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未來教育走向哪裡?中外教育大咖齊聚2017中國杭州名師名校長國際論壇,共同探討「差異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月4日至5日,2017中國杭州名師名校長國際論壇在杭州隆重開幕。

本屆論壇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杭州市教育局、上城區人民政府承辦,21世紀教育研究院、浙江天長差異教育研究院協辦。

本屆論壇聚焦「差異教育研究」主題,眾多國內外業界專家齊聚,共同探討在核心素養框架指導下,以學生差異特點為導向的學校治理、個性化學習、個性化表達、學情診斷、個性化評價等方向和路徑。

開幕式由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高寧主持。

開幕式

杭州市副市長陳紅英

她代表杭州市人民政府向出席本次論壇的與會嘉賓表示歡迎,表示期望論壇繼續秉承「層次高、專業強、主題明、國際化」的原則,汲取國內外差異教育領域專家的智慧,為上城、杭州乃至浙江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釐清目標,提供可循的路徑,進一步促進教育改革走向縱深,為杭州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添磚加瓦。

上城區區長金承濤

他向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上城教育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謝。

他指出,上城教育是上城社會事業發展的一張金名片,期待上城教育不斷追求內涵發展,實現優質均衡,打造了人民滿意的教育格局。

讓「名校就在家門口」,以此回應上城老百姓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訴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

「學校就是考試,學習就是分數,這種19世紀工業化的產物——教育工廠,在現實當中似乎仍然堅不可摧。

」 楊東平坦言,目前學校教育發展面臨的諸如嚴重的應試教育、沉重的學生負擔等困擾,並未根本解決,甚至正在加劇。

他呼籲,社會對於教育變革要有強烈的緊迫感。

同時強調,未來學校是真正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個性發展和創造性,開展個性化教學、項目式學習、STEAM等活動,在學習化社會、網絡時代的新視野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日本個性化教育學會會長加藤幸次

加藤幸次以專業的視角和生動的案例解讀了日本個性化教育。

他提到,之前的傳統教學方法是喜歡開展統一教育,而個性化教學則更注重孩子的意願,孩子想學什麼,就教他們什麼。

他描述了個性化差異的五個因素:執行度的差異、學習時間的差異、學習方式和學習態度的差異、興趣愛好的差異、生活經驗的差異,並用具體實例詳細介紹了如何具體開展課堂教學。

瑞典知識學校副總裁 Torbjorn Bindekranso

「在我們的學校,每周都會有15分鐘的一對一私人輔導,幫助孩子規劃自己的學習。

」Torbjorn Bindekrans在發言中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學校、個性化學習模式,分享了自身十多年來對個性化學習的研究成果。

通過個性化輔導,教師可以真正了解孩子,同時幫助孩子找到一個符合自身個性和能力特點的學習節奏,以此使孩子更好地學習。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顧泠沅

顧冷沅以宏大的視野,分析了差異教育研究古今中外的發展脈絡。

「20世紀初,由於班級授課制,不能適應所有兒童的個別差異,一些西方教育學者主張個別教育代替班級授課,但在實際操作上老師是有牴觸的。

」顧泠沅說。

在這種情況下,天長小學從1993年開始進行差異教育實驗,以學生髮展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反對一刀切,提出「學校沒有差生,只有有差異的學生」的口號,至今已持續了二三十年。

他認為,杭州市天長小學差異教育的研究極具典型意義,是一線教師實實在在的主體覺醒。

局長論壇

以「區域教育創新的方向與路徑」為主題的局長論壇隨後舉行。

無錫市梁溪區教育局局長李方平、北京市通州區教委副主任王秀東、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局長項海剛圍繞主題,暢所欲言。

局長論壇由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主任王烽主持。

李方平作《從求同存異到以異促同》的主題發言,提出要尊重差異、正視差異、關注差異,抓好體制機制轉換,激發學校自主發展;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推進優化教育評價;推動師德師能機制創新,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等觀點。

北京市通州區教委副主任王秀東分享了區域「雙師服務」的案例,指出區域層面要通過統籌統一改革目標的方向性,保持改革舉措的協調性。

項海剛在《讓每一個孩子享有品質的公平教育》的主旨演講中表示,在區域層面上,上城區一直在思考如何為孩子的差異化學習提供硬體、軟體的環境以及機制上的保障。

目前,上城區正在開展「名校就在家門口,名師就在你身邊」的內涵發展模式,未來希望把學校做成一個學習中心,能夠讓全區的孩子都享受各個學校的資源,除了現在學校里課程改革要「走班」,接下來要「走校」,甚至可能還會涉及到「走社會」的概念。

名校長論壇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上海市實驗小學校長楊榮、杭州市天長小學校長樓朝輝共同探討「差異教育視野中的現代學校治理」,名校長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主持。

竇桂梅介紹了學校「1+X課程」育人模式,呈現了未來教育發展的美好畫卷。

劉希婭認為,凡是有孩子的地方,所有元素都是課程。

學校可融合環境、社團、學科課程三要素,探索個性化、人性化的發展。

楊榮通過實例指出,未來教育科學轉型的核心關鍵在於課程改革。

樓朝輝以《網狀拓撲:差異教育背景下學校治理的走向》為題,分享了對現代學校治理的思考和天長小學差異教育改革的實踐。

同時提出兩點思考,一是要注意數據積澱和數據解讀,大數據可能會顛覆對好老師、好課程、好學生的原有認知;二是個體優勢培育和群體的協同培育是相輔相成的,讓優勢更強,讓不足彌補。

名師論壇

以「差異教育視野中的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主題的名師論壇由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方展畫主持。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Ann Castle從理論角度講述了差異教育在美國的架構。

美國奧基莫斯公立蒙台梭利學校教師發展中心主任Jill Hoort和「全心學習」教育諮詢顧問、英國教育標準辦督察Sharon Gray從案例著手,展示了個別化教學的具體實踐,體現了在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充分發展的理念。

觀摩課研討

隨後,圍繞「差異教育研究」主題,以「如何建設支持個性化學習的學校」「如何用『學思達』反轉教學」「如何做個性化學習的教育黑客」等為主題的工作坊與涉及語文、英語、數學、科學、美育、STEM等多學科的觀摩課研討相繼進行,中外專家分享最前沿的觀點,讓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11月5日,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宋萑,北京市基礎教育信息化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王陸,台北中山女高教師、「學思達」教學法創始人張輝誠,芬蘭Martinlaakso高中物理和數學教師Pekka Peura等中外學者繼續帶來精彩發言,分享差異教育的前沿理念。

論壇由浙大教授、省師干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力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馬志娟主持。

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不同維度和效度的成長

宋萑帶來昨日主題觀摩課的研討匯報,他以「3Cs」進行總結,Connection、Creation、Communication和Scaffolding。

Connection指創設思考情境,多感官整體學習,師-生-生共同體;Creation意為自由思考時空,教學相長共生,從讀懂到變成的轉變;Communication是從「你們」到「我們」的關係改變,是從「認知」到「情感」到「社會」的遞進交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共生共長。

何為Scaffolding?宋萑給出「精準把握學情、分層目標設定、層層支架搭建、評估隨調教學」的答案,指出差異教育從方法論來看,為靈活運用教學模式,滿足每一位孩子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不同維度和效度的成長。

大數據支持下的課堂觀察方法與教師專業成長

王陸從「大數據背景下的課堂觀察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課堂觀察?」「課堂觀察怎麼做?」三方面,分享了科學的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

她通過研究中積累的豐富案例,展示了樣本的收集與採樣、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藉助課堂大數據,可通過採集、分析、重組等方式,助力教師的卓越成長。

開放教室有奇蹟

張輝誠以「開放教室的奇蹟」為題,深入介紹學思達教學法。

學思達教學法認為,「看到真實的教學現場」是老師最需要的,即隨時開放的教室是一種既有效又能快速成功複製的教學。

他同時指出,隨時開放教室、主動出擊是教學的重要策略。

個性化學習等於人性化學習

在《我在芬蘭做「教育黑客」》的發言中,Pekka Peura提出「個性化學習=人性化學習」的概念。

Pekka認為,只要節奏適當,每一個學生都能學習。

但以講授為主的教學只適用於少數學生,而當學生被要求反思、與他人討論時,學習更有效;現有的大多數傳統評估是毫無意義的,不能衡量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

教師必須努力開發新的評估指標。

課程改革一定要「核心素養」嗎?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尹弘飈從香港基礎教育改革歷程出發,闡述香港在改革中提出的「七個學習宗旨」「九種共通能力」「五種價值觀和態度」「有效教育學的主要原則」, 以及從「邁向『促進學習』的評估」到「邁向『作為學習』的評估」之間的跨越。

同時,基於比較視角,圍繞國內外的核心素養分享觀點。

個性化學校的實施路徑

在美國,Thrive被公認為是頂尖的特許學校集團之一,是未來學習、個性化學習和混合式學習的全國典範,學校聯合創始人Shelli Kurth在《個性化學校的實施路徑》報告中提到,學校秉承「充分挖掘孩子內部天賦所在」的宗旨,從「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三個維度展開教育教學。

基於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做好學生的升學準備、激發學生的職業潛能、提高學生社會生活的適應性等措施,助力學生的美好前程。

跟隨孩子的節奏,陪伴他成長

「教育,其實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學習。

教師所做的,只有陪伴。

」埃爾特教育聯合創始人張釋文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個性化學習》的主旨發言中提到,真實的生活需求才是學習的驅動力,最自然而然的學習方法是試錯。

「等待孩子的直覺積累到一定濃度,自己提出發展出理性的需求。

老師所能做的就是跟隨孩子的節奏,提供及時但不過分的幫助。

本次論壇,出現了來自全球各地有關「差異教育研究」的聲音,大師雲集,百家爭鳴,這是一場教育界的盛會,也是一席「差異教育人」的盛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