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30人30本專著薦讀 | 黃愛華——黃愛華與智慧課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10月版

√本土性 √思想性 □實驗性 □批判性

√建設性 □切近性 √創新性 □前測性

思想花火

我的教學主張

教育在今天已經不能只停留在完成傳遞文化知識與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只知模仿與繼承、不思考不創新的層面上,教育應該點燃學生的探索慾望,開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對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紮實推進素質教育」有一項要求,是要使學生「具有初步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方法……」。

簡而言之,要培養能適應終身學習的學生。

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

終身教育與創新是當今教育的本真。

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其根本的任務就是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包括:(1)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2)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建立聯繫;(3)倡導主動、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4)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5)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著眼全人的發展,這必將使課程目標發生深刻的變革。

從數學教學來說,其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薰陶。

知識、理解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是顯性的,直接體現在教材之中;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教材中發掘,並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

應提倡「以學論教,發展為本,活化教材」。

要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不是學生為教師或教材服務。

要拓寬教材的探索空間,挖掘教材的個性內涵,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我們的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更要在數學教育中教育孩子做人。

綜上所述,教師應順應時代,認知新世紀的終身學習理念,應在不斷學習中提升自己全面素質,應明確師生平等互動的新型關係,培養適應終身學習需具備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以課堂為小社會,視社會為大課堂,上好每一堂課,既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也使自己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典範。

二、數學應是現實的,是生活化的,是兒童樂於做的

英國皇家出版局在1981年出版的《庫克羅夫報告·數學問題》的這本書中提出幾個有趣的問題,其中前面兩個分別是:(1)為什麼教孩子學數學?回答是:無論是在科學研究中、在商業和工業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數學都有很大的用處。

(2)為什麼人們喜愛數學?回答是:數學的吸引力主要在於人們從中得到了智與美的滿足,但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數學有用而愛好它。

這兩個問題對實現新課程理念中所提到的「大眾化數學」要求是很有啟發的。

作為基礎數學教育,應使人人為今後升學、就業和自學打下紮實的應用數學的基本功,而不是把每個學生培養成未來的數學家。

在面向全體學生,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前提下,小學數學教育要走一條以大眾數學教育為目標的「普及」教育路線。

具體地說,就是要在小學數學中反映和滲透21世紀社會發展對公民提出的必備的數學知識;要以適應小學生年齡特徵的大眾化、生活化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要讓小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並通過現實活動學習數學;教師給予學生的不只是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科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創造適合兒童發展的數學課堂必須探索學習的新形式,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一)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樹立尊重個性的教育觀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Howard Gardner)在學校進行推進教育的研究項目《零點項目》時,開始對那些不被大多數人認為聰明的學生的「才能」進行關注。

他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綜合神經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和史學等相關理論,分析天才兒童、腦損傷兒童、正常兒童及各民族兒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數據和例證,發現並證實了人具有的多種的智能,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論」。

他認為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聰明,只不過因為人類對於智力的偏頗理解而未被人珍視。

他的理論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智力觀、兒童觀和教育觀,告訴人們,人生來具備多種的潛能,比如音樂智能、身體運動的智能、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等,這些潛能在不同人身上的組合不同,經過後天適宜環境的刺激,使人具有了不同的能力特徵。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1.實施探究性學習。

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

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一是設置新的課程,強化探究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目標,倡導新的課程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另一條途徑是在學科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2.讓兒童去「做數學」。

(1)什麼是「做數學」?

簡單地說,「做數學」就是將學習對象作為一個問題解決的對象,通過自己(獨立地或是夥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動,包括操作實驗、合作探究、預測假設、共享交流、嘗試修正等一系列主體性的活動,來主動構建數學知識。

可見,「做數學」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強調將數學學習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強調數學學習是兒童的一種發現、操作、嘗試等主動實踐活動;強調數學學習的探究性與體驗性;強調數學學習也是一種認識現實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學習;強調數學學習是群體交互合作與經驗共享的過程。

(2)怎樣讓兒童去「做數學」?

我們可以借鑑hands-on的理念並將其引入小學數學的教育之中。

hands-on意思是動手活動。

美國科學家總結出來的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

什麼是hands-on方案呢?其特點是:第一,這一方案強調動手實踐活動,強調從周圍生活中取材。

第二,這一方案強調學生主動學習。

第三,這一方案不僅強調對知識的學習,而且更重要的是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

第四,hands-on提倡合作交流。

第五,hands-on活動是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的,每一個主題都應使學生有足夠時間進行探索和交流。

3.強調體驗性學習。

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還要用眼睛看,用耳去聽,用嘴去說,用手去做,既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

基於此,課程標準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而且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

4.小課題和長作業。

目前,進行小課題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教學中作業布置的一個重要趨勢。

學生進行小課題學習有以下幾個特點:

(1)要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具備進行探索的餘地和思考的空間。

(2)學生進行小課題的學習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3)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

(4)對小課題的評估主要不是看結果,而是注重過程。

(5)小課題的呈現主要通過學生對實物和具體模型的操作,其內容結合身邊的事物。

(6)小課題的學習過程對於學生來說是有趣的。

這種學習的形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經驗的情景中,感知和體驗數與圖形的現實意義,初步了解一些數的規律,學會利用知識與技能解決簡單的現實問題。

(摘自《黃愛華與智慧課堂》第二篇,本報有刪節。

黃愛華

黃愛華,數學特級教師。

現任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

「大問題」教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獲聘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特聘專家,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專家。

曾獲全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

曾應邀赴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地講學。

先後出版教育類專著8部,發表文章300餘篇。

曾獲全國優秀教師、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深圳市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材解讀是一個與實踐對話並不斷完善的過程

不管進行什麼樣的教育改革,誰也繞不過課程與課堂這兩個領域。否則,任何改革都只會偏離航向,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教與學」和「教師專業成長」問題,也必須圍繞課程與課堂展開,以聚焦課程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