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社群的迷因文化特色是?元宇宙概念中那些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迷因(meme),從生物學觀點來看,是以基因方式強調,如何透過大眾談話關注焦點,而得以垂直傳承生存。

在傳播學中,也強調迷因是透過不同話語以及傳播的元素,橫向地去競爭 ... 台灣網路社群的迷因文化特色是?元宇宙概念中那些迷因最紅? 你常看卡提諾狂新聞、台八meme,或台灣迷因嗎?迷因透過各種網路平台演進變化,不同類型的迷因梗,正是型塑個人在網路上展演自己身分的方式。

圖/《佩佩蛙:感覺不錯蛙》 迷因(meme),從生物學觀點來看,是以基因方式強調,如何透過大眾談話關注焦點,而得以垂直傳承生存。

在傳播學中,也強調迷因是透過不同話語以及傳播的元素,橫向地去競爭閱聽者的眼球,以求成為爆紅的「梗」,成為眾小編以及閱聽人社交互動時的社交梳理工具。

迷因文化:作為一種社群認同 傳播學理論中「社會資訊處理程序理論」(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Walther)強調,因為網路上常以匿名或半匿名方式互動,閱聽人發現使用文字常造成語調或是情緒傳遞的誤會,容易造成筆戰。

閱聽人發現,儘管匿名情況缺少表情或肢體語言,我們仍可以使用表情符號或其他方式,加以傳遞我們的想法,而迷因在靜態表情符號外,提供了更細緻更多元的情緒表達。

當一些迷因梗特別有創意,或是精準透過動態方式表達了難以用文字形容的情緒,就容易獲得認同、進而轉發使用,閱聽人開始創造一個社群中獨特的梗,或是文化迷因,作為該團體認同的方式。

迷因可以說是透過Web2.0中,各種網路平台的方式演進變化。

譬如亞馬遜網路商店上著名的「能量雙面月狼T恤」(ThreeWolvesmoonT-shirt),就是早期網友搞笑Kuso,透過顧客商品評價方式賦予這件T恤獨特的意義,以至於現在大家看到這件衣服,都知道穿上後會吸引異性,並瘋狂被大眾媒體引用,成為戲劇或是惡搞的源頭。

圖片來源/亞馬遜網頁 Twitter上的迷因多半是透過簡單的圖以及文字標題來表示,前美國總統川普可以說是Twitter迷因始祖,炒熱這一波迷因;而2010年開始,YouTube上也有許多透過自動調諧軟體(Auto-Tune),將許多新聞受訪者講話片段改成超好聽歌曲的方式(例如:Backingupsong)。

社群媒體的出現,是迷因競爭注意力獲得認同以及擴散的最佳管道。

台灣的迷因文化也相當盛行,主要還是以兩類為主。

台灣迷因文化:創意/聯想/幽默/惡意百花齊放 第一、以創意的聯想,將某一個情緒或是想法用出人意料、可愛、或是荒謬的方式呈現,屬於沒有惡意的幽默(Innocuoushumor,Zillmann,1983),這種無害的幽默讓人以詼諧方式在生活中獲得樂趣,也沒有道德束縛可以輕鬆享受。

譬如「台八meme」,非常擅長使用台灣台語八點檔中主角的各種表情片段,然後加上自己在生活中各種情緒或感受的註解,完美串聯起來,獲得大家共鳴,而大家看到也會轉而使用其迷因素材,作為抒發自己日常生活情緒(例如打疫苗)的工具。

圖片來源/「台八成果發表會」IG帳號 國內迷因則以時事還有娛樂梗為主,挑選的人物或主題也不一定帶有惡意。

最近日本很紅的歌曲「群青」,歌曲中有一句「啊~~~」,就開始被網友大量使用,與其他素材結合作為群青迷因。

這首歌因為被發掘了「啊」這個亮點,開始透過不同其他形式的迷因,廣為流傳、複製、改編,得以競爭到許多的關注。

譬如網紅「統神」端火鍋不慎跌倒時配上的「啊」以及歌曲,或是網路遊戲實況主「國動」在直播時的誇張表情「啊」,通通被製作成群青迷因,以短影音方式奪得大家討論。

另一種則是屬於帶有惡意的幽默(Tendentioushumor),通常是以嘲笑某人或是某事件為主。

台灣的迷因通常若走這個路線,嘲諷程度相當輕微、甚至中立,主角也是較有話題性的公眾人物,幽默的成分較大。

譬如非常受歡迎的藝人炎亞綸,曾提出「下雨地震說」掀起熱議,無論是一開始大家的嘲弄,還是之後奉為先知,「台灣迷因」製作的迷因圖,其實完全不帶立場、全由網友自己解讀,之後只要一地震,這些梗圖就可以做為大家聊地震、感受社交梳理的素材。

圖片來源/「台灣迷因taiwanmeme」粉專 若這位被嘲諷的主角,有顯而易見的道德瑕疵,(譬如是罪犯),加上迷因梗具有創意、令人一看就會噗哧一笑,則不會讓閱聽人上有嘲笑他人的罪惡感。

創作者喜愛挑戰的「地獄梗」,則是挑戰每個閱聽人看到後的感受,雖然具有創意連結,但因為主角是無辜受害者,閱聽人若笑出來覺得有趣,可能在道德層次上不被接受,譬如有生理殘疾或是事件受害者,卻被拿來作為素材成為嘲弄的對象,則對於閱聽人有相當高的道德挑戰。

迷因文化:型塑個人網路展演 當迷因作為社交梳理或是顯示自己格調品味的素材時,不同類型的迷因梗,正是型塑個人在網路上展演自己身分的方式。

台灣的迷因在鬼畜(註1)方面也有一些作品,是透過不同音質或是片段組合起來的方式,譬如統神打鼓就是鬼畜的例子。

這在台灣一般迷因製作上比較少見,最常見還是以圖文或是動圖在臉書或Instagram最為常見。

而YouTube則較多影音方面的迷因。

整體來說,台灣的迷因梗極具創意,而且快速以目前最紅、最有共鳴的時事作為素材,並進行迷因梗創作。

靈感實為社交梳理或是引起共鳴的生活抒發為主,受歡迎的迷因梗多以創意聯想、與生活有共鳴或是有趣為主。

譬如台灣迷因針對Musk或是政治人物的創作。

圖片來源/「台灣迷因taiwanmeme」粉專 圖片來源/「台灣迷因taiwanmeme」粉專 高人氣迷因易成沉默螺旋 不過迷因文化雖然在社群媒體上廣傳,對於台灣一般大眾來說還算是次文化,除非透過大眾媒體特別的報導,才有可能被大眾廣知。

台灣選舉期間可以說是迷因梗百花齊放的時候,加上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是影響年輕選民在流行、酷炫跟潮流認知上的重要因素。

政治人物或是政黨,常成為迷因梗的素材與主角,快速在社群媒體、LINE以及網路上傳散,也常成為假訊息的推手。

迷因因為可以帶起情緒,以娛樂方式強調某個論述與亮點,常將大眾注意力及輿論,從應該要公民討論的政策議題上,帶到其他較為片段的資訊上。

而這樣的情緒更容易在網路上傳播、加上社群媒體特有的動態演算法,閱聽人可以感受到強大的迴聲效應以及同溫層(echochamber&filteringbubble)。

其中以最能帶起戲謔或是認同的手法,營造出選舉期間網路上滿滿人氣的氛圍,並以「酷、炫、我才是對的」的方式去流傳,很容易在年輕族群間製造感知的常態(perceivednorm),讓不同立場的使用者沉默螺旋(註2)不發聲。

政治本來就非理性,但在網路社會中,原本是希冀有多元發聲以及民主對話的辯證,在迷因的競爭以尋求政黨極化與認同下,是否還有空間進行理性思辨,值得思考。

元宇宙概念迷因影音動作為主流 未來的迷因,持續透過網路平台的形式進展中。

元宇宙(Metaverse)中更強調以圖像3D方式建構平台介面,若以VR/AR方式進入元宇宙,文字就不會是主流。

目前在元宇宙概念相關的大型多人線上場域「機器磚塊」(Roblox)中,「Oof!」這個表情符號以及聲音,就是當中最紅的迷因,是以遊戲角色與聲音為主,而Roblox中也有3D動畫版本的「棺材舞迷因」。

在虛擬實境(VR)中,電玩遊戲「RecRoom」也有以3D化身(avatar)製作的迷因,場景以及主角都是3D為主,而訊息則是以語音傳達意義。

這些迷因也多以影音片段為主,由於元宇宙中的3D場景,較適合以動作作為迷因的傳達方式,因此迷因主要以肢體動作、還有聲音,作為元宇宙中的形式,也更需要理解的社群參與者。

圖片來源/YoutubeRecRoom頻道 話說回來,其實我從未使用迷因,也很少主動去看,太忙啦!但常看到學生用得活靈活現非常搞笑,也把迷因作為一種是否理解時事梗的挑戰,你呢?:) 註1:「沉默螺旋」理論由德國學者紐曼提出,指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多數訊息不同時,會逐漸保持沉默,甚至放棄自己的意見,趨向主流。

註2:「鬼畜」原是日語詞彙,形容殘酷無情的行為。

在中文語境下,鬼畜是一種聲音剪輯的藝術創作形式。

(來源:維基百科) 出刊日期:2021.12.07 與觀點對話觀點 林日璇 現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研究主要以媒體心理學為取徑,專長虛擬實境、數位遊戲以及社群媒體。

目前擔任全球傳播頂尖期刊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副主編,曾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以及吳大猷獎榮譽。

有絕對音感,熱愛爵士樂、數位遊戲與虛擬實境,曾破過Nethack。

相關文章從紀錄片出發突破普丁的媒體統治,俄國獨立媒體「雨電視」忠於理想的選擇從紀錄片出發「就算演傭人過場,也要百分百投入。

」劉引商的演藝人生路從紀錄片出發那些年懷抱職棒夢的男孩,現在好嗎?十年後重看紀錄片《揮棒》與觀點對話陳雪:寫小說是為了挽救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