主成長需要的課程文化,讓他們處處表現靈性。
通過建構自由的對話文化、自主的思維文化、自然的和諧文化,自覺的實踐文化等適於學生成長的課堂文化,讓他們時時生髮靈性。
通過舉行藝體節、讀書節、創新節、英語節、狂歡節等促進學生成長的活動文化,讓他們人人展示靈性。
總之,通過發展靈性的成長教育促進人生命靈性的提升。
成長教育的課堂是充滿靈性的。
課堂上,讓學生自選學習內容,自定學習目標,自選學習方法,自選組織形式,彰顯人性的自主。
讓他們通過閱讀文本,運用自己的元認知,評價自己的知識狀態,學出問題,形成目標;同時,圍繞「問題」,通過調用已有知識再去解決問題,做到學法的自主。
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自主思考、自由想像、自覺創造,走向思維的自主。
人的靈性源於自主。
成長課堂不僅通過給學生提供自主的學習方式培養靈性,而且還通過給他們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張揚個性,生髮智慧,提升靈性。
參考文獻:
[1][2]郭思樂.基礎教育之本:保護和依託兒童學習的生命自然[J].教育研究,2006(11).
[3]李建成.小學閱讀教學的革命[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5.
[4]朱新卓.教育的本體性能:提升人的靈性[J].教育研究.2008(9).
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假裝學習」?引人深思
近年來,有很多的關於學生學習狀態的描述。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發言的質量,學習的狀態,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評價參照。但也有一些反面的現象發生:在你來我往的課堂教學互動中,學生在「假裝學會」「假裝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