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發展「五部曲」 實踐育人譜新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
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深入推進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創造人才紅利,這是時代賦予高校發展的莊嚴使命。
近年來,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堅持狠抓內涵謀發展,積極構建實踐育人新常態,譜寫「五部曲」促進內涵提升,奏響了內涵發展的最強音。
凝聚共識,堅定一個理念不動搖
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目標定位,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多年的辦學發展歷程中,學校深刻認識到,只有把實踐育人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才能有效遵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成長規律,解決好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校內實訓輕校外實踐的問題,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
為此,學校以理念創新為引領,堅持走實踐育人的內涵發展之路不動搖,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共識。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開放、融合、實踐、創新」的辦學理念,把「實踐」納入學校的主流價值體系,成為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
為了進一步引導師生自覺將實踐育人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於制,學校以「三個加強」為著力點,加強精神引領,提出校訓「德以至誠、學以敦行」和校風「誠實、務實、紮實,敬業、樂業、創業」,作為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加強環境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以校園文化景觀為載體,營造氛圍,強化意識,不斷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做貢獻、長才幹;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專業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尤其在教學設計與創新方面更加注重學思結合和知行統一,使實踐育人理念成為引領學校內涵發展的行動指南。
夯實基礎,改善兩個條件強保障
學校通過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堅持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建設,為深入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硬體建設方面,學校形成了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良性發展格局。
學校加大投入力度,優先保障教學經費,自2011年起,年均投入近2000萬元用於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更新、充實了教學儀器和設備,使教學基礎設施和基本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目前,學校建有校內實習實訓基地110多個,能夠很好地滿足各專業實踐教學需要。
2015年春季學期,學校空港校區新建實習實訓大樓投入使用,大幅度提升了教學設施裝備水平,為學生進行各種基礎性、專業性、綜合性實習實訓提供了良好的設施與環境,既為更好地開展實習實訓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今後面向社會開展各類技能鑑定和職業培訓提供了必要的硬體條件。
同時,作為校內實習實訓基地不可或缺的延伸與補充,學校依託校企合作平台,在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廣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團、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博羅衝壓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等110多家區內外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目前,學校已形成覆蓋全校各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網絡,較好地滿足了全校師生的實踐教學需要。
在軟體建設方面,學校堅持把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結合起來,使其相互融通、相互促進,形成良性互動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新局面。
學校以隊伍建設為關鍵,著力打造一支教育觀念新、教學業務精、實踐能力強,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
通過加強培養培訓,不斷轉變教師觀念,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為深入開展實踐育人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結合教師觀念轉變,學校不斷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實踐育人制度化、常態化、科學化,出台了一系列涵蓋實踐育人工作的實施、管理、考核、評價和監督等方面的規章制度。
通過制度建設,不僅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保障了實踐育人工作的整體推進,使各項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確保了實踐育人在學校各層級、各部門和各環節得到有效落實。
創新模式,搭建三個平台顯實效
學校著力構建多元化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搭建「三大平台」深化實踐育人工作,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取得顯著效果。
一是搭建校內實習實訓平台。
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將實踐教學作為推進實踐育人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學校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使各專業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均達55%以上,徹底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把加強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重點推行基於問題、基於項目、基於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採取「教、學、做」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等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了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學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採取「雙主體」育人模式,由校企雙方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及教材、共同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和教學團隊,共同開展教育教學,充分挖掘和利用校企的優勢資源,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企」「訂單式培養」等合作形式,將「招生、就業、培養」融匯貫通,使產教深度融合。
由於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鍛鍊了相應崗位所需能力,不少學生在實習結束後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實現了實習、就業無縫對接。
學校通過與廣西區內外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已形成珠三角(東莞、順德)、長三角(崑山、蘇州)、北部灣三大實習實訓和就業基地。
此外,學校還以空港校區實習實訓大樓投入使用為契機,進一步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不斷開創校企深度合作新局面。
三是搭建技能競賽平台。
學校把組織、指導學生參加校外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作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把「利器」,在日常教學中堅持技能競賽與教學相互滲透,以競賽帶動教學,通過教學為競賽輸送人才,使二者相互融通、相互促進,不僅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還促進了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優化了教學管理,提高了實踐教學質量。
由於學校構建了多層級、常態化的比賽平台,做到了「科科有比賽,人人能參與」,使技能競賽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經歷和發展平台。
一直以來,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各級各類技能競賽,近兩年累計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項94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1項,成績居於廣西高職院校前列,不僅向社會展示了豐碩的辦學成果,也樹立了良好的辦學形象。
另外,學校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廣西高校教育技術應用大賽以及微課製作比賽、講課比賽、教案比賽等一系列賽事活動,有效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突出重點,強化四個環節提質量
實踐育人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探索。
學校在實踐育人的探索中注重突出重點,強化「四個環節」,努力提高育人質量。
一是強化師資的引進,培養環節。
教學效果如何,教師教學能力是關鍵。
學校堅持引育並重,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
通過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優化人才引進環境,學校結合專業建設實際,有針對性地引進了一批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人才,提升了學校的整體師資水平。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近400人,高級職稱和「雙師型」教師占75%。
在加大引進力度同時,學校採取「送出去」「請進來」和「傳幫帶」相結合的模式,讓教師「出門取經」,到企業掛職、到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進修;讓有經驗的企業工程師「進門送寶」,駐校兼課並指導青年教師開展教學;讓校內的優秀教師擔任導師,做青年教師職業成長的良師益友。
通過多途徑培養師資,學校逐步改善了隊伍的結構層次和能力水平,打造了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能力突出、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二是強化校園文化育人環節。
學校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方法,通過採取有效措施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
學校以空港校區建設為契機,著力推進校園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宜居、宜學、宜教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對校園道路、樓宇、涼亭進行命名,設計、建設慧智園園林文化廣場和一批校園文化景觀石,發揮了寓教於「景」的獨特作用,構建了具有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時代特徵和學校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使廣大師生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工作、學習、生活,對其思想和行為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實現用文化凝聚人、引導人、激勵人和塑造人。
與此同時,學校大力開展形式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打造了校園文化藝術節、空港大講壇、科技活動月、社團活動月等一批文化活動精品。
學校將這些活動作為培養和引導學生的「第二課堂」,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開展活動的同時,學校更加注重在活動策劃中突出專業性和實踐性,為專業知識的現實運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形成了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良性互動。
以科技活動月為例,學校已連續開展了6屆活動,平均每屆活動舉辦各類技能大賽50餘項、科技作品競賽10餘項,涵蓋專業近40個。
據統計,第六屆活動的參賽學生數已達近5500人。
學生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促進了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學用相長。
這些活動已然成為學生在校內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練兵場」。
三是強化社會實踐環節。
學校將開展社會實踐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完善組織保障體系、豐富社會實踐內容、拓寬工作開展領域,不斷增強社會實踐在青年學生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西部計劃」、青年志願者公益服務、家電義務維修、義務支教等活動,學校努力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培養勇於擔當、奉獻社會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情操。
學校鼓勵學生結合專業開展社會實踐,推動學生在社會課堂中激發專業興趣、鞏固專業知識、增強專業技能,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四是強化社會服務環節。
學校把社會服務作為辦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自覺利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在服務合作企業方面,學校以共贏發展為動力,不斷增強服務企業的自覺意識和實際能力,通過為中國鋁業廣西分公司、廣西華錫集團、南寧廣發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合作企業提供技術諮詢、職工培訓和人才輸送等服務,與企業建立了互信、互利的長效機制。
學校年均為合作企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達5000人(次)。
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學校利用毗鄰廣西中國-東協青年產業園的地域及地方扶持政策等「先天」優勢,與產業園內的廣西南國銅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豐源鋼結構有限公司等企業以及扶綏縣儲備糧管理公司等單位建立合作關係。
通過「訂單式」培養為企業量身打造人才,推進校企聯合技術創新,深化產學研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深化改革,實現五個對接顯特色
實踐育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包括更加重視實踐教育的現代教育理念,也包括為貫徹實施這種理念而形成的各種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活動形式的總和。
因此,學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實現「五個對接」,為更加深入推進實踐育人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辦學保障。
一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
學校圍繞廣西「14+10」千億元產業發展需要,通過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促進專業結構優化,推動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協調發展,使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產業,尤其是地方特色、優勢、急需產業布局對接,構建了服務於有色金屬、土木建築、資源環境、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經濟與管理等行業企業所需的專業集群,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協調發展的專業建設新格局。
二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學校緊密結合廣西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通過實施課程改革示範工程,構建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努力建設一批課程內容與崗位要求相銜接、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方法與手段的示範課程。
2014年,學校首批課程改革與建設項目共立項建設了《水污染控制技術》等16個重點項目和《網頁設計基礎》等18個一般項目。
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一方面,學校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藉助校內理實一體化實訓室、仿真實訓室等,讓學生在仿真環境下直觀體驗生產環境,完整、清晰地了解生產流程和崗位要求;另一方面,依託校企合作平台,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在全真環境下感受實際工作環境,熟悉實際生產流程,實現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四是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學校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同時掌握與所學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多年來,學校畢業生職業資格獲證率均達90%以上。
同時,學校還充分利用自身辦學資源優勢,積極打造職業技能培訓鑑定基地,設有國家級有色金屬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第42號鑑定站等2個職業技能鑑定站以及思科網絡大學等4個行業認證中心,可開展60多個工種的職業資格鑑定。
五是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學校遵循繼續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終身、面向未來的辦學方針,大力整合校內外資源,拓展和行業系統、企事業單位的聯合辦學,努力擴大繼續教育辦學規模。
學校具有函授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專本銜接」自考教育以及中短期技術培訓等多種辦學形式,為畢業生和各類社會人員提供了學歷教育機會,也滿足了他們終身學習與培訓的需求。
引領新常態,實現新跨越;激發新動力,贏得新契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服務社會的思想意識、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思考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結合工作實際,筆者對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製作如下思考。對校企合作辦學的認識 開展校企合作辦學...
產教融合培養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促進三方共贏
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理論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獲取知識,使學生擁有紮實的功底、廣博的視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而實踐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鍛鍊能力,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練就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