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維局限性 開創教育新局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全縣校長培訓會上作校園文化建設及常規管理經驗交流

尊敬的各位校長:大家好!

非常感謝教育局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使我有了這個能和全縣學校行政管理精英交流的機會。

今天,借這個難得的機會,我主要想與大家交流校園文化建設這一主題。

以下的交流很多是我們結合本地實際在學校管理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但還沒能夠將這些經驗做法上升到理論層次,所以,以下的交流會是一個洋茄子掉地——土洋結合的狀況,請大家不要見笑。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人做了一個實驗,將幾隻蝗蟲投放進一隻兩頭有洞的很長的紙籠里,結果蝗蟲都在裡面死了,無一倖免!原因是蝗蟲的性子太急躁,除了掙扎,它們沒想過用嘴巴去咬破長籠,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從另一端爬出來。

因而,儘管它有鐵鉗般的嘴殼和鋸齒一般的大腿,也無濟於事。

當實驗人員把幾隻同樣大小的青蟲從籠頭放進去,然後關上籠頭,奇蹟出現了,僅僅幾分鐘,小青蟲們就一一地從籠尾爬了出來。

這個故事對我如何建設農村學校校園文化的啟發很大。

其實,怎樣建設校園文化,很大程度上,與我們作為一所學校的管理者——校長的建設思想密不可分。

我們的很多校長走不出農村學校校園狹小、校舍破舊,認為建設校園文化難的陰影。

但只要我們對比一看,我們與周圍那些校園文化建設搞得有聲有色的學校在基礎上可能並不差多遠,而終是因為我們沒有要將紙籠咬破的思想,也沒有耐心地、慢慢地找准一個方向,一步一步地爬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生機的持久精神。

校園文化建設確實是一項持久的、系統的、影響面廣的工作,要想春播秋收是很難做到的。

但它卻又是一項基礎工作,內容基本上都是學校中日常的工作,選擇的起點可高可低,關鍵是要去做,耐心地做。

就永康中心校的做法,我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建設了我們的校園文化。

一、改善育人環境

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是骨架,是校園文化附著的根本。

上面我所提到的「起點」的高低問題,就是基於校園環境的基礎條件的層面上提出的。

環境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正在建設中的、有待改善的、還比較落後的,這就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選擇起點。

根據永康中心校的實際,我們認為我們有能力、有把握爭取到各方面的支持。

所以,我們就將起點定在了改善學校育人環境這一層面上。

那麼,可以選擇這一起點的學校就要做到努力改善硬體建設即校舍和校園場地建設。

作為校舍建設,不依託項目資金是做不了的,我們最多能做的就是出一定的拼盤資金。

所以這裡就不多談,我這裡主要想談的是關於校園場地的建設問題。

農村學校,都面臨著學校間辦學條件相差很大,改善辦學條件,任務極為艱巨問題,作為一名校長,必須保持著有問題,才能讓我們產生工作的動力;有挑戰,才能給我們創造機遇的十分樂觀的態度。

常言道:「不哭的孩子沒奶吃」,我們有問題,就必須大聲地喊,大聲地「哭」,要讓人民群眾聽到,要讓黨委、政府,村「兩委」聽到,要讓我們的主管部門聽到,要讓社會團體聽到,否則誰也不了解我們的困難。

我們就是做了這樣一位愛「哭」的孩子,到處「哭鬧」,假如沒錢給我,就是給我石頭、砂子或出幾個勞力都可以,我都要。

這樣,採取了幾個「一點」的方式,改善了我們一些學校的辦學條件。

我給大家舉幾個我們這樣「哭鬧」後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的例子。

我們之所以能夠通過這種渠道,有效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這主要是建立在對學校建設問題的匯報、求助上。

我們始終堅持了這樣一個原則,就是實事求是,鍥而不捨。

每一個匯報,對求助對象不能獅子大開口,下手不能太狠,不要才開口就將別人嚇了一跳,這樣的話,工作是肯定不會有效果的,而是要有憑有具,要充分做好預算,充分準備好所有的可行性材料,單用語言來說服人還不行,更主要的是要用事實來說服人,要讓被求助對象感覺這人確實是需要幫助,而且不幫助還不行,這樣我們才能達到目的。

我經常喜歡跟我們的校長說一句話,「作為一名校長,不一定要什麼都懂,什麼都會,關鍵是要有發展的意識,要有為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學業成長提供必要的設施、設備的意識。

用我們的土話說就是我們不一定都要會拓土基,但我們一定要會做土基模子,教師的土基拓得正不正、好不好,就取決於我們做的土基模子的質量。

」但要做好土基模子,我們首先就是要有做的意識。

意識很重要,因為意識可以決定行動。

勞動是需要工具的,常言說「千斤不如一撬」,要想讓我們的老師挑起重擔,提高效率,就是需要這「撬」的工具,也就是說,我們要為他們做好土基模子。

如果作為校長,連提供起碼的勞動工具的意識都淡薄,那絕對是不行的。

我們有很多學校,辦學幾十年了,學校收雜費了那麼多年,到現在,沒有添置過一套學生的課桌凳,沒有添置過一套教師的辦公桌椅,這不得不令我們反思。

在這方面,我自認為我們永康中心校的意識是領先的,我們的做法是有效的。

說到這裡,可能我們有的校長會在心裡暗暗地想,你永康中心校每年有那麼多的經費,你當然什麼都可以做,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但「蛇有多大洞就有多大」,我們的開支數目也是不小的,關鍵是要看你怎麼擠,關鍵是看你怎麼認識,如果你是想一口吞下個金娃娃,那不撐死你才怪。

我們添置、改善這些設施、設備,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要把握好輕重緩急的界線。

比如你的老師連教學常用的三角板、直尺都沒有,這就需要即時解決了,在上報政府採購時你不能視而不見;你的學生坐的凳了幾乎都是三條腿了,要馬上解決,在上報政府採購時你也不能視而不見。

這樣一細化,你的思路就清晰了,你的規劃也就出來了。

近兩年來,永康中心校就是採用這種方法,逐步添置了學生課桌凳300餘雙人套,學生高低床100餘張,為中心幼兒園更新了玩具,為各學校的教學樓安裝了窗簾,還添置了一批圖書、購置了一批電腦,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讓師生能夠藉助一定的工具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

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戶人家的菜園有一個大石頭,到菜園的人,不小心就會踢到那個大石頭,不是跌倒就是擦傷。

兒子問:「爸爸,那個討厭的石頭,為什麼不把它挖走?」 爸爸回答:「你說那顆石頭喔?從你爺爺時代,就一直放到現在了,它有那麼大,不知道要挖到什麼時候,沒事無聊挖石頭,不如走路小心一點。

」過了一些年,這個大石頭留到了下一代,當時的兒子娶了媳婦,當了爸爸。

有一天媳婦氣憤地說:「菜園那顆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人搬走好了。

」老公回答說:「算了吧!那顆大石頭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話在我小時候就搬走了,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 媳婦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顆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婦帶著鋤頭和一桶水,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

十幾分鐘以後,媳婦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挖松。

媳婦早有心理準備,可能要挖一天吧,怎麼也沒想到十幾分鐘就把石頭挖起來,看看大小,這顆石頭沒有想像的那麼大,都是被那個巨大的外表矇騙了。

其實,我們對校園的綠化美化,就如故事中的那個大石頭一樣,有的人只要一提起,就覺得那是前任校長就應該解決了的事情,即使有的地方不夠合理,不夠美觀,也不想去改變一下,或是認為一提到校園綠化美化,就需要很多錢而不敢去改變它,所以幾易校長,校園依舊,還是那幾個石頭,還是那幾棵樹,沒人敢學故事中的那個媳婦,勇敢地邁出改造的第一步。

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你移了前任校長栽的一棵樹,拆了他建的一個花台,我想他不會小氣到認為你不尊重他,你是在蠻幹。

我當校長這麼多年來,我不知移了多少樹,拆了多少花台,但我至今還沒聽人在背後說我是瞎干亂乾的,這其中也可能有我改造一所成功一所的因素在裡面。

搞校園綠化美化工作是要有勤儉建校、吃苦耐勞的精神的,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立竿見影的校園綠化美化成效是很少的。

我們永康中心校的各學校栽了那麼多的樹,種了那麼多的花,基本上都是各學校的師生自己動手種上去的,都是由師生自己管理的,從樹苗到勞力我們幾乎沒有投入一分錢,這就需要校長要有節儉意識和組織能力,要讓師生願意參與、樂於參與。

從我們的經驗看,只有師生參與了,體驗了勞動過程的艱辛,師生都會自覺地參與後期的管理,綠化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開展校園綠化美化工作,作不校長要有很好的規劃,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抄照搬,要在充分了解周圍學校綠化美化狀況的前提下,結合自己學校的現狀,確定好目標,體現出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取得與眾不同的效果。

再次,綠化美化校園要為育人服務,不能簡單地認為栽花種草就行,綠化要能體現「物育」的功能,比如說栽樹你要栽得直,要成排成行,修剪要得體,要讓植物展現它的體態美等,要讓師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享受學校的美景給他們帶來的快感。

小結:沒有一個好的環境談不上育人;沒有大膽的創新意識、創新力、凝聚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經營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談不上育人;沒有品牌意識,社會影響力、感召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綜合表現,也談不上育人。

三、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我們有許多老師(特別是村小和教學點的老師)陳舊的教學方法不能夠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的矛盾已經產生,每學年末檢測成績一出來,一對比嚇一跳,比其他老師差了一大截,一年,兩年……總是這樣,這就讓這類老師產生了心理負擔,有了痛苦,不知如何是好。

各位校長,其實我們村小和教學點的老師是很可憐的,為了山區的教育工作,他們在艱苦地區一干就是幾年甚至幾十年,沒有學習交流的機會,他們或多或少都有孤獨、自卑、困惑的心理,如果自制力差,時間長了,他們被同化了,教學方法落後那便成了自然。

出現這樣的情況難道我們作為校長的就沒有一點責任嗎?我們有沒有給過他們提升專業水平的機會?從《教師法》看,教師是有進行專業培訓的權利的,我們給了他們嗎?所以,作為校長,就是要給教師培訓的機會,要引導教師不斷地學習,當然學習不一定要讓他們在理論上有什麼突破,要構建什麼模式,關鍵就是要學習,要通過學習減輕教師的痛苦感,要給教師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機會。

但我們的校長卻恰恰在這點上做得不夠好,教育局一安排培訓名額,總是用教師緊,教學任務重的理由來搪塞,這是不恰當的,嚴重地說,我們是剝奪了教師的權利。

大家都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功」的道理,但我們卻為什麼不願意這樣去做呢?在這方面,我是很開明的,只要有機會,有名額,哪怕派得再遠,我都派。

我每學期外派學習培訓的數量均不低於30人次。

同時,我還積極為村小及教學點的教師創造學習交流的機會,哪怕是耽誤一星期的課我也干。

去年5月份,我們組織了遠程教育技術課賽,我就大膽地讓他們觀摩了三天。

我還要求以村完小為單位,每學期至少要組織兩次全村性示範課教學活動,以此促進相互學習和加強交流。

各位校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光是培訓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人文關懷,我們要多到學校和他們交流,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在這方面,我們縣二中的黃校長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市教育改革與發展巡視組在對二中教師進行訪談時,二中的老師說:「黃校長很關心我們,每逢節日,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會收到他給我們發的祝福簡訊」。

你看,關心生活不一定要發紅包,發紀念品,其實一句簡短的祝福語,都能使我們的老師倍感溫馨,銘記在心,這就是人文關懷的力量。

我們在這方面可以說也是盡力而為的,教師的家屬生病了、病故了,不論多遠,我們班子領導都要親自進行慰問。

這樣做,我們不是為了撈什麼口碑,而是要讓我們的教師感受到他的價值所在。

各位校長,教師是教學的生力軍,我們不能虧待,我們要還他們的權力,促進他們的專業成長,於教師本身,於學生、於教育都是有功的,切不可因為人為的原因,阻礙了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

小結: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是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評價者,是教育理論和教學工作的研究者。

教師專業化成長必須經過長期連續的專業訓練,教師的專業核心是教學設計,要有現代的教育思想,能理解學生,而且心理要健康,具有良好的師德,還要不斷地反思,並積極從事教育科研工作。

四、營造書香校園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

好的學校不但環境優美,而且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學校文化的核心就是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培養師生的價值觀,僅從課堂教學的單一渠道上獲取資源是不夠,我們必須努力在校園裡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精髓都是在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守道、敬孝、求學,這是有很好的勸世作用的。

我們永康中心校的中心完小,正是用這些經典的傳統文化精髓來營造我們的書香校園的。

自07年底開始,中心完小開展了誦讀經典詩文,營造書香校園的活動。

每天早晨,全校師生集體誦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

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

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

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讓他們傷心。

)聲勢浩大,振奮人心,不但宣揚了傳統文化,而且讓學生在經典中領悟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

活動得到了家長、社會的廣泛稱讚,效果十分理想。

各位校長不妨可從這一方面作些嘗試,通過打造書香校園,來提升我們的校園文化。

小結: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經驗教訓的結晶,是走向未來的基礎,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鬥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打造書香校園能夠用閱讀引領學生成長,能夠用經典營造「洋溢書香」的人文環境,能夠用傳統文化精髓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讓書香浸潤校園,讓經典滋潤童年,讓閱讀伴隨師生成長。

以書激趣,以書培智,以書養性,以書育人。

建設師生精神家園,為師生的生命發展打造亮麗的精神底色。

五、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校本教研活動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活動形式根據各學校的實際工作情況而定,不拘一格,但核心目標是要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我認為,校本教研就是要讓教師在教學管理、教學方法與實際教學效果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學習、討論、交流、反思的過程中來提升自己,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可以是集體合作探討、交流學習過程(首選),也可以是個體學習研究的過程,但更多時候兩者是相互滲透,分不出彼此的。

我認為我們永康中心校的做法很值得推薦給大家。

我們的校本教研已很好地將教師培訓、教學研究、教法改革、遠程教育等工作揉合在了一起。

各學校基於自身問題,認真開展研究活動,必須向中心校上報研究成果,要以成果促研究、促學習。

通過近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在校本教研工作上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

在里我想強調的是,校本教研不是加重教師負擔,更不是玩花花哨子,作為校長,在思想上就要正確認識校本教研,如果只做表面文章,或潦草完事,那絕對是沒有好效果的。

我們要引導、督促教師開展活動,要注意收集成果,要讓教師有成就感,這樣才算真正意義上落實了校本教研活動。

小結:校本教研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以教師反思性學習為主要內容,以案例分析、行動研究為載體,來解決學校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校本教研培訓的方式:(1)講座;(2)課例分析研究。

校本教研的三要素:(1)以學習者為中心;(2)以教師為研究者;(3)以課堂為研究室。

校本學習:(1)從觀課中學習教學;(2)從日記中學習反思;(3)從行動中學習教研;(4)從教學中學習為師;(5)從交流中學習成長


六、是加強常規管理

學校的常規管理涉及面廣,細節工作多,是極易影響校園文化質量的重點、難點部分。

處理得不好,外部環境再好的學校也不會受到好評;處理得好了,那是錦上添花。

所以我們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校風:走進一所學校的大門,給人的第一感覺怎樣,就是一所學校校風的體現。

所以校園的環境衛生、花木修剪、板報的設置、師生的精神風貌都決定著學校校風檔次。

因此,除了規範地張貼校風標語外,我們還應狠抓影響學校整體風貌的面子工程。

教風:教師穿著拖鞋、背心、短褲進教室,講課時坐在凳子上大呼小叫,板書潦潦草草,滿講台都是亂七八糟的教材、學生作業,聽這樣的課,看到這樣的教室,你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所以教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有很大影響作用的,我們要教育教師端正教風,要做學生的表率,要以人為本,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循循善誘,不能我行我素。

學風:好的學習風氣是要靠培養的,學生是否勤學樂學,僅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不行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培養。

學校要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學風創造有利條件,要捨得花資金獎勵好學上進的學生,要多組織有益的課內外活動,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要為學生創造安全、健康、和諧的學習條件。

建設班級文化和寢室文化:其實建設班級文化和寢室文化並不複雜,簡單講,就是要在教室里規範地張貼課程表、作息時間表,《小學生守則》,清秀整潔地出好班報,整齊地擺放課桌凳、衛生工具等。

要在學生宿舍里張貼管理制度,整齊地疊好被褥、擺放好衛生潔具、鞋子等物品。

要能給進入教室或學生宿舍的人以整潔、美觀的感覺就行。

建設制度文化:所謂制度就是組織一系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則,是組織成員日常行為的是非界線,制度的目的是有利於管理和提升組織的執行力。

有人做過比喻,說學校就像一棵樹,校長是樹根,制度是樹杆,學校的機構是樹枝,葉子是老師,花是學生。

整棵樹的生長,要靠樹根吸收營養的能力和樹杆傳輸營養的能力來維繫。

校長很重要,制度也很重要,校長可以用制度來統一教師的行動,可以用制度造成激勵機制。

一所學校,制定一套好的制度可以反映出校長的智慧。

好的制度是公開、可行、有效、激勵的,校長可以用制度的剛性尺度去衡量每一位教師,達到就是達到,很公平。

所以一所學校從出勤、質量等的常規管理到黨、政、工、青、婦、少的組織管理,都應該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並注意不斷修改完善,要讓制度成為師生認可的行為準則,在制度範圍內,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

小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就是促進學校的發展。

學校的發展=校長的成熟+教師的成長+學生的成長

(1)成熟校長的特徵和標誌:求真務實,注重實踐,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其思想和行為是全體教師的領袖和楷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完成學校管理,促進教育發展。

(2)教師的成長:教師不是教書匠,而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不是文明的春蠶,而是不但向專業化發展的生命歷程,不斷的學習成才。

(3)學生成長:我們不能把學生當成考試的機器,當成一個個接受知識的容器,應當把學生當成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讓其快活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各位校長,校園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有機體,是不可以對它進行割裂理解的,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它的組成部分。

從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目標,校園建設,到教師的教學風貌,學生的行為禮儀,文化宣傳,環境衛生,課桌擺放等等都屬於它的範疇,學校的每一個細節活動都能體現校園文化。

以上是我從學校沒錢怎樣抓校園文化建設上談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在座的校長中有可能還有比這更科學、有效的做法,有機會希望大家能給我指教。

但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上,我們確實只有努力做好學校的每一件細節工作,才能提升我們的校園文化,厚此薄彼是取不到好效果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