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台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后,各级政府网站上的“台湾”中文加注陆续去除,但仍保留英语的“Taiwan”字样至今,对外指中华民国代表台湾。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后,多次在官方 ... 中华民国(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题是中华民国部分政府网站曾用的称法。

关于该国情况,请见“中华民国”。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或中华民国台湾。

将台湾的英文名称“TAIWAN”加大的中华民国普通晶片护照封面(2020年9月2日公布,2021年1月11日开放申请) 中华民国(台湾)(英语:RepublicofChina(Taiwan))是2005年后,陈水扁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期间,于总统府、外交部、行政院新闻局等中华民国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使用的中华民国非法定称谓之一。

其中,“中华民国”为法定的正式国名,括弧内的“台湾”作为加注。

其中,英文加注的用法沿用至今。

根据中华民国总统府公共事务室在修改之初所做的特别说明,外国人常将“中华民国”(英语:RepublicofChina)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People'sRepublicofChina)混淆而造成不便困扰,加注“台湾”是为做合理而明确的区别[1]。

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后,各级政府网站上的“台湾”中文加注陆续去除,但仍保留英语的“Taiwan”字样至今[2],对外指中华民国代表台湾。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后,多次在官方场合称中华民国台湾,中英称谓转趋相同。

目录 1背景 2缘由 3加注情形 4后续 5各方反应 6另见 7参考文献 8外部链接 背景[编辑] 主条目:台湾本土化运动 台湾在西太平洋区域 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仅实际控制台澎金马等岛屿。

1971年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令中华民国失去“中国”(China)的代表权。

随着日本、美国、韩国与中华民国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逐渐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称,而“台湾”逐渐成为中华民国的通称。

2002年5月11日台湾正名运动正式启动,目标为去除全部具有“中华民国代表中国”含义之名称。

2003年9月起,中华民国护照封面加注台湾英文“TAIWAN”。

[3] 缘由[编辑] 2005年7月30日,中华民国总统府公共事务室宣布,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于“中华民国”国名之后,以括弧加注“台湾”。

该单位表示加注之原因,乃是因外界人士易把“中华民国”误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故造成各界困扰和不便;并造成许多国际人士或网友误以为该网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官方网站,而把写给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的信寄到这里。

在加注“台湾”的同时,总统府英文网页则也相应地改为“RepublicofChina(Taiwan)”。

[4] 加注情形[编辑] 2005年7月,中华民国总统府首次在国名“中华民国”后加注“台湾”,也是台湾正名运动的步骤之一。

总统府首先使用后,中华民国外交部及当时的新闻局等政府部门跟进,中华民国驻外国大使馆也如此使用。

其他机关如中华民国交通部并未在其网站上加注。

此外,“中华民国(台湾)”亦于部分官方文件中沿用。

[5] 后续[编辑] 2007年7月,总统府及外交部英文网页及相关文件,则又将国名补充词之用(Taiwan)的括号去除,并扩大台湾的英文字体与颜色;惟中文相关网站或文件未予更动。

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上任中华民国总统之后,总统府及外交部网站中的“中华民国”后加注的“台湾”已经被移除,仅保留英文国名后面的Taiwan字样。

[2] 民进党籍政治人物杨长镇曾投书自由时报提议,把中华民国的英文国名“RepublicofChina”改成“RepublicofChunghwa”,把“China”撤下[6];2016年6月,民进党立委王定宇在立院质询外交部长李大维时,提议将中华民国参加国际组织使用的如中华台北(ChineseTaipei)、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TPKM)等英文名称统一为ChungHwaMinKuo(中华民国音译),但结果都不了了之[7]。

2017年,蔡英文执政期间,立法院网站将英文名“TheLegislativeYuanoftheRepublicofChina”[8]改为“LegislativeYuan,RepublicofChina(Taiwan)”[9],且蔡英文多次提到“中华民国台湾”[10][11],并称“中华民国台湾”是现在台湾最大的共识[12]。

各方反应[编辑] 国家 反应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与陈水扁同时期发表的“中华民国四阶段演进论”有关,而中国大陆的媒体也解读此举为陈水扁所谓“中华民国四阶段”中“中华民国是台湾”的宣示。

如东方网报导“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室网站于中华民国后面以括弧加注台湾与陈水扁的‘四段论’言行一致”。

[13]  日本 日本东京都于2008年6月6日通告辖下各区市町村开始接受中华民国籍住民在住民票(类似属于住民的户籍誊本)的国籍栏上只填写“台湾”,为日本首开先例的行政区。

[14]  美国 据中央通讯社2008年9月9日的报导,美国开始接受申请移民的台湾人在原国籍栏上只填写“台湾”。

[15] 另见[编辑] 中华民国在台湾 四阶段论 台湾正名运动 台湾共和国 救亡图存献议(雷震,1971):“中华台湾民主国”(TheDemocraticStateofChina-Taiwan) 杨西昆(1971):“中华台湾共和国”(ChineseRepublicofTaiwan) 参考文献[编辑] ^BBC中文网.論壇:台總統府網頁加注"台灣".BBC中文网.2005年8月29日[2007年3月12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12日)(中文(繁体)).台总统府公共事务室陈文宗上周六(7月30日)表示,外界人士易把中华民国(RepublicofChina),误认为对岸的中国,造成困扰和不便。

公共事务室指出,为了明确区别,决定自周六起于中文繁体、简体的总统府网站中,在“中华民国”之后,以括弧加注“台湾”。

  ^2.02.1李明贤.總統府網站又見「中華民國」.联合报.台北:联合新闻网.2008年5月21日[2008-05-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中文(台湾)).520新政府上路,包括总统府与外交部网站昨天悄悄将国名从“中华民国(台湾)”恢复成为正式国号“中华民国”,但是英文版本仍在ROC后保留TAIWAN字样。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news}}或|website=)(帮助) ^陈幼臻╱台北报导.護照九月起加註Taiwan.苹果日报.2003年6月13日[2017年6月20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31日)(中文(台湾)).外交部长简又新昨天表示,基于便民考量,决定九月一日发行加注“Taiwan”字样的新版护照,现行护照在有效期限内仍可使用。

新版护照在封面的国徽下方加注“Taiwan”字样,其馀设计都不变。

  ^南方快報.[2008-05-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3).  ^標註中華民國(台灣)的網站.[2019-05-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ROC=RepublicofChunghwa.自由评论网.[2019-06-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王定宇提國名用ChungHwaMinKuo?李大維:哈哈哈.民报.2016-06-02[2019-06-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web.archive.org.2016-11-30.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web.archive.org.2017-03-21.  ^韓國瑜批借殼上市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獨立.世界新闻网.2019-11-20.  ^蔡英文國慶致詞:中華民國台灣不分藍綠.自由电子报.2019-10-11[2019-1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韓質疑賴清德「台獨立場」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共識-政治.新头壳Newtalk.2019-11-18[2019-1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亦菲.陈水扁"四段论"就是"台独"注脚.东方新闻.2005年8月5日[2007年3月12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中文(中国大陆)).台当局负责人陈水扁近来频频曝光放言。

最引人注目的是8月2日又抛出的“中华民国四阶段演进论”(简称“四段论”),并声称,“四段论”就在于厘清“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

针对陈水扁此论,国台办发言人于8月4日指出,这是台当局负责人再度抛出的“台独”分裂言论,挑起两岸对立,制造新的紧张。

(见新华社2005年8月4日电)  ^MSN产経ニュース.住民票に「台湾」、都容認 公文書で全国初.MSN产経ニュース.2008年6月7日[2008年10月2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9日)(日语).东京都が住民基本台帐(住民票)の転出入地记载について、“台湾”表记を认める通知を都内の全区市町村に出したことが6日、分かった。

国が管辖している公文书で“台湾”表记は认められておらず、都も国の方针に従ってこれまで“中国”表记するよう区市町村に通知していた。

都道府県が公文书で“台湾”表记を认めるのは初めてで、全国の自治体に影响を与えるのは必至だ。

  ^ライブドアニュース.移民申請、「元の国籍」は「台湾」でOK―米国.ライブドアニュース.2008年9月11日[2008年10月2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2日)(日语).2008年9月9日、台湾“中央社”の报道によると、台湾出身者が米国で移民申请をする际、“元の国籍”を“台湾”と记入することが初めて认められた。

これまでは、“中华人民共和国”や“台湾、中国”と书くことが义务付けられていたという。

环球时报が伝えた。

  外部链接[编辑] 中华民国总统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中华民国外交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查论编台湾主题历史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考古遗址 荷治时期 西治时期 明郑时期 清治时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时期 自治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首个政党 首次选举 战后时期 二二八事件 戒严 国府迁台 白色恐怖 台湾奇迹 美丽岛事件 民主化 解严 野百合学运 修宪 国会全面改选 总统全民直选 首次政党轮替 对外关系史亚太 中国大陆 两岸三通 服贸协议 太阳花学运 福建 香港 澳门 日本 琉球 韩国 印尼 菲律宾 越南 欧美 英国 西班牙 荷兰 法国 德国 瑞典 俄罗斯 美国 巴西 地理 城市 气候 自然灾害 地震 地形 岛屿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湿地 地质 断层 温泉 特有种/保育物种 国家公园 国家风景区 自然保护区 自然生态保护区 环境保育 政治内部 政府 总统 副总统 行政院院长 总统府 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 宪法 民主化 选举 审查制度 国家安全会议 国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国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军事 国防部 国军 空军 海军 陆军 资通电军 宪兵 后备兵 兵役 政党 外部 外交 统独议题 台海现状 中华民国在台湾 中华民国是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 一边一国 两个中国 两国论 特殊非两国论 台湾地位未定论 议题 中华意识/台湾主体意识 台湾意识论战 去中国化/去台湾化 台湾本土化运动 中国史观/台湾岛史观 台湾民族主义/中华民族主义 中国统一 台湾独立运动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台湾转型正义 不当党产 军公教争议 年金改革 经济 银行 中央银行 新台币(货币) 统一发票 经济史 美援 十大建设 十二项建设 六年国建 亚太营运中心 新十大建设 爱台十二建设 前瞻计画 台湾农业 土地改革 三七五减租 公地放领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学园区 半导体产业 能源 电力 矿业 都会区 证交所 期交所 柜买中心 集保结算所 台湾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车客运 铁路运输 台铁 高铁 捷运系统 飞航 民航相关事业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渔港 社会概观 台湾社会学会 公众假期与国定假日 文化输出 台湾书院 国际排名 人权 LGBT 社会运动 台湾之最 台湾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饮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电影(电影列表) 戏剧 布袋戏 歌仔戏 梨园戏 客家大戏 电视剧(列表) 音乐 流行文化 语言 文学 文学史 建筑 列表 摄影 观光景点 台湾八景 哲学 人口 台湾人 族群 原住民 汉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闽南人 客家人 台湾新住民 在台外国人 省籍情结 国语政策 日本情结 倭寇 皇民化运动 国语家庭 湾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斗 原汉冲突 闽客械斗 漳泉械斗 海外台湾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国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亚籍 媒体 媒体史 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 新闻记者协会 电视 电台 报业 报业史 杂志 新闻纸杂志图书管制 电玩 杂志及期刊 地下电台 两报三台 老三台 南台湾三大报 媒体操纵 党政军退出媒体 乱象 财团化 统派 泛蓝 亲中 独派 亲绿 三民自 医疗 十大死因 国家卫生研究院 卫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国家卫生指挥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 医疗机构 医学中心 教育 教育史 发明与发现 体育 学术期刊 文献资料库 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 政大机构典藏 华艺学术资料库(英语:Airiti) 国家档案馆 环境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垃圾焚化炉 分类 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臺灣)&oldid=71957822” 分类:​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术语台湾独立运动中华民国的称号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periodical系列参数与模板类型不匹配CS1日语来源(ja)含有英语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其他语言 添加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