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教師教科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世紀五十年代,西方教育理論者認識到了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重大意義,倡導教師不僅僅是教書的工匠,更要成為研究者。
當時美國教師就採用行動研究著手進行課程與教育改進。
六十年代,英國斯滕豪斯提出教師即研究者,呼籲每間教室都是實驗室,每位教師都是科學共同體的一員。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教師的教育研究成為了轟轟烈烈的國際運動,198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提出了「2061計劃」,這是最早由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教育改革。
蘇聯教育科學院在八十年代與八百多所中小學建立了密切聯繫,教育科學院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研究所還建立了一支龐大的中學實驗教學教師積極分子隊伍。
九十年代初,形成了校本教科研的理論與模式。
在我國,教師成為研究者雖沒有形成宏大持久的運動,但它一直貫徹在致力於教育改革的有識之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中。
新中國成立前有陶行之的生活教育實驗、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驗、李廉方教學法、黃炎培的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實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我國第二次教育研究的高潮。
研究者對國外教師的教育研究理論進行了廣泛的介紹和梳理。
此後,校本課程開發,教師專業發展,反思性教學實踐等理論被陸續介紹到我國,教師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其中較有影響具有很強實踐指導意義的科研成果有盧仲衡的初中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李吉林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實驗,馬蕊蘭的小學數學教材教法改革試驗,魏書生的中學語文六步教學法,張思中的外語「十六字教學法」等教改成果,誕生了諸如「目標教學」、「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模式和北京景山學校整體教改實驗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