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三: 傳七章釋正心修身- 朱子語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或問:「『正心』章說忿懥等語,恐通不得『誠意』章?」曰:「這道理是一落索。
才說這一章,便通上章與下章。
如說正心、誠意,便須通格物、致知說。
」.
简体English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論語
顯示資料來源 +孟子
顯示資料來源 +禮記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孝經
+說苑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白虎通德論
+新書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揚子法言
+中論
+孔子家語
+潛夫論
+論衡
+太玄經
+風俗通義
+孔叢子
+申鑒
+忠經
+素書
+新語
+獨斷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列子
+鶡冠子
+文子
+文始真經
+列仙傳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申不害
+慎子
諫逐客書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六韜
+司馬法
+尉繚子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淮南子
+呂氏春秋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史記
+春秋左傳
+逸周書
+國語
+晏子春秋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越絕書
+戰國策
+鹽鐵論
+列女傳
+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漢書
+前漢紀
+東觀漢記
+後漢書
+竹書紀年
+穆天子傳
+古三墳
+燕丹子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周易
+周禮
+楚辭
+儀禮
+山海經
+焦氏易林
+京氏易傳
+詩說
字書
+說文解字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郭店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世說新語
+顏氏家訓
+文心雕龍
+抱朴子
+人物志
+金樓子
+水經注
+神仙傳
+三國志
+高士傳
神異經
+洞冥記
隋唐
+群書治要
+藝文類聚
+通典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論語注疏
+西遊記
+三國演義
+金瓶梅
+封神演義
+廣韻
+孝經注疏
+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
朱子語類
理氣上
理氣下
鬼神
性理一
性理二
性理三
學一
學二
學三
學四
學五
學六
學七
大學一
大學二
大學三
大學四或問上
大學五或問下
論語一
論語二
論語三
論語四
論語五
論語六
論語七
論語八
論語九
論語十
論語十一
論語十二
論語十三
論語十四
論語十五
論語十六
論語十七
論語十八
論語十九
論語二十
論語二十一
論語二十二
論語二十三
論語二十四
論語二十五
論語二十六
論語二十七
論語二十八
論語二十九
論語三十
論語三十一
論語三十二
孟子一
孟子二
孟子三
孟子四
孟子五
孟子六
孟子七
孟子八
孟子九
孟子十
孟子十一
中庸一
中庸二
中庸三
易一
易二
易三
易四
易五
易六
易七
易八
易九
易十
易十一
易十二
易十三
尚書一
尚書二
詩一
詩二
孝經
春秋
禮一
禮二
禮三
禮四
禮五
禮六
禮七
禮八
樂古今
孔孟周程張子
周子之書
程子之書一
程子之書二
程子之書三
張子之書一
張子書二
邵子之書
程子門人
楊氏門人
尹氏門人
羅氏門人
胡氏門人
朱子一
朱子二
朱子三
朱子四
朱子五
朱子六
朱子七
朱子八
朱子九
朱子十
朱子十一
朱子十二
朱子十三
朱子十四
朱子十五
朱子十六
朱子十七
朱子十八
呂伯恭
陸氏
釋氏
本朝一
本朝二
本朝三
本朝四
本朝五
本朝六
本朝七
歷代一
歷代二
歷代三
戰國漢唐諸子
雜類
論文上
論文下詩
+宋景文公筆記
+棋經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墨子閒詁
+紅樓夢
+全唐詩
+康熙字典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相關資料字典討論區圖書館維基數據維基
在先秦兩漢
儒家
論語
孟子
禮記
荀子
孝經
說苑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白虎通德論
新書
新序
揚子法言
中論
孔子家語
潛夫論
論衡
太玄經
風俗通義
孔叢子
申鑒
忠經
素書
新語
獨斷
蔡中郎集
墨家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莊子
道德經
列子
鶡冠子
文子
文始真經
列仙傳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韓非子
商君書
申不害
慎子
諫逐客書
管子
名家
公孫龍子
兵家
孫子兵法
吳子
六韜
司馬法
尉繚子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周髀算經
雜家
淮南子
呂氏春秋
鬼谷子
尹文子
鄧析子
史書
史記
春秋左傳
逸周書
國語
晏子春秋
吳越春秋
越絕書
戰國策
鹽鐵論
列女傳
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漢書
前漢紀
東觀漢記
後漢書
竹書紀年
穆天子傳
古三墳
燕丹子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詩經
尚書
周易
周禮
楚辭
儀禮
山海經
焦氏易林
京氏易傳
詩說
字書
說文解字
爾雅
釋名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郭店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道德真經註
世說新語
顏氏家訓
文心雕龍
抱朴子
人物志
金樓子
水經注
神仙傳
三國志
高士傳
神異經
洞冥記
隋唐
群書治要
藝文類聚
通典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四書章句集注
三字經
論語注疏
西遊記
三國演義
金瓶梅
封神演義
廣韻
孝經注疏
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
朱子語類
理氣上
理氣下
鬼神
性理一
性理二
性理三
學一
學二
學三
學四
學五
學六
學七
大學一
大學二
大學三
大學四或問上
大學五或問下
論語一
論語二
論語三
論語四
論語五
論語六
論語七
論語八
論語九
論語十
論語十一
論語十二
論語十三
論語十四
論語十五
論語十六
論語十七
論語十八
論語十九
論語二十
論語二十一
論語二十二
論語二十三
論語二十四
論語二十五
論語二十六
論語二十七
論語二十八
論語二十九
論語三十
論語三十一
論語三十二
孟子一
孟子二
孟子三
孟子四
孟子五
孟子六
孟子七
孟子八
孟子九
孟子十
孟子十一
中庸一
中庸二
中庸三
易一
易二
易三
易四
易五
易六
易七
易八
易九
易十
易十一
易十二
易十三
尚書一
尚書二
詩一
詩二
孝經
春秋
禮一
禮二
禮三
禮四
禮五
禮六
禮七
禮八
樂古今
孔孟周程張子
周子之書
程子之書一
程子之書二
程子之書三
張子之書一
張子書二
邵子之書
程子門人
楊氏門人
尹氏門人
羅氏門人
胡氏門人
朱子一
朱子二
朱子三
朱子四
朱子五
朱子六
朱子七
朱子八
朱子九
朱子十
朱子十一
朱子十二
朱子十三
朱子十四
朱子十五
朱子十六
朱子十七
朱子十八
呂伯恭
陸氏
釋氏
本朝一
本朝二
本朝三
本朝四
本朝五
本朝六
本朝七
歷代一
歷代二
歷代三
戰國漢唐諸子
雜類
論文上
論文下詩
宋景文公筆記
棋經
郁離子
清代
墨子閒詁
紅樓夢
全唐詩
康熙字典
儒林外史
民國
墨經校釋
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漢代之後->宋明->朱子語類->大學三->傳七章釋正心修身
《傳七章釋正心修身》電子圖書館《欽定四庫全書》本《朱子語類》《同治正誼堂叢書》本《朱子語類》《顏李叢書》本《朱子語類評·禮文手鈔》《光緒廣雅叢書》本《先聖生卒年月日考+朱子語類日鈔+人範》[顯示全部]
1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或問:「『正心』章說忿懥等語,恐通不得『誠意』章?」曰:「這道理是一落索。
才說這一章,便通上章與下章。
如說正心、誠意,便須通格物、致知說。
」
2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大學於「格物」、「誠意」章,都是鍊成了,到得正心、修身處,都易了。
夔孫
3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先生近改『正心』一章,方包括得盡。
舊來說作意或未誠,則有是四者之累,卻只說從誠意去。
」曰:「這事連而卻斷,斷而復連。
意有善惡之殊,意或不誠,則可以為惡。
心有得失之異,心有不正,則為物所動,卻未必為惡。
然未有不能格物、致知而能誠意者,亦未有不能誠意而能正心者。
」人傑
4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或問「正心」、「誠意」章。
先生令他說。
曰:「意誠則心正。
」曰:「不然。
這幾句連了又斷,斷了又連,雖若不相粘綴,中間又自相貫。
譬如一竿竹,雖只是一竿,然其間又自有許多節。
意未誠,則全體是私意,更理會甚正心!然意雖誠了,又不可不正其心。
意之誠不誠,直是有公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
意若不誠,則雖外面為善,其意實不然,如何更問他心之正不正!意既誠了,而其心或有所偏倚,則不得其正,故方可做那正心底工夫。
」廣
5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亞夫問致知、誠意。
曰:「心是大底,意是小的。
心要恁地做,卻被意從後面牽將去。
且如心愛做箇好事,又被一箇意道不須恁地做也得。
且如心要孝,又有不孝底意思牽了。
所謂誠意者,譬如飢時便喫飯,飽時便休,自是實要如此。
到飽後,又被人請去,也且胡亂與他喫些子,便是不誠。
須是誠,則自然表裏如一,非是為人而做,求以自快乎己耳。
如飢之必食,渴之必飲,無一毫不實之意。
這箇知至、意誠,是萬善之根。
有大底地盤,方立得腳住。
若無這箇,都靠不得。
心無好樂,又有箇不無好樂底在後;心無忿懥,又有箇不無忿懥底在後。
知至後,自然無。
」恪
6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敬之問:「誠意、正心。
誠意是去除得裏面許多私意,正心是去除得外面許多私意。
誠意是檢察於隱微之際,正心是體驗於事物之間。
」曰:「到得正心時節,已是煞好了。
只是就好裏面又有許多偏。
要緊最是誠意時節,正是分別善惡,最要著力,所以重複說道『必慎其獨』。
若打得這關過,已是煞好了。
到正心,又怕於好上要偏去。
如水相似,那時節已是淘去了濁,十分清了,又怕於清裏面有波浪動蕩處。
」賀孫
7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意既誠,而有憂患之類,何也?」曰:「誠意是無惡。
憂患、忿懥之類卻不是惡。
但有之,則是有所動。
」節
8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意既誠矣,後面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親愛、賤惡,只是安頓不著在。
便是「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泳
9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心體本正,發而為意之私,然後有不正。
今欲正心,且須誠意否?未能誠意,且須操存否?」曰:「豈容有意未誠之先,且放他喜怒憂懼不得其正,不要管它,直要意誠後心卻自正,如此,則意終不誠矣。
所以伊川說:『未能誠意,且用執持。
』」大雅
10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誠意,是真實好善惡惡,無夾雜。
又曰:「意不誠,是私意上錯了;心不正,是公道上錯了。
」又曰:「好樂之類,是合有底,只是不可留滯而不消化。
無留滯,則此心便虛。
」節
11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忿懥、恐懼、憂患、好樂,皆不可有否?」曰:「四者豈得皆無!但要得其正耳,如中庸所謂『喜怒哀樂發而中節』者也。
」去偽
12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心有喜怒憂樂則不得其正,非謂全欲無此,此乃情之所不能無。
但發而中節,則是;發不中節,則有偏而不得其正矣。
端蒙
13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好、樂、憂、懼四者,人之所不能無也,但要所好所樂皆中理。
合當喜,不得不喜;合當怒,不得不怒。
節
14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四者人所不能無也,但不可為所動。
若順應將去,何「不得其正」之有!如顏子「不遷怒」,可怒在物,顏子未嘗為血氣所動,而移於人也,則豈怒而心有不正哉!端蒙
15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正心,卻不是將此心去正那心。
但存得此心在這裏,所謂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自來不得。
賀孫
16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以『有所』為言,則是此心之正不存,而是四者得以為主於內。
」曰:「四者人不能無,只是不要它留而不去。
如所謂『有所』,則是被他為主於內,心反為它動也。
」道夫
17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大學七章,看「有所」二字。
「有所憂患」,憂患是合當有,若因此一事而常留在胸中,便是有。
「有所忿懥」,因人之有罪而撻之,才撻了,其心便平,是不有;若此心常常不平,便是有。
恐懼、好樂亦然。
泳
18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忿懥已自粗了。
有事當怒,如何不怒。
只是事過,便當豁然,便得其正。
若只管忿怒滯留在這裏,如何得心正。
「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須道是好,或留在這裏。
若將去了,或是不當得他底,或偶然不得他底,便休,不可只管念念著他。
賀孫
19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伊川云:『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人所不能無者,但不以動其心。
』既謂之忿懥、憂患,如何不牽動他心?」曰:「事有當怒當憂者,但過了則休,不可常留在心。
顏子未嘗不怒,但不遷耳。
」因舉樓中:「果怒在此,不可遷之於彼。
」德明
20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心不可有一物。
喜怒哀樂固欲得其正,然過後須平了。
且如人有喜心,若以此應物,便是不得其正。
人傑
21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看心有所喜怒說,曰:「喜怒哀樂固欲中節,然事過後便須平了。
謂如事之可喜者,固須與之喜,然別遇一事,又將此意待之,便不得其正。
蓋心無物,然後能應物。
如一量稱稱物,固自得其平。
若先自添著些物在上,而以之稱物,則輕重悉差矣。
心不可有一物,亦猶是也。
」㽦
22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四者心之所有,但不可使之有所私爾。
才有所私,便不能化,梗在胸中。
且如忿懥、恐懼,有當然者。
若定要他無,直是至死方得,但不可先有此心耳。
今人多是才忿懥,雖有可喜之事亦所不喜;才喜,雖有當怒之事亦不復怒,便是蹉過事理了,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了。
蓋這物事才私,便不去,只管在胸中推盪,終不消釋。
設使此心如太虛然,則應接萬務,各止其所,而我無所與,則便視而見,聽而聞,食而真知其味矣。
看此一段,只是要人不可先有此心耳。
譬如衡之為器,本所以平物也,今若先有一物在上,則又如何稱!」頃之,復曰:「要之,這源頭卻在那致知上。
知至而意誠,則『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好者端的是好,惡者端的是惡。
某常云,此處是學者一箇關。
過得此關,方始是實。
」又曰:「某常謂此一節甚異。
若知不至,則方說惡不可作,又有一箇心以為為之亦無害;以為善不可不為,又有一箇心以為不為亦無緊要。
譬如草木,從下面生出一箇芽子,這便是不能純一,這便是知不至之所為。
」或問公私之別。
曰:「今小譬之:譬如一事,若係公眾,便心下不大段管;若係私己,便只管橫在胸中,念念不忘。
只此便是公私之辨。
」道夫
23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忿懥、好樂、恐懼、憂患,這四者皆人之所有,不能無。
然有不得其正者,只是應物之時不可夾帶私心。
如有一項事可喜,自家正喜,驀見一可怒底事來,是當怒底事,卻以這喜心處之,和那怒底事也喜了,便是不得其正。
可怒事亦然。
惟誠其意,真箇如鑑之空,如衡之平,妍媸高下,隨物定形,而我無與焉,這便是正心。
」因說:「前在漳州,見屬官議一事,數日不決,卻是有所挾。
後忽然看破了,道:『這箇事不可如此。
』一向判一二百字,盡皆得這意思。
此是因事上見這心親切。
」賀孫錄別出。
24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先之問:「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曰:「心在這一事,不可又夾帶那一事。
若自家喜這一項事了,更有一事來,便須放了前一項,只平心就後一項理會,不可又夾帶前喜之之心在這裏。
有件喜事,不可因怒心來,忘了所當喜處;有件怒事,不可因喜事來,便忘了怒。
且如人合當行大門出,卻又有些回避底心夾帶在裏面,卻要行便門出。
雖然行向大門出,念念只有箇行便門底心在這裏,少刻或自拗向便門去。
學者到這裏,須是便打殺那要向便門底心,心如何不會端正!這般所在,多是因事見得分明。
前在漳州,有一公事,合恁地直截斷。
緣中間情有牽制,被他撓數日。
忽然思量透,便斷了,集同官看,覺當時此心甚正。
要知此正是正心處。
」賀孫
25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敬之問:「『正心』章云:『人之心要當不容一物。
』」曰:「這說便是難。
才說不容一物,卻又似一向全無相似。
只是這許多好樂、恐懼、忿懥、憂患,只要從無處發出,不可先有在心下。
看來非獨是這幾項如此,凡是先安排要恁地,便不得。
如人立心要恁地嚴毅把捉,少間只管見這意思,到不消恁地處也恁地,便拘逼了。
有人立心要恁地慈祥寬厚,少間只管見這意思,到不消恁地處也恁地,便流入於姑息苟且。
如有心於好名,遇著近名底事,便愈好之;如有心於為利,遇著近利底事,便貪欲。
」賀孫
26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人心如一箇鏡,先未有一箇影象,有事物來,方始照見妍醜。
若先有一箇影象在裏,如何照得!人心本是湛然虛明,事物之來,隨感而應,自然見得高下輕重。
事過便當依前恁地虛,方得。
若事未來,先有一箇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心在這裏,及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事到來,又以這心相與滾合,便失其正。
事了,又只苦留在這裏,如何得正?賀孫
27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葉兄又問「忿懥」章。
曰:「這心之正,卻如稱一般。
未有物時,稱無不平。
才把一物在上面,便不平了。
如鏡中先有一人在裏面了,別一箇來,便照不得。
這心未有物之時,先有箇主張說道:『我要如何處事。
』才遇著事,便以是心處之,便是不正。
且如今人說:『我做官,要抑強扶弱。
』及遇著當強底事,也去抑他,這便也是不正。
」卓
28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喜怒憂懼,都是人合有底。
只是喜所當喜,怒所當怒,便得其正。
若欲無這喜怒憂懼,而後可以為道,則無是理。
小人便只是隨這喜怒憂懼去,所以不好了。
義剛
29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忿懥」章。
曰:「只是上下有不恰好處,便是偏。
」可學
30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忿懥。
曰:「是怒之甚者。
」又問:「忿懥比恐懼、憂患、好樂三者,覺得忿懥又類過於怒者。
」曰:「其實也一般。
古人既如此說,也不須如此去尋討。
」履孫
31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喜怒憂懼,人心所不能無。
如忿懥乃戾氣,豈可有也?」曰:「忿又重於怒心。
然此處須看文勢大意。
但此心先有忿懥時,這下面便不得其正。
如鏡有人形在裏面,第二人來便照不得。
如稱子釘盤星上加一錢,則稱一錢物便成兩錢重了。
心若先有怒時,更有當怒底事來,便成兩分怒了;有當喜底事來,又減卻半分喜了。
先有好樂,也如此;先有憂患,也如此。
若把忿懥做可疑,則下面憂患、好樂等皆可疑。
」問:「八章謂:『五者有當然之則。
』如敖惰之心,則豈可有也?」曰:「此處亦當看文勢大意。
敖惰,只是一般人所為得人厭棄,不起人敬畏之心。
若把敖惰做不當有,則親愛、敬畏等也不當有。
」淳。
寓錄略
32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劉圻父說「正心」章,謂:「不能存之,則四者之來,反動其心。
」曰:「是當初說時添了此一節。
若據經文,但是說四者之來,便撞翻了這坐子耳。
」又曰:「只爭箇動不動。
」又曰:「若當初有此一節時,傳文須便說在那裏了。
他今只恁地說,便是無此意。
卻是某於解處,說絮著這些子。
」義剛
33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今不是就靜中動將去,卻是就第二重動上動將去,如忿懥、好樂之類。
德明
34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敬之問「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章,云:「心不可有一毫偏倚。
才有一毫偏倚,便是私意,便浸淫不已,私意反大似身己,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曰:「這下是說心不正不可以修身,與下章『身不修不可以齊家』意同,故云:『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視聽是就身上說。
心不可有一物,外面酬酢萬變,都只是隨其分限應去,都不關自家心事。
才係於物,心便為其所動。
其所以係於物者有三:或是事未來,而自家先有這箇期待底心;或事已應去了,又卻長留在胸中不能忘;或正應事之時,意有偏重,便只見那邊重,這都是為物所係縛。
既為物所係縛,便是有這箇物事,到別事來到面前,應之便差了,這如何會得其正!聖人之心,瑩然虛明,無纖毫形跡。
一看事物之來,若小若大,四方八面,莫不隨物隨應,此心元不曾有這箇物事。
且如敬以事君之時,此心極其敬。
當時更有親在面前,也須敬其親。
終不成說敬君但只敬君,親便不須管得!事事都如此。
聖人心體廣大虛明,物物無遺。
」賀孫
35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正叔見先生,言明心、定心等說,因言:「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曰:「這箇,三歲孩兒也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伯羽
36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黃丈云:「舊嘗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是說知覺之心,卻不及義理之心。
』先生曰:『才知覺,義理便在此;才昏,便不見了。
』」方子。
學蒙錄別出。
37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直卿云:「舊嘗問:『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處,此是收拾知覺底心,收拾義理底心?』先生曰:『知覺在,義理便在,只是有深淺。
』」學蒙
38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夜來說:「心有喜怒不得其正。
」如某夜間看文字,要思量改甚處,到上床時擦腳心,都忘了數。
天明擦時,便記得。
蓋是早間未有一事上心,所以記得。
孟子說:「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者幾希。
」幾希,不遠也。
言人都具得此,但平日不曾養得,猶於夜間歇得許多時不接於事,天明方惺,便恁地虛明光靜。
然亦只是些子發出來,少間又被物欲梏亡了。
孟子說得話極齊整當對。
如這處,他一向說後去,被後人來就幾希字下注開了,便覺意不連。
賀孫
39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問:「『誠意、正心』二段,只是存養否?」曰:「然。
」宇
40打開字典傳七章釋...:
說「心不得其正」章,曰:「心,全德也。
欠了些箇,德便不全,故不得其正。
」又曰:「心包體用而言。
」又問:「意與情如何?」曰:「欲為這事,是意;能為這事,是情。
」子蒙
URN:ctp:n58808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2。
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
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
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延伸文章資訊
-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 百度百科
- 2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05 蔡禮旭老師 - 華藏淨宗弘化網
就像上次有跟大家交流到,我們看《大學》開篇就說到,「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3必利勁不能喝酒,俄羅斯TITAN GEL泰坦一代增大凝膠男士陰莖 ...
《禮記·大學》裡常言“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想要看清別人,我們不妨先做好 ... 7.志深而筆長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 立意深遠,寫出的文辭便富有 ...
- 4怎么样去看待四书五经里的《大学》? - 匿名用户的回答- 知乎
岂不知下文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的个人学养成就以后,跟着而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正是真实做到亲民的学问吗?如果要人们天天换作新民,那就要随时变更 ...
- 5從修身成德到家國事功——論大學之道From Self-Cultivation to ...
大學之道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相貫通而齊家、治. 國、平天下相分途或相遞進的進路,指明了所有人都須以修身成德為本,. 從而基於各自的主客觀條件而明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