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科技學院何以成為民辦高校的「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所大學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

教育部批准的全國第一所民辦普通本科高校,全國首批「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單位」,河南省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全國首批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這一個又一個閃亮的榮譽,無不凸顯著「33歲」黃河科技學院的氣質:「創新」書寫「傳奇」。

「近年來,黃河科技學院啟動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持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直被視為民辦高校傳奇人物的黃科院創始人胡大白說,「辦一所對學生最負責任的大學是我們的心愿。

「我很幸運成為創新班的學生」

「我很幸運成為創新班的一名學生。

」黃河科技學院臨床醫學創新班的張亞雯很自豪。

即將到來的暑假,按照學院教學安排,她和其他29名創新班的同學們將到美國免費遊學。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張亞雯度過了新鮮而又有挑戰的大一生活:專用教室,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博士老師們全英教學。

課堂上,同學們進行分組討論,小組展示;課下,同學們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以及豐富多彩的校內活動。

最讓張亞雯自豪的是,大一上半學期,創新班30名同學全部通過四級英語考試;在河南省翻譯大賽中,26名同學獲得獎勵。

臨床醫學創新班是2016年黃科院新增專業,在學院學習的5年時間裡,創新班的同學們每年都會獲得學院獎學金。

「我們這個專業承載著學院教學創新的重任。

」醫學院院長黃濤說,「我們以『崗位勝任力培養』為導向,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醫學創新思維及終身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

臨床醫學專業創新班誕生的背景是,「雙一流」戰略為地方高校發展提供了政策契機;鄭州升級國家中心城市,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醫學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學院藉此推進醫學教育改革,逐步打造專業品牌,培養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窺一斑而知全豹。

實際上,黃河科技學院的「創新創業」一直走在全國高校的前列。

找準定位,緊緊瞄準河南國家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設置專業,把大學教育從「象牙之塔」變成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這是黃河科技學院設置專業的一貫做法。

」胡大白表示,33年來,黃河科技學院高度重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積極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

「讓每一名大學生在大學裡不僅學知識,還要學技能,學會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據了解,近幾年,黃河科技學院主動服務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新設置了物流管理、軌道交通與營運管理、納米材料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不斷提升了學科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專業群的建設質量,把學科專業建設推向更高層次,不僅提高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還逐步提升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目前,學校設有信息工程學院、醫學院、商學院、大數據與智能技術學院等17個二級學院;設有工學、理學等九大學科門類;開設土木工程、臨床醫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65個本科專業,數控技術、護理等35個專科專業。

而最好的數字會「說話」:33年來,黃河科技學院「本科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16萬餘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用俗語去上最生動的理論課」

古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在黃河科技學院,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被「專業+創新」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豐富和充實,而老師們各自擁有的出色能力也被學生們津津樂道。

「同學們,如果買車,你是買高檔車還是低檔車?」「買高檔車,安全係數有了,命保住了,家保住了,辛辛苦苦買的房子也保住了!」頓時,昏沉沉的課堂一片笑聲,熱烘烘的天氣里,大家午休的疲倦一掃而光。

這是交通學院的王銘傑教授在給2014級汽車服務班的學生上的汽車電子控制技術課。

本來枯燥的理論課,在王教授的講授下,變得那麼有趣!「上王教授的課,很少有人打瞌睡或者玩手機,因為注意力都在他講的東西裡面。

」下課後,學生苗小朋和高強告訴記者他們上王教授課的感受。

王銘傑教課已經快30年了,曾經也為學生不愛聽理論課而苦惱過。

但是他是一個注重創新和改變的人,就不斷摸索適應學生「口味」的講課風格,把「枯燥的理論課講活,講得學生愛聽、想聽」作為探索的目標。

創新式理論課堂,依賴於像王銘傑這樣的老師們;科研上的創新則由科研人員領銜構築。

「要想教好學生,教師自己要有真本事。

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一定帶不出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

」黃河科技學院新藥研發中心負責人呂志儉教授說,要通過教師創新帶動學生創新創業,通過老生創業帶動新生創業,從而將創業教學融入專業教學,將創業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

作為美國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博士,藥物化學和有機合成化學專家,呂志儉於2012年黃河科技學院納米功能材料研究所成立初期,在副校長楊保成的誠摯邀請下,放棄了在美國默克公司年薪幾十萬美元的高管工作,來到黃河科技學院,與其他高層次人才一起致力於新型有機小分子藥物的研發。

王銘傑、呂志儉們是學院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是黃河科技學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黃河科技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再上新的台階,人才強校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國內外高級專家的引進是其中顯要的標誌。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鍾世鎮受聘黃河科技學院,這是該校聘請的第四位院士;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根岸英一被聘為終身名譽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魯樞元教授擔綱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實現了學校引進國內外高級專家和著名學者的新突破。

除了引進高層次人才之外,黃河科技學院還培育了一支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科研人才隊伍。

學校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國家教學成果獎獲得者、國家優秀教師等榮譽的教師150餘人;擁有工程師暨教師、律師暨教師、會計師暨教師等各類「雙師型」教師600餘人,使教學與生產、教學與科研、教學與社會緊密結合。

創造最美的未來

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搭建創新的平台,創造實踐的機會,這些因素碰撞到一起會發生什麼樣的聚變反應?

一個現象是:每年畢業季,黃河科技學院的畢業生都是各家單位爭搶的對象,總能早早拿到of-fer。

畢業生范獻迪就是其中一員,前幾天,他剛剛被某知名電器公司錄取,該公司在河南地區僅有10個招聘名額。

而一張黃河科技學院2017屆電氣專業畢業生王永帥手持14本專利的照片,最近刷爆了朋友圈。

在黃河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像王永帥一樣,僅2017屆畢業生獲發明專利的就有150人次以上。

應用技術學院2013級電器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張睿,因擅長發明製作被大家戲稱為「創新大神」。

入校不到兩年,張睿已設計製作了3D印表機、雷射雕刻機、投影儀、電動遙控滑板等10餘件科技作品。

其中,他發明的仿3D雷射雕刻機,填補了國內大學生髮明的空白。

讓學生成為「能人工匠」,而不是入了職場就水土不服,黃河科技學院是怎麼做到的?

「培養應用型人才,課堂教學、項目培養、校企合作都要圍繞這條主線,通過引企入校、訂單培養、自辦實體等形式,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

」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張洛明說。

實際上,有三種「精神」在黃河科技學院備受重視。

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鼓勵教師將「企業家精神」培養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將「創新創業精神」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探究式、體驗式、工坊式等多種教學模式。

並面向大一學生開設新生研討課,將專業教育、創新思維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面向大三以上學生開設高年級研討課,強化創業意識和綜合創新能力。

目前學院已開設新生研討課399門,高年級研討課313門。

正是明確的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們練就「入世」技能。

黃河科技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學校也因此榮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廣闊而多樣的就業空間,是黃河科技學院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2015年9月,新聞傳播學院2014屆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趙傑成為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學生,這也是黃科院第一位進入哈佛讀書的畢業生。

「能夠被哈佛錄取,這得力於黃河科技學院為我們學習、實踐搭建了各種完善的平台,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發展空間,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趙傑說。

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當一名名黃科院畢業生拿到名校研究生的通知書時,他們內心滿懷感恩。

「無論是就業還是繼續求學,我們都希望為學生們淬鍊出一雙奮發的翅膀,為自己也為社會創造美好的未來。

」黃科院院長楊雪梅深情地說。

(記者樊霞通訊員王軍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就業視域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者簡介:陳於:南通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摘 要: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大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缺失有關,這在其求職心態、工作能力、創業精神等方...

專注護理教育 培育妙手仁心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護理學品牌專業建設之路9月29日,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舉辦2016屆護理專業畢業生赴日工作分享會,即將赴日本工作的5名畢業生與150名在校護理專業學子分享了赴日留學工作的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