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 博客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教養》是作者史汪尼茲(Dietrich Schwanitz)在1999出版的一本暢銷書。
本書標題已經提示作者的目的:並非討論一般的教養或教育問題,而是討論「常識」或 ...
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博客來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0結帳
您好 ( 登出 )
登入
加入會員
購物金
購物金 0
儲值金 0
E-Coupon 0 張
單品折價券 0 張
會員專區
電子書櫃
線上客服
繁體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回博客來首頁
客服公告:配合政策、堅守防疫,各項服務提醒說明詳情
移動滑鼠展開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旗艦店
:::網站搜尋
全部
展開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影音
百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禮物卡
搜尋
熱門關鍵字
鳥人畫家何華仁
大迫傑
長勝心態
稻盛和夫
中文書
2021年度百大
新書
預購
排行榜
選書
即將出版
特價書
香港出版
讀者書評
出版社專區
分類總覽
博客來中文書社會科學總論商品介紹
看大圖
!上頁
下頁
試閱
教養
Bildung.Alles,wasmanwissenmuss
已追蹤作者:[ 修改 ]
確定
取消
作者:迪特瑞希.史汪尼玆
新功能介紹原文作者:DietrichSchwanitz出版社:商周出版
新功能介紹出版日期:2007/08/16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990元
優惠價:9折891元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792元
使用購物金最高可抵100% 詳情
1點OPENPOINT可兌換1點購物金,1點購物金可抵1元,實際點數依您帳戶為準。
如何獲得OPENPOINT點數?如何兌換購物金?詳見OPENPOINT說明
查詢我的購物金?登入會員專區
運送方式:臺灣與離島海外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可配送點:全球可取貨點: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
載入中...
我要寫評鑑
分享
OKAPI推薦
替西方人文史下一個最佳的注腳─《教養》
文/Dave2007年08月23日
提到《教養》,直覺這應該是一本談論人格養成教育的書籍吧!其實這本書的內容倒不是如此。
《教養》這本書應該算是一本教導如何成為一位有教養的紳士或淑女,所必須知悉了解的文化知識的一本入門指南。
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具備些什麼?這是書中第一個迎面而來的問題。
答案看似非常巨大,但是其實是具有
more
內容簡介
「什麼是教養?」這個問題曾在2004年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會中提出,結果卻是答非所問!
教養等於教育程度嗎?代表自律、自制、有禮貌、守規矩?它是人的氣質與風骨?是知識、行為態度、審美能力還是生活風格?也許「教養」的概念有些抽象,難以捉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心中仍有一把尺,若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沒教養,任誰都會有汗顏羞愧、無地自容的反應!
然而「教養」到底有什麼重要性?德國柏林大學的創辦人威廉.馮.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一位非常重視教養的學者、政治家、教育改革者,他便認為,教養值得每個人傾一生之力追求,它是個人身上的重要資產,屬於精神內涵很高的境界。
努力提升教養的結果便是個人品質的提升,個人品質的提升能讓整個社會優質化!
在今天這個網路盛行、資訊爆炸、知識變革的數位時代,個人能做什麼努力成為有「教養」的現代人?本書作者德國漢堡大學教授,便希望藉由此書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提供有心追求教養的讀者在人生之旅中一只必備的「旅行包」。
本書原文書名為「Bildung」,公認為「教養」概念最貼切的表達,意指「個人內在精神的塑造與充實完好,具有廣泛的知識、品味、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外在表現彬彬有禮,言行舉止得體,內心良善」。
有別於討論教養的「概念」或進行哲學思辨的書籍,本書旨在針對教養的「內容」提供建議與見解:追求「教養」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如何理解、表達這些生動活潑的知識,並直達事物的核心,變成為個人的涵養與教養,在領悟到其中的美妙之際,禁不住驚歎,啊!原來我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
全書結構如下:第一部分「知識」,包括歷史、偉大的文學作品、藝術史與音樂史、哲學家,以及重大理論與派別、科學的世界觀、性別論述的介紹。
在第二部分「能力」,作者引領大家優游語言與文字的世界、廣袤的書海,認識各國的風俗習慣、社交規則、「不必知道的事」,並對何謂「智慧」、「創造力」進行一番討論。
此外,作者也探討了,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自我認知,現代社會、國家、科學、民主、管理的如何源起?為什麼熟知唐吉訶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魯濱遜、化身博士、海德先生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海德格說過什麼我們還不知道的東西?在弗洛伊德之前,潛意識是怎麼一回事?
全書文采飛揚,時而幽默風趣,令人拍案叫絕。
歷史的部分尤其是重頭戲,讀來就似一部精采的小說,最後還有歷史年表、改變世界的書籍與延伸閱讀的書目。
在台灣社會,由於功利主義掛帥,家庭與學校教育長期以來忽略教養的重要性,國家政策沒有應對方針,領導者心中欠缺一張藍圖,許多關懷教育的有志之士為此深感憂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閱讀本書可以對西方的教養內涵有一番體認,具高度的參考價值,並在閱讀中沉潛於歐洲文化,尤其在強調與世界接軌的今天,除了語言溝通的能力,還要能解讀背後的文化符碼,本書堪稱一本與眾不同、精采的歐洲文化概論,是體驗歐洲文化精隨的最佳領航,對於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文化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必備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迪特瑞希.史汪尼玆(DietrichSchwanitz)
1940年4月23日出生於德國魯爾區,父母親均為教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戰後,在瑞士的礦工區度過,十歲才入學,且是跳級就讀。
大學與研究所時期,於明斯特(Munster)、倫敦、費城與弗來堡(Freiburg)攻讀英語文學、歷史與哲學,莎士比亞是其研究重心。
1973年結婚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
曾任教於德國曼漢姆(Mannheim)大學,1978至1997年為漢堡大學英語文學系教授。
1996年出版小說《校園風波》(DerCampus)聲名大噪,以漢堡大學為背景,主要情節涉及大學教授性騷擾女學生,以及校園政治的明爭暗鬥,出版後立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並拍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之後陸續出版有推理喜劇《圈》(DerZirkel),以嘲諷的筆調描寫學術界勾心鬥角的真相,並批評了大學的教育政策。
史汪尼茲就像「變色龍」,五十多歲時從嚴肅的研究學者,轉換跑道成為知名暢銷書作家。
在電視媒體與談話性節目中,他大方面對鏡頭,談笑風生,私底下他離群索居,在鄉下過著隱士般的生活;在書中,他是一位幽默大師,在學術道路上,他是一位懷疑論者。
接受大學生雜誌的採訪時,針對提問:「大學生必須學會什麼?」他回答:「創造力與忍受沮喪,也就是要有承認『無知』與『茫然』的能力。
」1997年提前退休,成為自由作家。
1999年出版《教養》一書,探討什麼是現代人必備的教養,立刻成為暢銷書並引發熱烈討論。
作者帶領讀者漫遊於西方歷史、文學、哲學、藝術與音樂的殿堂,景色瑰麗教人目不暇給,就在他的精采解說下,知識的來龍去脈令人了然於心,並轉換成一種自我省思的能力。
接著,就各章內容分別出版了有聲書,在亞馬遜網路書店創造了長銷不墜的佳績。
2001的《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Manner,中文版由商周出版,2003年)對男性性格與男人的自我認同進行剝絲抽繭般的剖析,全書結合社會研究、性別理論、文化批評與文學創作,嚴謹中不失詼諧幽默,嘲諷中寓意深刻,讓世間男女從對彼此與自身誤解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2003年在設立「創造力工作坊」,培養文學與戲劇領域的新生代。
2004年聖誕節前數日,不幸因為肺血管栓塞,於南德家中的書房過世。
目錄
〈導讀〉
003︱從知識提昇為智慧許倬雲005︱教養:從知道「沒教養」開始南方朔007︱教養:公民人文主義胡忠信010︱教養周惠民016︱教養的閱讀之旅夏慕帆020︱致讀者034︱概述
知識
050︱1︱歐洲歷史244︱2︱歐洲文學324︱3︱藝術史354︱4︱音樂史380︱5︱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理論與科學的世界觀436︱6︱兩性議題史
能力
470︱1︱語言之家494︱2︱書海泛舟508︱3︱各國風俗534︱4︱智力、天賦與創造性546︱5︱不應該知道的事情556︱6︱反思的學問564︱大事年表570︱改變世界的書籍582︱推薦延伸閱讀書目592︱文化史大事年表597︱修訂再版後記601︱這本書得以完成要感謝許多人詳
看更多
序
致讀者AndenLeser
誰沒有過這種感覺,學校教育的內容死氣沉沉,無聊透頂,與生氣勃勃的現實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些學生時代有過這種經歷的人,往往要到很久以後才會揉著眼睛赫然發現,原來人類的文化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寶藏。
為什麼他們以前在學校沒想到,只有好好研究過歷史才能更正確地理解當前社會?就像是塗了提神的清涼油,忽然發現其中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之處。
其實,浩瀚的作品並不乏味,它更像是魔法,不僅可以讓你參與他人的經歷,身入其境,同時還能對其進行觀察。
誰沒有過這種體驗,一個以前認為很枯燥的想法,突然之間像一顆星球爆炸開了一般,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越來越多人有這樣的體驗。
這是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知識變革的年代,教育體系陷入一場危機,舊有教材變得面目可憎、形式僵化,就連教育家都失去信心,不敢苟同。
但是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若想要與時並進,必須從新的角度來審視文化資產。
許多人都希望能夠這麼做,尤其是那些對現行教育體制感到難以適應的人。
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真正有意義的知識,才是他們想學的。
這些學生之所以拒絕接受陳舊的教育垃圾,因為他們的感覺器官是活生生的。
即使是成年人,仍有許多人想透過文化知識來充實自我,並參與文明的交談,只要管道是開放的。
這本書就是為這些人寫的。
它將從以下角度進行闡述:
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自我認知?
現代社會、國家、科學、民主、管理是如何源起的,其發祥地為何在歐洲而不是其他地方?為什麼熟知唐吉訶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魯濱遜、化身博士……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
海德格說過什麼我們早已知曉的東西?
在弗洛伊德之前,潛意識又是怎麼一回事?……
立足於上述觀點,我在描述歐洲歷史這部重頭戲時,盡量保持一個整體清晰的框架。
在文學、藝術、音樂、哲學和科學部分同樣也是如此。
只不過這些章節採用了大膽的構思,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如果你理解了,便能體會到其中無盡的美妙,禁不住會讚歎:啊!原來人們可以不斷地變換角度來看世界!原來我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
為了把這些生動活潑的知識變成我們的教養,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徹底拋開先前崇敬的神聖色彩、因盛名而產生的印象以及模糊不清的概念。
對作家或藝術家的敬仰應該源於對作品的熟悉與理解,而不是盲目地崇拜,人云亦云。
那些狂熱的崇拜會被本書毫不留情的不敬言詞打得粉碎。
只有這樣,文化知識才能脫離厚重形式的盔甲,經受一番語言的按摩,而讓每位擁有求知欲的人都能盡享箇中滋味。
正是因為徹底清除了理解上的障礙,陳述時才能暢所欲言,即使是糾葛複雜的關聯性也能清楚表達,直指事物核心。
如果您聽了上述介紹之後,覺得本書值得一讀,那麼就開始吧。
我深深覺得,出版這樣一本書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我也認為讀者有權利要求讀到這樣一本書。
我與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深有同感,我們早已厭倦別人只是拿一些陳腔濫調來搪塞。
因此,我寫了這樣一本書,它是我以前夢寐以求的—人生旅程中所必備、一只囊括豐富知識、不斷提升教養的「旅行背包」。
魯濱遜的故事是烏托邦的前奏曲:
就在離烏托邦之岸不遠的地方,擱淺著一艘遇難的破船,魯濱遜自己游上岸,憑著他善於學習的能力生存下來。
沉入海底的是知識的貨物,而人的能力,
卻是可以不斷再生的。
——古斯塔夫.符騰堡(GustavW?ttemberger)
從知識提昇為智慧
許倬雲《教養》此書,是相當有趣,卻也不是輕鬆的讀物。
本書作者顯然認為一個知識人,可以從各個方面列舉的知識中,提煉為人生的修養。
這一境界,也是中國傳統讀書人企求的智慧。
孔門弟子,知識只在實用層次,不過是「器」;學問的最高目標是從萬事萬物中,悟出一個「道」。
「學」是不斷提升的過程,到了因「悟」而獲得了「慧」,這一層次大致都可凝聚一個人處世待人的原則。
智慧圓熟時,得失不縈於懷,是非曲直,自有準則,不會因貪嗔怨欲而有改變。
這樣的一個人,理智清明,不迷不惑,而又有仁民愛物的胸襟。
中國讀書人無時不努力的境界,又何嘗不是「教養」!本書標誌的努力方向,是「教」,德文教養的字根,儒家要求的努力是「學」,又更注重於自發的追求專業,不僅在於受「教」而已。
本書是一個德國學者認為知識人應具備的知識,其範疇甚寬廣,包括神話、傳說、哲學、歷史、文學與科學,本書列舉的書目,不是僅為德文,也有法文、英文、拉丁文、西班牙文與俄文的重要作品。
他所關心的智識範圍,是西方文明的全部。
今日臺灣,有一股提倡本土「主體性」的訴求。
如果本書作者也強調日耳曼族群的「主體性」,則他選定知識領域的寶藏,將剩下紊亂殘缺的若干碎片,前無淵源,旁無交流!本書作者列舉的書單,代表了西方文明的精華。
今天一個美國的大學教授,即使是在人文專業,也未必能掌握本書涵蓋的廣大領域。
言念及此,我們更痛感今日大學教育重視專業的實用,卻忽略了有教養者的博雅。
當然,本書所要追求的智識,全是西方文明系統中的「博雅」,他幾乎沒有提到東方諸主要文明系統的「博雅」選萃。
這是他的誠實之處,知之為知之,不能強不知以為知。
他的目的,不在炫耀,而在彰顯在他列舉的範圍內,知識大海之無涯,鼓勵讀者從中儘力以赴。
我在閱讀譯稿時,多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在各個知識領域,都有其演變的譜系,而各個領域之間,又時時可以看到有彼此呼應。
單以本書所舉傳說、神話及信仰的部份,他在希臘與希伯來兩個文化源頭中,提示了前者自由與混亂的特色,及後者規律與權威的特色。
這兩個源頭,匯合為基督教文明,在日後歷史的發展中,自由與約束,混亂與紀律,情與理……無時不在心靈與理性的對立與協調中,出現諸種辯證的發展。
如此的變化,我們竟可在文學、藝術、音樂……種種演變模式中,觀其旋律。
同樣的,在數理科學的領域,雖然越來越以實證為準,但其中各種理論的遞嬗更迭,也常呈現類似的脈動線索。
本書是為西方人閱讀的。
我們還是不無隔離之感。
若從中國文明體系中,選取珠玉,也未嘗不能編為具有啟發性的名著導讀。
如在本書基礎上,增加中國文明體系的重要著作,則對於我們自己,將有助於啟發民智,並由此落實的學問提升為教養的自修。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導讀〉教養:從知道「沒教養」開始
南方朔德國漢堡大學教授迪特瑞希.史汪尼茲所寫的這本暢銷書《教養:關於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世界風俗文化,你必須知道的事》,乃是西方文化史的小型百科全書,但它並非簡單的工具書,而是被作者的意圖所穿透的書,而作者的意圖就是要用這樣的書,替不甘於庸碌低俗,而想讓自己變成「有教養」的人,開啟一道新的機會之窗。
而在談何謂「教養」之前,我們可能必須先來討論和「教養」有關的許多概念,如「文明」、「格調」、「人品」等。
所有這些概念,都極難定義,如果硬是要定義,可能在定義定成之前,人們就已經為此爭得面紅耳赤了。
因此,何謂「教養」?何謂「文明」?何謂「格調」?我們實在很難說得清楚。
不過,前代奧地利裔英國籍社會思想家艾里亞斯(NorbertElias)在他那本名著《文明的過程》裡,卻以一種反向思考的方式,替我們解開了這道難題。
他指出,「文明」其實是針對我們心中存在著、但卻未明言的「不文明」而來的,而「不文明」主要是指「骯髒下流」,包括了生活上、行為上和價值上的每個層面。
當我們對骯髒下流有了覺悟,並對自己有些事情覺得「羞恥」,看到別人做的一些事覺得「不安」,這時候所謂「文明」的內涵就一點點的出現,並逐漸累積。
這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很難定義「文明」,但卻很容易知道甚麼是「不文明」。
而所謂「文明」,就是以一種「負面消去法」的方式,藉著消去「不文明」而達成的。
而要有「負面消去法」的能力,必須有高度的自我期許、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創造能力。
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對所謂「教養」,也必須用這種「負面消去法」來看待。
「教養」以認識到甚麼是「沒教養」為起點。
當人們能透過自我期許、自我反思,進而自我改造,則「有教養」的自己就可能出現,而且還是愈來愈有教養。
由於「文化」是人類教養的沉澱場,文化裡有著真善美各種元素,以它做為鍛練及反思教養問題的起點,也就成了面對教養問題的最好途徑。
而這或許也正是本書作者史汪尼茲教授的心情。
因此他在本書裡沒有試著去做學究式的定義,而是以不明言的「教養」標準存心,重述西方文化和價值歷史的變遷。
它看起來像小型百科全書,但卻不是簡單的工具書,而是企圖提供反思的空間。
對教養問題做出反思,不能沒有一定歷史及知識的基礎,本書因而等於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參考架構。
而史汪尼茲教授會特別關心「教養」問題,這其實是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課題。
近年來,無論歐美甚或其他地區,都早已出現了一種「沒教養」、「反教養」的趨勢,這種趨勢主要是透過日益庸俗化的媒體和網際網路等而展開的。
於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和言語遂告大盛。
而這種「沒教養」和「反教養」的趨勢擴散後,它不只是讓「人性」(Humanity)愈來愈往「動物性」(Animality)方向移動;更嚴重的乃是它向公共領域擴散後,種種沒教養的欺騙、詐偽、挑撥、煽動、惡搞,也都開始跟著蔓延。
教養是公序良俗,以及人類賴以不斷提升的基礎;當「沒教養」和「反教養」的人都可以得到鼓勵,整個人類不就等於走到了集體退化的方向?近年來西方討論「教養」、「斯文」、「有水準的談話」,以及「政治的脫教養化」這類問題的著作已多得難以勝數。
這已反映出西方社會有識者的隱憂。
古詩有「曖曖內含光」這樣的人生境界,它可以做為「有教養」的注解。
有教養的人具有一定的以人文知識為基礎的人文關懷。
由於有關懷,遂能有反省,知道是非喜惡的判斷標準,並能以善良的意志存心,以恰得其份的方式表演出來,而讓自己成為一種具有磁力的人物,這種人的內在就有一種吸引人的光,而那光是溫暖的,是有格調的。
當人到此境界,他們就已成了精神上的紳士淑女,整個人都有了品味,已無需其他包裝。
而如何去尋找自己內在的這種教養之光,不也正是今天我們社會的迫切課題嗎?
(本文作者為評論家、作家)
〈導讀〉教養:公民人文主義
胡忠信教養就是培養紳士與淑女,是一種人文素養、宗教關懷與歷史意識,是終身學習、止於至善的過程,是要透過博覽群書、廣結善緣、有志竟成而來,用最精簡的理念來形容,教養就是公民人文主義的體現,是國民總體競爭力的落實。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教育有四個目的:一、學習遵守法律秩序,二、處理好人際關係,三、養成勤勞的習慣,四、成為有品德的人;學習遵守法律秩序是邁向文明的第一步,成為有品德的人是文明的目的。
人類有著天然的使命,就是建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政治、企業、社會領袖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就是盡力改善世界,營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
上述理念能否落實,均來自國民的教養,也就是公民人文主義的累積與養成教育。
教養如何形成呢?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養成訓練,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歷程;然而,透過自我潛能的不斷提昇,將理念與生活加以結合,也是日日精進的必要歷程。
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的方式,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抽象哲學的思考,這就是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所形容:「領導與管理就是一種人文素養。
」沒有比研讀經典是更好的教育方式了。
直接與歷史、文學、哲學大師對話,「轉益多師」、「尚友古人」、「緣尋機妙」、「多逢聖因」,就是直接從大師汲取養份,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啟迪與對話。
沒有比聆賞偉大音樂家的作曲與演奏更能開闊我們的胸襟了,人要回到靈魂的深處探討生命的意義,音樂正是有著X光般的透視力,直接開啟我們的第三隻眼,喜怒哀樂因而得到抒發。
沒有比觀賞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更能增長我們的美學素養了,藝術家引領我們進入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增添我們的世界觀與處世之道,從而更深沉地掌握內在的精神個體。
在茫茫的學海世界,我們如何找到一本導航之書呢?如何找到一條有效的終南捷徑呢?又如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小而宏觀呢?這本《教養:關於歷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世界風俗文化,你必須知道的事》,無異解答了前述三個疑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架構,也為我們的自我經典教育提供了一個延伸閱讀的書目。
教養就是培養公民人文主義,首先就是具備理性與道德的處世態度,透過說服與推理的能力,養成判斷是與非、好與壞、善與惡、公正與不公正的天生正義感。
其次是具有羞恥心與正義感,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遇見不公義之事要仗義直言。
其三是對生命意義保持一種宗教情懷,對人生意義保持終極關懷。
其四是對社區、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有一種承諾與責任感,做一個有社區意識的世界公民。
其五是做一個知識人、組織人,由價值觀與信仰歷練出人際關係、執行力與領導力。
上述五個面向的養成,這本「教養之書」正提供了一個精神基礎與願景方向。
教養不單只是理念的培養而已,還必須貫徹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也就是創造一種新價值,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份。
研讀這本「教養之書」以後,我們必須更深刻地自我省思下列問題:我是不是隨著年紀的改變而改變?我是不是隨著職務的改變而改變?我是不是讓別人有所改變?我是不是確立了自由民主人權的核心價值?我是不是致力於人文素養與宗教關懷?我是不是培養了多元主義與包容精神?我是不是以「尊重」、「理解」、「接受」、「欣賞」四種態度與人交往?教養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想簡潔的邏輯態度,一種自尊、自信、積極、正面人生觀的培養,將文化視為一種生命力,不斷提昇心性與生活品質,讓自己的潛力發揮到無窮,並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莎士比亞說:「無論是生,是死,人都要學習承擔,成熟乃是一切。
」這句話把「教養」的最高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
閱讀完這本「教養之書」,我驚嘆於作者的知識廣博與深刻見解,作者是一位德國人,他從德國人、歐洲人所做的另類思考,給予我們不同的腦力激盪,也予我們開啟了另一扇思想之窗,思考公民人文主義的文化淵源。
懷著崇敬與感恩之心,我樂於與讀者分享心得報告,並盼大家一起來進行「教養的英雄旅程」,重新建立價值觀,追尋內心直覺的喜悅,做一個崇尚理想與自由的天國子民。
(作者胡忠信為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
〈導讀〉教養
周惠民學習是維持生活的最重要方法,大部分的生物都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掌握求生的必備技能。
史前人類所以能夠超越其他物種,主導地球,不僅因其有學習能力,還能進而累積經驗,組織社會,創造文明。
有了社會組織之後,人類開始分工,每一種行業有其特定的學習內容,經由口傳心授,往下傳遞,形成世襲的現象,社會階級因此逐漸固定。
社會階級不同,生活的方式也有極大的差別,領導階級的學習內容並不為「稻粱謀」,也有閒暇美化生活,「學習」因此開始有新的內容。
社會史家依理亞司(NobertElias)認為:西歐地區在中古時期以後,王權逐漸擴張,貴族開始制訂繁複的禮節,以提高生活的趣味,顯現自己的身分,遂有宮廷文化的發展;以後新興的中產階級開始模仿,形成一種社會規範,稱為「教養」。
人類應當學習的具體內容因時、因地而有差別。
新石器時代生活較為單純,一個七歲的小孩就已經可以掌握所有生活必須的技能,獨立生活。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學習的項目越來越多,接受教育的時間也隨著個人的社會狀況而產生極大的差異,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學校教育」大概只有貴族階級才能享有,內容雖然不一,卻多以實用為主。
古希臘貴族所受教育主要包括修辭、音樂、體育等,與《周禮》中所說的「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的概念相當接近。
一些思想家、哲人教育自己子女時,往往有自己的領悟,孔子就要兒子孔鯉讀詩、學禮,認為:「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
至於一般人,教育的內容仍傾向學習謀生的技能,古代中國農村中十來歲的小孩子就已經結婚生子,「晝出耘田夜積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近代以前,人們多半早婚,地域與身分差異不大,著名學者但丁(Dante)也在十二歲上下就結婚,而且子嗣甚蕃,但不一定妨礙唸書,但丁的學問也不是在結婚以前就有成就。
當時的「小朋友」十歲左右上大學的也不少,十二世紀時英格蘭著名的貝克特大主教(ThomasBecket)十歲出頭就在著名的梅墩修道院(MertonPriory)唸書,十二歲開始在巴黎念大學,遊歷西歐,成為重要的學者。
寫下〈滕王閣序〉的王勃,六歲就能作文,九歲讀顏氏漢書,十歲唸完六經,二十歲不到就成了進士。
除了天賦之外,教育內容為集中也是古人年輕就可以有成就的重要關鍵。
古代的學生以經書為主,《漢書》〈藝文志〉蒐羅了漢代主要的書籍,內容有限,一位學者要讀完所有的書,並非不可能。
西方情況也類似,中古時期的學校多附屬於教會,教育內容以基督教義為主要準繩,除了神學外,教學重心多圍繞在「三藝」(trivium,包括文法、修辭、邏輯)及「四藝」(quadrivium,包括數學、地理、音樂及天文),兩者又合稱「七藝」(theSevenArtesLiberalesorLiberalArts)。
當時,唸書是花大錢的活動,根據統計,一個人唸書要花掉三個成年勞工的所得,所以一般人唸不起書。
加上身分世襲且固定,「布衣卿相」只是鼓勵人努力的話,鮮有實現的可能,所以古人唸書意願不高,除了負擔不起之外,沒有用處也是考慮因素之一。
薩克森邦位居德國中部,算是要衝之地,國君雄才大略,在歷史上一直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鼓勵學術不遺餘力,1409年在萊比錫(Leipzig)創建大學,成立之際,只有46名教師,369名學生,規模還不如現在台北市絕大多數的中學,所學的內容恐怕也沒有現在中學生豐富,到1850年前後,學生人數也才成長到5000左右。
十六世紀以後,學校附屬於教會的形式才稍有改變:「基礎教育」的想法出現,逐漸成為大家接受的趨勢,也發展出新的教育內容;其中又以「國民教育」概念最為重要。
蘇格蘭在1561年實施國民教育,每個教區設置一名教師,窮人可以免費入學;甚至立法徵稅,以確保教育經費來源。
此後兩百年間,國民教育的觀念逐漸普及。
開明專制時期的許多君主都接受這樣的想法,將國民視為國家資產,必須養之、教之,以提高人民的素質,教育逐漸成了許多國家的大計,大學中甚至開設專門的研究機構,研究並設計教育的內容。
1770年代德國中部的哈樂(Halle)大學率先成立了「教育研究所」,以研究及設計國民教育為重點之一。
文藝復興以後,東方許多知識傳入西歐,在十七世紀以後逐漸開花結果,學者對基督教神學以外的東西有更多的了解,天體運行、人體結構、乃至細胞、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開始萌芽。
心態上,更擺脫了傳統基督教義的束縛,對許多事物感到新奇。
許多學者認為中古時期相當蒙昧,自認為「重見光明」,後人也稱他們所處的時代為「大光明」或「啟蒙」時代,英文enlightenment就有「使見光明」之意。
這個時期的學者、哲士見到許多新知,欣喜之餘,恨不得與所有人分享,便開始編輯一套名為《科學、藝術與行業的系統字典》(Encyclopedia,orasystematicdictionaryofthesciences,arts,andcrafts),也稱為《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這種教育全民的思想慢慢為許多國君接受,並付諸行動。
大約在這個時期,歐洲政治出現了新局面,有雄心壯志的地方諸侯企圖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為了擺脫貴族豪門的掣肘,他們從平民中選拔公務人員,為推動富國強兵的政策,必須提高國民素質,兩者都與教育有關,如何改善學校教育,自然屬當務之急。
1717年,普魯士國王菲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WilhelmI,1683-1740)頒布詔令,五歲到十二歲的國民必須入學,學習讀寫,會背誦《教義問答》(Katechismus)以後,才算受完基礎教育。
國家推動國民義務教育,目的不在培養學者通儒,內容自然簡單,學童主要學習讀書、寫字、算術及基督教義,也要會唱教會歌曲,為了兼顧生產,上課時間並不長。
但要加入官僚體系,就必須學有專精,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教育公民階級」(Bildungsb?gertum)。
與戰國以後中國士大夫集團相當類似。
他們的成功,凸顯了教育的重要及實用,也給教育一些新的意義。
自此以後,教育也迅速發展,學校擴張,學科內容越來越多,學習的知識也越來越專門,因此有了化約的必要。
只是多數國家的化約多從「實用」(Utilitarianism)的角度出發:為平民而設的學校,勢必考慮成本及最大效益。
要在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考量下,畫一內容與進度勢在必行。
教育內容分為兩種,高等教育著眼於國家建設者,例如十七世紀的歐洲地區,許多建築、科學、工程、航海等專門學校應運而生;基礎教育則目的在於灌輸國民忠君守法的愛國思想,古代教育的「博雅」理念只能懸為理想。
二十世紀以後,學術分工越細,知識量越多,教育的內容在豐富中顯得貧乏,自然有許多哲人、學者對此現象表示悲觀,希望重尋桃花源。
《教養》一書的問世,就是這種想法的表現,出於古代博雅教育的憧憬,發表「國民基礎教育」的藍圖。
「Bildung」這個字,原有「教育」的意思,但在教育的內容改變之後,如何理解這個字,就要看作者的想法及讀者的會心了。
《教養》是作者史汪尼茲(DietrichSchwanitz)在1999出版的一本暢銷書。
本書標題已經提示作者的目的:並非討論一般的教養或教育問題,而是討論「常識」或「通識」(Allgemeinbildung);也對「一個現代德國人應有的教養」這個重要議題提出個人的看法。
史汪尼茲認為:教養應當包括「知識」與「能力」兩種;歷史、文學及藝術等屬於「知識」,語言、地理、創造等屬於「能力」。
他還開列了一長串的書單,作為追求教養的重要輔助工具,認為書單所列都是一個現代德國人應當閱讀的重要文獻。
從本書的內容看來,作者是夫子自道。
史汪尼茲生於1940年,父母均為教師,因為宗教信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並未如正常學童一般入學,而是由父母自行教育。
十一歲以後才正式入學。
大學時期主修英語、歷史及哲學,曾遊學倫敦及美國費城。
之後任教於漢堡大學,1997年因身體健康不佳而提前退休,專事寫作。
1995年他曾寫過一部暢銷小說《校園》(DerCampus),甚至改拍為電影。
《教養》則在1999年成為暢銷書。
正因作者受教育過程不同於絕大多數的德國人,學術活動也以人文學科為主,所以對教養的看法,接近中古時期以前的博雅理想,對古代的文學、藝術、音樂及代表身分的語言訓練情有獨鍾。
本書第一部分以歷史為主,所占篇幅極大,顯示他對歷史的重視,但也顯示其歐洲中心觀。
他約略的敘述了歐洲政治、文學、藝術及音樂的發展過程。
他又列舉了重要的哲學家、影響近代的重要理論,甚至加入兩性議題的歷史。
以作者的學術背景而言,除了英國文學史之外,其他部分並非其研究精髓,多是平日讀書所得,有些討論不免流於空泛,例如書中討論小家庭制度的出現,就與目前學界的結論有些出入;討論兩性議題不免令人有媚俗的疑慮,作者也只介紹英格蘭與德國兩地的兩性觀,又令人聯想到德意志地區的英國文學研究者經常流露的「英國瘋」(anglophile)。
其實作者大可以將開列的書單擴大一些,伊斯蘭世界中有許多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中國、印度及日本也有許多可以洗滌心靈的哲學作品,卻少這一部分,只凸顯作者的歐洲中心觀,難怪最近許多人一直要討論「東方主義」的議題。
至於有關「能力」的部分,只有不到一百頁的篇幅,比重顯得不足,內容又多為語言學的一些概念。
自古以來,德意志地區貴族就強調外語能力,認為「通外語」就是「能力」。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KarlV.,1550-1558)通西班牙語、法語、拉丁文、德文及義大利文,平常不屑使用德語,公開表示與馬匹才使用德語。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II.,1712-1786)除了母語德語,還能說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也通拉丁文、希臘文及希伯來語,晚年還學斯拉夫語、巴斯克語和中文。
只是通外語與世界觀兩者是否有一定關連就因人而異了。
作者討論一個現代德國人應有的知識如果仍侷限在英語及德語世界中,如果仍抱持歐洲中心觀,則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並無多大差異,反而不及啟蒙時期的哲人。
這本書一問世之後,聲譽鵲起,謗亦隨之。
贊同者認為:他的主張及所列的書單確實可以彌補現代學校教育中的不足,也規畫建構一個「富而好禮」的理想書香社會。
但批評者卻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認為他只重視「人文學科」,完全忽略幾百年來自然科學的成就以及所代表的意義,彷彿回到啟蒙前的世界。
費雪(ErnstPeterFischer)是批評者的重要代表,他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並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
對自然科學受到如此忽視自然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義憤,於是也依著史汪尼茲的筆意,寫了一本《另一種教養》(DieAndereBildung),他開宗明義的表示:即使一些自認為有教養的人,也未必能對自然科學有足夠的認識,暗諷史汪尼茲不知道應將自然科學納入教養的概念及實際中。
費雪仿效史汪尼茲的作法,將一個現代人應當具備的自然科學知識羅列出來,算是對《教養》一書的抗議及補充。
其實兩派的意見倒也未必完全針鋒相對,都是要檢討現代學校教育。
從個人的、精緻的博雅教育發展到類似生產線的現代教育的過程中,人類到底喪失多少審美觀及多元價值?各種考試及格式又抹殺多少創意?兩位作者共同關心這個主要議題,也表現出許多學者對現代教育的關心之處。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教養的閱讀之旅∕夏慕帆
本來我打算自己來翻譯這本書,只可惜我晚了一步。
在日本和美國之外的確還有另一個世界。
這本書從一個德國人的觀點,或者說得更確切些,是從一個德國的英語學者的觀點出發,期能帶您進一步了解歐洲以及「您不可不知的相關知識」,盼能喚起您對這個略顯陌生的另一個世界的興趣。
就我而言,這本書的確發揮了這個功能,因此我樂於和各位分享我閱讀此書的感想。
您是個什麼樣的讀者呢?若要將世間讀者加以分類,這張分類表該是什麼樣子呢?我想,不妨將讀者歸類於兩個極端之間:位於其中一端的讀者,有足夠的時間、興致、耐心和精力,把一本書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
而在另一端則是那些跳躍式的讀者,一次只讀一部分,而且不見得順著頁數讀。
從我自己的閱讀習慣來看,我多半屬於後者。
的確,我最後一次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是在大學期間為了寫報告而讀的,而那已經是好多年前了。
我還清楚記得那本書的書名:《小阿爾特與老赫克托爾》(YoungArtandOldHector),作者是奈爾.米勒.坎恩(NeilMillerGunn,1891-1973),蘇格蘭文藝復興(ScottishRenaissance,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蘇格蘭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
那篇故事的確引人入勝,但我當時的閱讀熱情肯定與迫在眉睫的報告繳交日期有關。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喜歡一次讀個幾句或幾段,有時也讀上幾章,文學類或非文學類的書籍均然,而《教養》這本書在編排上很適合我的閱讀方式。
原文五百多頁的篇幅,無疑是本厚書,然而井然有序,讓我很容易找出頭緒,可以先翻閱我特別感興趣的部分。
開卷處就有三層目錄便於讀者了解全書梗概,足見作者煞費苦心地想讓讀者能更省力地閱讀這本內涵豐富的書籍:先是大略的一般目錄,接著是十分詳細的目錄,之後作者又把每一章的重點提綱挈領地做了簡短的摘要,作為導引,讓人一目了然。
書
看更多
詳細資料
ISBN:9789861249049叢書系列:美學生活規格:精裝/576頁/17x23x8.06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總論
內容連載
第二部 能力關於能力,探討的是知識的應用規則。
有教養的人之間交際規則入門指導如果把文明社會比喻為一個人,那麼教養就是他的名字。
教養是對文明歷史的基本特徵、哲學與科學的重要概念了然於胸,並熟悉藝術、音樂與文學的表達形式及典範篇章。
教養是一種經過鍛鍊、柔韌的精神,它形成於,一下子知道所有事情,但一下子又全部忘記。
正如德國物理學家、作家利希頓貝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所說:「儘管大部分讀過的東西,我都會忘記,但心志卻逐漸趨於成熟,正如吃飯一樣,身體也是仰賴這種方式不斷地汲取營養。
」教養是一種能力,讓我們與有教養的人愉快地交談互動。
環顧一下社會現實,就不難發現:教養不僅是理想、過程與狀態的複合體,也是一種社會遊戲。
遊戲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表現出有教養的樣子,而不是沒教養。
遊戲的規則就蘊藏於文化之中。
如果不是從小就參與這種遊戲,不斷練習,長大之後是很難適應這些規則的。
為什麼呢?因為要先了解規則,才能按規則進行練習。
也就是說,這個教養俱樂部只讓那些掌握遊戲規則的人入會,想要成為遊戲高手就必須在俱樂部中練習,與他人過招,精益求精。
教養遊戲的特點就在於,遊戲的參與者對文化教養抱有很高的期望,而且也強烈地期望別人期望自己是有教養的;至於具體內容是什麼,則是不可言喻。
如果能夠立即察覺到這種期望,並加以實現,堪稱是技巧嫻熟;然而,即使沒有成功,也要做到不露痕跡,才算功夫到家。
所以在社交場合中,你若是提出這樣的問題:「梵谷是不是上次世界盃足球賽中,踢斷德國守門員鼻樑骨的那個足球中鋒?」如果對方發現你的問題是認真的,不是在開玩笑,一定會覺得很離譜,甚至日後盡量避免和你往來。
千萬不要認為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會讓人覺得你勇氣可嘉。
相反地,這只會讓大家覺得你冒冒失失,破壞了假設遊戲的規則。
當場空氣凝結,談話頓時陷入無以為繼的窘境。
而且,無論別人怎麼回答,都會讓你尷尬不已。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的,老兄。
我們談論的梵谷是一位畫家。
」這樣的回答是最直接的,聽起來好像是常識課。
然而,實際上它是一發惡臭彈,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你是個大老粗。
從此之後,你在大家眼中就像個鄉巴佬。
另一個可能的回答是:「不會吧。
不過,我對足球的了解肯定沒有您多。
」這樣巧妙的嘲諷會引起其他在座者的竊笑。
它所隱含的暗示是:你是個足球流氓——雖然對足球這種野蠻的競技性運動很在行,但對藝術一竅不通。
第三種人會用正經八百的腔調回應你:「基本上,您說得沒錯。
但是,恕我在此更正一下,他踢斷的不是鼻樑而是耳朵;還有,也不是守門員的耳朵,而是他自己的。
」這種回答肯定會讓在場的人哄堂大笑,而你卻一頭霧水,像個傻瓜。
這些回答會使你覺得沒面子,甚至無地自容。
然而,並不是因為你暴露了自己知識上的漏洞,所以「信譽」掃地,而是因為你破壞了遊戲規則。
「沉默是金」是玩教養遊戲奉行的原則,但是你卻強迫參與者揭開那無法言說的朦朧面紗,非得看清它後面隱藏的風景不可。
然而,為什麼這個小問題會招致大麻煩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人們自己也無法確切說明理由何在。
由此又可推出教養的另一個定義:教養是一種信仰。
信徒的主禱文如下:「我信莎士比亞和歌德,信經典名著,他們是天上和人間所公認的。
我信梵谷,他是上帝派到人間的畫家,生於荷蘭布拉邦省(Brabant)的小鎮,成長於法國巴黎和阿爾勒(Arles),與高更結為莫逆之交,但卻爭執不斷,最後精神失常並自殺,升入天堂,坐在上帝的右手邊,在那裡審判藝術家和門外漢。
我信文化的力量、天才的永生、藝術的聖殿、教養和人文主義的不朽價值,直到永遠,阿門!」
看完整內容連載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同類商品新上架
1.
擊敗渣男!這樣可以告嗎?專業律師教的恐怖情人反擊法
2.
長橋
3.
誰說法律沒有溫度:李兆環律師讓輸贏之間更圓滿
4.
圖解刑事訴訟:第一次打刑事官司就ok(第四版)
5.
「空氣」之研究:解析隱藏在日本人心中的決策機制:「讀」空氣
本類新品熱銷
1.
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
2.
死囚:施明德回憶錄Ⅰ一九六二~一九六四
3.
施明德的政治遺囑:美麗島軍法大審最後答辯狀
4.
你知道的太多了:欠錢可以不還、年金可以不繳、法庭可以喊價、和解可以再告、借名可以侵占、勞保可以害人──這是什麼荒謬劇?!不~這是我們的法律!
5.
地景
本類暢銷榜
1.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2.
人類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3.
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
4.
21世紀的21堂課
5.
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全球長銷40年】美國大學邏輯思辨聖經
訂閱電子報
想獲得最新商品資訊,請訂閱免費電子報
關於我們
關於博客來
關於PCSC
隱私權政策
服務條款
人才募集
利害關係人專區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新手上路
會員分級
訂閱電子報
24小時隔日取貨
行動博客來
切換行動版
合作提案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加入供應商
AP策略聯盟
異業合作
客服中心
查詢帳號密碼
客服信箱
客服中心Q&A
線上客服
好站連結
OKAPI 閱讀生活誌
青春博客來
售票網
博客來Youtube
博客來粉絲團
得獎認證
天下雜誌2017金牌服務大賞
2016新世代最嚮往企業
SSL憑證服務
數位時代2012年台灣網站100強
電子發票推廣標章
dpmark資料隱私保護標章
數位時代2011台灣電子商務TOP50強
行政院環保署B2C網購包裝減量標章。
包裝減量。
環保材質。
循環包材。
客戶服務專線:02-26535588傳真:02-27885008服務時間:週一~五8:00~19:00,週六~日、例假日9:00~18:00,365天全年無休
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臺灣115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B1之1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96922355-00000-9
Copyright©since1995books.com.tw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親子教養 - 博客來
- 2親子教養即將出版 - 博客來
中文書即將出版親子教養即將出版. ... 陪讀的刻意練習:養成孩子自主學習的教養魔法(附夾冊) ... 【限量親簽版】脫癮而出不迷網:寫給網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養書.
- 3教養的秘密 - 博客來
書名:教養的秘密,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536490376,頁數:272,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作者:王宏哲,出版日期:2018/07/01,類別:社會科學.
- 4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 ...
這次書籍的前半段比較是心態的說明,也只有從心裡真正的放下,才能在行為上放下,我覺得很棒的是前半段講心態,後半段在講作法,如何去做,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部分。 這 ...
- 5教養 - 博客來
《教養》是作者史汪尼茲(Dietrich Schwanitz)在1999出版的一本暢銷書。本書標題已經提示作者的目的:並非討論一般的教養或教育問題,而是討論「常識」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