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古箏演奏中,左手恰到好處的「吟、揉、按、滑」是箏樂表現力的「靈魂」所在。
「以韻輔聲,音韻相成」是古箏音樂的特色所在。
山東派非常重視左手的技巧,例如輕鬆活潑的顫音、具跳動感的點音、產生不穩定感的按顫音、表現激動或憤怒的按顫音,或是活潑輕快的按滑音等,尤其是慢板樂曲更強調了古樸淡雅、內在凝重的風格,左手按顫技巧運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古箏演奏者的藝術水準高低。
缺乏了左手的按顫運用,箏樂就淡而無味的失去了光彩。
由於左手按顫技巧和表現手法不那麼具體,富於美學性質。
因此在練習因此在練習中必須認真仔細的琢磨左手按顫技法,決不可忽略。
左手演奏特點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奏活左手,准中求變」。
意境美
古箏曲目中,無論是傳統曲目,還是現代創作曲目,大都有很好的意境。
中國人在形象思維上的抽象能力水平非常高,它不僅體現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考上,亦表現在藝術創造上。
於是乎,數千年來,「意象」過程成為中國傳統藝術思維的主要方式,「境界」則成了中國哲人們解釋其思想體系的最高概念。
在演奏藝術創造中,對「意象」和「境界」的注重,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藝術表現的水平。
對於各種通過音樂描繪的意境,要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地去領會、去辨析。
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古箏教學中,只要教者有心,學者有意,定可從那豐富的文化內涵得到更多的收穫。
對於同一種事物的描寫,由於其樂曲內涵不一樣,所表現的意境美也大相逕庭。
例如同樣描寫水面的美,《漁舟唱晚》里所呈現的那種「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象乃是一種恬美;《洞庭新歌》中所描繪的那種「長煙一空,湖光瀲灩」的意境屬於秀美;至於《戰颱風》中「風狂雨暴,波浪滔天」的場面,則是一中壯美。
而箏曲中的這些意境都是通過勾、挑、托、劈、劃、搖等技法來描繪來表現的,所以,意境美的描繪,同音色美、韻律美的表現又是緊密相關的,要在表現中描繪,在描繪中表現。
讓意境美充分表現古箏音樂所獨有的特色。
形象美
箏曲中所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可謂千姿百態、氣象萬千。
而這裡的形象同一切音樂形象一樣,是情象,是意象。
要讓幾歲、十幾歲的兒童理解眾多的各具個性的音樂形象並非易事。
他們藝術思維能力普遍比較低。
而古箏藝術是一種聽覺藝術,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它是抽象的。
但是,每部作品卻又是在表現作者的內心感受,有表現歡快的,有表現憂傷的……所以,教師在培養他們樂感方面的教學過程中,重點應放在音樂語言上,盡力將無形的東西形象具體化,抓住有特性的音調誘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如在《秦桑曲》中,要一面向學生講述唐代大詩人李白《思春》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的情境。
同時,讓學生特別重視那個「苦音」的淒婉旋律,用它來聯想那位思念親人的青年女子。
在《戰颱風》中,通過低音區鏗鏘有力的漁民號子,則可以聯想到一群情緒高昂與風浪搏鬥的漁民形象。
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的小快板,則讓學生聯繫到陝北人民「千家萬戶把門開,迎接中央紅軍到陝北」的歡騰景象。
儀態美
古箏演奏者的儀態常常不被人重視,其實儀態美直接關係到演奏效果。
演奏時,身體僵硬、呆若目雞固然不像樣,而莫名其妙地前搖後擺,點頭晃腦亦不可取。
從學箏之初,要求正確的坐姿手勢開始,就要求學生注意演奏的儀態,演奏的動作要順手自然,做到心隨情表,體隨心動。
古箏的彈奏要想能感動別人,首先要能感動自己。
要想感動自己,首先用「心」去體會樂曲的思想內容,再用「心」去表達樂曲的思想內容,這種表達可以說是演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這時所做的動作再大也不顯誇張,動作再小也不覺拘謹。
才能做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夜箏》詩中所說的那樣,「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如《漁舟唱晚》悠然恬美,身體自然端莊,幾無晃動;而《戰颱風》波瀾壯闊,氣勢磅礴,身體動作幅度自然相應加大。
所有這些,都強調自然,即根據樂曲的情緒設計形體動作,而求得演奏儀態的自然美。
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多方面的,上面講的只是幾個方面。
在實際教學中它們是互相關連、互相滲透的一個整體。
即:我們掌握了基礎知識、彈奏姿勢、指法運用、演奏儀態等初學內容後,認真仔細的注意彈奏時練習正確的指尖觸弦,音色的純正,處理好放鬆和緊張的關係,提高彈撥速度,掌握不同效果的吟、揉、按、滑等技巧。
它們必須有機結合起來,在特定時期有所突出。
我們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古箏藝術本身的特色,激發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演奏技巧訓練中增強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同時又在對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演奏技藝,從而真正掌握古箏藝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