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兩極:重數量的百度,重質量的知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 | 劉曠公眾號

作者 | 劉曠

這幾天,但凡觀看世界盃的人想必都在央視看到了知乎的廣告,有意思的是,知乎將廣告主題定為了「有問題,上知乎」,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百度已經使用了13年的廣告語「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單從廣告的字面意思來看,兩者都在向大眾傳遞同一個信息:我這裡有你需要的東西。

換言之,知乎和百度所做的都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分發工作,不過在這座巨大的信息工廠內,兩者的分工卻截然不同,一個更重數量,一個卻更重質量。

前搜索時代的百度:勤於信息數量

談起百度,大多數人對其初始印象一定是搜尋引擎,雖然現在百度的AI標籤非常亮眼,但百度以搜尋引擎起家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搜尋引擎,百度需要做的是吸引人們前來搜索,不過前提是百度已經打包好這些信息。

關於百度和信息的聯繫,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

第一,從百度對信息的處理方式來看。

2003年,百度上線了新聞搜索網站,一方面向用戶展示熱點新聞,一方面為用戶提供搜索新聞的功能。

同四大門戶網站一樣,百度也具備了媒體屬性,不過本意還是增強用戶在新聞需求下對搜索的粘性。

到後來,百度針對信息加工先後上線了以問答為主的百度知道,以及以科普為主的百度百科,這使得百度在信息加工方面的能力更進一步。

但這些產品的上線,仍然還是為了鞏固百度作為中國搜尋引擎老大的地位。

不過從百度知道來看,除了對信息進行單純打包外,不得不說百度還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信息生產的平台。

但在前期,百度的核心定位仍然是搜尋引擎,所以其服務於流量的中心化思維不會變,這些圍繞PC端、移動端的產品最終給百度帶來的最大價值還是源源不斷的流量。

而在信息處理上,無論是提供新聞入口,還是提供問答平台,百度做得其實都是比較輕的工作。

第二,從用戶對百度的需求來看。

當人們踏入網際網路時,往往有著各種明確的和不明確的目的,而百度這類搜尋引擎自然要提供海量的信息,才有可能做到最大化程度的滿足。

這決定了用戶來百度的主要目的是獲得足夠多的信息,或者說通過對足夠多信息的自我加工來得到有用的信息。

所以說,限於搜尋引擎獲取、展示信息方式的特性,人們對於百度的需求重心其實在於信息的數量。

但人們對於信息的要求和需求其實是在不斷變化的。

一方面,海量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難度會困擾用戶,所以用戶希望看到加工後的信息,一個非常好的佐證,現在媒體所採用的AI推薦功能,就是在迎合用戶的口味;另一方面,就用戶本身來說,當他在對網際網路工具駕輕就熟後,潛在的深層信息需求會被激發。

因此,百度這一類的搜尋引擎在滿足用戶此類信息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吃力情況,即使能夠滿足,用戶往往也要經歷繁雜的搜索路徑才能找到想要的信息,於是就有了滿足人們深度信息需求的平台,比如知乎。

後搜索時代的知乎:忠於信息質量

與百度搜尋引擎的定位不同,知乎起初是一個問答平台。

和百度知道、新浪愛問、搜搜問問有相似之處,知乎在內容生產上也是以互動交流的形式。

不過,正是這樣一對多的問答形式,讓知乎在往後發展的道路上,逐漸走向了專業化,也有了社區屬性。

基於問答形式,知乎在信息,或者說內容上具備兩個特點。

其一,問答內容由用戶生產,原始性極高,而且由於用戶的本能,所以往往反應的是用戶的真實信息需求,比如提升自我的需求或者是娛樂化的需求,所以具備極強的可參考性;其二,通過進一步的加工,問答內容能夠產生協同效應,以專題或系列的形式來集中幫助用戶根除問題,滿足他們對信息的質量需求。

所以,即使是面對個體化的差異,即個體身上所存在的問題變量,知乎上的歷史性內容也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對於特殊信息的需求。

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這還要得益於知乎的用戶群體特徵,此前艾瑞諮詢的一份數據報告顯示,知乎的用戶大多數都達到了大學本科。

顯然,高學歷群體所生產的內容具備更強的專業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的質量。

除了能滿足用戶對深度信息的獲取需求,由於用戶的特性、交互性的信息生產手段,知乎還滿足了用戶對於深度信息的加工需求,比如在專業問題下提出自己的專業性見解,這也是一般的問答平台難以觸及到的信息處理環節。

由此看來,用戶在知乎上既可以獲取深度內容,又可以生產加工深度內容。

而知乎之所以能滿足用戶對信息的全面需求,原因在於知乎不僅僅是一個提供海量信息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從給予用戶深度內容到培養用戶回答的習慣再到平台的展示和推薦,知乎對信息質量的把關很上心。

簡單來說,在一切都圍繞信息運轉的網際網路時代,知乎所吸納的其實是無數個性化以及共性化的信息,通過將這些信息合理加工分類,知乎輸出的成品是用戶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想要獲取的信息,這些信息的價值將一直存在。

從這個角度看,這些以問答形式存在的信息,也算真正印證了知乎的那句「有問題,上知乎」的廣告語。

信息需求分層下,百度和知乎未來要怎麼走?

綜上,從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角度看,可以給兩者分別下個定義。

一個是解決問題的知乎,一個是提供信息的百度。

在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說的就是人的需求分為五等,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缺一不可。

知乎和百度在滿足人的信息需求上,也契合這種分層模式。

從信息處理的難易程度來看,百度它是把龐大的信息收納進同一個袋子裡,讓用戶可以隨時取用;知乎它不僅僅是收納信息,而且還將不同的信息放在不同的袋子裡標上記號,讓用戶可以更清晰地取用。

可以說,兩者的明確分工讓用戶在不同的認知階段,以及不同的狀態下能夠輕鬆獲取想要的信息。

比如當用戶在碎片化時間內想用信息來打發時間時,用戶可以瀏覽百度的新聞信息流,而用戶在有具體的問題解決需求時,則可以上知乎進行關鍵詞的搜索,從而找到精準的答案。

當然,無論人們對信息需求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長期來看,人類作為一個社會化物種,對信息的需求顯然是無止境的。

因為這樣的無邊界,百度和知乎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雖然百度如今的發展重點已經轉移,但是百度基因里的信息提供職能卻無法抹除。

說得誇張點,只要百度一直在做搜尋引擎,那麼其提供信息的職責就會一直存在。

但百度可以繼續加碼這種信息服務,並持續為自己的變現需求輸血,信息流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證明。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因為轉型需求,百度在信息上的探索邊界似乎也僅限於此。

但年輕一些的知乎不同,其暴露於公眾面前的野心日益明顯。

一方面,知乎乘著知識付費的東風,將知乎市場升級成為了知乎大學,意在讓知識產生普惠價值;另一方面,知乎APP近日推出了短視頻專區,在為知識生產提供多樣化方式的同時,也要為知識提供一種熱門的輸出途徑。

非常明顯的一點是,知乎的野心不僅指向平台的邊界擴展,還指向人們在獲取知識的渠道認知。

加上知乎在電視媒體以及網際網路渠道上打出輻射範圍非常大的廣告,這些舉動都說明,知乎已經準備好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用戶,要干一番大事。

上個月在鹽Club上,知乎公布了兩個數字,一個是註冊用戶數達到1.6億,一個是平台總回答數超1億。

七年的時間,從值乎到知乎Live再到如今的知乎大學,知乎正在探索更廣闊的天地,逐漸成為一個大眾化的知識服務平台。

知乎創始人周源曾說:「自創立伊始,知乎的初心就是幫助人們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生產、傳播、分享有用、有價值的信息。

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成為了知乎的使命。

現在看來,在這樣的使命之下,通過不斷滿足人們對信息的質量要求,知乎的最終目標或許是要成為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信息中樞。

不論如何,如今我們獲取想要的信息已經易如反掌,這不僅要歸功於當前這一信息大爆炸時代,更要歸功於這個時代下以知乎和百度為代表的信息工具。

編輯 | 南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