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戶籍制度改革 - 通識·現代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調研情況來看,不少省份面臨投入不足的困難。

特別是在特大城市*,農業轉移人口的大量進入,會對城市既有戶籍人口的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形成較為明顯的 ... 議論縱橫 論述中國/短評戶籍制度改革 短評戶籍制度改革 現代中國 改革開放 城鎮化 城鄉差距 戶籍制度改革 A A A 國務院於2014年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有效解決戶口遷移中的重點問題(圖片來源:中新社)   戶籍制度改革有助提升人民生活質素?   提供職業培訓助農民工就業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提出實現一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目標,減少落戶限制和簡化手續。

當中第五點提及「大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

深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等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

支持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或吸納農民工較多企業開展崗前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並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

」 摘錄及改寫自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2020年4月3日   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保障農民工權益 戶籍制度改革舉措的具體落實主要在地方,尤其是城市政府的層面。

戶籍制度改革啟動後,各地先後推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

例如: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

在2016年1月《居住證暫行條例》正式生效之後,「居住證」全面代替了「暫住證」。

與戶口遷移政策調整的情況類似,各地的居住證也存在一定的申領門檻,但從總體上看,申領居住證的門檻低於落戶的要求。

同時,各地都賦予了居住證一定的「含金量」,持證者普遍能夠在教育、醫療、社保、就業方面享受基本的市民權益,從而有助於全面落實市民化待遇。

有調查顯示,武漢市持有居住證的外來人口所能享受的各項利益佔城市本地戶籍居民利益的86.9%,在石家莊市,這一比例已經達到90%以上。

摘錄及改寫自〈農民工市民化困境與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反思江淮論壇〉,《編輯部郵箱》,2020年04期   人才資金流走打擊農民經濟 現時的戶籍制度改革是單向的,只讓農民進城落戶,而沒允許城市居民下鄉落戶,這不但不能弱化現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反而加深城鄉二元結構。

在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只有人才等資源不斷流出、沒有流入,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一步趨於封閉,農村經濟社會只會不斷走向萎縮凋敝。

再者,農地這一農民的「福利」,按現行法律只能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流轉;事實上,只有城市居民可以購買時,其應有的市場價值才能顯現,並使留在農村的農民產生對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的需求。

摘錄及改寫自《民革中央網》,2017年11月30日   人口湧入分薄城市居民福利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認為,一次性將外來人口全部改成城市戶籍人口,不僅對地方財政形成較大壓力,也將會出現人口倒掛*情況。

在他看來,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因為它們集中了全國最好的資源,福利基本上接近發達國家。

要解決戶籍,同時要解決連帶在戶籍上的公共福利,意味着政府的支出一定會向這方面傾斜,會使原來的居民福利受到很大的影響。

*人口倒掛是指外來人口數量超過本地居民數量(戶籍人口)的現象 摘錄及改寫自經濟參考報,2013年9月25日   戶籍制度改革有利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注: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徵包括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人隨產業走 推進新型城鎮化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60%左右、45%左右,差距縮小到15%。

隨着戶籍制度改革,一億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工作的不斷推進,2018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37%。

恆大研究院院長助理熊柴表示,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是人往高處走、人隨產業走,因集聚效應,大城市的經濟效率高、就業機會多、公共資源富集,放寬落戶政策,自然對人口的吸引力更大,這也利於推進新型城鎮化和促進經濟發展。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指長期居住於城鎮的人口比例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指長期居住於城鎮且擁有當地戶籍的人口比例 摘錄及改寫自中國發展網,2019年12月12日   建更大城市群創更高GDP 隨着戶籍制度演進及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中國區域發展中的人口和經濟要素愈來愈多的聚集到城市群。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確立城市群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並規劃了19個城市群。

發展比較成熟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三個城市群集聚了全國38.6%的城市常住人口,創造了約46%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而且,目前人口仍持續流入,GDP所佔比率持續提高。

以中心大城市為核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範圍的都市圈,成為城市群一個重要的形態。

研究顯示,北京、上海、廣佛肇、深莞惠等10個2,0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及重慶、青島等14個1,000萬至2,000萬人的大都市圈,共24個都市圈,以全國6.7%的土地聚集了約33%的人口,創造了54%的GDP。

摘錄及改寫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019年12月30日   行政成本高昂地方財政受壓 根據一項調查測算,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成本約13萬元,照此估算,每年轉移100萬人大約需要1,300億元,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從調研情況來看,不少省份面臨投入不足的困難。

特別是在特大城市*,農業轉移人口的大量進入,會對城市既有戶籍人口的公共服務資源供給形成較為明顯的擠壓效應,從而產生新的供需矛盾。

市區(縣)級地方政府承擔了絕大多數的人口轉移成本,地方財政壓力很大。

*根據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特大城市指城區常住人口在500萬以上1000萬人以下。

摘錄自中國經濟網,2018年10月25日   中小城市吸引力不足 中小城市作為農民工重要流入地,雖然現在放開了落戶政策,但是卻沒有吸引更多的農村轉移人口前來落戶,接下來應該如何增加中小城市的吸引力?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張車偉指出,開放落戶政策,但吸引不到更多農村轉移人口前來落戶是一個大問題,也是今後的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當中的關鍵問題。

從城市角度來講,城市愈大,吸引力愈大。

從經濟角度來講,實際上大城市還確實有它的優勢,它的效率、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確實非常大。

不過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承載力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包括自然資源的承載,甚至公共服務的提供,並不是説沒有錢,而是人口太多了,很多問題並不僅僅是財力的問題。

比如北京,交通的問題就很難解決。

相反,在中小城市確實有非常大的潛力吸引人口,但是人來聚集的願望並不是很強烈。

關鍵一點就是就業機會的問題。

摘錄及改寫自國家政府網訪談,2014年8月12日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11日 延伸閱讀 圖解戶籍制度 人口流動與戶籍制度 概念通通識-人口流動與戶籍制度 落戶留住直播人才 載入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