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心理健康嗎? - 台大心理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您心理健康嗎?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您會先想到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健康呢?做一個心理測驗,或是去給醫師心理師做心理衡鑑?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身心環境整合研究與健康推廣中心健康 手機版選單 search 搜尋搜尋 進階搜尋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line Email 上方連結 回首頁 臺大心理系 聯絡資訊 最新消息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推動重點 團隊成員 組織架構 幸福與人生 幸福與人生 GlobalSpeakerSeries 心靈充電站 健康 正向 幸福 關於我們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人才培育 學術研究 產學合作 國際鏈結 研究貢獻 環境建置 研究成果 人才培育 學術表現 國際交流合作 社會貢獻 下方連結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line Email backtotop::: 上方連結 回首頁 臺大心理系 聯絡資訊 身心環境整合研究與健康推廣中心 最新消息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推動重點 團隊成員 組織架構 幸福與人生 幸福與人生 GlobalSpeakerSeries 心靈充電站 健康 正向 幸福 關於我們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人才培育 學術研究 產學合作 國際鏈結 研究貢獻 環境建置 研究成果 人才培育 學術表現 國際交流合作 社會貢獻 字級 小 中 大 search 搜尋搜尋 進階搜尋 ::: 首頁 心靈充電站 健康 健康_ 網頁功能 列印內容 Bopomofo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line Email 您心理健康嗎? 作者:孫語謙 您心理健康嗎?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您會先想到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健康呢?做一個心理測驗,或是去給醫師心理師做心理衡鑑?心理健康,聽起來最基本的似乎是不要有精神疾病吧。

倘若我們拿起一本厚重的、台灣精神醫學經常用來參考的精神疾病統計與診斷手冊第五版(DSM-V),瀏覽其中列舉的疾病,並對照自己的狀況與各個疾病的診斷標準,似乎很容易就找到一個符合自身狀況的疾病。

現代人這麼容易就「得到」精神疾病了嗎?也並不是如此,在學習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或變態心理學相關學科時,老師都會謹慎地提醒,這些標準應該由專業人員來判斷,才能有效分辨一個人是否生病。

  而倘若我們直接去翻WHO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就會再更近一步看到,WHO強調健康並不是只是沒有疾病而已,而是一個人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並能適應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具有生產力,且對自己身處的社會有所貢獻。

從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醫療已不只是決定人的生死、生病或否,而是建構一個「健康」的標準使人去追求。

醫療衛生不再只是使人起死回生的技術,而是富含政治性地去規範您如何生活才能接近健康的狀態,並使這樣的生活成為我們必須追求的生活樣式,以維持經濟發展所需的生產力。

  然而,健康仍然是必須回到我們的生活需求、我們對人際互動的需求。

各種不同文化,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何可能僅僅只有一種理想、「健康」的生活模式?如《照護的邏輯》書中所提出的,我們似乎越來越依賴不同的醫療產品來測量關於自己身體的各種數據:血壓、血糖等等,同時又透過醫療器材的廣告所呈現出:只要我們良好控制這些健康指標,就可以達成多麼美好的生活。

與此同時,我們在做醫療決定時,常常把它當作是一個在理性評估風險後有正確答案的決定,且應該是由個人自由選擇並承擔後果,然而卻因此容易忘記或忽略從自身的處境來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並且去考慮得到不同結果後我們要如何面對。

然而好的照護卻更應該是從每個決定之後,如何「作伙修補」,一起面對並調整心裡與身體健康在人際關係、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在本土心理學,我們知道我們不再能全盤接受西方或歐美文化中發展出的理論並套用在自己身上,但本土化不只如此。

李維倫、林耀盛(2019)提出本土化的垂直模式,便是指出本土化更是要從「學術知識」回到「當下生活」。

各項心理健康的指標、診斷標準是綜合不同的理論、或將人們的健康狀態化為平均的標準,以作為我們對健康的參考。

但同時我們要檢視自己是否健康,同樣重要的或許是認真去聽自己處境下的需求是什麼,而不致陷入應社會期待而生的規訓,卻忽略健康對自己的實質意義。

  參考文獻 AnnemarieMol(2018)。

《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

左岸文化。

李維倫、林耀盛(2019):〈從文化心理學到人文臨床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本土化論述與踐行〉。

《本土心理學研究》,51,89-167 相關圖片 上版日期:2022-06-17 回上一頁 回最上面 上一則:疫情下,心理學可以做些什麼 下一則:想要活得快樂?你應該小心耗竭漏斗(ExhaustionFunnel) 選單::: 最新消息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推動重點 團隊成員 組織架構 幸福與人生 幸福與人生 GlobalSpeakerSeries 心靈充電站 健康 正向 幸福 關於我們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人才培育 學術研究 產學合作 國際鏈結 研究貢獻 環境建置 研究成果 人才培育 學術表現 國際交流合作 社會貢獻 下方連結 更新日期2022-09-15Copyright©身心健康及環境整合促進中心 2022 AllRight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