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的5篇關於「人工智慧+教育」的系列報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
」人工智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教育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有哪些實踐?發展人工智慧,教育應該有哪些作為?人工智慧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會產生哪些衝擊?怎樣應對這些挑戰?
今天,CITlab為大家彙編了《中國教育報》「人工智慧與教育」系列報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供大家學習和借鑑。
人工智慧來了,教育當未雨綢繆
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給教育發展帶來了便利,主要體現在:均衡和豐富了教育資源;為學生定製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增強學生與老師的有效互動;提升教育效率,讓老師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改進和改革等。
但是,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也正在挑戰當前的教育生態,如人工智慧機器人是否會超越人類頂尖高手?教師會不會被替代?我們不得不思考:教育如何培養未來所需的人才?人類如何在智能世界中比智能機器人更勝一籌?所以未來我們國家和社會要積極應對人工智慧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充分發揮人工智慧技術在管理、教學各個領域的積極作用,讓人工智慧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展,促進人機互動朝著有溫度、有深度和有情感的交流,培養出造福於社會的人才。
——《中國教育報》2018年5月15日01版
人工智慧時代學生如何學習
在人工智慧時代,學生如何學習呢?
首先,人工智慧等數字科技重塑人腦,這要求學生要有新的「三個認識」:「認識你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認識機器」,學會更好地和機器相處交流;「認識群體」,學生適應和熱愛群體化創新。
其次,學生需要轉換學習方式。
祝智庭提倡轉向學生審辯思維、創造思維發展,吳俊傑按照現代學習理論形成了學習的三種形式的認識: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和基於產品的學習。
最後,人工智慧創造新的學習文化。
所以,對於學生來說,獲取知識的手段會更加多樣化,加強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係,增強了人機互動,學生要從學會到會學與會創。
同時,老師要進行角色轉變,從知識傳播者變為學習促進者,要懂技術,要變成一個人工智慧時代的智者。
——《中國教育報》2018年5月16日01版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怎樣的教師
人工智慧進軍教育領域,教師會失業嗎?余勝泉基於工作的要求和英國BBC的分析「教師被人工智慧替代的幾率為0.4%」認為「教師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之一」,而英國教育專家Anthony Seldon則預測現在離人類教師消失只剩下3000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楊九詮說,「我想不可能有也不應該有肯定的答案」。
無論如何,人工智慧時代老師的教學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都面臨顛覆性的轉變。
所以,老師要努力讓人工智慧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一方面人工智慧在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承擔教師的角色,引發教與學的革命。
另一方面老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發展智能教育。
但是未來不會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有可能被淘汰,未來的優秀教師將是那些善於使用人工智慧的教師。
因此教師要緊跟發展信息化步伐,主動擁抱人工智慧,成為人工智慧時代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5月17日01版
人工智慧時代需培養學生怎樣的能力
人工智慧時代的學生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呢?人工智慧並不能代替學習,學生應該要認清教育和技術的關係,拓展思維,思考教育的本質問題。
同時,高階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提出了教育未來應著重培養學生的5種能力,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說人工智慧時代的知識結構或學習過程就是思維的訓練,呂文清點出了人工智慧時代應重點培養學生的4大素養和5種能力,孫曙輝認為任何時代都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階思維、創新能力等。
個性化的學習也是學生必備的能力。
學生學習以「思維鍛鍊」為主線,獲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樣化,著重培養高階認知和高階學習的能力。
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
——《中國教育報》2018年5月18日01版
人工智慧教育如何進校園
人工智慧正快速進入教育領域。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榮懷指出,自《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發布以後,已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必修模塊中增加了人工智慧基礎知識的內容,並修訂了人工智慧初步模塊。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任友群認為人工智慧正快速進入教育領域,既是教育改革新工具,也是課程教學新內容,所以應把人工智慧列入必修內容。
關於人工智慧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網絡平台部主任張生認為人工智慧教育要重視倫理價值,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齊媛博士認為人工智慧課程應以兒童計算思維的發展為核心,「智創空間」創始人王同聚認為人工智慧課程進入中小學生課堂是一條值得嘗試、能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之路。
未來,人工智慧對學校、教師和學生影響巨大,比如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這要求未來的教育要把人工智慧與傳統教育的優勢緊密結合,促進新時代的教育創新發展。
——《中國教育報》2018年5月19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