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是學生的正能量,也是家長和老師的正能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好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上認真,專心,細心,擁有好習慣的學生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好習慣就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能夠面對讀書學習一切困苦的力量,是能夠化解一切學習矛盾和摩擦的力量,是能夠帶來學習快樂的力量,是能夠讓學生越來越美好的力量。
所以說,教育高度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人非聖賢,誰還沒有幾個壞習慣呢,比如拖延症、撒謊、消極、遲到、不良的郵件交流方式、沉迷於社交網絡、不好的身體語言、遲鈍、文法不清、獨來獨往、亂發脾氣、效率低下、不假思索亂說話、不禮貌等等,這些習慣對每個人的人品無傷大雅,然而,作為學生,它們卻會對自已產生相當負面的影響,有時甚至還會害得你學習生活。
好習慣,顧名思義,就是良好的習慣。
那麼,什麼是「良好的習慣」呢?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於自己、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事,並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
習慣,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那好的習慣就能讓自己走向好的一面、好的人生!
學生一定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與學生的成材直接相關。
它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學習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比較好,而學習不好的學生多數並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不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陪伴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學習專心認真,經常進行廣泛的閱讀,知道珍惜時間,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等。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
第一、提前預習的習慣。
幫助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是預習。
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學生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
第二、及時複習的習慣。
據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上課時認真聽課就是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複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時長時記憶。
第三、主動學習的習慣。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被動學習,而大量知識不但枯燥乏味,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教育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
第四、經常閱讀的習慣。
當學生有閱讀的願望時,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儘可能提供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材料。
第五、口語交際的習慣。
家長或老師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學生用積極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學生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第六、善於提問的習慣。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
輔導學生學習時,多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學生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要給予鼓勵,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能著急。
第七、規範書寫的習慣。
儘管電腦日益普及,但硬筆書寫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遞信息和知識的技能,寫一手好字或者寫一手規範的漢字仍是一個優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之一。
在幫助學生養成認真寫字的問題上,老師和家長要有書寫意識,一方面強調寫字姿勢,握筆姿勢要正確,另一方面也要滲透一些必要的書寫知識,如字的基本構成、間架結構、占格問題等。
因為學生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書桌整理得越乾淨,越能靜下心寫好字,減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錯字、別字、以及漏字等現象。
好習慣就是學生的正能量。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
一個班級,一個學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如此,對於人的一生,更是如此。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習慣正是幫助我們構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
好習慣是一個人終身的財富。
習慣是一個人的資本,你有了好習慣,你一輩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壞習慣,你一輩子有償還不了的債務。
管得住自己,你是習慣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習慣的奴隸,做主人還是做奴隸;全在於自己的選擇。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可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
而學習習慣,就是在不間斷的學習實踐中養成的那種自自然然表現出來的學習上的習性。
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它便會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續下來,猶如物理學中的慣性力量。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因而能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其一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親其師,信其道。
一個學生同時面對的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
所以學生要學習好,除了我們老師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適應學生外,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
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
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其二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
就學習過程而言,老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自己去解決。
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繫,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
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其三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老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其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
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
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信息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其五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
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其六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
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綜上所述這些好習慣就是學生的正能量。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專家孫蒲遠也曾講過:「教育要抓根本,這個根本就是習慣。
」還有人說:「累千積萬,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
」這啟示我們,教育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抓起。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因此,養成良好習慣,將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成材,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習慣從群體層面看,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對穩定行為方式和反映傾向,一旦形成就會趨向定型化、穩固化,成為集體成員的一種共同需要。
良好的集體習慣養成後,具有自動化、制度化的作用,如果集體內成員不這樣做,就會感到格格不入。
因此,從學生成長角度看,養成良好習慣,會引導和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國家憲法和公共道德的要求,從而減輕社會家庭學校工作的負擔,提高社會家庭學校齊抓共管的有效性。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反之,不良的習慣一旦形成,改造和矯正就需要下更多功夫,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識,更高的忍耐,而這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因此,教師應抓住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學習習慣,為他們的成才、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為好習慣就是學生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