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露營 | 營地教育讓旅行更有意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教育,中國的家長們也是蠻拼的,卯足勁報各種輔導班不說,還花樣翻新的讓孩子遊學等,希望讓孩子學會更獨立,眼界更開闊。

記者了解到,除了傳統的夏/冬令營外,一種將旅遊、學習、親子互動和生活體驗整合在一起,滿足複合式需求的「營地教育」模式正在悄然流行。

什麼是營地教育What is the camp Education美國營地協會1998年給出的定義是:「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並能夠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

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境的薰陶幫助每一位營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

我相信在一個組織良好、精心設計的夏令營里,短短几周的時間,學生的所學可能就會超過一年的正式課堂教育能為其提供的內容。

——哈佛大學校長 查爾斯.艾略特學校非常利於知識的傳授和邏輯的鍛鍊,而營地教育則以歡樂和體驗的方式,更能促進大家的理解、學習和創造。

——美國教育家 Linda pulliam營地教育讓學生以全社會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一次次嘗試中獲得最終的成功。

營地教育和學校教育加在一起,讓我們的教育體系變得非常完整。

——哈佛大學校長 查爾斯.艾略特早期的營地教育活動主要是以戶外營地的形式,將青少年從城市生活中解放出來,在更為健康和諧的自然環境中接受知識和鍛鍊技能。

1929年,營地董事協會紐約分會正式將「營地」的職能定義為:一種特定設計的教育形式,旨在關注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情感表達、戶外生存體驗、積極的社會參與、品味和鑑賞能力以及心智成長。

無論何種營地形式,共同的特點為在一個特定的社區內,由受過訓練的老師,根據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精心設計主題課程,以體驗式學習為基礎,引導青少年「有目的的玩」和「深度探索自己」,藉此培養孩子的全人素養及綜合能力,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各方面的成長。

營會的學習模式Camp learning model傳統教學是由老師告訴你什麼東西是重要、應該學,什麼時候學如何學,過程造成教學以老師為中心,學生為被動學習的狀態。

現代教學改革,著重以構建主義為思維,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第一身去實踐、理解,繼而構建自己的知識架構,並把所獲得的知識實踐應用於生活,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21世紀學習需要現今是急速發展、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資訊時代,但同時全人類也難逃一系列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問題;例如能源危機、人口壓力、糧食匱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種族歧視...面對以上種種對人類生存已構成威脅的全球性危機,加上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挑戰,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交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指出21世紀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學會的四種能力: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 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認知工具求知,發現問題,探究知識及構建知識。

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方法,以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既要學會實踐,更要學會創造,過程必須建造可供參與及激發興趣的環境,使學習者通過環境的交互作用,從而實踐。

並通過做事獲得知識和能力。

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使學生學會設身處地理解他人,從而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偏見與敵對情緒。

學習和周圍的人群友好相處,並從小培養為實現共同目標與計劃而團結合作的精神。

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 學會生活,關注自身發展。

以「知識-能力-情操」三維教學目標,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養。

值得留意,以上四種能力的培育完全可以在營地教育展現這是傳統教育所不能及的

營地教育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無論何種營地形式,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體驗式學習,通過富有創造性的營會活動,讓孩子「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

近幾年,國內也有不少機構開始推出營地教育類產品。

目前市場上該類產品大致有兩個方向,一類是技能提升類,另一類則偏向心智成長方面。

前者設計思路相對要容易一些,比較受歡迎的是體育類的項目,如滑雪、帆船,還有較為熱門的軍事主題及科技類項目;後者的設計思路更複雜,要通過不同的活動提升多方面的品質,比如財商、創造性思維。

不管是心智提升類還是技能提升類,營地教育有兩個元素是很必要的:一是能夠提供不太相同於平時的成長環境和經歷,學生能夠收穫原來沒有的成長;二是一定要有相對封閉的集體生活,小夥伴們要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解決困難。

在集體生活中暴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

 營地教育就是為了個人的教育及全面發展而在戶外進行的經驗性活動,運用各種感官——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在戶外進行觀察和理解,覆蓋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發生在戶外的一種豐富課程教學的方式,包括環境教育、觀察教育、探險教育、學校野營、荒地「治療」,以及其他娛樂性教育,以期完成各種學科教學目標以及交叉學科教學目標的教育方式。

在日本講究歩育,運用徒步教育孩子,提高感知能力,讓孩子們的生命更加璀璨豐富。

將徒步運動作為國民健康運動的重要部分以及找回家庭親情關係的重要手段;走進自然培養健全的人性(內心世界),培養孩子自信陽光外向的性格。

  美國研究也發現,營地教育,尤其野外徒步旅行可提升創造力,有益大腦健康。

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並培養學生具有同心協力和自主自律的精神,讓學生了解鄉土和國家的現狀、傳統、歷史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讓學生擁有健康、安全的快樂生活。

  而在國內,北京大學生體育協會杜松彭主席指出:體育工作在中國國內還存在很大問題,國內學生不愛體育課不愛戶外,而國外孩子一到周末就撒了歡兒似的深入到大自然里去自發鍛鍊,這說明中國體育課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將體育課變成一種收穫,讓學生們愛上體育,讓戶外成為青少年周末休閒的一種方式。

  學習國外先進教育模式及理念,推廣營地教育,是解決國內青少年成長及教育問題的重要途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