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九窍塞 - 故宫博物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玉九窍塞,汉,玉眼盖:长4.8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玉塞:高1.8—5.5厘米,大端最宽0.9—1.4厘米,小端最宽0.7—1.4厘米;白玉蝉唅:长7.1厘米,宽2.8厘米,厚0.3 ... 确定 首页导览展览教育探索学术文创关于 留言板 登录 注册 中 EN 青少版 开放时间票务服务交通路线游览须知全景故宫 近期展览专馆原状陈列赴外展览 教育新闻故宫讲坛书画考级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国际博协培训中心故宫志愿者 建筑藏品古籍宫廷历史文物医院文化专题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藏品总目 学术资讯专家名录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其他学术机构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出版文创产品故宫壁纸故宫APP故宫游戏 总说领导资讯院史编年景仁榜机构设置 EN 青少版 导览 开放时间票务服务交通路线游览须知全景故宫 展览 近期展览专馆原状陈列赴外展览 教育 教育新闻故宫讲坛书画考级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国际博协培训中心故宫志愿者 探索 建筑藏品古籍宫廷历史文物医院文化专题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藏品总目 学术 学术资讯专家名录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其他学术机构故宫博物院院刊 文创 故宫出版文创产品故宫壁纸故宫APP故宫游戏 关于 总说领导资讯院史编年景仁榜机构设置 收藏 首页 »探索»藏品»玉石器 玉眼盖 玉鼻塞 玉耳塞 白玉蝉唅 玉肛塞 玉阴塞 玉九窍塞 【玉九窍塞】   玉九窍塞,汉,玉眼盖:长4.8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玉塞:高1.8—5.5厘米,大端最宽0.9—1.4厘米,小端最宽0.7—1.4厘米;白玉蝉唅:长7.1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

  玉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絮斑、黑斑、绺及沁色。

玉塞均作不规则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黄褐沁斑,有的已成鸡骨白。

眼盖一对,枣核形,表面弧凸,两端各钻一孔,背平。

玉蝉,玉质莹白,抛光细腻,线条简洁、流畅。

  在中国,以玉入殓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围绕、覆盖周身,或于双眼盖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当时口含、手握、眼盖之玉,其形状并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西周中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

所谓玉冥巾或曰玉覆面,即于织物上缝缀玉片覆盖于死者面部。

冥巾上所缀玉片,或据五官之形裁制,或作随意的几何形。

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

类似本品的眼盖,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缝缀于冥巾之上。

殓玉制度到汉代臻于完备。

西汉早期,出现了覆盖死者周身的玉衣,枣核形玉眼盖有时即缝缀于玉衣相对于死者眼睛的部位。

此外,汉代还在前代殓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形制相对固定的玉九窍塞和玉握,即死者口中含玉蝉,鼻孔、耳朵、肛门、阴道均塞纳八棱柱形玉塞,双手握玉猪各一。

玉衣、玉九窍塞、玉猪,以及嵌玉的枕、棺椁,构成一套完整的汉代玉殓具。

  玉塞的出现早自春秋时期,战国有所发展,东周墓中有圆柱形塞,填塞死者孔窍,但这些大多是耳、鼻塞。

完整成套的玉塞出现于西汉,塞于人体之眼、耳、鼻、口、肛、阴九窍,称为九窍塞。

用塞随葬的现象在汉代极为流行,但一般只是用鼻塞、耳塞、口唅和肛塞,女性墓会有两个长塞,一阴塞、一肛塞。

有些王侯墓因用玉覆面或玉衣,已有眼部遮盖物,就不再另用眼盖。

目前发现完整的九窍塞较少。

九窍塞只是代表一种用玉的最高等级,亦或成为人们习称的一种叫法。


  窍塞的使用旨在使人不泄出精气,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另外以蝉为琀,比普通的口唅更多了一层意义:借蝉的蜕壳再生,超尘脱俗的清洁高尚及生命的再生与延续,喻生时以蝉蜕自名清高,死后借之羽化成仙。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玉器长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

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玻璃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即在器物制成后,将其表面磨平、磨光,显现出玻璃质的内蕴光泽。

抛光的精与粗直接影响器物的艺术水平,因此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玉石器。

方形,中有圆孔,有的作长筒形。

为用于祭祀、丧葬、朝聘等活动的礼器,《周礼》中记其为六种“瑞玉”之一。

《说文》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

”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商、周墓中也有出土,汉代不再制作。

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尸体周围放有大小玉琮33件之多,大量的玉琮作为随葬品出土,除了作为礼地的祭器之外,是否还有辟邪、敛尸或象征死者的等级与财富等用途,其内涵尚需进一步研究。

             古玉器名。

扁圆形,正中有孔。

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

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

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

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

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古人入葬时手中往往握有玉器,称为玉握,象征握有财富。

除使用玉猪外,有些墓葬中使用的玉握为璜或其它玉器。

TAG标签耗时:0.034543037414551秒 关键词: 九窍塞 玉塞的出现早自春秋时期,战国有所发展,东周墓中有圆柱形塞,填塞死者孔窍,但这些大多是耳、鼻塞。

完整成套的玉塞出现于西汉,塞于人体之眼、耳、鼻、口、肛、阴九窍,称为九窍塞。

用塞随葬的现象在汉代极为流行,但一般只是用鼻塞、耳塞、口唅和肛塞,女性墓会有两个长塞,一阴塞、一肛塞。

有些王侯墓因用玉覆面或玉衣,已有眼部遮盖物,就不再另用眼盖。

目前发现完整的九窍塞较少。

九窍塞只是代表一种用玉的最高等级,亦或成为人们习称的一种叫法。

窍塞的使用旨在使人不泄出精气,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另外以蝉为琀,比普通的口唅更多了一层意义:借蝉的蜕壳再生,超尘脱俗的清洁高尚及生命的再生与延续,喻生时以蝉蜕自名清高,死后借之羽化成仙。

九窍塞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沁斑 鸡骨白 玉器长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

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鸡骨白 抛光 玻璃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即在器物制成后,将其表面磨平、磨光,显现出玻璃质的内蕴光泽。

抛光的精与粗直接影响器物的艺术水平,因此至关重要。

抛光 玉琮 中国古代玉石器。

方形,中有圆孔,有的作长筒形。

为用于祭祀、丧葬、朝聘等活动的礼器,《周礼》中记其为六种“瑞玉”之一。

《说文》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

”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商、周墓中也有出土,汉代不再制作。

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尸体周围放有大小玉琮33件之多,大量的玉琮作为随葬品出土,除了作为礼地的祭器之外,是否还有辟邪、敛尸或象征死者的等级与财富等用途,其内涵尚需进一步研究。

玉琮 玉璧 古玉器名。

扁圆形,正中有孔。

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

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

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

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

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玉璧 玉握 古人入葬时手中往往握有玉器,称为玉握,象征握有财富。

除使用玉猪外,有些墓葬中使用的玉握为璜或其它玉器。

玉握 分享到: 图书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v故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