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有效的積累功德資糧 - 佛弟子文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菩薩修積兩種資糧的方式,即是六度(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有情從生死輪迴的此岸,跨越煩惱大海,到達涅槃彼岸稱之為「 ... 佛弟子文庫>其他法師>正文如何快速有效的積累功德資糧2015/11/27 凡夫眾生從初發菩提心,到究竟成佛,概括地來說,要經歷五大階段,也就是唯識五位的劃分: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唯識五位涵蓋了佛菩提道的五十二個階位。

目前絕大多數的佛子學佛處在第一個階段——資糧位,那麼在資糧位如何快速有效地修積資糧,從而可以跨越加行位,開悟見道,證得真如心以後,邁入修道位,修道成佛。

資是資財,糧是糧食,人欲遠行,必有資糧才能達到目的地。

佛教所說的資糧,如聖玄奘菩薩於《唯識述記》卷九所說:菩薩,因之初位資益己身之糧,方至彼果,故名資糧。

因此,佛教所說的資糧,是指菩薩在因地,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所必須修積的種種善根功德,以此為基礎,才能最終圓證佛果。

大乘菩薩所應修集的資糧略說有二種,如《大寶積經》卷五十二,世尊對弟子舍利子說:「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善能通達二種資糧,何者是耶?謂福及智。

舍利子,云何名為福德資糧?所謂佈施體性福所作事、尸羅體性福所作事、諸修體性福所作事及大慈定大悲方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智德資糧善巧?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由住如是如是因緣法故,攝取於智,是故名曰智德智糧。

」 簡而言之,菩薩所修積的資糧略分為兩種:一者福德資糧,二者智慧資糧。

所謂的福德資糧,即是修福;智慧資糧,就是修慧。

小乘人修習解脫道,只要現觀蘊處界苦空無我、緣起性空,不需要或者僅需積累極少的福德資糧即能證得解脫果。

大乘佛法不同於小乘法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證,必須要以廣大的福德資糧為基礎,才能成就。

大智度論》卷八記載: 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

哥哥一心持戒誦經坐禪修慧,不樂修福,弟弟廣專修福德,不修智慧。

至釋迦文佛出世時,哥哥生在一長者家,弟弟則投生為大象。

大象的力氣極大,能在戰場作戰,深得國王的喜愛,得到很好的飼養。

後來哥哥出家學道,得六神通成俱解脫的大阿羅漢,但是,因為前世不樂修福,故終日託缽在城中化緣,求食不得。

而弟弟不樂修慧,投胎為大象後,雖食物豐富,卻很愚癡。

後來某天,阿羅漢在城中乞討了一天,也沒有得到飲食,飢渴之時,路過象廄,看到大象吃的比人還好,便以神通觀察因緣,發現大象的前世就是自己弟弟,於是便感慨到:我們兄弟兩個當初都有過失啊! 故詩說: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佛菩薩的經論常說:菩薩者,福慧深利,道觀雙流;佛是兩足尊——福德莊嚴具足、智慧莊嚴具足。

因此,大乘佛法既要修福德資糧,也要修智慧資糧,所謂的福慧雙修,福慧具足,才能成佛。

佛子修積福慧兩種資糧,是通過六度(六波羅蜜)的方式,如《優婆塞戒經》卷第二之「二莊嚴品第十二」中,世尊對善生菩薩說: 「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善男子!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

」 又如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卷十五所說: 「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行施戒忍(等)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

」 因此,菩薩修積兩種資糧的方式,即是六度(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有情從生死輪迴的此岸,跨越煩惱大海,到達涅槃彼岸稱之為「度」,菩薩通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種方式的修習能夠成佛,故名六度,也稱六波羅蜜。

六度是菩薩道的根本,佛教廣說有八萬四千法門,概括起來則不出六度範圍,六度涵蓋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故名六度萬行。

菩薩沒有開悟見道以前,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開悟見道以後,則轉入內門繼續廣修六度萬行。

一切菩薩無有離開六度而修佛菩提者,菩薩成佛的每一個階段的修習,也始終都是圍繞六度進行的,無一例外。

資糧位的佛子,就福慧二種資糧來說,要以修積福德資糧為主。

因為智慧資糧需要以福德資糧為基礎,才能進修。

譬如一個人的視力(慧解力)很好,但是如果不登到高處(不借助福德資糧),是無法望遠的(獲得甚深智慧的)。

這也就是說,佛子即便是慧解力很強,如果不以福德資糧為基礎,是無法增益智慧的。

若以福德資糧為台階,則如登高望遠,一步必有一步的勝景。

所謂「福德能顯法身」,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修積福德資糧的方式,由《優婆塞戒經》和《大智度論》等經論可知:福德資糧的修積主要是通過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等方式進行的。

如何「佈施、持戒、忍辱」,依次略說如下: 第一節如何修佈施 佈施,梵語音譯為檀那、檀,即是將自己所具之財物、體力、智慧(知識)乃至妻、子、王位施與他人的意思。

佈施之人稱為檀越、施主,所施的是物,物可以是財物、身體、體力、生命、智慧(知識)等能夠利益他人的有形物無形物,接受佈施的對像稱為福田。

佈施除了是六度之一外,還屬於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四攝法(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之一。

佈施是菩薩修集福德資糧的最首要的方式。

按佈施的內容劃分,佈施略分為三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者無畏施。

財施是指不僅不侵佔他人財物,反而將自己所有的食物、衣物、醫藥、金錢、房產,乃至將自己的體力、身體器官、生命捐施捨給他人,其中佈施的錢物等稱為外財,身體器官、生命稱為內財; 法施是指或對人稱讚諸佛,或應機為人開示三乘佛法的內涵,為人種下覺悟三種菩提的種子; 無畏施指不僅不侵害他人,反而要以言語、行為等消除他人的恐怖畏懼。

佈施的目的: 一者,佈施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佈施體現了菩薩道的大慈大悲精神; 二者,菩薩藉佈施能夠和眾生結下善緣,以善巧方便將有情置於佛法之中,種下來世學佛的因緣, 三者,可以積累福德資糧, 四者藉破除個人的吝嗇與貪心,解脫行者對於「我」「我所」的執著,稱為檀(佈施)波羅蜜。

佈施的功德很大,對於修學菩提道的菩薩來說也最首要,所謂「卑吝者難成大器」,故佈施位於六度之首。

一、如何修佈施 菩薩如何佈施?有人以為只要不吝嗇自己的財物,將錢財多佈施給他人就可以了。

佛教如法的佈施不只這麼簡單,菩薩在決定佈施以前,有一些事項是必需要注意的;否則,佈施與受施者不僅不能得到佈施的利益,反受其害,如《優婆塞戒經》卷二,「自他莊嚴品第十一」中,佛對善生菩薩說: 「善男子!……(菩薩修習佈施等)有三因緣(三個要求):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

云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回與多人,非施多人回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淨。

云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力財、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

云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福田淨。

」 這段經文得意思是說,佈施對佈施者(施主)、接受佈施的對像(福田)、所施的物,這三方面都有種種的要求:一者,施主在佈施時心要清淨(心淨);二者,施主所佈施的物也要是清淨的(物淨);三者,接受佈施者,也應該是清淨的福田,而不是染污、不淨的毒田(福田淨)。

略解釋如下: (一)心淨。

心淨,是指菩薩在佈施的時候心要清淨,《優婆塞戒經》說: 「云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力財、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

」 這就是說,菩薩佈施的目的不是為了增益「生死善果」,不是為了獲得來世的人天福報,不是為了來世身體健康生活富足,不是為了來世得到美滿的家庭眷屬,不是為了獲得世間樂善好施的名聲,也不是為了要超勝他人;而是因為菩薩憐憫眾生,要和眾生廣結善緣,而是為了要利樂、調伏眾生,藉著佈施的因緣而將眾生引入佛法之中,而是要將佈施所得的福德迴向給今生來世親證三乘菩提,亦如是教導眾生親證菩提,以這樣的心態佈施才能稱得上清靜佈施。

比如,雖然佈施給窮人財物,但是卻不能以善巧方便,為接受佈施的人種一點善根,或者不能將其引入佛法中來,就不是清靜佈施。

再如,若佈施是為了得到今生來世的回報,則佈施等同於世間市井之人投資作生意,是將佈施庸俗化了。

當然,心不清靜的佈施,今生來世也能得到利益,但是只能得到世間法中的福報,不能得到佛教修行上的功德。

(二)物淨 物淨,是指菩薩所用來佈施的物應是清靜的,《優婆塞戒經》說: 「云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回與多人,非施多人回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淨。

」 這就是說,菩薩用來佈施的物,不能是以下幾種物: 一者,所佈施的物不是用偷盜、搶劫、逼迫、欺騙等違犯法律違背道德的方式獲取來的,須是以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獲取的財物,如現在的一些貪官污吏,喜歡用貪污受賄的錢物佈施,以求佛菩薩保佑,如果佛菩薩真的有靈,則會早日讓其東窗事發,以便減輕罪業。

二者,所施之物不是聖所遮物,以佈施食物為例,不能用牛排、豬排等肉類,或者是含有蔥蒜等五辛的食物,來供養三寶。

也不能拿煙酒等對人身心有害的物來做佈施。

三者,不能用多人共有的物拿來佈施,必須是自己所有的物,如家庭財物屬於家庭成員共有的,不是個人所有,在沒有徵得其他成員同意的情況下,就把眾共物取來佈施,就犯了私自盜用公物的過失了,這樣的佈施就是物不淨。

四者,所佈施財物必須非三寶之物私自拿三寶所有的物作佈施,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借花獻佛」。

出家的僧人,或者住在寺院的男女居士,若是想要佈施眾生時,不可以取用三寶的財物去佈施。

如有乞丐前來乞食,法師居士不能在沒有徵得常住法師同意的情況下,就將寺院的食物佈施給乞丐,這成了侵呑三寶物而佈施了,來世果報很嚴重的。

此時最好將自己的食物佈施給乞丐,如果要將寺院廚房裡的食物佈施給乞丐,要徵得常住主事者同意以後才可以,或者先將食物佈施給乞丐,然後自己事後再掏錢補贖也可以。

五者,不能「施一人回與多人,非施多人回與一人」。

菩薩出口成願,不能將原來承諾佈施給某甲的物,改變主意再佈施給某乙,也不能將許諾佈施給多人的物擅自改為佈施一人,同樣也不能將許諾佈施一人的物擅自改為佈施多人。

六者,所供養的財物不可以是通過騷擾、勒索、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財物,必須是合理合法得到的物才是清靜的,才可以用來佈施。

用清靜的物佈施,才能得到佈施的利益,否則連佈施的物尚且不是清靜,如何能以清靜心來作佈施,又如何能得到佈施的利益? (三)福田淨 福田淨,是指菩薩所要佈施的對像(福田),也是清靜的。

《優婆塞戒經》說: 「云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福田淨。

」 所謂的八邪,就是違反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一者正見,二者正思惟,三者正語,四者正業,五者正命,六者正精進,七者正念,八者正定。

因此,八邪就是指:一者邪見,二者邪思維,三者邪語,四者邪業,五者邪命,六者邪方便,七者邪念、八者邪定。

略解釋如下: 一者邪見,俠義的說是指撥無因果,廣義的說對佛法存有的各種不正確的見解,都可以稱之為邪見。

在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就是正見,因為只有掌握正確的知見,用正知正見指導實修,才能有效果,如果以邪知邪見來指導實修,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如果堅持以為自己的邪見是正確的(見取見),往往就會誹謗和邪見截然相反的佛法正見,那就犯下了誹謗佛法的大錯了! 二者邪思維,就是不按照佛教所說的正理如實地思維,而是在邪見的基礎上,所作的錯誤的思維。

三者邪語,也就是說違背世尊的教導,說一些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

四者邪業,就是指專幹一些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

五者邪命,就是指從事一些不正當的職業活命,如《優婆塞戒經》所說的從事「販賣畜生、刀劍、毒藥、煙酒、羅網,賣淫,屠戶」等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都是世尊所說的邪命自活一類。

六者邪精進,就是在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的指導下,而努力地盲修瞎練。

如印度教的苦行者,他們的確很精進地修行,只不過是在邪見的指導下,修行沒有什麼效果罷了! 七者邪念,即是對自己的邪見、邪精進等念念不忘,如法輪功分子一直憶持lhzh的教誨,念念不忘。

八者邪定,就是在邪見的作用下,離開佛教的智慧,單純地修習禪定,或者將禪定當作是佛教的終極目標而修習者,如以定為禪。

存有八邪的人,就不是清靜的福田! 佛子作佈施種福田,以求累積福德資糧,有一種情況一定要避免,那就是一定不能種毒田! 世尊親口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還有一些天魔投生到人間,長大出家為僧,利用僧寶的身份來破壞佛教,此即是佛說之「獅子身中蟲,還食獅子肉」!這一些邪師、尤其是「獅子身中蟲」,往往表現出博學,人品好,能說會寫,著作等身等,甚至是採用暗示、明說、指使弟子說自己是「佛菩薩」轉世再來,讓人以為他們是佛教的「高僧」「大德」……總之,他們自有手段,能讓人以為他們真的很有佛法證量,然後說一些相似佛法來誤導初學佛子,或者乾脆將外道法一一地套上佛教名詞來假冒佛法,全面取代佛法! 此一類邪師,獅子身中蟲,即是最毒最毒的田,佈施給他們,即是幫助他們破壞佛法。

佈施給存有八邪的人,雖然所種的是染污的福田,來世尚有不清靜的福報。

如果明知是毒田仍然佈施的,則不僅沒有回報,而且獲得的是地獄重罪。

且和邪師結下因緣,則未來世惡報完畢以後,若因緣會聚,又會身不由己地走到一起,同流合污,又會犯下破壞佛法的惡業! 二,佈施須要注意的其他事項 菩薩在佈施的時候,除了注意心淨、物淨、福田淨以外,還須注意: (一)三輪體空。

佈施行的形成,是由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和合而成的,施者、受者、施物稱為三輪。

菩薩在佈施的時候,觀察「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故是無常變異的法,都沒有常不壞的體性,「施者、受者、施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異,一秒鍾以前的和一秒鍾以後的「施者、受者、施物」,都已經不是同一個,不存在恆常不變的「施者、受者、施物」,故「施者、受者、施物」是空,如是觀察,即是「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即是《金剛經》所說之「不住相佈施」。

波羅蜜,意思是到解脫生死的彼岸,單純的佈施只能得到福報,不能讓人到涅槃彼岸,故佈施如不觀察三輪體空,沒有波羅蜜的效果,如果佈施時能觀察三輪體空,無人我施者受者,則具解脫的功德,故名佈施波羅蜜。

因此菩薩在佈施的時候,觀察三輪體空,即是佈施波羅蜜,即是清靜佈施,即能遠離遠離人我相,遠離對於吝嗇以及對佈施的果報的執著,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所說的 「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 菩薩對佈施心無所著——不存任何執著,是上品佈施,如《大智度論》卷四所說:「如以財寶佈施,是名下佈施;以身(體)佈施是名中佈施;種種施中心不著,是為上佈施。

」 佈施的本質是三輪體空,但是三輪體空和佈施者來世能得到大利益是不相矛盾的,今世的「我」——「五蘊」所作的佈施,由來世的「我」——五蘊承受佈施的果報,五蘊非我,不是真有「我」在佈施受報的意思。

佈施之無作者、受者,卻又因果不失、不錯亂,實是因為有阿賴耶識集藏一切善惡業的業種不會壞失的緣故,故《優婆塞戒經》說「種種資生佈施於他,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

(二)《優婆塞戒經》卷五之「雜品之餘」所說之「三事、四惡、五法、八事」。

佈施時須注意的「三事」是:一者佈施前許諾的財物多,可到了佈施的時候卻給少;二者佈施者選擇一切品質不良的財物佈施給人;三者佈施以後,心生悔恨,乃至所要已經佈施出去的財物。

佈施者如果違反樂這三條,佈施很難得到勝妙的果報,或許因此而導致來世果報來臨時候發生糾紛,不可不慎。

佈施時遠離的四惡是: 一者破戒,為了佈施而破戒,或者是通過破戒的形式來達到佈施的目的,如自己沒有財物,便將偷盜來的財物佈施;二者疑網,懷疑佛說的佈施的道理;三者邪見,也就是佈施的人沒有正知正見,比如有的人害怕接受佈施的人拿自己的財物幹壞事,將來自己來承擔他做壞事的果報,因而不敢佈施,如果佈施之人在佈施的時候,明知接受佈施的人要用佈施的財物幹壞事仍然佈施的,那當然要承擔果報,如果施主是清靜的佈施,佈施僅僅是為了消除受施者身心的痛苦,不是幫助他做壞事,那麼施主仍然會達到善果,不會得到惡果;四者慳吝,就是捨不得錢財佈施。

佈施時須注意的五法是: 一者佈施時不刻意地選擇受施德對像有德之人還是無德之人,不論冤家親人,都以平等心來作佈施;二者佈施時不說人事的善惡,以免造成誤會,讓受施者以為佈施者別有所求;三者佈施時不擇尊貴貧賤,一視同仁;四者佈施時不輕慢受施者;五者佈施時言語柔和,不粗聲粗氣羞辱受施者,讓他以為自己所受的是「嗟來之食」。

佈施時須避免的「八事」是: 一者佈施以後,刻意地查點受施者的過失; 二者,佈施時,根據個人的喜好,區別貴賤怨親,不能以平等心佈施; 三者佈施以後,不能做到三輪體空,執著佈施的功德,念念不忘; 四者佈施以後,喜歡對人宣揚自己佈施的功德; 五者為了給受施者一個驚喜,故意說不會佈施,後來有佈施了; 六者佈施以後,依仗自己是佈施者的身份,輕慢侮辱謾罵受施者; 七者明明講好是佈施,佈施以後卻要受施者加倍奉還所施財物; 八者佈施以後,又對佈施的功德心生懷疑的。

如果,違反「八事」之一而作佈施的話,則不能得親近佛菩薩善知識等人,也不能報得上果。

(三)佈施應「手自授與」。

佈施應「手自授與」,這就是說,佈施者所作的佈施,應該親自動手,不假他人,除非實在無法親手完成。

「手自授與」的佈施,還有一層深意,那就是如果自已親自完成,不通過第三者進行,那麼未來世所得福報就不會被別人掌控;若是委託別人幫助佈施,則未來世所得的福報也會同樣須假他人之手,自己才能獲得。

因為在因地佈施的時候是經由他人完成的,所以來世應得之福報,也須同樣假他人之手才能擁有。

因此,佈施應身體力行,親自完成,而且親自完成也是六度之精進行,如果親自佈施,則佈施的時候,既有精進也有波羅蜜。

(四)佈施應隨喜迴向。

隨喜,含有隨順欣悅之意,佛教所說的隨喜有兩層含義:一者,隨他修善,喜他成就;二者,菩薩佈施時,隨眾生的心之所喜,而為佈施,如為貧窮者佈施財物,為病人佈施醫藥等。

迴向,含有回轉趣向之意,佛教所說的迴向含有兩層意思:一者是指佛子願將自己所修之福慧資糧,與一切眾生分享,而期望自他皆能圓成佛道;二者是指佛子願將所修之福慧資糧用於實現某一個具體的目標,如將自己所修福慧資糧迴向捨報後往生極樂世界,或者迴向給參禪明心見性等。

《大智度論》卷六十一之「釋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九」,龍樹菩薩開示: 「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作是念,一切眾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為殊勝。

……(佛菩薩等)於此福德中,生隨喜福德,是故名隨喜。

」 也就是說,菩薩雖然沒有親自去做佈施等功德,見他人修福,而歡喜讚歎,因此產生隨喜福德,為什麼菩薩隨喜能有「不勞而獲」的效果?龍樹菩薩繼續開示說: 「諸菩薩以方便力,他勤勞作功德,能於中起隨喜者,福德勝自作者,復次是隨喜福德,即是實福德。

所以者何?念過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等。

因行清淨戒入禪定,起畢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隨喜,是故不但隨喜而已,亦行是實法。

」 大乘佛法是不可思議的,隨喜也可以產生極大的福德,而且是真實可以受用的福德功德。

迴向,即是利用六度所修積之福慧資糧,將隨喜所生之福德,來實現某一個目標。

《大智度論》之「釋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九」,轉錄經文中,彌勒菩薩摩訶薩對須菩提說: 「有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所得故,若聲聞辟支佛福德,若一切眾生福德,若佈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隨喜,是菩薩摩訶薩隨喜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無上無與等者。

」 故菩薩修佈施、隨喜等福德,應迴向給一切眾生,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即是成佛的意思。

隨喜與迴向可以起到「放大」福德功德的作用,故菩薩見人佈施應隨喜讚歎,自己佈施應迴向。

以隨喜讚歎具有「放大」的作用,故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偽佛法,對於一些貌似善知識的「大師」,不可以隨意隨喜讚歎,否則,因此和邪師邪法結下因緣,今生來世必會結出惡果! 有心眼較小的佛子擔心,佈施以後作隨喜迴向,是將自己所積累的福德分給他人,這樣自己的福德資糧豈不是減少了嗎?《大智度論》卷六十一之「釋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九」,龍樹菩薩如是開示: 「持是隨喜福德,共一切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共一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報可與。

菩薩既得福德果報——衣服飲食等世間樂具(等),以利益眾生。

」 因此,佈施以後隨喜與迴向,並不是將佈施的福德真的分給了別人,而是等將來果報現前的時候,菩薩自願將自己所得的福報和眾生分享,以教化眾生,和眾生一起共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教的因果是自作自受,業果不失,不是異作異受,自作他受。

因此隨喜迴向不僅不會減少自己所修的福德,而且確實可以起到倍增的效果。

(五)放生。

放生是指人們將被捕獲被拘禁之魚、鳥、獸類等動物贖取以後,再放回山林江河中,使其不受人類宰殺烹食的善行。

放生是佛子應為之事,《梵網經》卷下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 放生往往需要付出財物贖取動物,屬於財施;放生時要為動物說三皈依等,屬於法施;被捕獲拘禁的動物面臨絕境,心中恐怖畏懼,故放生也屬於無畏施,且眾生最珍惜的莫過於自己的生命,因此放生的功德很大,常行放生,可得今生來世健康長壽富有受人擁戴的福報。

如今佛教界的放生活動可謂成為蔚然成風,雖然如此,部分佛子在放生的時候,因為不知如何放生,導致了一些負面影響出現,不能不引起重視,那麼如何放生,略說如下: 一者,放生以隨緣為宜,若遇到即將被殺煮食的動物,可買下來放生。

不必和販賣動物的商人預定一定數量的動物來放生。

若和商人預定,則商人為了經濟利益,會去抓取動物,在抓取動物的時候,往往導致一部分動物死亡,如此放生則適得其反。

若一定要從商人那裡購買動物,也不可讓商人知道是放生所用。

二者,放生應知被放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如果不知道動物的習性,將被放生的動物放於不適應的環境中,不久則死;放生以放野生動物為宜,如果放生人工飼養的動物,這些動物因為不會謀生,不久則死。

沒有智慧的放生,或者僅僅是為了滿足放生欲而作形式上的放生,其實往往是變相殺生,已經失去了放生的意義,有何功德可言! 三者,放生最好身體力行,盡量自己去做。

在購買動物以前,要問清楚動物是從哪裡捕獲的,以便可以將其放回到原地。

已經受重傷奄奄一息的動物也不適合放生,除非有時間有能力去把動物治癒,讓它有了謀生能力在放生,否則導致間接殺生,也會有因果的。

四者,自己放生,放生的儀式,不必很複雜,只須於放生動物前,為它們說三皈依等簡單儀式即可。

(六)佈施應量力而行。

一方面,菩薩生生世世於世間行菩薩道,有父母老人需要贍養,有幼小兒女需要撫養,故佈施要量力而行,細水長流;另一方面,菩薩要盡力佈施,若必欲等富貴以後再來佈施,則永無佈施之時,以佈施是富貴正因故。

《大智度論》卷五十六,龍樹菩薩開示說: 「若不佈施我自失四事功德:所謂後身生貧窮,貧窮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若不利他則不能成就眾生,若不能成就眾生,亦不能淨佛世界。

何以故?以眾生淨故,世界清淨。

」故菩薩因盡力佈施。

佛教經典常說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能以一切寶物、頭、目、髓腦、國財、妻子、內外所有,盡以佈施,而心不動轉,這是大菩薩的佈施境界。

不能以此來要求資糧位的菩薩,否則,會導致他們退失菩提心。

如《大智度論》卷十二記載舍利弗退失菩提心的經過: 舍利弗過去世曾於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渡佈施河。

當時有人要舍利弗將眼珠佈施給他,舍利弗就將眼珠摳出來佈施給那個人,那人拿到眼珠,在舍利弗面前嗅了嗅眼珠的味道,嫌眼珠臭,就將眼珠拋在地上,還用腳踩踏。

舍利弗感到人類的根性實在低劣,行菩薩道度人實在太難,不如自己早日解脫生死,於是便退失菩提心,退回到小乘解脫道了。

三,佈施的果報 《大智度論》卷十一,龍樹菩薩開示說: 「如佛說:世有二人為難得,一者出家中非時解脫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淨佈施。

是淨施相乃至無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終無失時。

是佈施果因緣和合時便有,譬如樹得時節會,便有華葉果實,若時節未至有因而無果。

是佈施法,若以求道能與人道。

」 佈施的果報,《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說有四種威力: 「佈施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惠施,能斷慳吝,施所對治,是名第一。

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佈施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他飢渴寒熱,種種疾病所欲匱乏怖畏眾苦,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於當來世,在在生處,恆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第四。

是名佈施威力四相。

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 《月燈三昧經》說佈施十種利益,乃至《優婆塞戒經》《大智度論》廣說佈施之種種功德利益,概括如下: 一者,佈施能得到世間法的利益。

樂於佈施的人,來世恆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

《優婆塞戒經》卷四說: 「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

」可見佈施的的利益是很大的。

二者,佈施還能得到出世間的利益。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龍樹菩薩開示說: 「復次過去諸佛初發心時,皆以少多佈施為因緣,如佛說是佈施是初助道因緣。

」 《大智度論》卷三十二還記載:億耳阿羅漢,過去生曾以一花施於佛塔,其後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使其證得阿羅漢果。

再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記載:世尊路遇童子在沙中遊戲,一童子將沙子放入世尊的缽中,供養世尊,以此功德,來世成為古印度大名鼎鼎的阿育王。

阿育王廣佈世尊舍利,造八萬四千塔,以此因緣,未來世必成佛道。

一者,就佈施的主體來說,隨佈施者自己的佛法證量越高,心越清靜,佈施所得之功德越大。

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二記載: 「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實相——無取無捨無所破壞,行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以大悲心還修福行,福行初門先行佈施。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明利能分別施福。

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

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供養)佛。

佛即回(布)施(給)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於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為第一,不如佛施狗惡田得福極多。

以是故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

」 二者,就佈施的物來說,將法佈施佛與人的功德最大。

如《大智度論》卷十一,有人問財施法施何者為勝,龍樹菩薩開示說: 「如佛所言二施(財施、法施)之中法施為勝,所以者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復次口說清淨深得理中,心亦得之故出三界;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轉多;復次財施之報淨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淨多;復次若作大施必待眾力,法施出心不待他也;復次財施能令四大諸根增長,法施能令無漏根力覺道具足;復次財施之法,有佛無佛世間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當有耳,是故當知法施甚難……復次從法施中能出生財施,及諸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復次法施能分別諸法,有漏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為無為法、善不善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一切諸法實相清淨不可破不可壞,如是等法略說則八萬四千法藏,廣說則無量,如是等種種,皆從法施分別了知,以是故法施為勝。

是二施和合名之為檀,行是二施願求作佛,則能令人得至佛道,何況其餘!」 三種佈施中,作法佈施的佛菩薩不求名聞利養,講經說法令聽法者今生來世解脫成佛,法佈施能從根本上利益他人,故法施的功德最大。

法佈施的功德最大,但是資糧位的菩薩,所知所證的佛法有限,應以財物佈施為主,即便是偶作法施,也只是開示一些讚歎諸佛功德,勸人正信因果等內容,不要涉及第一義甚深佛法,以免不甚說錯法,造下誹謗第一義法,誤導眾生的大罪過。

三者,就佈施(供養)的對像來說,接受佈施(供養)的人佛法證量越高,作佈施的人所得之功德越大。

《大智度論》卷十,龍樹菩薩說: 「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養,是福倍多。

何以故?佛自供養佛故。

佛法中有四種佈施:一施者清淨受者不淨,二施者不淨受者清淨,三施者清淨受者亦淨,四施者不淨受者不淨。

今施東方諸佛,是為二俱清淨,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養十方佛。

」 再如《優婆塞戒經》卷五之「雜品之餘」佛言: 「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

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 故諸佛是第一福田,供養諸佛的功德最大,其次是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佛云: 「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為無上福田。

如是菩薩出勝一切世間之事及諸眾生。

」 再次是緣覺乘人、聲聞乘人。

佈施給世間的凡夫、外道,乃至畜生等也有福德。

身為佛子,對於修習禪定斷欲求生諸天的外道,只要在他們缺衣少食的時候,佈施衣食即可,不必捐助更多的財物,畢竟他們所傳所修的法義不能教人解脫成佛故。

這也就是說,同樣佈施給人一元錢,隨佈施者的心清靜與否,來世所得的回報的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是諸佛如所作的佈施,則雙方獲得得福報皆是無量,如果是世間得凡夫佈施的,來世的福報則是有限量的;同樣佈施給人一元錢,根據佈施的對像的不同,來世的福報也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如供養諸佛如來,所得果報無量,如果佈施給破壞佛法的人,不僅沒有福報,而且會得惡報。

根據所佈施的物的不同,佈施的福報也有所不同,其中法佈施福德最大。

但是,在《優婆塞戒經》卷五後面還補充說: 「善男子!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如是說:得百倍報至無量報。

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

言百倍者,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於彼者,施主後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

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於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 佛子不可不察!上篇:麥當勞全球總裁離職轉賣素食漢堡下篇:聰明人習氣重問題多以及對治方法 網站郵箱 手機客戶端  WBLineWSA二維碼臉書FB原來我這麼富有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這一天,走過來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問:「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福報與相貌都很差,如何克服卑怯的煩惱問:弟子覺得自己福報與相貌都很差,與人交往時常感到卑怯,不能做到隨喜功德且常生妒忌,請問法師如何克服這種煩惱...見美色不動心者必獲福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起意神先知。

若問天神得知人們心念之後,又將怎樣?答曰:天道福善而禍淫。

行善以積陰德為最善...法門無量當廣學佛陀在摩竭國弘法期間,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興建了竹林精舍,佛與弟子們居住於此,並時常為大眾說法。

一日,佛陀告訴...隨緣行善積德的方法第一與人為善:何謂與人為善,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維護真理原則,即是與人為善:第二敬愛存心:何謂敬愛存心,人...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一出家要真參禪,參透未生以前;一日凡軀脫落,靈光普應人天。

二出家要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國;念到不念而念,彌...厚道之人,必有厚福做人要厚道!厚德才能載物,而且,看到厚我們就想到大地之德,傳統文化傚法天地之德,厚德載物就表示大地的渾厚。

厚...危難時才顯現出修行的真假唐朝的船子和尚開悟後,每天都在溪邊搖櫓過渡,然後有一天來了夾山禪師,夾山禪師懂得很多,然後兩人就對起機鋒,對...觀音聖號能解眾生三毒【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文講解除三毒的苦。

上來既救七難,但眾生尚有意業的貪瞋...百蔬之首——白菜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國至少已有6000年的栽培史。

自古以來,白菜就是中國人餐桌上的...出家人可以贍養和照顧父母嗎經常有人會問,出家人可不可以贍養在家的父母?尤其是近些年來,年輕人多是獨生子女,自己出家了,父母沒人贍養照顧...化解冤親債主的方法要知道我們累劫的冤親債主在惡道裡沒有能力解脫,完全靠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修行,來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但...一發心誦經口就臭,是誦還是不誦問:弟子一發心誦《華嚴經》口就臭,不誦的時候,口就不臭。

現在糾結誦還是不誦?請法師開示。

宏海法師答:口臭分...飯後吃梨能排出致癌物質韓國研究人員發現,飯後吃個梨或喝杯熱梨汁,積存在人體內的致癌物質可以大量排出。

調查結果顯示,吸煙或者吃烤肉等...敦倫盡份、苦樂隨緣、感念佛恩佛法使我們的心開放,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賦予我們全新的生活觀念。

一、敦倫盡份一個信願念佛的三寶第子,怎樣在...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及種種作務,而...星雲大師:健康與長壽所謂健康,一般人只想到身體的健康。

雖然沒有頭痛,腸胃也沒毛病,但這還不算健康。

如何求得健康與長壽,各有四個要...佛教與物理物理學是研究宇宙中物質存在的內部結構、基本性質和普遍的運動、轉化規律的科學。

一般人會認為:佛教是人類精神寄託...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問: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個時候還有顛倒妄想嗎?淨界法師答: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為了...心靈哲學小故事禮物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

連續好幾天,好長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

最後,佛陀轉身問那人...常想地獄苦,道念由此生我們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們應如佛所說:「常想地獄苦」,為什麼要想地獄的苦呢?因為地獄裡的果報實在可怕,...江西青原山,有位降虎伏蟒的大修行人導讀:釋體光老和尚,俗姓袁,河南項城人,1924年4月出生。

16歲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雲台寺海山法師座下披剃出家;...此乃往生之要關,誠念佛之妙訣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不易念。

西方極樂,誰不願生?而罕得往生。

蓋念佛之人,未得其訣耳。

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推薦】父親臨終的慘狀讓我深信因果我叫李小英,今年27歲,父親李明裕,祖父李根陽。

家住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老林鎮牛牧村7組。

祖父育有7個子女,3男4女...善男子的三種具足有一段時間,佛住在摩竭陀國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當時,世尊對比丘們開示:世間有三種良馬為尊貴的國王所騎乘,是哪...更多最新文章 返回頂部 文庫首頁【聖嚴法師】減少壓力的辦法【星雲法師】佛陀生氣【大安法師】往生這樁事情,不要等死後再請人來助念【淨界法師】「心有千千結」是啟動不了佛號的【濟群法師】六道輪迴中鬼道的種類佛法治病大悲咒對治慾望懺悔法門金剛經工作事業增加福報忍辱法門婚姻家庭戒殺放生施食法門因果報應超度意義無量壽經藥師法門禪修法門觀音菩薩看破放下佛學問答消除業障夢參法師印光大師大安法師如瑞法師慧律法師弘一大師達照法師妙蓮老和尚聖嚴法師蓮池大師其他法師靜波法師廣欽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淨慧法師智園法師Copyright©2009-2022佛弟子文庫(fodizi.tw)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