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梅學習:教師需要從事哪種教育科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樣的研究才是中小學教師所需要的研究?什麼樣的研究才是屬於或適宜於中小學教師的研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涉及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指向,關係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功能和定位。

在實踐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同,採用的研究方式以及研究所能達到的效果常常大相逕庭。

我曾有幸接觸過四位不同的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論作,大體體現了四種不同的研究取向。

第一位教師在中學工作,積十年之功,撰寫了一部《素質教育原理》。

在與我聯繫和溝通中,談到自己的這部著作有十大理論突破,如對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關係的認識等,可以說在這部近20萬字的著述中,探討了素質教育的一系列理論問題。

第二位教師撰寫的是一篇學習方法方面的論文。

他首先詳盡論述了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理論、基本學習主張等,然後再敘述自己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於學生學習的基本觀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

論文不下萬言。

第三位教師寫的是一篇名為《把握時代精神,開展主體教育》的文章。

文章談到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有益的嘗試」:弘揚人的主體性,喚起人的主體意識;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改進教學方法與模式等。

第四位教師積累了大量的教學反思筆記,匯總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案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領悟。

在實踐中,她始終在思考著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需求,更接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一堂聽說訓練課《做書籤》後,她記錄下自己這樣的反思:(「從這堂課暴露出來的問題看,其他一些方法可能會更好地達到教學的預期要求。

比如:讓先做好書籤的同學與尚未做好的同學進行組合,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

這樣既能讓一些動作慢的同學體驗到做書籤的整個過程,又能節省時間;使後來『說』的環節開展得更充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說話訓練的任務,同時也能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類似的反思與案例不一而足。

第一位教師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基礎研究。

這種研究似乎更多地屬於專業研究者的「專利」,雖然中小學教師也可以介入這種研究之中,但常常會因為占有資料、研究時間、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事倍功半。

第二位教師的研究大體上屬於應用研究。

在應用研究中,專業研究者與中小學教師是相互分離的,分屬於不同的領域,有著明確的分工。

專業研究者專門從事研究,中小學教師則負責將研究成果付諸實踐。

第三位教師的研究看上去像是經驗總結與概括,但又不具備經驗總結那種針對性強、經驗介紹詳盡、問題具體明確等特點,所以只能說是一種「抽象的」經驗總結。

這種研究還是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層面上分析問題。

相比之下,第四位教師的研究更為可取,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應該在實踐中採用的研究類型。

她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持續不斷地對教育和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而匯總著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這種研究至少在兩個方面與前三者不同:第一,研究的問題是產生於實際的工作情境之中的,並且研究的進程是從實際情境出發,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隨時檢討,不斷修正的。

第二,研究是教師對自身實踐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系統的、持續不斷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師實踐的「研究」特徵的同時,也突出了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對教師自我反思的要求。

這種自我反思,對於教師個人而言,是一種學習過程,對於教育實踐而言,是找到針對即時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有效途徑。

第四位教師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中小學需要大力推進和開展的行動研究了。

學校在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逐漸建立和完善以後,要使學校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就需要倚重於學校自身的科研,通過教師廣泛參與科研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形成辦學新氣象。

這也是我們之所以提出中小學重視教育科研和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要求的原因。

然而,許多學校或教師的教育科研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遺忘」了這一出發點,以至於教師在教育科研活動中存在著一系列不良傾向:

(一)求新求異。

課題研究中新名詞、新概念迭出,呈現出「眼球教育科研」的狀態,但並不見得對教育實踐有新的解釋和指向。

實際上,教師所面臨的許多課題是共有性的,由於學校的情境不同、傳統各異、辦學思想大相逕庭等,他學校的研究常常並不能解決你學校的問題。

對同樣課題做深入的研究,有時是必要的。

(二)貪大求全。

有些教師教育科研選擇的課題常常比較寬泛,涉及因素眾多,動輒就是學校的整體性變革或綜合變革。

其實,對局部的關鍵性問題進行腳踏實地的研究,所產生的輻射、互動、連帶作用,有時遠勝於浮於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

(三)課題至上。

「校校有課題,人人有項目」,一般被作為「校興科研」的重要標誌。

但是,科研並不是課題的代名詞,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科研,隨機的、偶發的、情境的、個別的問題都可以成為研究的對象。

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針對一系列具體、特殊的問題進行系統化反思,雖然並不在預定的課題範圍內,但同樣是重要的有深刻價值的研究。

(四)論文情結。

論文只是教師教科研活動成果的一種表達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

案例、敘事、日誌、反思記錄等,這些都是教師教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

它們既可以成為教師教科研活動過程的記錄,也可以成為教科研活動結果的體現方式。

(五)穿鑿附會。

中小學教育科研其獨特的魅力並不在於驗證某種既定的理論,其鮮活的生命力並不在於詮釋這樣或那樣專家的論斷,它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對教育現場的把握和判斷,是對教育事件所做出的意義分析。

既然中小學教育科研是學校發展的自身要求,那麼,在科研的指向上就應該自始至終圍繞學校發展來進行,至少要通過科研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第一,解決學校的實際問題。

中小學教育科研在研究中要有清晰的問題意識,明確地認識到藉助於研究想去解決學校的哪些問題,什麼樣的研究活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今天,中小學有必要把解決學校實際問題作為一切科研活動的根本出發點,作為檢驗中小學教育科研行為的最終依據。

第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中小學教育科研另一個至關重要的目的,即通過科研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匯總教師教學經驗,積聚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將教師從繁重的機械性工作狀態中解放出來,讓教師真正成為教育智慧的創造者。

第三,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要為學校發展提供後勁,在解決學校問題的同時,提出後續努力的方向,進一步明確後續科研要探索的路徑,通過持續不斷的科研,使學校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學校也要將教育科研活動當做經常性行為,將科研作為學校發展的持續動力。

以改進實踐為指向的中小學教育科研,需要學校方方面面將科研作為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

要將科研與學校發展的命運聯繫在一起,與學校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創建結合在一起。

只有這樣,學校教育科研才大有可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大」教學論到「微」教學論

作者簡介:胡定榮(1968- ),男,湖北潛江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北京 100875 內容提要:教學論學科難以發揮對教學實踐的影響力,是因為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