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爲何易守難攻?齊國名將匡章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中之所以叫關中,是因爲關中平原在東南西北方向上有四大關,即函谷關(潼關)、武關、大散關、蕭關。

四關之中,尤以函谷關名氣最盛。

有句話叫「一夫當關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函谷關爲何易守難攻?齊國名將匡章又爲何僅用時三年便攻破函谷關 2020-11-21騰訊網 函谷關乃是戰國時期秦國東部極爲重要的關隘,是秦國抵禦山東六國進攻的重要關隘,山東六國曆次合縱攻秦,往往最終只能望關興嘆。

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函谷關僅僅被攻破了一次,正是齊國名將匡章率領齊、魏、韓聯軍攻秦的這次(後期趙、宋加入),而匡章也成爲了整個戰國時期唯一一位攻入函谷關的將領,那麼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關的呢?函谷關地形復原圖函谷關作爲戰略要地,爲何難以被攻破函谷關在歷史上一共有三座,即秦函谷關、漢函谷關和曹魏函谷關,而三座函谷關中戰略位置最爲重要,最爲難以攻克的,便是秦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長安古道」之上,因長安古道有一段經過稠桑原,其道路深險如函,因而得名「函谷關」。

而所謂的古道,其實只是稠桑原上的一道裂縫而已。

稠桑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頂部平坦如原,但高度卻非常高,加上四周峭壁陡立,黃河從稠桑原北面緊貼原壁流過,因而關中與關東之間想要來往,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通過「長安古道」,且必須路過這道裂縫。

雖是道路,但卻寬不過數米,乃是真正的「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當真可謂「泥丸可塞」,而函谷關便位於這道裂縫的開口處,即今天的河南省靈寶市王垛村。

函谷關的東面,即函谷關的關前,則是緩緩流過的弘農河,這條河雖然如今水量較少,但在古代卻是一條水量充足的大河,而這條河則無疑形成了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

敵人如果要進攻函谷關,就必須先渡過弘農河,而由於弘農河緊貼著稠桑原東側而流,河岸和關城之間只有一條狹小的窄路,大軍根本排布不開。

既然函谷關如此難攻,那麼有沒有可能繞過函谷關呢?實際上並不可能,原因在於古代的稠桑原上森林密布(從稠桑原這個名字也不難看出森林的密集程度),從崤山到潼津這一百多里路,到處都是密集的森林,古代又被稱爲「桃林之塞」、「松柏之塞」。

由於森林太過密集,行人都難以通過,更何況是軍隊。

正是由於這種天然的地利優勢,使得秦國在面對山東六國進攻時,只要守住了這條裂縫,便等於徹底斷絕了東西交通。

再加上函谷關周圍的地形,使得敵人面對函谷關時,根本沒有其他辦法,只有正面進攻一條路可選。

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關的?秦國自身的問題或許是主因如上所述,想要攻破函谷關除了正面進攻之外,再無其他辦法。

然而面對這樣一座要塞,又是大軍難以排布的地形,想要強攻難度恐怕不小,而偷襲等方式也難以使用,因此我認爲除了匡章採取正確的策略之外,或許秦國自身的問題才是主要原因。

1、秦國過於輕敵。

當時的天下形勢是,前301年秦國聯合齊、韓、魏三國大敗楚軍之後,趙國「結秦連宋」,從而形成了秦、趙、宋集團與齊、魏、韓集團互相對峙的局面,兩個集團戰鬥力相差不大,誰也無法壓倒對方,局勢相對焦灼。

這種形勢下,再加上函谷關的堅固,或許導致秦國一定程度放鬆了警惕,對於齊、韓、魏聯軍的進攻並未真正放在心上,而這或許也就是《戰國策》上所說,秦昭襄王放走田文之後,即使田文合縱依然看不起孟嘗君的原因。

2、秦國兵力分散。

雖然函谷關是秦國的重要關隘,但由於第一點的存在,秦國當時的兵力並未集中起來對付來犯的聯軍,反而出現了兵力分散的情況。

一是因蜀地郡守、蜀侯公子煇在蜀地作亂反叛,司馬錯於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前往蜀地平叛,尚未平叛回返。

二是就在函谷關正面吃緊的情況下,秦國卻還在與楚國衝突不斷,就在聯軍進攻函谷關的同一年,即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秦軍還發兵出武關,攻打楚地。

3、秦國政局不穩。

齊國合縱伐秦之時,秦昭襄王繼位還不足十年,此時秦國的政局其實並不穩固,先有季君之亂,後有蜀地叛亂,再加上前300年相國樗里疾剛剛病逝,之後秦國相國接連變動,可見秦國的朝堂其實並不平靜。

這種情況,秦國是否能夠全力應對齊國的合縱進攻,其實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4、齊國國力不弱。

公元前300年前後,齊國乃是除秦國之外的又一大國,此時距離導致齊國衰弱的「五國伐齊」事件還有十幾年的時間。

因此,無論從國力還是從軍力上來講,秦齊兩國的差距其實都不大,合三國之力進攻秦國,秦國應對起來其實還是比較吃力的。

此外,再加上戰爭後期趙、宋兩國的加入(另說破函谷關後兩國加入),秦國應對起來便已經極爲艱難了。

如上所述,由於齊國國力並不弱於秦國,再加上秦國自身的問題,這場戰爭的結局其實並不出乎意料。

至於匡章攻破函谷關到底採用了何種方式,由於史料記載實在有限,恐怕已經很難知道其中的細節了。

關於這一戰,史料記載實在有限,例如《戰國策》只有「三國攻秦,入函谷」短短几字,而《秦本紀》也僅有「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一段記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同樣也只有「二十六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

二十八年,秦與韓河外以和,兵罷」寥寥數語,我們甚至連秦國此戰的主將是誰都不知道。

因此,我們只能確定,齊、韓、魏聯兵進攻秦國,最終攻破了函谷關,而秦昭襄王則被迫割地求和,三國這才罷兵。

相關焦點 函谷關是秦國天險門戶易守難攻,戰國時期能攻破它的有且僅有一人 憑藉崤山的天險和函谷關的易守難攻,秦國已在地理位置上占盡了優勢。

當秦國國力強盛時,兵出函谷關攻城略地,當戰爭失利時,退守函谷關,繼續休養生息,可以說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的函谷關,已然讓秦國利於了不敗之地。

唯一攻破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王割地稱臣,但最終結局卻成迷 函谷關是如此險峻、易守難攻,以至於整個戰國時期,只有一位名將曾經成功地攻破過它。

此人,便是齊國名將匡章。

  匡章是戰國中期齊國人,早年間遊學魏國,曾拜「亞聖」孟子爲師,是後者甚爲器重的學生。

匡章擅長辯難,在徐州相王期間(前334年),曾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成功地促成齊威王、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

經此一事,齊威王對匡章的才能甚是欣賞,經常命他從事外交工作。

唯一攻破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但最終結局卻成迷 函谷關是如此險峻、易守難攻,以至於整個戰國時期,只有一位名將曾經成功地攻破過它。

此人,便是齊國名將匡章。

匡章是戰國中期齊國人,早年間遊學魏國,曾拜「亞聖」孟子爲師,是後者甚爲器重的學生。

匡章擅長辯難,在徐州相王期間(前334年),曾與魏國國相惠施辯論,最終成功地促成齊威王、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

經此一事,齊威王對匡章的才能甚是欣賞,經常命他從事外交工作。

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爲何劉邦卻能率先入關爲王?答案其實很簡單 用現在的話講:函谷關就是中原諸侯列國的噩夢!遊戲中的天險函谷關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函谷關如此易守難攻,那到底列國有沒有攻破過函谷關呢?那就是公元前298年,在齊國孟嘗君的策動下,齊將匡章率領齊、魏、韓三國大軍進攻秦國,歷時三年才得以攻破防守大閘函谷關,最終秦國不得不以歸還魏國和韓國的土地來求和。

結果鼠目寸光的魏、韓兩國在暫時獲得失去的土地以後便率先撤軍回國,弄得齊國也不敢戀戰而放棄了繼續進攻,從而讓秦國順利躲過了一次覆滅的危險。

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匡章攻破函谷關,爲何不見白起力挽狂瀾 ,第一次秦國大勝,第二次齊、韓、魏三國組成聯軍以齊國名將匡章爲主帥一舉攻入函谷關,秦國遭遇商鞅變法後的最大慘敗,秦昭襄王大驚之下只能主動割地求和。

商鞅變法之前不說,商鞅變法後秦軍戰鬥力迅速提升,連戰連捷罕有敗績,這次大敗也是戰國歷史上秦國唯一一次被六國攻入函谷關,不過有點奇怪的是,兩三年之後橫空出世的白起當時在哪?匡章攻破函谷關,爲何不見白起身影,也不見他出來力挽狂瀾? 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匡章攻破函谷關,爲何不見白起力挽狂瀾? ,第一次秦國大勝,第二次齊、韓、魏三國組成聯軍以齊國名將匡章爲主帥一舉攻入函谷關,秦國遭遇商鞅變法後的最大慘敗,秦昭襄王大驚之下只能主動割地求和。

商鞅變法之前不說,商鞅變法後秦軍戰鬥力迅速提升,連戰連捷罕有敗績,這次大敗也是戰國歷史上秦國唯一一次被六國攻入函谷關,不過有點奇怪的是,兩三年之後橫空出世的白起當時在哪?匡章攻破函谷關,爲何不見白起身影,也不見他出來力挽狂瀾? 匡章攻破函谷關時秦國戰神白起哪去了 公元前298年,齊國孟嘗君因相秦受辱,利用「雞鳴」「狗盜」之計狼狽逃回齊國,恨「秦」入骨的孟嘗君說服欲稱霸天下的齊閔王,合縱韓魏以攻秦。

公元前296年在曠世名將匡章的指揮下,三國聯軍攻破秦國的天塹——函谷關。

秦國頓時門戶洞開,無險可守。

若聯軍一鼓作氣繼續進軍關中,秦國恐有滅國之危。

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一戰:函谷關被攻破,還要割地求和! 春秋時秦穆公從晉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

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谷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由此,對於秦國來說,函谷關可謂自己的咽喉和門戶,函谷關一旦被攻破的話,那麼秦國都城咸陽一帶,無疑有被攻占的風險了。

在此基礎上,正是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函谷關,秦國多次抵擋了魏國、韓國、齊國、燕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的進攻。

他是戰國名將,打敗楚國,攻破函谷關,迫使強秦屈服 其實,在戰國中期還有一位值得稱道的名將,他擊敗楚國,打敗秦國,甚至還攻破了函谷關,打得秦國被迫割地求和,這位名將到底是誰呢?此人就是長期被人們忽視的戰國名將匡章!挑起戰爭的是秦國,「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派匡章爲將,率軍抵禦。

在開戰前,匡章多次向秦軍派出使者,而且趁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以雜秦軍」。

由於匡章沒有將這些情況稟告齊王,導致齊王的使者認爲匡章私通秦國,已經叛變,要求派人殺掉匡章。

齊威王還算明白,怒斥使者,「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爲擊之!」結果匡章把握時機,「齊兵大勝,秦軍大敗」,取得了桑丘之戰,沉重打擊了秦國的擴展野心。

戰國時期滅燕國,打擊楚國,攻破函谷關差點滅亡秦國的名將匡章 匡章是戰國時期齊國名將。

少年時曾在魏國求學。

是儒家孟子的學生。

齊威王23年。

徐州相王時和魏國相國辯論促使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齊威王三十四年秦國借道韓魏兩國來到齊國邊境。

對齊國展開軍事行動。

齊王派匡章爲主將前去迎敵。

由於雙方實力差不多。

被忽視的戰國名將:擊敗楚國,攻破函谷關,打得秦國割地稱臣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將,人們一般都會想到「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

然而戰國的時間跨度長達兩百多年,怎麼會只有這四位名將呢?其實,在戰國中期還有一位值得稱道的名將,他擊敗楚國,打敗秦國,甚至還攻破了函谷關,打得秦國被迫割地求和,這位名將到底是誰呢? 天開函谷壯關中,函谷關爲何如此易守難攻? 關中之所以叫關中,是因爲關中平原在東南西北方向上有四大關,即函谷關(潼關)、武關、大散關、蕭關。

四關之中,尤以函谷關名氣最盛。

有句話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用來形容某處地勢極其險要,易守難攻。

實際上,這句話最初是用來形容關中平原的東大門函谷關的。

被忽視的戰國名將:打敗楚國,攻破函谷關,打敗秦國 說起戰國時期的名將,人們一般會想到"四大名將",他們是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頗。

然而,戰國時期的時間跨度長達兩百多年,怎麼可能只有這四大名將呢?其實,在戰國中期,有一位著名的名將值得稱道,他打敗了楚國,打敗了秦國,甚至攻破函谷關,秦國被迫割地求和,這位名將到底是誰? 戰國時期唯一攻入秦國函谷關的將領——匡章 匡章作爲齊國的高級將領,雖然也功名顯赫,但是卻不被大家所熟知。

匡章,又稱章子、匡子、田章,戰國時期齊國將領。

唯一打入函谷關的戰國名將,打得秦國割地稱臣,去向至今諱莫如深 相信大家對於秦始皇嬴政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這一段輝煌的歷史一定了解,但是這段歷史並非一蹴而就的,秦國在戰國七雄中雖強,卻也並非一直獨占鰲頭。

有一次甚至面臨了滅國的危機,而給秦國帶來滅亡危機的人正是齊國名將匡章。

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多次保衛秦國免於亡國,爲何後世被潼關取代?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混戰,秦國從開局時的弱國到後來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秦國與其他國家邊境最重要的關隘,便是函谷關,其他六國被稱爲「關東六國」,便是因爲處在函谷關以東得名,那麼函谷關究竟位於何處?爲何這樣一座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雄關,後來會被拆毀? 相對於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劉邦入秦的武關爲何總被人忽略? 其中最爲險峻易守難攻的是函谷關,戰國時期東方六國曾多次合縱聯合進攻函谷關,前後有五次之多,最多時雄兵百萬,但也只有第二次攻入函谷關,其餘都宣告失敗,直到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時,周文率領起義軍也是目的函谷關,一直打到離秦都咸陽僅百餘里的戲地(今陝西臨潼境內),但是被章邯率領的秦軍擊敗,一直到秦朝滅亡,函谷關都始終牢牢的被守住,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劉邦卻沒有走函谷關但是迫使秦王子嬰投降,這便是劉邦入秦的重要關隘 爲齊國建下豐功偉績,但是鮮爲人知的齊國將領匡章 頗有實力的諸侯國是被稱爲「戰國七雄」的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諸侯割據不斷,在這期間也湧現了許多歷史名將,也就是「時勢造英雄」。

在當時除了廣爲人知、家喻戶曉被稱爲「四大名將」的趙國李牧、廉頗、秦國白起、王翦,還有就是爲齊國建下豐功偉績但是鮮爲人知的齊國將領匡章。

匡章一生戰功顯赫,爲齊國的雄偉霸業打下了半壁江山,功不可沒。

戰國名將錄——齊國名將匡章 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戰爭頻繁,因此誕生了很多不世出的名將,本期爲您介紹的是齊國名將匡章。

匡章(生卒年不詳),齊國著名將領,史稱「匡子」或「章子」。

匡章或許不如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出名,但是在戰績上一點也不遜色。

戰國有位名將曾攻破秦國函谷關,奪占燕國幾十座城,但存在感很低 不過當時有位存在感很低的名將卻表現不俗,他多次虐了秦國,還曾攻破了秦國的函谷關,一口氣奪占了燕國的幾十座城;而且他還是孟子的學生。

這位名將就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匡章。

匡章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同時也是孟子的高足,可以算得上文武雙全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