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額投資心得-明明輸單筆? 我還定期定額的4個理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我退休後除了最近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全球股票VT 這一檔ETF之外,並不算是很嚴格的定期定額,因為我主要是存股,退休四年前兩年還在處理掉基金,2020年 ... Skiptocontent Google廣告 為什麼要分享定期定額投資心得?自我開始投資以來,一直是用定期定額投資,除了以前在金融業【被買】的商品之外,我不曾做過一大筆錢單筆投資。

我知道有人說其實單筆投資報酬率更高,定期定額只是鴕鳥式的自我安慰,那我還定期定額?其實有4個理由。

在說到我的理由之前,先來分享我怎麼突然想到寫這個話題。

其實是要感謝臉書專頁上朋友的留言,常常讓我對自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可以有機會做不同角度的思考。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我的出師不利定期定額複委託分享定期定額投資心得的原因:一位朋友的留言怎麼說單筆投資長期報酬比較好?定期定額投資心得分享,我還是會繼續的4個原因定期定額投資心得:投資不只是數字,更多是心理學 我的出師不利定期定額複委託 在前陣子的文章有分享過我開始用定期定額投資全球股票VT這一檔ETF,後來也在臉書專頁即時報導😅,我扣款兩個月就遇上股市震盪,小虧5.57%。

我古早時投資基金有虧損過40%的,不過因為我一向分散投資,所以沒有造成什麼太嚴重的問題,而兩個月定期定額虧5.57%其實是小菜一碟,發那個文說實話是阿桑趕流行,因為現在很多財經網紅都要亮對帳單增加臨場感,阿桑雖不是網紅,也來實驗看看亮對帳單的效果😅,部落格就像我這退休族的電動玩具。

因為這個離崩潰還很遙遠的小事件,有位朋友在這則臉書貼文下留言。

分享定期定額投資心得的原因:一位朋友的留言 這則留言是這樣的: 嫺人你好,請教一個問題,我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討論到投資大盤的資金一次性投入,還是分次投入,那時候的印象是一次性投入回測起來總是有比較高的收益。

我自己猜想嫺人應該也有看過類似的文章吧?如果是這樣話,是什麼樣的想法讓您還是選擇分批投入呢? 臉書的回覆得要及時,我當下的回答是這樣的 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和投資金律作者伯恩斯坦醫生都建議保守投資人或新手分批投入。

以我是退休族來說,安全遠比最大的報酬重要。

單筆一次投入或許拉長10/20/30年會比較好?我好像也有看過這樣的論點,畢竟一次投入可以減少閒置資金的比例,不過萬一一投入就像最近下跌,或是像2020年三月大跌30%之前買入,考驗的是個人心臟強度⋯萬一一次受重傷就再也不敢投資,長期也不是好事。

我寧願少賺但心情悠閒,不想過大怒神的退休生活,這也是我保持相當比例在現金和債的原因。

高報酬總是伴隨較大的風險,每個人依照自己的心臟強度決定適合的風險承受程度⋯ Google廣告 怎麼說單筆投資長期報酬比較好? 關於這位朋友說支持單筆投資比較好的說法,印象中有看過,但是因為沒有因此就改變我的投資風格,所以也忘了是誰說的,不過我還是有因為這則留言而上網尋找我模糊的回憶,結果找到下面這篇文章: 定期定額vs.單筆投入,如何選擇比較有利?(TheNewsLense關鍵評論) 這篇文章顯示在作者擷取過去一段時間的歷史資料顯示,【有將近77.8%的時間定期定額是較糟的投資決定】。

其他細節我就不進一步引述,如果有興趣了解細節,可以點進文章去看。

如果不點進去看詳細的歷史回測,直觀上說就是定期定額會有很多閒置的資金,等待投入之前的時間成本都是浪費,而遇到下跌的時候,即便你慢慢定期定額累積出來的那筆錢,也是一樣要遭受市場無情的摧殘。

我想朋友留言給我,應該是在指像這樣的文章吧。





看完之後的確會有像朋友描述的好像該盡可能避免定期定額,單筆投資才是王道的印象。

其實我退休後除了最近開始定期定額投資全球股票VT這一檔ETF之外,並不算是很嚴格的定期定額,因為我主要是存股,退休四年前兩年還在處理掉基金,2020年股災之後開始規劃好每個月要投入的資金,預計2-3年慢慢投入,有時股票跌的時候就增加投入的金額,是很手動的方式。

的確,如果我在剛退休當時把可以投資的錢單筆投入股市,只要做好股債資產配置,經過退休以來四年多的大多頭,的確是比我實際上是慢慢投入好。

那我為什麼經歷過過去四年的調整和慢慢投入才達到股50%、債/定存50%,明明在大多頭市場下是落後單筆投資,現在還要執迷不悟,不改採單筆投入呢? 定期定額投資心得分享,我還是會繼續的4個原因 No1.定期定額即便不是績效最好,也讓膽小的人敢開始投資 像是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每個月扣款5000元投資歐洲小型企業基金,扣了五、六年一忙竟忘記這件事,過了幾年等我注意到的時候,基金早就不知道什麼原因停扣,那時投入本金是35萬的樣子,但淨值已經漲到超過100萬。

當然當時定期定額是不得已,那時我是初出茅廬的上班族,沒有大筆資金可以單筆投資,不過也說明了並不是說定期定額不是最好,所以它就是很糟糕的投資決策。

即便我沒有獲利最多,在市場長期成長中還是分享到果實了。

又像我現在是個退休族,你可以說我怎麼這麼不理性,一次投入全球股票型ETF根本不會有問題,全球股市長期就是向上,我怎麼還在定期定額,讓資金閒置。

可是,其實如果沒有定期定額,我還會更閒置,因為我就是下不了手一大筆錢投資的那種人。

世界上就是有各種感受不一樣的人,我可以認可你說的單筆投資勝率遠高過定期定額是事實,可是少賺幾趴先,讓我能下得了手開始投資就是最好的事。

即便我這投資算老鳥,投資的年資也改不了我的投資屬性。

No2.投資是一種心理戰 當然我了解過去股市的歷史資料顯示,虧錢的年度比例遠遠低於賺錢的年度,股市長期是賺錢沒錯,但是我看過的經典理財書也都會先從股災的歷史開始嚇唬我,像是荷蘭的鬱金香狂熱,英國的南海泡沫,到2000年和2008年的股災,並提醒我注意投資的風險。

投資其實不只是畫出來的歷史圖表讓你知道鐵證如山,它更多是一種心理戰。

例如像是我在2020年1月的時候處理完不想再投資的基金,那時只剩30%在股票投資,如果我能把贖回來的資金一次到位投到像是元大台灣50或是全球股票的VT,補到60%,那我現在口袋會更飽。

可是要知道,這麼想畢竟是個照後鏡。

那前提是我沒有在處理完基金之後緊接著的2020年3月的股災中被彈出場,假設我當時從持股60%上摔下來,我會不會很後悔早知道贖完基金不要動作不就沒事了。

那個時候連說【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股神巴菲特,對著陌生的Covid-19也是一臉愁雲慘霧,一點也不貪婪。

畢竟我是個沒有新收入的退休族,我沒有把握我會比股神厲害,對於剛投入雙倍的資金,立馬在市場中急速下跌,還能面不改色。

當然也許你會說,那慢慢定期定額累積到股票佔60%理想比例的退休族,遇到股災還不是一樣,但我想那差別是在定期定額累積的過程中你已經也建立起一些股息和獲利的總報酬,那個時候耐震度和一開始投資就遇到股災還是不一樣。

當然你也許還會說,股災幾十年才一次,機率非常低,不過要知道,我在剛退休的時候對財務很沒有安全感,並沒有辦法很淡然的叫自己不要想太多。

No3.這些大師都推定期定額,難道他們都錯了? 為什麼我看過說單筆投資會更好的文章之後,結果這個論點在我腦海中模糊? 那是因為在幾本投資的經典名著中都提到對於保守型投資人來說,定期定額是推薦的方法。

也許年輕人從歷史中又挖掘出更新的蛛絲馬跡是這些老骨頭沒有看到的,我不會去否定,畢竟像是我常去的故宮對古物的研究,也是年年還有新發現。

只是對於已經退休又很保守的我來說,已經被經典的理財書洗了腦,如果只有一個大師這麼說是愚信,可是如果好幾位大師都這麼說,我這把年紀的確是沒有想去挑戰的動力。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巴菲特的老師,也就是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在1973年寫下【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到現在(2022/1)都還在Amazon的理財暢銷書排行榜前幾名。

他在書中第一章就建議防禦型,也就是保守型的投資人,應該要使用成本平均法(dollarcostaveraging),也就是定期定額。

在第三章中還甚至還提到【我們強烈建議,投資者不要在1964年底的股價水準下,開始執行新的成本平均投資計畫,因為一旦市場出現嚴重下跌,他們就沒辦法繼續堅持執行該計畫了】。





比我更保守的人會說我違背了大師的老智慧,現在股市這麼高點我還開始新的定期定額投資。

積極的人會說我現在應該有多少錢要投資就一筆給它下去,歷史資料證明單筆比較好。

也或許還會說,這是1970年代的古書了,經過更多年,更新的歷史資料顯示已經不一樣。

不過我看到大師的【一旦市場出現嚴重下跌,他們就沒辦法繼續堅持執行該計畫了】。





他在講的並不是統計數字,而是人面對虧損的心理反應。

我在想,也許隨著數位力的進步,可以從歷史中找出更有力的資料,但是人面對虧損的心理素質是否因為跟著時代進步也會日新月異? 答案只在每個人心裡。

我覺得我是不行,而且可能隨著年齡增加還會更膽小。

我想到我的一位親戚到60+想把股票賣光的事:用4%法則計算退休金,最容易忽略的這件事 你也許認為這本書是古書,不過後來的新版每一章後面都有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森茲威格JasonZweig的評釋,他到現在都在華爾街日報每周有文章發表,算是現代人吧,他在本書【第五章防禦型投資者與普通股】的評釋中提到,【採用平均成本法是進行投資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購買一個指數型基金的投資組合,其中包括所有值得擁有的股票或債券。

】 投資金律 在擁有眾多粉絲讀者的投資金律中,威廉伯恩斯坦醫生兼博士在第14章中建議,【手上持股不多的菜鳥,最好別想馬拉松馬上就能跑完全程二十六哩】,他建議【最好花個幾年的時間慢慢來】。

像這樣的建議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對於投資學研究比投資人還投資人的醫生也建議新手慢慢來,這在近年的股市熱潮中,人人都怕跟不上,或是起步太晚,這句或是多麼好的提醒。

威廉伯恩斯坦醫生又提到【平均成本投資法是種相當美妙的技術】。

他當然也有提到【平均成本法一樣帶有風險,連續買進期間可能正逢股市暢旺時節,緊接著就會慘跌】,不過他也提到【只要肯承擔風險就會有所補償】,他還是肯定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

除了平均成本法,他還提出另一種更進階的慢慢投資的方式,也就是價值平均法(valueaveraging),想要更進階可以直接去看這本書,或是上網Google看看也可以。

如果你覺得這本2002年出版的書也是古書? 漫步華爾街2020年再版 【漫步華爾街】這本理財經典距離初版已經快50年,暢銷到再版不知道多少次了,在2020年再版第14章中,墨基爾教授提到【有些投資顧問並不偏好定期定額,因為股市持續上揚時,這就不算是最好的策略;這時你應該一開始就將所有的5000美元投入市場,但是,它確實提供一張對抗未來股市表現不佳時的合理保單,此外,如果你倒楣到在2000年3月或2007年10月等高峰期將所有資金投入股市,定期定額確實可以將事後勢必會產生的後悔感降到最低】。

墨基爾教授提到需要注意定期定額是否適合的情況,是對於有大筆資金(如遺產)的投資人不盡然適合。





我的退休金是還沒有大筆到需要擔心這個問題的程度。

No.4Vanguard的研究結果 我找到一篇富比世的專欄文章引用指數基金龍頭Vanguard的一項回測報告,作了以下的建議: 在研究期間每一個滾動的10年期間,有2/3的機會單筆投資是比定期定額投資的報酬要來得好。

如果你很重視數字,那麼選擇單筆投資勝率比較高。

不過這並非絕對,還是有1/3的機會是定期定額投資勝出。

在市場下跌的年度裡面,定期定額投資有17.6%的機率會見到資產水位下降,而單筆投資時則提升到22.4%。

所以如果你重視的是資產保全勝過於資產成長,那麼可以選擇定期定額投資。

至於定期定額投資的期間,這個回測測試了從6個月到36個月。

即便單筆投資勝率2/3是高過於定期定額的1/3,不過以美國的股六債四組合來說,單筆投資會在10年後增加的報酬只是2.3%,專欄作者認為這個差異並不是很大,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不會是改變你一生的決策,也就是即便你沒有足夠膽量單筆投入,也不用太擔心人生輸很大,不需要過於膠著。

作者還提到,我們知道的只是過去的歷史資料,可是對於未來並無法預測,所以是不會知道未來到底哪一種方法一定會比較好的,投資就是機率問題,另外,也要注意像是萬一遇到一次股災之後彈開市場而很多年生活受影響的可能性,心理層面也是投資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我這退休族顯然資產保全的需求高於資產更大幅的成長,我也不是基金經理人不需要爭取績效排名,慢慢按照自己的步調來,對我是比較安心的方式。

Google廣告 定期定額投資心得:投資不只是數字,更多是心理學 定期定額也許就數字贏面是次佳,但它絕對不是很糟糕的投資決策,而單筆投資也並不是完美必勝的策略,兩者都還要考慮是否能通過心理面的考驗。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做為這些財經資訊的接收者,還是得依照自身的狀況來評估,做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你年紀輕還是年紀大?你是還有工作收入的上班族還是沒有新收入的退休族?資產保全或是資產積極成長,哪個對你更重要?你是保守型投資人還是積極型投資人?覺得自己一大筆投資之後馬上遇到下跌30%的股災也沒問題?真實經過一兩次股災的人才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以我這個50+來說,明明是個保守的退休族,要說服我也和年輕人一樣追求報酬率的最極致,那也是勉強不過來。

我也會下好離手,當看到市場過去四年大多頭而有人比我大賺很多,我一點也不會也不該羨慕,那是我自己選擇的結果。

你的答案不一定跟我一樣,也許你在面對一投資就是股災的時候能夠面不改色,也許你還有工作,可以適合單筆投資爭取最大贏面。

每個人可以做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歡迎在下方分享或留言,也歡迎移動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分享、留言與追蹤。

分享此文:LinePocketTweet電子郵件列印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關於&聯絡嫺人 關於嫺人 聯絡嫺人 追蹤《嫺人的好日子》臉書 追蹤《嫺人的好日子》臉書 加入嫺人的社團(40-65歲)加入前請注意:這裡是分享與發問的平台,入社後恕不接受推廣個人臉書或是粉絲專頁,不能進行宗教分享,也不能進行銷售喲。

訂閱「嫺人的好日子」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訂閱「嫺人的好日子」的新文章。

電子郵件位址 訂閱 熱門文章 蚵仔煎做法~試到第5次才成功的粉漿比例(疫情紀念版) 退休後可做什麼工作?這18個副業的點子&靈感(2版) 日文檢定N1通過心得,寫在退休第二年末 追蹤《嫺人》的臉書所有主題下拉選單所有主題下拉選單 選取分類 獨處練習  (4) 真有中年危機?  (7) 美食  (15) 退而不休  (17) 退休理財工具  (28) 退休生活費用  (2) 退休金怎樣撐到老  (7) 退休要有多少錢  (11) 退休調適與生活規劃  (20) 退休資產配置  (24) 退休前準備  (13) 退休後現金流  (5) 退休快樂生活  (1) 退休族興趣  (7) 退休日常  (1) 聚會  (1) 部落格經營  (14) 關於父母  (6) 關於夫妻  (7) 關於子女  (5) 電視  (1) 講座  (6) Podcast  (10) 勞保/勞退/國民年金  (3) 又多一歲了😲  (7) 台灣小旅行  (3) 媒體報導  (5) 學英文  (4) 學日文  (25) 導覽學習  (4) 我該不該提早退休  (8) 投資理財的功課  (30) 散步  (4) 旅行  (7) 東京自助  (16) 歐洲自助  (10) 下廚  (8) 中年危機  (2) 澳門自由行  (14) 保險規劃  (4) Top10話題學日文投資理財的功課東京自助澳門自由行美食退休理財工具退休調適與生活規劃退休資產配置退而不休部落格經營線上學日文線上日文 免責聲明:本網站投資理財相關文章係版主個人針對退休投資心得的整理,是否合用請自行評估,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Google廣告及聯盟行銷聲明:本網站中含有Google廣告以及聯盟行銷的連結,您的點閱或是訂購將可以贊助「嫺人的好日子」的努力~謝謝~關於更多行銷聲明,請看「關於嫺人」。

搜尋搜尋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