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臺灣)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8年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各級政府網站上的「台灣」中文加註陸續去除,但仍保留英語的「Taiwan」字樣至今,對外指中華民國代表臺灣。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多次在 ... 中華民國(臺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題是中華民國部分政府網站曾用的稱法。

關於該國情況,請見「中華民國」。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臺灣或中華民國臺灣。

將臺灣的英文名稱“TAIWAN”加大的中華民國普通晶片護照封面(2020年9月2日公布,2021年1月11日開放申請) 中華民國(臺灣)(英語:RepublicofChina(Taiwan))是2005年後,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於總統府、外交部、行政院新聞局等中華民國政府部門的官方網站上使用的中華民國非法定稱謂之一。

其中,「中華民國」為法定的正式國名,括弧内的「臺灣」作為加註。

其中,英文加註的用法沿用至今。

根據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在修改之初所做的特別說明,外國人常將「中華民國」(英語:RepublicofChina)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英語:People'sRepublicofChina)混淆而造成不便困擾,加註「台灣」是為做合理而明確的區別[1]。

2008年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各級政府網站上的「台灣」中文加註陸續去除,但仍保留英語的「Taiwan」字樣至今[2],對外指中華民國代表臺灣。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多次在官方場合稱中華民國臺灣,中英稱謂轉趨相同。

目录 1背景 2緣由 3加註情形 4後續 5各方反應 6另見 7參考文獻 8外部連結 背景[编辑] 主条目:台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在西太平洋區域 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国仅實際控制台澎金马等岛屿。

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令中华民国失去“中国”(China)的代表权。

随着日本、美国、韩国与中华民国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逐渐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称,而「台湾」逐渐成为中华民国的通称。

2002年5月11日台灣正名運動正式啟動,目標為去除全部具有“中华民国代表中國”含义之名稱。

2003年9月起,中華民國護照封面加註臺灣英文「TAIWAN」。

[3] 緣由[编辑] 2005年7月30日,中華民國總統府公共事務室宣佈,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於「中華民國」國名之後,以括弧加注「台灣」。

該單位表示加注之原因,乃是因外界人士易把「中華民國」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故造成各界困擾和不便;並造成許多國際人士或網友誤以為該網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官方網站,而把寫給胡錦濤、溫家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的信寄到這裡。

在加注「台灣」的同時,總統府英文網頁則也相應地改為「RepublicofChina(Taiwan)」。

[4] 加註情形[编辑] 2005年7月,中華民國總統府首次在國名「中華民國」後加註「台灣」,也是臺灣正名運動的步驟之一。

總統府首先使用後,中華民國外交部及當時的新聞局等政府部門跟進,中華民國駐外國大使館也如此使用。

其他機關如中華民國交通部並未在其網站上加註。

此外,「中華民國(臺灣)」亦於部分官方文件中沿用。

[5] 後續[编辑] 2007年7月,總統府及外交部英文網頁及相關文件,則又將國名補充詞之用(Taiwan)的括號去除,並擴大臺灣的英文字體與顏色;惟中文相關網站或文件未予更動。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上任中華民國總統之後,總統府及外交部網站中的「中華民國」後加註的「台灣」已經被移除,僅保留英文國名後面的Taiwan字樣。

[2] 民進黨籍政治人物楊長鎮曾投書自由時報提議,把中華民國的英文國名「RepublicofChina」改成「RepublicofChunghwa」,把「China」撤下[6];2016年6月,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立院質詢外交部長李大維時,提議將中華民國參加國際組織使用的如中華臺北(ChineseTaipei)、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TPKM)等英文名稱統一為ChungHwaMinKuo(中華民國音譯),但結果都不了了之[7]。

2017年,蔡英文執政期間,立法院網站將英文名「TheLegislativeYuanoftheRepublicofChina」[8]改為「LegislativeYuan,RepublicofChina(Taiwan)」[9],且蔡英文多次提到「中華民國台灣」[10][11],並稱「中華民國台灣」是現在台灣最大的共識[12]。

各方反應[编辑] 国家 反应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與陳水扁同時期發表的「中華民國四階段演進論」有關,而中國大陸的媒體也解讀此舉為陳水扁所謂「中華民國四階段」中「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宣示。

如東方網報導「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室網站於中華民國後面以括弧加注臺灣與陳水扁的『四段論』言行一致」。

[13]  日本 日本東京都於2008年6月6日通告轄下各區市町村開始接受中華民國籍住民在住民票(類似屬於住民的戶籍謄本)的國籍欄上只填寫「台灣」,為日本首開先例的行政區。

[14]  美國 據中央通訊社2008年9月9日的報導,美國開始接受申請移民的臺灣人在原國籍欄上只填寫「台灣」。

[15] 另見[编辑] 中華民國在台灣 四階段論 台灣正名運動 台灣共和國 救亡圖存獻議(雷震,1971):“中華台灣民主國”(TheDemocraticStateofChina-Taiwan) 楊西崑(1971):“中華台灣共和國”(ChineseRepublicofTaiwan) 參考文獻[编辑] ^BBC中文網.論壇:台總統府網頁加注"台灣".BBC中文網.2005年8月29日[2007年3月12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12日)(中文(繁體)).台總統府公共事務室陳文宗上周六(7月30日)表示,外界人士易把中華民國(RepublicofChina),誤認為對岸的中國,造成困擾和不便。

公共事務室指出,為了明確區別,決定自周六起於中文繁體、簡體的總統府網站中,在“中華民國”之後,以括弧加注“台灣”。

  ^2.02.1李明賢.總統府網站又見「中華民國」.聯合報.台北:聯合新聞網.2008年5月21日[2008-05-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中文(臺灣)).520新政府上路,包括總統府與外交部網站昨天悄悄將國名從「中華民國(台灣)」恢復成為正式國號「中華民國」,但是英文版本仍在ROC後保留TAIWAN字樣。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news}}或|website=)(帮助) ^陳幼臻╱台北報導.護照九月起加註Taiwan.蘋果日報.2003年6月13日[2017年6月20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31日)(中文(臺灣)).外交部長簡又新昨天表示,基於便民考量,決定九月一日發行加註「Taiwan」字樣的新版護照,現行護照在有效期限內仍可使用。

新版護照在封面的國徽下方加註「Taiwan」字樣,其餘設計都不變。

  ^南方快報.[2008-05-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3).  ^標註中華民國(台灣)的網站.[2019-05-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ROC=RepublicofChunghwa.自由評論網.[2019-06-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王定宇提國名用ChungHwaMinKuo?李大維:哈哈哈.民報.2016-06-02[2019-06-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web.archive.org.2016-11-30.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web.archive.org.2017-03-21.  ^韓國瑜批借殼上市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獨立.世界新聞網.2019-11-20.  ^蔡英文國慶致詞:中華民國台灣不分藍綠.自由電子報.2019-10-11[2019-1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韓質疑賴清德「台獨立場」蔡英文: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共識-政治.新頭殼Newtalk.2019-11-18[2019-1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亦菲.陈水扁"四段论"就是"台独"注脚.東方新聞.2005年8月5日[2007年3月12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中文(中国大陆)).台当局负责人陈水扁近来频频曝光放言。

最引人注目的是8月2日又抛出的“中华民国四阶段演进论”(简称“四段论”),并声称,“四段论”就在于厘清“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

针对陈水扁此论,国台办发言人于8月4日指出,这是台当局负责人再度抛出的“台独”分裂言论,挑起两岸对立,制造新的紧张。

(见新华社2005年8月4日电)  ^MSN産経ニュース.住民票に「台湾」、都容認 公文書で全国初.MSN産経ニュース.2008年6月7日[2008年10月2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9日)(日语).東京都が住民基本台帳(住民票)の転出入地記載について、「台湾」表記を認める通知を都内の全区市町村に出したことが6日、分かった。

国が管轄している公文書で「台湾」表記は認められておらず、都も国の方針に従ってこれまで「中国」表記するよう区市町村に通知していた。

都道府県が公文書で「台湾」表記を認めるのは初めてで、全国の自治体に影響を与えるのは必至だ。

  ^ライブドアニュース.移民申請、「元の国籍」は「台湾」でOK―米国.ライブドアニュース.2008年9月11日[2008年10月26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2日)(日语).2008年9月9日、台湾「中央社」の報道によると、台湾出身者が米国で移民申請をする際、「元の国籍」を「台湾」と記入することが初めて認められた。

これまでは、「中華人民共和国」や「台湾、中国」と書くことが義務付けられていたという。

環球時報が伝えた。

  外部連結[编辑] 中華民國總統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外交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體中文) 查论编臺灣主题历史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考古遺址 荷治時期 西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治時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時期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首個政黨 首次選舉 戰後時期 二二八事件 戒嚴 國府遷臺 白色恐怖 臺灣奇蹟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修憲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首次政黨輪替 對外關係史亞太 中國大陸 兩岸三通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福建 香港 澳門 日本 琉球 韓國 印尼 菲律賓 越南 歐美 英國 西班牙 荷蘭 法國 德國 瑞典 俄羅斯 美國 巴西 地理 城市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地形 島嶼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濕地 地質 斷層 溫泉 特有種/保育物種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政治內部 政府 總統 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 總統府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 憲法 民主化 選舉 審查制度 國家安全會議 國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國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空軍 海軍 陸軍 資通電軍 憲兵 後備兵 兵役 政黨 外部 外交 統獨議題 臺海現狀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一邊一國 兩個中國 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 議題 中華意識/台灣主體意識 臺灣意識論戰 去中國化/去臺灣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中國史觀/臺灣島史觀 台灣民族主義/中華民族主義 中国统一 台灣獨立運動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臺灣轉型正義 不當黨產 軍公教爭議 年金改革 经济 銀行 中央銀行 新臺幣(貨幣) 統一發票 經濟史 美援 十大建設 十二項建設 六年國建 亞太營運中心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台灣農業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學園區 半導體產業 能源 電力 礦業 都會區 證交所 期交所 櫃買中心 集保結算所 臺灣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車客運 鐵路運輸 台鐵 高鐵 捷運系統 飛航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漁港 社会概觀 台灣社會學會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 臺灣書院 國際排名 人權 LGBT 社會運動 台灣之最 台灣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飲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電影(電影列表) 戲劇 布袋戲 歌仔戲 梨園戲 客家大戲 電視劇(列表) 音樂 流行文化 語言 文學 文學史 建築 列表 攝影 觀光景點 台灣八景 哲學 人口 臺灣人 族群 原住民 漢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新住民 在臺外國人 省籍情結 國語政策 日本情結 倭寇 皇民化運動 國語家庭 灣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鬥 原漢衝突 閩客械鬥 漳泉械鬥 海外臺灣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國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亞籍 媒體 媒體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記者協會 電視 電台 報業 報業史 雜誌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電玩 雜誌及期刊 地下電台 兩報三台 老三台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黨政軍退出媒體 乱象 財團化 統派 泛藍 親中 獨派 親綠 三民自 醫療 十大死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 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醫療機構 醫學中心 教育 教育史 發明與發現 體育 學術期刊 文獻資料庫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政大機構典藏 華藝學術資料庫(英语:Airiti) 國家檔案館 環境 環境汙染 空氣汙染 垃圾焚化爐 分类 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臺灣)&oldid=71957822” 分类:​臺灣海峽兩岸關係術語台灣獨立運動中華民國的稱號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periodical系列参数与模板类型不匹配CS1日语来源(ja)含有英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添加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