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培養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促進三方共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理論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獲取知識,使學生擁有紮實的功底、廣博的視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

而實踐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鍛鍊能力,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練就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不斷提供具有效益價值的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

在教學中兩者都非常重要,不應有輕重之分。

要糾正理論教學課時安排過重,實踐教學課時安排過輕的問題,突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用於實踐,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

歐美著名高校都非常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他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讓學生「心」與「手」的交融,「學」與「行」的結合。

近期,福建省晉江市舉辦的「HRD校企合作探索型沙龍」舉行,吸引了來自恆安、勁霸、浩沙在內的53家晉江企業的代表參加。

與會人員圍繞產教融合的結合點,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以期打造互動共贏新平台。

傳送帶傳輸來的貨品,機器人不但會自動抓取,系統隨後還可根據物品不同類別存儲到不同區域。

輕工學院機器人公共實訓基地演練的場景讓參觀者眼前一亮;去年「雙十一」安踏以同比增長超100%的銷售業績創新高,離不開泉州理工學院近500名師生的助力,他們以職場體驗的形式共同奮戰在安踏電商、物流的現場,參與客服、物品分揀、包裝及配送。

這些都是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聚集創新創業校內外教育資源

採取多渠道挖掘資源,運用行政配置、學術配置、市場配置等多種方式和手段,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優勢。

以往,在資源配置上,大多局限於校內,偏向於行政配置的方式。

這樣易導致人才培養的機制不活、動力不足、效果不佳等問題。

近些年,廣東工業大學著力從平台和師資入手,在平台建設方面,建立「一體雙責三延伸」的機制。

「一體」是指學科、服務、育人三位一體。

「雙責」是指各類平台要對地方與學校、研發與育人實行雙向互動、雙向支持、雙向負責。

「三延伸」包括「向上延伸」聚集國際高端技術資源與人才、「向下延伸」對接產業轉型重大需求、「向內延伸」激活校內多學科的創新資源聯合攻關,並利用創新平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廣州國家集成電路(IC)基地

目前,該校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共建了廣州國家IC基地、佛山數控裝備研究院和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等多個協同創新平台。

這些平台不僅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公共服務方面發揮了應有作用,而且在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師資建設方面,學校提出「靠市場、靠機制、靠團隊、靠服務」的四靠理念,創新引人機制,從海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他們國際視野寬廣、學術造詣深厚,通曉產業前沿動態,為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提供了高水平的師資力量。

創新校企業合作、產學融合模式

一是學校引進企業模式。

將企業引進學校後,也就是將企業的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內,就可以在校內實行的"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

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的問題,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

二是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替。

大致採取如下兩種實施方式:A、工讀輪換制--把同專業同年級的學生分為兩半,一半在學校上課,一半去企業勞動或接受實際培訓,按學期或學季輪換;B、全日勞動、工余上課制--學生在企業被全日僱傭,頂班勞動,利用工余進行學習,通過講課、討論等方式把學習和勞動的內容聯繫起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系統的課程,到企業去是技能提升訓練。

西方有些國家,如德國有的職業技術院校就是這種模式,我國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這種模式。

三是校企互動式模式。

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並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

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促進校企雙方互聘,企業工程師走進學校給學生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

通過校企雙方的互聘,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技能訓練的過程,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為企業生產產品、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既解決了實訓資源緊缺的矛盾,又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真正實現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

通過校企合作使企業得到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四是「訂單」式合作。

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

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學生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招收的定向培養人才,教育的實施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來源於企業的需要,開設為本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企業需要進行短期的技能培訓,培訓完後,經公司組織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崗就業。

這種合作針對性強,突出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率高,就業穩定性好。

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團注重教育創新打造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突出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與社會資源整合,注重民航職業技能培訓設施和設備投資,培養專業、權威。

具有高素質的精英教師團隊,自主研發航空服務類專業教材,提升學生素質教育5大業務亮點,為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2016年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團就業1020人,就業率達95%以上,其中空中乘務就業229人,占當年就業學生總數的23%;機場地勤崗位占當年就業學生總數的42%,海外機場免稅店和旅遊行業占當年就業學生總數的25%,其餘為國際遊輪和高鐵動車崗位,占當年就業學生總數的5%,這在同行業內的就業率是非常少見的。

校企生三方共贏

學校方面,校企合作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有利於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學校在合作過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雙贏」。

學校在合作中挑選今後的行業合作夥伴,在建立實習基地等「初級層面」的合作關係外,還將逐步推廣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等其它形式,促進職業學校及企業加速發展。

企業方面,校企合作符合企業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有利於企業實施人才戰略。

企業獲得了實惠與利益,提高了參與教育培養人才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學校讓合作企業優先挑選、錄用實習中表現出色的學生,使企業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使企業感受到接受學生頂崗實習不僅不是負擔,而且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力,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校企合作內容包括學校協助企業將人力資源開發計劃與學校的教學大綱對接,也鼓勵企業將員工培訓委託學校進行,使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學校教學環節緊密結合,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與職業培訓成本;學生在企業學習專業技術,企業的技術人才通過帶教實現教學相長,加強了自我提高能力;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將企業文化與理念傳輸給教師和學生,擴大了企業品牌與無形資產的影響,造就了企業的潛在合作夥伴和客戶群體。

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團面試現場

學生方面,校企合作符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促進解決學生就業,也有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

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在實習中初步具備了頂崗生產的能力,學生在生產、服務第一線接受企業管理,在實際生產崗位上接受師傅手把手的教學,和企業員工同勞動、同生活,可以切身體驗嚴格的生產紀律、一絲不苟的技術要求,感受勞動的艱辛、協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快樂,使畢業與就業接軌。

也對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堅定樂觀的生活態度都有極大的幫助。

並且增加了一定的經濟收入。

年薪10萬讓學生滿意家長滿意。

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團的畢業生多數就業於民航,行業的優勢讓其擁有較高的薪資水平。

年薪10萬元、20萬甚至更高對他們而言已不再是夢。

因為短短三年的中航天使的求學之路,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命運,更是一家人的幸福!

近日,一位在杜拜工作的中國姑娘登上了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的新聞,而這位姑娘,正是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團已就業學生——來自山西長治的卞澤光。

2016年10月底,瑞麗航空、浙江長龍航空到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團招聘,其中瑞麗航空錄取16名應屆畢業生,長龍航空初試通過72名學生。

2016年10月22日、23日,馬來西亞雲頂集團行政副總裁、HR招聘專員一行到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團招聘VIP助理和高級服務人員,20名學生順利通過面試。

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這是當今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的根本矛盾,希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改革中能夠找到突破點,既能多培養技能型人才,又能促進校、企、生三方共贏,共同解決應屆畢業生就業難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丘學院:應用型高校建設助推「華麗轉身」

又到一年畢業季,就業之路在哪裡?近日,從商丘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傳出喜訊,該院參與校企合作的51名畢業生在上海簽約就業41名,其餘10名畢業生也簽約在蘇州、無錫、南京等長江三角洲一帶。消息一經傳出...

內涵發展「五部曲」 實踐育人譜新篇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迫切需要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