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教師不僅在傳遞知識,更在從事獨特的創造性工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專業」。
長久以來,人們對教師的認識上的一個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師看作創造者,僅僅把他當作知識傳遞者。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師,而是每個教師都要堅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求你去創造。
教育的魅力是創造的魅力,是創造生命發展的魅力。
1
教師的使命不斷變化
不變的是教師始終須對人一生負責任
教師、醫生和律師、建築師、工程師是不一樣的。
一類是跟物質生產相關,一類跟人相關。
而教師和醫生,儘管都與人打交道,但醫生的對象是人的身體,現在還增加了關注人的心理。
醫生在工作時,不會把為什麼這麼治病告訴你。
作為教師,他關注兒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個生命的發展。
這幾者之間的差異是清晰的,不難區別。
今天教師的使命就是使學生能夠適應這個變化的時代,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實現他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及對這個社會盡一個公民的責任。
每一代的教師都會面對一個時代對教師使命的新要求,但教師使命也有一些不變的內容,那就是教師的事業始終是對人的一生負責任的一個事業。
你給學生的東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是促進了他的發展還是阻礙了他的發展,教師要經常自問。
儘管學生不完全被教師所左右,但教師的教育會成為一種力量,可引導人前進和向上。
一個教師有可能對兒童、青少年,對某一個人的發展變化留下深刻影響,讓他在每一個前進的重要的時刻會想到這位老師。
這樣的教師,就是在真實的意義上成了一位教師,而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技能的教學者。
2
教育的魅力
應從創造中去尋找
長久以來人們對教師認識上的一個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師看作創造者,僅僅把他當作知識傳遞者。
比如,教師上語文課,他的任務被認為就是教識字、讀書、寫字……教師往往也不把自己的工作當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故而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馬克思講得很深刻,只有創造性的工作才會有尊嚴。
今天我們特彆強調認清教師的工作性質,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遞者,他跟孩子一起創造他和他們的每一天的學校生活,也為學生的未來生活作創造。
教育是豐富人生的很重要的工作。
教師的創造還表現在「轉化」上,他把人類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個人成長的精神財富。
這個轉化也是教育的獨特挑戰與魅力。
教師的創造性還表現在促使學生精神世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這樣培養出來的新生代,就會與他的上一代不一樣。
這種代際傳承與發展,本質上是把人類的知識與技能、精神,轉化成個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內存。
這些東西內化在每一個不同的個體之中,而後,又會在社會實踐中轉化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創造力。
我覺得教育事業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與創造聯繫起來。
作為一個教師,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蠟燭一樣,成天勤勤懇懇地埋頭苦幹,以犧牲自己作為職業高尚的表達,而不是用一種創造的智慧去激發學生心中的精神潛力,那麼工作對於他來說只有付出沒有魅力,也難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學生。
教師從事的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性工作。
教師的魅力在哪裡?就在於創造。
當然,教師的創造跟工程師的創造不一樣,跟建築師的創造不一樣,跟作家也不一樣。
它是一種直面人的生命發展的創造。
這裡面有「轉化」的創造,教學工作自身還需要創造,從長遠意義上,教學讓每一個生命具有創造的力量,也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創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我覺得在人類社會創造事業中,不能沒有教師這個職業的創造性勞動。
3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遠遠不夠!
近十多年來流行的一個看法:那就是把教師看作一種專業。
教師專業化最早是美國提出的。
簡單而言,有兩個不同的目的:一是為了改變教師地位,因為只有作為專業人員才能提升社會地位。
二是為了作為一種專業人員的專業素養的提升。
現在許多人喜歡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我覺得不夠。
我不單提「教師專業發展」,我提「教師發展」。
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我們不懷疑。
問題是,只強調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不是能造就一個合格的乃至優秀的教師?教師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展,也可能被忽視了。
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專業」。
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現你是誰,學生也在判斷你是誰。
學生對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歡,都不是僅僅因為你的專業,而是因為你的全部人格。
當然,沒有專業是不行的,沒有專業你連講台都站不住。
但是僅僅有專業,肯定也是不夠的。
重要的是教師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
教師必須對自身的發展有認識,其中包括他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教育責任的承擔。
中小學教師面對的是青少年,面對的是活蹦亂跳的成長中的生命,要有一種責任擔當。
學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軟的,又是最脆弱的。
有些東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難再重新變得完美。
所以青少年時期,教師留給他們的,會對其一生的發展有影響。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他的幸福。
在中國古代,教師受敬重,排位在天地君親之後,也屬「聖」之列。
孔子就被稱為「孔聖人」。
孩子上私塾要向聖人、老師叩拜。
對教師還有道德方面的高要求,那就是要「為人師表」。
4
我不贊成把「應試」與「素質」對立的提法
在古代,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說。
它是有道理的。
道理在哪裡?古代的文言文,它是古代文人對世界及自我認識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有很深的道理,也不同於口語。
教書先生要孩子去理解,但孩子又缺少生活的體驗和經歷。
為了將來考科舉,學生又必須懂這些,那怎麼辦?就是你跟我讀呀,背啊,多讀幾遍,內在的聯繫就慢慢浮現出來。
這種方法是在獨特教育背景下的產物。
古代對教育的理解,是以記誦為主的,是記誦之學。
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到了近現代中小學教育還是如此強調記、背標準答案?近代科學知識大發展,大分化,出現學科化了。
學科知識且成了人類共同的知識,而不單單是地域的。
當科學成為一種強大力量的時候,當科學分成了很多學科以後,這些知識就成了學習者必須掌握的,並被認為對他將來的生存有用,基礎教育就成了兒童為未來人生作一種準備的事業。
如何讓學生達到對知識本身的記憶,熟練掌握其方法、技能,就成了學科教師的主要任務。
教師往往因被自己的學科所占有,而忽視了教育人的任務。
近代的教育學,大量強調的是把教育看作人類知識的傳遞,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
現在必須對教育這個概念有一個新的理解。
教師從事的是育人的事業,作為教師,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樣地活著,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一種使其成為人的影響。
自己活得像個人,並不是說像一個聖人,而是說你很真實、很努力、有信仰,你在為這個信仰踐行。
教師也會有缺點,有時候也會有衝動,但只要你是真實的,你會冷靜下來,孩子也會理解。
所以我覺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個假假的人。
「只育分不育人」是個太簡單的事情。
我覺得把「分」和「人」對立,是一種絕對兩分的思維方式。
抬高了「分」,把它與「人」等而視之,這是大誤。
其實教師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過程中,不難達到所謂的「分」的要求。
如果有學校或教師宣稱我只「育人」不「育分」,這不僅荒謬,家長也肯定不放心。
因為現實世界不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你教的學生考試是考不好的,然而你是個好教師。
我一開始就不贊成把「應試」與「素質」對立的提法,這是兩極化思維方式的產物。
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改革的目標,往往難以實現。
教育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和當前的需求來完成改革。
改革是一種超越,而非簡單的否定。
面對「育分」的畸形現實,我的回答是「育人」肯定能使他的「分」也上去,但「分」絕對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更不是終極目標。
5
生命是不能割裂的,教育也一樣
幸福,就我個人而言,是你看重什麼,你最在乎什麼,什麼就是你能感受到的幸福。
作為個體的幸福觀和作為教師的幸福觀,其實是有相關性的。
我更看重的是作為個體(我個人)的追求。
我覺得這個最重要。
其實教師只是一個職業,如果一定要問這個職業跟你的人生的關係是什麼?那麼就是你的人生大量的時間是在這個職業中度過的。
你的個性、你的獨特性是在這樣一個職業裡面得到全面的呈現。
儘管都叫教師,但是教師和教師之間是非常不一樣的。
很難說教師幸福觀一定有一個統一的東西,我是這麼看的。
可能我這個人更看重做人,你自己的人生過得怎麼樣。
當然這個人生,因為你是老師,你的人生就跟學生聯繫在一起了。
倘若你不懂得人生,你對學生的人生也會有許多不懂。
你若問我現在感到什麼是幸福,那就是能夠給我很多的時間,讓我看書,讓我想問題,有空寫書。
人生的滋味是熬出來的。
這個「熬」啊,不是指「煎熬」,而是慢慢的燉,積累、累積。
到一定的程度時你就會悟出:噢,這就是人生!所以不是那麼簡單的用一個幸福觀可規範我們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不能被規範的。
另外,我們的教育不善於在整體綜合的教育活動中培育整體的人,用豐富的教育活動去培育多方面發展的人。
生命是不能割裂的。
人在參加體育活動時,未必就是只有手和腳在動,而腦子不動,也沒有感情,沒有喜歡不喜歡。
這不成了機器人了?教育的難就難在這兒,它的任何活動都是綜合的,你忘記了這一點,就一定搞不好教育。
這是我最初提出生命觀的指向,強調了教育的綜合性滲透,強調了活動的綜合性滲透。
現在也許是我年紀越來越大了,看東西有了更深的感受,最近悟出的是:教育對生命的思考不能只局限於人,還應包括整個自然界。
凡是有生命的,我們都可以和它對話。
世界在我的心中更擴大了。
人是可以從各種生命變化中獲得很多感悟的。
6
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持續發展的人
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師,而是每個教師都要堅信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求你去創造。
教育的魅力是創造的魅力,是創造生命發展的魅力。
當然,這裡又要有學術,又要有人格。
人格,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就是一個真誠。
真誠是人格魅力的基礎。
不是說哪一種人格才有魅力,我是這樣看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教師要幫助學生髮展,逐漸培養學生關注自身的發展、成為有發展自覺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持續發展的人。
他對這個世界永遠有一種好奇,保持著發現的眼光,每逢遇到一個新的領域,他不是畏縮後退,而是積極地進入,去了解更多。
他周圍的世界也要經常去發現。
這樣的教師一定會讓學生感到很有魅力,因為他經常會跟學生交流自己的研究與發現。
教育的魅力恐怕不僅僅限於教師已形成的人格與學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教師應是不斷追求自己生命的發展和完善的人,在幫助別人完善的同時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
這樣的教師在我看來可能是比較有魅力的。
我自己追求做這樣的教師,這是一個與生命同在的無止境的過程。
對人而言,我更關注你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首先關注職業。
其實職業的規範總是比較死板的,真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你應該是真誠的人,不斷發現和創造的人。
這樣的人,一定會有魅力。
7
真正的重建
是對教學的基礎性問題有一個把握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課堂教學過程再認識:功夫重在「論」外》,在《課程·教材·教法》雜誌2013年第5期登載,很長,大約2-3萬字。
我覺得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到了重建的階段。
現在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非常的豐富,多元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大家都在努力,都想有一些新的創造。
當然也不乏只是為了提一些新口號而在那裡擺弄的人。
我認為真正好的重建就要對教學的基礎性的問題有一個把握。
目前是有點雜亂的「豐富」,什麼都在一個平面上呈現,恐怕還要梳理。
要回到「教學是什麼」這樣一個根本的問題上去。
我特別不贊成用「學習」來代替「教學」,也不贊成用「課程」來代替「教學」。
8
教師教育亟須綜合研究
教師隊伍建設,至少包括職前和職後。
從職前來講,應該有對教師職業的重新理解,即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從合格到優秀是要有一個過程的,不可能一開始都以優秀教師的標準去要求。
首先是有一個底線,高是無限的,越往高越個性化。
關鍵是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再來提教師怎麼培養,隊伍怎麼建設。
對師範生的培養,還有很多陳舊的觀念,認為教師就是學點教學法,學點入門技巧,諸如普通話、粉筆字、毛筆字、鋼筆字等,把這看成是教師的基本功。
「三字一話」是要,但只是技能意義上的,對什麼是教師職業更為根本的基本功,教師是誰,應該有怎樣的品性,他的生存方式有什麼獨特性,作為一名當代合格教師所應該具有什麼等根本問題,還缺少深入的研究。
對教師隊伍建設有什麼建議?我認為:教師的工作量、教學的工作量要減輕,學校的編制要增加。
不能只是從效率的角度來規定師生比,要從教師有時間再學習、再發展的意義上,綜合考慮師生比。
工作量減輕了,他才有時間去思考,研究、討論。
現在的編制很滿,班額又超員,特別是好一點的學校,常見五六十人一個班。
稍微好一點的學校,教師工作排得滿滿的,負擔很重。
教師也要減負。
減負不是不要研究,減負是要減少工作量,加強研究,讓大家有時間安排一點研修、討論、學習。
教師不是通過幾次輪訓就能成長起來的,關鍵是要使教師在工作中有思考,產生學習的需要,研究的需要。
通過學習、研究有實現發展的感覺,然後越來越感受到工作本身的價值、吸引和魅力,這樣他才會成長起來,而不是靠五年一次的輪訓,然後大家都拿學分,以為拿了就完成培訓任務了。
我覺得教師教育亟須綜合研究,要關注和提升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的質量,這個提升就是要把研究放進教師的日常工作中去。
我們更需要研究,要講究對事情內在規定性的把握。
這些都把握不好,不知道教師到底怎麼成長,什麼對教師的成長才是有利的,怎麼能建設好教師隊伍呢?真的,我看學校中教師靜下來的時間很少,這是一個問題。
沒有靜下來他怎麼反思,怎麼發展?
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你迫切需要些什麼?
「在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教育,這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隨著教育從數量發展轉向質量發展,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師、學生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