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提前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側重開發兒童的潛能,促進嬰幼兒在語言、認知、精細動作、大運動能力、邏輯思維、藝術、情感、人格和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看看大家們怎麼說
一句話:早教是在嬰孩最敏感最能接受的時期所進行的事半功倍的適時教育。
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小孩3歲前所吸收穫得的知識,相當於大人拚命學習60年」。
偉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說:「我一生其餘歲月獲得的,都不及五歲前獲得的百分之一」。
中國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布魯姆領導的小組對美國120名最有成就名人進行五年的調查研究,結論是:早教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中國古代著名學者顏之推說,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日本諺語「矯木趁幼,育人趁少」。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
如果是因為你自己的無知而錯過了孩子的最佳開發期,那就是把孩子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最寶貴機會給斷送了,或者是把最有可能成才成功的機會給斷送了。
這個最佳期非常關鍵,它對人一生的發展都起著決定性作用。
對兒童開發的關鍵就是抓最這個最佳期,一旦錯過就永遠不會再回來,即使花十倍的代價也難以彌補。
對早教的四種常見誤讀
1、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學不會什麼。
專家研究證明,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
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提供一個教育營養的科學而豐富之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等進行「激活」。
2、有人認為早教是拔苗助長,影響發育。
事實恰恰相反,早教適應幼兒特有優勢或敏感期,適應其濃厚興趣和強烈要求,適應嬰兒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在最佳時機去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無數事實證明:愈是早教,其發育就愈是全面而健康,尤其是大腦。
3、還有家長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學知識額外強加給孩子的訓練。
早教其實是快樂輕鬆自然的,以情為先、以養為主、教養結合,重在品格素養和潛能開發。
4、早教就是送到早教中心上早教課。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種多樣,藉助專業機構的輔導和施教只是其中一部分,理想的早教需藉助家庭、社會專業機構、社會群體。
早教,其實並不單純是教孩子,而是在教新爸媽,學會如何更好理解孩子的成長和認知規律,抓住孩子0-4歲這段時不再來的黃金期!
那麼早教到底是什麼
早教從廣義上說是指人從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從狹義上說,則是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
大部分父母認為早期學習就是讓孩子提前開始學習讀、寫、算,讓孩子在開始接受正式教育前做好充足準備。
面對這樣的早教,許多教育學者都提出反對,他們強調孩子需要解放天性,提前學習只會造成孩子的負擔,沒有過多益處。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早期教育?
早教不是提前教育 是抓住敏感期的實時教育培養。
早教越來越被人所熟知,但總是會被狹隘化使用。
將早教等同於學習應試教育的內容,顯然是不妥當的。
早教更準確地說是指每個孩子個體發展時,家庭給予他的所需要的早期教育:0~6歲期間的家庭教育,不是提前教育。
孩子的成長周期有他一定的規律,任何拔苗助長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不要讓孩子快速接觸到應試教育,正所謂童年只有一次,彌足珍貴,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早教的基礎是家庭
談論早教、良好的早教,其基礎必須是基於家庭的。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對孩子有要求,那首先家長自己也必須做到,這就是「言傳身教」。
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反而寄希望於通過教育機構去做到,則無異於緣木求魚。
我們每一個人性格或行為特質都有父母一方或雙方的影響,這恰恰源自於他們日常的言行舉止,這也會對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產生影響。
早教是個性化教育
大部分的父母,其行為都只是圍繞著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於是才會出現「依樣畫葫蘆」地照本宣科教育孩子。
但這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孩子在接受行之有效的教育。
孩子就是孩子,而且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並不是千篇一律的。
在尊重孩子成長的基礎上,營造有著自身成長規律的環境和良好的家教氛圍,才能為孩子今後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早教教什麼
作為父母,需要具有思辨的頭腦,不要因為看到別人說錯就是錯,別人說對就是對,尤其是在針對孩子的成長問題上。
父母需要客觀分析自己在面對孩子教養問題上的不足,甚至是錯誤,理性思忖孩子成長需要的究竟是什麼,以及作為父母的需求是什麼,兩者之間如何達到平衡。
當父母擁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後,也才會有教育的審美能力,才會產生有質量的選擇,知道孩子早教該學什麼。
早教首先教育的是父母
早教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
孩子的成長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長之上的,因為所有教育的選擇都是父母思想的體現。
如果不能從兩人世界的夫妻成熟蛻變成三人世界中的父母,那麼就極有可能會對早教做出錯誤的判斷:一種是早教等同於應試學習;一種是認為早教不需要。
只有當父母能夠正確認識了早教,才會能意識到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早教的核心價值,父母的角色無人能夠替代,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只有父母學會了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處,並且在相處的過程中理解孩子的行為,通過不斷完善自我、家庭的教養氛圍,從而才能在家庭環境中給予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成長元素,這才是早教學習的第一步。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素材
早教需要父母根據家庭情況進行選擇,所以父母需要根據孩子早期發展的個體差異,全方位的考慮孩子成長的需要都有哪些,能滿足孩子哪些需求。
比如,一個搞藝術工作的母親,她的家庭就充滿了藝術氛圍,所以她可以提供給孩子足夠的認知藝術的機會和藝術體驗。
在農村生活的家庭,可以藉助先天的自然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並了解自然風貌。
通過外界獲得成長機會
父母作為早期教育的實施者,並不能包辦所有的家庭教育。
因為,當父母客觀地分析自我後,會意識到在某些方面自己的能力無法完成對孩子早教的部分時,就可通過外界的資源來完成對孩子早教的補足,比如幼兒園、早教機構等。
但這種補足必須結合孩子的特點、父母的能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補。
比如,一個不知道應該怎麼和孩子玩的父母,就很可能需要藉助一個親子班來開拓自己的思維,從而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寶貝玩耍的技巧,這就是一個補全的過程。
早教重在心智培養
人生下來就進入了家庭,在家庭中就已經開始在接受早期教育。
如果將早教延伸至孩子出生之前,即母親肚子裡的胎教也可稱為早教,可見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此外,早教更多的是一種能力培養,比如體能、智能、心理能力。
比如,一個人如果沒有從小建立起自信心,那麼他就不可能會想要自發地去做事,即使他具備了做事的技巧,但他也會自我懷疑,一旦在別人的敦促下去進行,只要有一些小小的困難就會絆倒他,因為在心理上他缺乏成事的信念。
所以,讓孩子從小感受到來自家庭給予他的安全感,父母教會他的意志力,從生活中領悟到的目標感等,其實這些遠比其他學習技能都重要得多。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0-4歲幼兒發展期可塑性是最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喚醒,還原孩子天生就有的傑出能力!
早教,我家孩子到底需要嗎?
當明白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後,有些父母面對自己可愛的寶寶,總會感到於心不忍,早教真的需要嗎?時間可以再緩一緩吧。一邊是現在對孩子的心生憐愛,一邊是將來對孩子成才的渴望和期許,如此矛盾的心態只會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