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智慧教育,它對未來有何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智慧教育論壇探討教育變革

光明網訊 3月21日,由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聯絡委員會和民進北京市委會聯合主辦,雲校大數據技術研究院承辦的「智慧教育論壇」在京召開。

論壇圍繞「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聚焦教育信息化問題,是民進集智聚力,傾力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舉措。

此次論壇,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第一副主席羅富和,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鳴明,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出席會議。

2017年智慧教育論壇在京召開

據悉,作為以教育文化出版為主界別的參政黨,民進長期關注教育,被稱為「教育黨」,一直以來為「辦好公平優質教育」助力。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不斷推進,為響應黨和領導人的號召,順應時代需求,民進成員利用高新技術自主研發了智慧教育雲平台,即「雲校」,以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之路。

截至目前,雲校的服務已覆蓋31個省、市、自治區的41600所學校和2100萬用戶。

推動智慧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會議上提到應堅持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的發展理念,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

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進一步就全面深入推進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的目標,這都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時刻。

所謂智慧教育即是教育信息化的通俗說法,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

當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正步入深化應用、融合創新的發展新階段,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推進區域智慧教育建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

論壇中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指出,由於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教育信息化不平衡的現象仍然非常嚴重,比如說基礎設施建設和各地師資力量。

網絡和具備信息化素養的教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兩個必不可少的硬體條件,當前全國還有15%的山區無法實現聯網,部分的教學點連基本的多媒體設施都沒有。

除了這兩個難題,教育信息化還需不斷優化平台建設的應用模式,研發出更適合學生智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信息化教程。

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有一個著名的「賈伯斯之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就這個經典問題,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展開一番解答。

教育的變革主要受三個大問題的制約,使得教育的變革遠沒有商業變革那麼簡單。

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發表主題演講

第一個問題是教育變革還停留在教材和教育方式的層面,沒有上升到教育機構性的變革和學校形態的變化,沒有這兩個層面的變革,僅依靠信息技術和教育是很難促進真正的深度融合,更難談顛覆我們現在整個的教育過程。

第二個問題是人類對教育本身的認識還是處於一個非常膚淺的階段。

回顧整個科學的歷史成長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它是從外部走向內部,從物質走向精神的一個漫長的歷史。

而對教育的認識說到底還是對人類科學的認識。

人怎麼學習的,人怎麼記憶和思考的,人怎麼會有喜怒哀樂的情感,這樣一系列的複雜認知和複雜性的情感,心理科學、教育科學、生物科學還無法完全支撐起這麼一個屬於真正未來教育的知識體系。

第三個問題在於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像商業模式的流程,它的流程還取決於教育以外的很多流程,也就是說勞動人士制度、收入分配製度、就醫模式,這些東西都會對教育本身產生深刻的影響。

發展智慧教育要要警惕信息化的陷阱

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表示,智能製造不是簡單的給機器裝上大腦,是要看誰能更加充分地發揮人的智慧,通過人與自動化設備的有機協作,實現資源占用最小、效率最大化。

這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在於老師如何教學,更在於教育工作者應該培養出怎樣的學生。

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主任張志勇發表「智能教育的未來」主題演講

著名的未來學家丹妮爾說過,未來人類有6種能力最關鍵,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的能力、會玩的能力、需要找到異感的能力。

這揭示出未來教育的最大價值不再是簡單知識的傳承,而是電腦和機器人無法取代的人的能力和素養。

「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虛擬世界越發達,現實世界越可貴。

所以,我們在發展教育信息化時要警惕信息化的陷阱,我們目前很多在線教育企業還是在用網際網路技術把應試教育做到極致,比如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幫學生解題,提高分數,背單詞,而國外已經將風向瞄準了為網際網路時代重新設計學校,重新建構教育,重新來設計推動未來學校的誕生。

我們中國的教育價值觀的轉型,在教育現代化的過程當中,仍然是一個重大的挑戰。

」張志勇說到。

關於未來人才的培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用兩千年前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的話進行闡釋——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拜託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不會變,在反思教育報告中說,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進行「未來教育」的主題演講

論壇發言中,翟小寧著重提起「創客空間」的學習狀態,他表示將來的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在講學生聽,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學,將來的教學,老師和學生的界限會模糊,真正做到了能者為師、道著為師。

未來學校可能更多的是基於線上和線下的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從封閉的校園到開放的校園,從固化到彈性的組織形態,未來的學校將打破固化的組織形態,採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根據學生的能力而非年齡來組織學習,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提供靈活的教學安排,而不是按照傳統的學期或者固定的課程結構,打破現有的學制,加強不同的學段之間的銜接,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賦有選擇、賦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育。

智慧教育給教育帶來六個改變

華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鬍欽太提出,信息技術驅動下的智慧教育發展首先改變的就是核心技術,即目前我們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要面對的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等。

這些核心技術是人體延伸的原理,目前的可穿戴技術在教育上應用,比如人工智慧、VR、AR充分體現了這方面的特徵,給學生和教師帶來感官上的變化。

第二個變化是教學結構的改變,未來將有更多的教育變革打破固定的課時,跨學科的界限,真正要圍繞真實的生活,這是在智慧教育中未來學校的教學結構模型。

第三個變化是場景和時空的變化,智慧教育定是一個全時空、多場景的學習空間,不管是在家學習、在外學習必須有這個情景,這種移動的智慧和智能環境將更加接近教育的現實本質。

第四個變化在於對學生學習數據的採集與分析,最終實現學習的個性化定製服務,學生能根據自身所需去選擇課程、資源和教師的搭配,為每一個學生者定製一個專署的因材施教、個性化的學習空間。

第五個變化是學習的交互體驗越來越強調沉浸感,給使用者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和體驗。

在智慧教育領域中,我們將克服原來單一媒體時代的文字,並最終向高沉浸性的媒體實現,為現實教育提供更加廣泛的探索空間。

第六個改變是教育方針決策方式領域的變化,計算機革命到今天的大數據時代,已經不再是計算方式或者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而是決策方式的革命,這將促進我們在教育領域的決策更加科學、精準,因此對教育的數據必須予以重視。

本次論壇還邀請到中國聯通雲數據公司研發部總經理陳清金以及騰訊副總裁馬斌到場,從專業的雲計算技術角度來探討「網際網路+教育」的實際操作性、融合發展以及如何實現數據安全保障。

「教育到底應該抓住什麼?」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論壇結語時說,「教育最根本的是解決人的問題,是解決人幸福的問題,教育要變的東西太多了,技術只是為這種變化提供支撐,把握好變和不變的關係,是我們信息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

」(記者 華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