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友群:將「驚艷」的技術「波瀾不驚」地引入日常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核心提示
在研究者眼中,教育信息技術的「不用」和「濫用」同樣是值得警惕的。
信息技術用得好可能就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核心,催生教育創新;用得不好就有可能是「南轅北轍」。
教育的社會評價是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必須以全面準確的教育基礎數據為依據,必須以大樣本的抽樣調查和大數據的準確分析為基礎,而這些都需要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撐。
本報記者王鵬善葉漁上海、北京報導
過去兩年,「網際網路教育」成為教育和投資的「跨界熱點」。
MOOCs、翻轉課堂、雲校等一波一波概念,在教育領域先後掀起不小的「波瀾」,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時而動;而在資本的追捧下,大量在線教育企業湧現……
網際網路將對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顛覆、重塑?哪些技術又算「好的教育技術」,哪種類型的技術工具將更受歡迎?信息技術運用於教育領域存在哪些誤區?未來一段時期內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趨勢?就這一系列問題,我們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任友群教授。
任友群教授長期研究教育技術學、學習科學與技術設計等,對信息技術運用於教育領域有深入、獨到的思考。
在他看來,評價一項技術的關鍵點在於,這項技術能不能在教育領域沉澱下來,能不能在日常教與學中沉澱下來;而討論網際網路對教育產生的影響,一定是從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來著眼,單談技術可能會失之偏頗;至於未來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任友群教授的判斷是,「在未來,誰能依託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解決個性化教育的問題,誰就能執網際網路教育的牛耳。
」
融入日常教學的技術才是「好技術」
《21世紀》:有人說,網際網路將解放教育;有人說,網際網路將重塑教育,甚至將顛覆教育;也有人說,教育困境的突圍,關鍵在於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此,您怎麼看?
任友群:如果用「技術爆炸」來形容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不為過的;當今,新技術的層出不窮讓所有人都有點「應接不暇」。
在教育領域,伴隨著一項新技術的誕生,一般的進程是先爆發出「這將是革命性、劃時代的」感慨,隨後紛紛試點、迅速鋪開,一窩蜂式地大批量採購、應用,然後從老師到學生都越用越彆扭,再然後就是這項技術無疾而終,人們又開始關注下一個技術,這就是RichardMayer所說的教育技術發展怪圈。
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們都說「以教育信息化來推動教育現代化」,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我覺得今天在許多情況下「技術」實質上是在被「消費」而非是「應用」。
要注意的是,多數技術並非特別為教育而開發,換言之這些技術是不能被馬上移植到教育領域的,我們評價一項技術可能對教育產生的影響,要看「起點」,更要看「終點」,所謂「看終點」關鍵就是要看這項技術能不能在教育領域沉澱下來,尤其要看能不能在日常教學、普通課堂中沉澱下來。
什麼樣的技術才能在教育領域沉澱下來?我的看法是只有那些走向「常態」的技術才能在教育領域中繼續走下去。
何謂「常態」,「習以為常,融入生態」就是常態:所謂「生態」指的是技術所棲身的由知識、主體、外部體制機制和技術自身構建起來的教育技術的生態圈,就像生物要存活下去必須與其所處的生態圈契合一樣,一項技術要在教育領域「存活」下去就必須順應其所對應的主體、知識和體制機制,否則生存都談不上,何談發展和革命性的影響呢?這就是「融入生態」。
而所謂「習以為常」我想指的應該是兩方面:第一,每一個主體對它的使用應當是駕輕就熟的;第二,它應當是充分顧及使用者的使用感受的。
換言之就是教師、學生既不會把它當作新鮮事物,更不會把它看作「異類」。
當然有些技術由於生態不契合等原因可能長時間不能或不宜被移植進入教育領域。
我始終認為我們這些教育技術研究者最大的任務就是分辨哪些技術是可以被引入的;思考如何處理好技術、知識、主體和體制機制的關係,如何將那些「驚艷」的技術「波瀾不驚」地引入日常教育、尋常課堂。
老子說「大道無形」,我覺得這可能是對所謂「常態」最好的註解:「常態」的技術裝備能夠令所有人忘卻它的存在。
舉個例子,黑板粉筆(雖然材質上在不斷改進)是課堂中最常見的教育裝備,早已融為教室的一部分了;今天,當你走進一間教室,沒有黑板粉筆反而會覺得奇怪。
2014年12月我參加了國務院督導辦組織的首次全國教育信息化督導。
我的總體感受是,過去幾年在信息化建設上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重視的,且投入有所增加,即使最邊緣地區,最低限度的裝備部署基本完成,教育教學中的初步應用也能實現。
但問題在於,我們的投入離全面的常態應用還是有距離的。
我們舉兩個小例子,第一個,即使包括邊緣地區的絕大多數中小學都實現了光纜到校,在帶寬上的投入缺口還是很大,往往難以滿足日常教學中像同步課堂這種模式的使用,更不用說一生一pad這樣的高訪問要求;第二個,教室內投影儀受制於燈泡效能衰減速率和設備更新周期之間的矛盾,投影效果往往不能處在最佳狀態。
這兩個例子可能很多人不會覺得是大事,但對一線教師來說,一節45分鐘的課中出現1-2次糟糕的網速、遲緩的硬體所帶來的卡頓感,耽誤掉3-5分鐘,就會讓整堂課的教學大打折扣,這也是很多教師排斥新裝備的重要原因。
在此情形下「常態」、「無形」又從何談起呢。
回到你的問題,我的看法是:第一,不是每一項新技術都能夠或必須被引入教育領域;第二,我們的投入和建設只有將信息技術納入師生教學生活的「常態」中才能使其在教育領域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21世紀》:正如您剛才所說,只有將信息技術納入教學生活的「常態」中才能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那麼,什麼樣的技術可以算作「好的教育技術」?您如何看待現在市場上的各種在線公司,如各種在線答疑工具,各種題庫,作業平台,慕課或微課……
任友群:最終評價技術好不好的並非是技術新不新或貴不貴,而是技術能不能夠融入生態、是否實用,是否能解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最終評價技術的不是學者,而是身處一線的教師和學生。
社會大眾總認為我們這些教育技術研究者是「信息技術」的鼓吹者,但事實上在我們這些研究者眼中教育信息技術的「不用」和「濫用」同樣是值得警惕的。
信息技術用得好可能就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核心,催生教育創新;用得不好就有可能是「南轅北轍」。
比如近幾年在國內基礎教育領域興起的以培養學生知識綜合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融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數學(Mathematics)於一爐的STEM教育,信息技術就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方便地採集工程技術過程產生的種種數據,通過可視化的方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幫助他們建立數學模型,從而進一步強化他們對抽象的科學理論的理解。
沒有信息技術的參與,STEM的融合至少會是非常困難的;在這裡信息技術真真切切地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成為了這種教學方式的基礎。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我還是想重申一點,技術固然重要,找准場域應用技術更為重要。
你的第二個問題事關教育信息技術的多樣性的問題,知識的綿延、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培養、品性的薰陶都是教育,多元的教育需要多樣的技術予以支撐,你所說的在線教育形態實際上都有它們的各自針對性。
從教育技術研究者的角度來說,我歡迎有更多類型的信息技術運用在不同類型的教育場域中,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學者根據自身的要求、目的和特點各取所需。
但現實是目前的在線教育類型還遠沒到豐富的程度,而這恰恰蘊含著發展的機遇。
《21世紀》:您曾走訪過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在推行信息技術運用於教育,但各自的模式和路徑不同,程度也各異,您能否給我介紹一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
任友群:國外和國內對教育信息化的態度最大的區別恐怕還是在觀念上的。
與我國相比,已開發國家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可謂不快、資金不可謂不充裕,但在教育領域被大規模應用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新的技術、最貴的裝備,不同時代的技術裝備混用的情況比比皆是。
我覺得已開發國家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並不是盲目追求裝備的更新換代,而是非常強調其實用、能用、常用,該用什麼技術裝備就用什麼技術裝備。
它們往往圍繞著教育本身來修正和改進技術裝備,著眼於某一個技術的深度開發,比如他們對無線覆蓋的質量、帶寬的保障等就很重視。
此外,已開發國家更加重視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更加重視國際組織、學會、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在教育技術裝備開發中的作用,我的理解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組織的公益性、專業性和與一線教師天然的緊密聯繫。
當然,已開發國家在教育信息化上也有很多困難。
比如說他們基層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同樣也存在問題,教師的信息化運用水平也並非處處領先,而且由於體制機制使然,他們並沒有像我們國家一樣比較系統化的教師統一培訓和教研活動制度,這使得我們看到了我國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後發優勢」。
信息技術的應用潛力還未充分開發
《21世紀》:您的調查顯示,現實中,很多學校在信息技術運用於教育方面的進展並不盡如人意。
傳統學習思路不僅在老師的觀念中根深蒂固,更在學生的行為中牢不可破,請問,結果導向型的思路是不是影響學校信息技術應用的根本原因?
任友群: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要釐清兩個問題:第一,信息技術只是手段,並非目的,正如我在《追尋常態:生態視角下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一文中所說的「在選擇一種具體的教學技術時每一個教學參與者都是理性的,當面對不同教學動機、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知識類型,教師、學生會選擇使用或不使用某項特定的技術」,目標的不同當然會影響手段的選擇;第二,如我剛才所說,技術要在教育領域存活下去首先要融入其所處的生態,要充分考慮其與教師/學生、知識以及外部體制機制之間的關係。
換言之,教師/學生的特點、知識的類型、體制機制的原因都有可能是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原因,很難籠統說哪個是根本的原因。
國內中學無論教師還是學生以應對中、高考等標準化考試為主要目標的現實影響了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的應用是不爭的事實,這實際上突出反映了「技術」與「知識」的不契合。
上面提到的《追尋常態》一文闡述到:「以應對高考等學業考試為主要目標的國內高中,教師、學生在選擇教學技術時一定會選擇那些指向性、獲得性強的技術手段(比如使用經典參考書、操練經典習題),而信息技術的開放性特徵在此時相反成為了橫亘在教師、學生面前的障礙」。
問題在於當面對標準化的學業考試時,信息技術是否除了提升應試準備的效率以外就難有作為了?換個說法,面對標準化考試信息技術在領域的潛力是否已經被充分挖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正從「小數據」走向「大數據」,從教師、學生的教學行為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診斷、反饋、改進,這對於當下的學校日常教學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若沒有信息技術的加入,這個想法恐怕僅僅就只是想法而已。
COURSERA、可汗學院、EDX的實踐恰恰為信息技術在這方面應用提供了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千萬不能認為這些MOOCs只是視頻網站,實際上背後的數據分析才是它們得以快速發展的核心原因,而從國內來看這方面的嘗試可以說才剛剛起步。
因此,對於你的問題我的回答是知識與技術的不契合只是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一個因素;信息技術的應用潛力還未充分開發也是當前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21世紀》:根據您的研究,在線教育等會不會因為新的技術的突破而改變?您怎麼看未來一段時期內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趨勢?哪種類型的技術工具將更受歡迎?
任友群:改變時時在發生,但若稱之為「革命」恐怕還為時尚早。
技術的突破相對容易,但對教育生態的影響還須假以時日,即使如網際網路這樣偉大的技術,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出現在實驗室,到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革命性地影響整個社會當中也走過了二十多年。
這裡的原因還是生態問題,生態系統的變遷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技術會影響整個系統,但技術的應用也必然要受制於整個系統。
因此我覺得如果從教育方式的角度來看在線教育等網際網路教育的變革,那也一定是因為整個生態系統的變革,單談技術本身可能會失之偏頗。
至於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我的判斷是在未來誰能依託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解決個性化教育的問題,誰就能執網際網路教育的牛耳。
優質、均衡、個性是教育發展的三個目標,我的理解個性可能在這三個目標中居於核心的位置:試想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或者更進一步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喜好、特點,選擇、得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和手段,那「優質」和「均衡」這兩個目標也就自然達成了。
教育最終要解決的是學生個體的問題,但事實恰如舍恩伯格在《教育大數據》中所說「從某個重要的角度來看,學校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現代教育仍然類似於伴隨著其發展的工業化時代的教育:學生們受著同樣的對待、使用同樣的教材、做同樣的習題集。
這不能稱為個性化學習」。
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安排教材、習題甚至授課方式,這恰恰是信息技術之所長。
但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大數據分析,這種分析要深入學生的學習行為,建立獨特的評價方式,將個體置於群體大數據之中,這更是信息技術的優勢。
問題在於這需要積累、研究,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克制「立時獲利」的衝動。
沒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就沒有教育治理的現代化
《21世紀》:前些日子,頒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長也發表文章《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動教育治理現代化》,強調信息技術在教育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請問如何理解信息化與教育治理現代化之間的關係?教育管理信息化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又是什麼?
任友群:2013年教育部出台《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總體方案》後,以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為代表的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已初具規模: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國家和省級數據中心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學校)已基本實現網際網路接入,全國學生、教職工、教育機構(學校)、中小學校舍、高校學生學歷學位和就業等基礎資料庫也已基本建成,用杜占元副部長的話來說「我國教育管理信息化以解決中央、地方各級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有無問題為主要目標的『第一階段』建設已初見成效」。
信息化與教育治理現代化「息息相關」,2014年10月出台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指出:「政府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和科學決策需要對教育狀況的準確把握,管理流程再造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撐,政府審批項目程序的公開透明、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都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學校自主辦學需要建立社會、師生廣泛參與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需要改革教育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教育管理信息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實現方式;教育的社會評價是教育改革的創新探索,必須以全面準確的教育基礎數據為依據,必須以大樣本的抽樣調查和大數據的準確分析為基礎,而這些都需要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撐」。
可以說沒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就沒有教育治理的現代化。
關於教育管理信息化下一步工作重點,實際上《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指南》上已經有明確的表述。
簡而言之,就是:第一,在建設上要建成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第二,在應用上要支撐和推動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第三,在服務上要助力學校、管理改革。
在這個過程中,管理信息化還會和教學信息化進一步結合,整體上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編輯李二民)
關係天津近百萬中小學生!未來五年,天津中小學將變成這樣!
今天,天津政務網刊發《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教委關於實施天津市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標準(2016-2020年)意見的通知 》(以下稱《標準》)。該《標準》從自2016年7月開始實施,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