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化增肌:必須要懂的三大機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

最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健身房來代替戶外運動,做為主要的運動鍛鍊方式。

伴隨著歐美硬漢電影文化的輸入,相當一部分人的審美,從只是想要「瘦一點」,轉變成為追求「肌肉線條」、「麒麟臂」、「胸肌腹肌」的硬漢形象。

審美觀念的改變

自然而然,鍛鍊方式也就從「跑跑步」等有氧運動,變成了「與槓鈴啞鈴的較量」。

運動方式的轉變

好學的小夥伴們已經從網絡上各種渠道,學習了每塊肌肉的鍛鍊動作,了解了基礎的健身知識。

比如,練胸要臥推、夾胸;練背要下拉、划船;練肩要推肩、各種平舉等等。

學習的深一點,知道如何正確的理解「三分練、五分吃、還有兩分在於休息」這句話背後的深意。

大多數人都知道,鍛鍊會讓肌肉變大。

但對於為什麼訓練會讓肌肉增長?肌肉增長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最大化增肌?如何最優的設置訓練動作、選擇訓練重量,讓肌肉最大化生長?這些問題還尚存疑惑的小夥伴一定很多。

網上的訓練菜單超過九成都是針對增肌,各種各樣的理論、各種大V的經驗使人眼花繚亂,甚至出現前後矛盾,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

本文的意義是從肌肉生長的最根本原理上來分析,讓你對增肌有更好更基礎的理解,便於從各種網絡理論中辨別真偽,少走彎路。

肌肉增長(肌肥大)的類型

在分析肌肉增長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肌肉組織:

肌肉組織由肌筋膜包裹著許多肌纖維束構成。

肌纖維束是許多肌纖維組成,外面包裹著結締組織。

肌纖維=肌細胞,其內包含具有收縮功能的肌絲、以液態形式存在的肌漿。

肌原纖維=肌絲

如圖

肌肉組織解剖

了解了肌肉在細胞層面的構成,我們就直接拋出結論:

肌肉肥大(muscle hypertrophy)是肌肉增長的科學術語,其類型可以分成兩種:肌原纖維肥大和肌質(主要是肌漿)肥大。

肌原纖維肥大:肌纖維內據有收縮功能的單位,體積增大和數目增加,如肌原纖維(也就是肌絲)數目增多和體積變大。

肌質肥大:肌纖維內其他非收縮單位的增加,如肌纖維內的肌漿(水份、糖原、礦物質等等)儲存量的增多。

圖示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就會說了:我只要肌原纖維肥大,感覺比較靠譜,實打實的增粗肌絲。

肌質肥大算什麼呀?都是水,太虛了!你也這樣想了,對不對?

那你就大錯特錯!

初中生物知識

這段話是不是似曾相識?初中生物知識!

肌肉水分含量這麼高,虛嗎???!!!況且,肌漿里不光是水,還含有各種的營養物質,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提供訓練時的能量,練後促進肌肉恢復!肌質肥大意味著肌漿含量的增加,也就意味著肌肉能進行更大強度的訓練和訓練後恢復能力的提升!肌肉恢復的越快越好,下一次鍛鍊時的狀態和強度才會更好。

否則,肌肉都恢復不過來,何談訓練容量和質量???現在,你還感覺肌質肥大沒什麼用嗎!

………………

懂得了肌原纖維肥大與肌質肥大的重要性,我們再聊一下二者的特點:

肌原纖維肥大:主要提高絕對力量和肌肉耐力;增速較慢;完全停訓後下降較慢。

肌質肥大:主要提高肌肉的恢復能力;增速較快;完全停訓後下降快。

如果把肌肉組織比作黑豹(Black Panther),那麼肌原纖維肥大就是大老黑男主特查拉在個人體能、格鬥技巧等個人能力的提升。

肌質肥大就是他喝下了心形草配備了用瓦坎達特產振金打造的戰衣。

這時候,他的戰鬥力才提升到了最大。

肌原纖維肥大和肌質肥大相配合,會造成最直接的外觀表現:一個人的肌肉塊頭變大。

聯繫到訓練時使用的重量上來說,1-5RM的重量,主要造成肌原纖維肥大,15-20RM的重量,主要造成肌質肥大。

6-12RM的訓練重量,較為平衡,兩者兼顧。

從這個方面來說,6-12RM應為最大化增肌的主要的訓練重量。

1-5RM大重量少次數與15-20RM小重量多次數,應為輔助訓練方式。

那麼,如何實現肌肉增長呢?

我們都知道,要想增肌,第一步是訓練,也就是各種舉鐵。

肌肉是典型的「用進廢退」。

槓鈴啞鈴等對於人體施加以外界壓力,人體肌肉做出反應來對抗這種壓力。

在這種對抗過程中,肌肉組織受到損傷、產生代謝壓力等,然後進行自我修復並且超量恢復,即肌肉變強,適應外界壓力。

不斷的增加壓力,肌肉就會越變越強(有上限)。

肌肉變強,以力量的增加和維度變大體現出來,也就是人的力氣變大、肌肉變大。

所以肌肉增長的基礎原理是:壓力-超量恢復-適應 →→ 更多壓力-更多超量恢復-再適應。

一次訓練後,肌肉的變化

以上是書面化的分析,換成口語來說:在合理範圍內,肌肉是越練越強、越練越大的!是不能停止訓練的!如果完全停訓,三天就開始流失!不用半年,就會流失到看不出訓練痕跡!(參照受傷臥床半年不動的人)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就開始犯嘀咕了:一旦開始練肌肉,豈不是一輩子都不能停止擼鐵了???答案是:對!咋的,入了擼鐵的坑你還想跳出來???說好的健身是一輩子的事呢?!說好當一輩子的基友呢?!你背叛了擼鐵,肌肉就跟你說拜拜!但還是有值得安慰的一點,就是你的肌肉是有記憶功能的,一段時間的停訓流失的肌肉,再次系統訓練後很快就能長回來!

回正題,既然了解了增肌的基礎原理,下面來看看增肌的三個機制。

明白了這三個機制,就自然會懂得了如何選擇鍛鍊重量、設置每組的鍛鍊次數,再也不用問出:到底小重量多次數短間歇增肌好,還是大重量少次數長間歇效果好?再也不用聽信各種「大V」洗腦式經驗灌輸了!學到了才是自己的!

肌肉生長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機制:

1、機械張力(Mechanical tension):即肌肉所承受的張力,來自於承重或是發力時,肌肉本身由於外界壓力而保持收縮時產生的張力。

2、代謝壓力(Metabolic stress):養分往肌細胞滲透的壓力及代謝產物在肌細胞內的堆積。

3、肌肉損傷(muscle damage):肌肉承受超出負荷的刺激後,就會產生細微的良性損傷,在適度的情況下,就是肌肉成長的起頭。

下面我來逐一分析這三個機制,它們是訓練時重量次數選擇的理論來源!

機械張力(Mechanical tension):在抗阻訓練中,機械張力的程度主要有兩方面影響:強度(負荷量)及張力下的時間(負荷持續時間)。

理論上,訓練時負重的重量越大(1-5RM),帶給肌肉的張力就越大。

但當你使用不適當的重量時,容易犯以下幾點錯誤:

●因為太重,你不得不借力代償,導致施加在目標肌肉上的有效負荷並沒有增加。

●你不能在離心階段時緩慢、有控制的下降,會降低你在張力下的時間。

●超出肌肉承受範圍太多的負荷,會大大增加關節壓力,導致受傷。

●高估自己的能力,強行完成訓練,導致動作變形而受傷。

如果你這個重量無法正確規範的完成,那請你減輕一些重量。

否則它只是不良的訓練,不會讓你更強大,最後只會傷害到你自己。

聯繫到訓練重量上,1-5RM的重量能帶給肌肉很好的肌肉張力,主要產生肌原纖維肥大效應,比如大重量臥推時,胸肌會有撕裂般不能承受的感覺,這就是機械張力在實操上的體現。

但大重量訓練通常不能保證肌肉在張力下維持的時間足夠,因此不能產生很多好的肌質肥大效應。

代謝壓力(Metabolic stress):主要來源是"肌細胞在運動過程中進行無氧糖解所產生的產物",包括了乳酸、氫離子、無機磷酸、肌酸,另外還有自由基、一氧化氮等,這些代謝廢物會透過一連串分子路徑去告訴肌肉細胞,你應該長大了,好去適應這些代謝壓力。

理論上,這些副產物可以加強合代代謝(Anabolism),而方式是透過各種的機制,包括調解成長因子的釋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及細胞腫脹,和/或全身中毒性毒劑(Systemic Agents)。

代謝物的生產會驅動細胞,加強蛋白質合成及衛星細胞(Satellite Cell)的活化,這二項是肌肉生長所需要的關鍵元素。

以上可能理解起來很模糊抽象,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比較好理解了:大家在小重量(15-20RM)推胸或者蝴蝶機夾胸做力竭組訓練,應該都體會過肌肉充血、酸脹難忍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肌肉泵感!這些就是代謝壓力的現象。

聯繫到訓練重量上,小重量多次數(15-20RM重量)力竭組訓練時,可以很好的給肌肉代謝壓力,產生肌質肥大的效應。

尤其是做好頂峰收縮、縮短休息時間的細節,會讓代謝壓力倍增。

弊端是重量小,不能帶給肌肉足夠的機械張力。

肌肉損傷(muscle damage):在負重訓練條件下,會對肌肉造成一些微小的創傷,這種微創從數十年前就被認為能夠產生肌肥大訊號,這些結構受損除了可以誘發細胞膜上的分子訊號,另外也可以吸引發炎細胞的到來,發炎細胞可以清除受損的結構並釋放一些細胞激素(cytokine),這些細胞激素可以幫助肌肉細胞以及衛星細胞去修補、甚至更進一步強化原本受損的肌肉,產生肌肥大效應。

肌肉損傷主要產生在肌肉的離心過程中,也就是說在一次重量合適的動作中,離心時間越長,肌肉損傷的效果就越好。

所以,健美式訓練最大化增肌,在保證訓練容量的前提下,儘量要做到慢離心控制的小細節。

聯繫到訓練重量上,6-12RM的中等重量,既能夠帶給肌肉足夠高的訓練容量,也能保證肌肉做到足夠長的離心時間,對於產生肌肉的良心損傷層面上,是最優重量區間。

而且兼顧了機械張力與代謝壓力,所以應做為主要訓練方式。

結論:力量訓練時選擇的重量,建議60%為中等重量(6-12RM),輔以大重量少次數20%和小重量多次數(15-20RM可以做力竭組)占20%。

比如一次臥推訓練計劃做5組,那麼中等重量3組,大重量1組,小重量力竭1組。

健美塑形頂級玩家與力量舉頂級選手

另:健美愛好者和真正的力量舉選手都有大肌肉,但是他們的訓練方式不一樣,決定了兩者的肌肉形態不一樣。

健美愛好者的肌肉形態往往更好看,拋除低體脂的原因外,健美式鍛鍊兼顧了肌原纖維肥大和肌質肥大,從三個機制上全面刺激肌肉發展,目標是最大化增肌,訓練的重點自然是肌肉形態更加完美漂亮。

而力量舉選手,則是大重量(1-5RM為主)少次數長間歇的訓練方式,偏向於肌原纖維肥大,主要是從機械張力上刺激肌肉,力量舉的目標是最大化增力,而對於肌肉形態不甚關注。

其他所謂主張力型兼備的訓練,其實本質上還是健美式訓練。

健美式訓練的肌肉細胞有更多的非收縮單位,也就是不能提供收縮力的成分,包括水分、糖原、肌內膜的結締組織(fibrous endomysial connective tissue)。

衛星細胞圍繞在肌肉細胞旁,就像是肌肉細胞的小弟,當大哥受傷了它會為大哥修補傷口,當大哥要需要長大了,除了分泌一些細胞激素,它還會貢獻自己的細胞核,讓大哥長得更好。

--- END ---

--------------

我是大東,健身知識普及者,從基礎到高階。




另外,我也同步建了V信群,會不定期的分享健身乾貨,掃碼添加我為好友,拉入群或關注微信公眾號並回覆:群。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