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三: 傳八章釋修身齊家- 朱子語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傳八章釋修身齊家》 ; 1 · 打開字典. 傳八章釋... :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不能無,而親愛、畏敬、哀矜、敖惰、賤惡亦有所不可無者。

但此心不為四者所動,乃得其正,而 ... 简体English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論語 顯示資料來源 +孟子 顯示資料來源 +禮記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孝經  +說苑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白虎通德論  +新書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揚子法言  +中論  +孔子家語  +潛夫論  +論衡  +太玄經  +風俗通義  +孔叢子  +申鑒  +忠經  +素書  +新語  +獨斷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列子  +鶡冠子  +文子  +文始真經  +列仙傳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申不害  +慎子  諫逐客書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六韜  +司馬法  +尉繚子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淮南子  +呂氏春秋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史記  +春秋左傳  +逸周書  +國語  +晏子春秋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越絕書  +戰國策  +鹽鐵論  +列女傳  +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漢書  +前漢紀  +東觀漢記  +後漢書  +竹書紀年  +穆天子傳  +古三墳  +燕丹子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周易  +周禮  +楚辭  +儀禮  +山海經  +焦氏易林  +京氏易傳  +詩說 字書  +說文解字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郭店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世說新語  +顏氏家訓  +文心雕龍  +抱朴子  +人物志  +金樓子  +水經注  +神仙傳  +三國志  +高士傳  神異經  +洞冥記 隋唐  +群書治要  +藝文類聚  +通典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論語注疏  +西遊記  +三國演義  +金瓶梅  +封神演義  +廣韻  +孝經注疏  +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  朱子語類   理氣上   理氣下   鬼神   性理一   性理二   性理三   學一   學二   學三   學四   學五   學六   學七   大學一   大學二   大學三   大學四或問上   大學五或問下   論語一   論語二   論語三   論語四   論語五   論語六   論語七   論語八   論語九   論語十   論語十一   論語十二   論語十三   論語十四   論語十五   論語十六   論語十七   論語十八   論語十九   論語二十   論語二十一   論語二十二   論語二十三   論語二十四   論語二十五   論語二十六   論語二十七   論語二十八   論語二十九   論語三十   論語三十一   論語三十二   孟子一   孟子二   孟子三   孟子四   孟子五   孟子六   孟子七   孟子八   孟子九   孟子十   孟子十一   中庸一   中庸二   中庸三   易一   易二   易三   易四   易五   易六   易七   易八   易九   易十   易十一   易十二   易十三   尚書一   尚書二   詩一   詩二   孝經   春秋   禮一   禮二   禮三   禮四   禮五   禮六   禮七   禮八   樂古今   孔孟周程張子   周子之書   程子之書一   程子之書二   程子之書三   張子之書一   張子書二   邵子之書   程子門人   楊氏門人   尹氏門人   羅氏門人   胡氏門人   朱子一   朱子二   朱子三   朱子四   朱子五   朱子六   朱子七   朱子八   朱子九   朱子十   朱子十一   朱子十二   朱子十三   朱子十四   朱子十五   朱子十六   朱子十七   朱子十八   呂伯恭   陸氏   釋氏   本朝一   本朝二   本朝三   本朝四   本朝五   本朝六   本朝七   歷代一   歷代二   歷代三   戰國漢唐諸子   雜類   論文上   論文下詩  +宋景文公筆記  +棋經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墨子閒詁  +紅樓夢  +全唐詩  +康熙字典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相關資料字典討論區圖書館維基數據維基 在先秦兩漢 儒家  論語  孟子  禮記  荀子  孝經  說苑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白虎通德論  新書  新序  揚子法言  中論  孔子家語  潛夫論  論衡  太玄經  風俗通義  孔叢子  申鑒  忠經  素書  新語  獨斷  蔡中郎集 墨家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莊子  道德經  列子  鶡冠子  文子  文始真經  列仙傳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韓非子  商君書  申不害  慎子  諫逐客書  管子 名家  公孫龍子 兵家  孫子兵法  吳子  六韜  司馬法  尉繚子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周髀算經 雜家  淮南子  呂氏春秋  鬼谷子  尹文子  鄧析子 史書  史記  春秋左傳  逸周書  國語  晏子春秋  吳越春秋  越絕書  戰國策  鹽鐵論  列女傳  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漢書  前漢紀  東觀漢記  後漢書  竹書紀年  穆天子傳  古三墳  燕丹子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詩經  尚書  周易  周禮  楚辭  儀禮  山海經  焦氏易林  京氏易傳  詩說 字書  說文解字  爾雅  釋名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郭店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道德真經註  世說新語  顏氏家訓  文心雕龍  抱朴子  人物志  金樓子  水經注  神仙傳  三國志  高士傳  神異經  洞冥記 隋唐  群書治要  藝文類聚  通典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四書章句集注  三字經  論語注疏  西遊記  三國演義  金瓶梅  封神演義  廣韻  孝經注疏  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  朱子語類   理氣上   理氣下   鬼神   性理一   性理二   性理三   學一   學二   學三   學四   學五   學六   學七   大學一   大學二   大學三   大學四或問上   大學五或問下   論語一   論語二   論語三   論語四   論語五   論語六   論語七   論語八   論語九   論語十   論語十一   論語十二   論語十三   論語十四   論語十五   論語十六   論語十七   論語十八   論語十九   論語二十   論語二十一   論語二十二   論語二十三   論語二十四   論語二十五   論語二十六   論語二十七   論語二十八   論語二十九   論語三十   論語三十一   論語三十二   孟子一   孟子二   孟子三   孟子四   孟子五   孟子六   孟子七   孟子八   孟子九   孟子十   孟子十一   中庸一   中庸二   中庸三   易一   易二   易三   易四   易五   易六   易七   易八   易九   易十   易十一   易十二   易十三   尚書一   尚書二   詩一   詩二   孝經   春秋   禮一   禮二   禮三   禮四   禮五   禮六   禮七   禮八   樂古今   孔孟周程張子   周子之書   程子之書一   程子之書二   程子之書三   張子之書一   張子書二   邵子之書   程子門人   楊氏門人   尹氏門人   羅氏門人   胡氏門人   朱子一   朱子二   朱子三   朱子四   朱子五   朱子六   朱子七   朱子八   朱子九   朱子十   朱子十一   朱子十二   朱子十三   朱子十四   朱子十五   朱子十六   朱子十七   朱子十八   呂伯恭   陸氏   釋氏   本朝一   本朝二   本朝三   本朝四   本朝五   本朝六   本朝七   歷代一   歷代二   歷代三   戰國漢唐諸子   雜類   論文上   論文下詩  宋景文公筆記  棋經  郁離子 清代  墨子閒詁  紅樓夢  全唐詩  康熙字典  儒林外史 民國  墨經校釋 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漢代之後->宋明->朱子語類->大學三->傳八章釋修身齊家 《傳八章釋修身齊家》電子圖書館《欽定四庫全書》本《朱子語類》《同治正誼堂叢書》本《朱子語類》《顏李叢書》本《朱子語類評·禮文手鈔》《光緒廣雅叢書》本《先聖生卒年月日考+朱子語類日鈔+人範》[顯示全部] 1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不能無,而親愛、畏敬、哀矜、敖惰、賤惡亦有所不可無者。

但此心不為四者所動,乃得其正,而五者皆無所偏,斯足以為身之修也。

人傑 2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或問:「『正心』章說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修身』章說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如何?」曰:「是心卓然立乎此數者之外,則平正而不偏辟,自外來者必不能以動其中,自內出者必不至於溺於彼。

」或問:「畏敬如何?」曰:「如家人有嚴君焉,吾之所當畏敬者也。

然當不義則爭之,若過於畏敬而從其令,則陷於偏矣。

若夫賤惡者固當賤惡,然或有長處,亦當知之。

下文所謂:『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此是指點人偏處,最切當。

」人傑 3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心須卓立在八九者之外,謂忿懥之類。

而勿陷於八九者之中,方得其正。

聖人之心,周流應變而不窮,只為在內而外物入不得,及其出而應接,又不陷於彼。

夔孫 4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七章、八章頗似一意,如何?」曰:「忿懥之類,心上理會;親愛之類,事上理會。

心上理會者,是見於念慮之偏;事上理會者,是見於事為之失。

」去偽 5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正卿問:「大學傳正心、修身,莫有深淺否?」曰:「正心是就心上說,修身是就應事接物上說。

那事不從心上做出來!如修身,如絜矩,都是心做得出。

但正心是萌芽上理會。

若修身及絜矩等事,卻是各就地頭上理會。

」恪 6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正心』章既說忿懥四者,『修身』章又說『之其所親愛』之類,如何?」曰:「忿懥等是心與物接時事,親愛等是身與物接時事。

」廣 7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正心、修身,今看此段大概差錯處,皆未在人欲上。

這箇皆是人合有底事,皆恁地差錯了。

況加之以放辟邪侈,分明是官街上錯了路!賀孫 8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子升問:「『修身齊家』章所謂『親愛、畏敬』以下,說凡接人皆如此,不特是一家之人否?」曰:「固是。

」問:「如何修身卻專指待人而言?」曰:「修身以後,大概說向接物待人去,又與只說心處不同。

要之,根本之理則一,但一節說闊,一節去。

」木之 9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第八章:人,謂眾人;之,猶於也。

之其,亦如於其人,即其所向處。

泳 10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之其所親愛」之「之」,猶往也。

銖 11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大學,譬音改僻,如何?」曰:「只緣人心有此偏僻。

」問:「似此,恐於『修身在正其心』處相類否?」曰:「略相似。

」宇 12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古注,辟作譬,似窒礙不通。

」曰:「公亦疑及此。

某正以他說『之其所敖惰而譬焉』,敖惰非美事,如何譬得?故今只作僻字說,便通。

況此篇自有僻字,如『辟則為天下僇矣』之類是也。

」大雅 13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各自有當然之則,只不可偏。

如人飢而食,只合當食,食纔過些子,便是偏;渴而飲,飲才過些子,便是偏。

如愛其人之善,若愛之過,則不知其惡,便是因其所重而陷於所偏;惡惡亦然。

下面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上面許多偏病不除,必至於此。

泳 14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人之其所親愛而僻焉」,如父子是當主於愛,然父有不義,子不可以不爭;如為人父雖是止於慈,若一向僻將去,則子有不肖,亦不知責而教焉,不可。

「人之其所賤惡而僻焉」,人固自有一種可厭者,然猶未至於可賤惡處,或尚可教,若一向僻將去,便賤惡他,也不得。

「人之其所畏敬而僻焉」,如事君固是畏敬,然「說大人則藐之」,又不甚畏敬。

孟子此語雖稍粗,然古人正救其惡,與「陳善閉邪」,「責難於君」,也只管畏敬不得。

賀孫 15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齊家』段,辟作『僻』。

」曰:「人情自有偏處,所親愛莫如父母,至於父母有當幾諫處,豈可以親愛而忘正救!所敬畏莫如君父,至於當直言正諫,豈可專持敬畏而不敢言!所敖惰處,如見那人非其心之所喜,自懶與之言,即是忽之之意。

」問:「敖惰、惡德也,豈君子宜有?」曰:「讀書不可泥,且當看其大意。

縱此語未穩,亦一兩字失耳。

讀書專留意小處,失其本領所在,最不可。

」宇 16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章句曰:『人於五者本有當然之則。

』然敖之與惰,則氣習之所為,實為惡德。

至若哀矜之形,正良心苗裔,偏於哀矜不失為仁德之厚,又何以為『身不修,而不可以齊其家』者乎?」曰:「敖惰,謂如孔子之不見孺悲,孟子不與王驩言。

哀矜,謂如有一般大姦大惡,方欲治之,被它哀鳴懇告,卻便恕之。

」道夫云:「這只是言流為姑息之意。

」曰:「這便是哀矜之不得其正處。

」道夫 17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或問「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曰:「親者則親愛之,賢者則畏敬之,不率者則賤惡之,無告者則哀矜之。

有一般人,非賢非親,未見其為不率,又不至於無告,則是泛然沒緊要底人,見之豈不敖惰。

雖聖賢亦有此心。

然亦豈可一向敖惰他!一向敖惰,便是辟了。

畏敬、親愛、賤惡、哀矜莫不皆然。

故下文曰:『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如所敖惰之人,又安知其無善之可愛敬!所謂敖惰者,只是闊略過去。

」高 18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敖惰。

曰:「大抵是一種沒要緊底,半上落下底人。

且如路中撞見如此等人,是不足親愛畏敬者,不成強與之相揖,而致其親愛畏敬!敖惰是人之所不能無者。

」又問:「『敖惰』二字,恐非好事。

」曰:「此如明鑑之懸,妍者自妍,醜者自醜,隨所來而應之。

不成醜者至前,須要換作妍者!又敖惰是輕,賤惡是重。

既得賤惡,如何卻不得敖惰?然聖人猶戒其僻,則又須點檢,不可有過當處。

」履孫 19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蔡問「敖惰」之說。

曰:「有一般人,上未至於可親愛,下未至於可賤惡,只是所為也無甚好處,令人懶去接他,是謂敖惰。

此敖惰,不是惡德。

」淳。

文蔚錄云:「非如常人傲忽惰慢,只是使人見得他懶些。

」 20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或問:「敖惰是凶德,而曰『有當然之則』,何也?」曰:「古人用字不如此。

敖惰,未至可賤可惡,但見那一等沒緊要底人,自是恁地。

然一向去敖惰他,也不可如此。

」 21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君子亦有敖惰於人者乎?」曰:「人自有苟賤可厭棄者。

」德明 22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敖惰。

曰:「敖便是惰,敖了便惰。

敖了都不管它,便是惰。

」義剛 23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因學者問大學「敖惰」處,而曰:「某嘗說,如有人問易不當為卜筮書,詩不當去小序,不當協韻,及大學敖惰處,皆在所不答。

」僩 24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或問:「『之其所親愛、哀矜、畏敬而辟焉』,莫是君子用心過於厚否?」曰:「此可將來『觀過知仁』處說,不可將來此說。

蓋不必論近厚、近薄。

大抵一切事,只是才過便不得。

『觀過知仁』乃是因此見其用心之厚,故可知其仁,然過則終亦未是也。

大凡讀書,須要先識認本文是說箇甚麼。

須全做不曾識他相似,虛心認他字字分明。

復看數過,自然會熟,見得分明。

譬如與人乍相見,其初只識其面目,再見則可以知其姓氏、鄉貫,又再見則可以知其性行如何。

只恁地識認,久後便一見理會得。

今學者讀書,亦且未要便懸空去思他。

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方言『慎思之』。

若未學未問,便去思他,是空勞心耳!」又云:「切須記得『識認』兩字。

」時舉 25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大學釋『修身齊家』章,不言修身,何也?」曰:「好而不知其惡,惡而不知其美,是以好為惡,以曲為直,可謂之修身乎!」節 26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大學最是兩章相接處好看,如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且如心不得其正,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若視而見,聽而聞,食而知味,則心得其正矣。

然於親愛、敖惰五者有所僻焉,則身亦不可得而修矣。

嘗謂修身更多少事不說,卻說此五者,何謂?子細看來,身之所以不修者,無不是被這四五箇壞。

又云:「意有不誠時,則私意為主,是主人自為賊了!到引惹得外底人來,四方八面無關防處,所以要得先誠其意。

」子蒙 27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五者,其實則相串,而以做工夫言之,則各自為一事。

故『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著『而』字,則是先為此,而後能為彼也。

蓋逐一節自有一節功夫,非是儱侗言知至了意便自誠,意誠了心便自正,身便自修,中間更不著功夫。

然但只是上面一截功夫到了,則下面功夫亦不費力耳。

」先生曰:「亦有天資高底人,只頭正了,便都正去。

若夾雜多底,也不能如此。

」端蒙 28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問:「『正心修身』章後注,云『此亦當通上章推之,蓋意或不誠,則無能實用其力以正其心者』云云。

」曰:「大學所以有許多節次,正欲學者逐節用工。

非如一無節之竹,使人才能格物,則便到平天下也。

夫人蓋有意誠而心未正者,蓋於忿懥、恐懼等事,誠不可不隨事而排遣也。

蓋有心正而身未修者,故於好惡之間,誠不可不隨人而節制也。

至於齊家以下,皆是教人節節省察用功。

故經序但言心正者必自誠意而來,修身者必自正心而來。

非謂意既誠而心無事乎正,心既正而身無事乎修也。

且以大學之首章便教人『明明德』,又為格物以下事目,皆為明明德之事也。

而平天下,方且言先謹乎德等事,亦可見矣。

」壯祖 29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大學如「正心」章,已說盡了。

至「修身」章又從頭說起,至「齊家治國」章又依前說教他,何也?蓋要節節去照管。

不成卻說自家在這裏,心正、身修了,便都只聽其自治!夔孫 30打開字典傳八章釋...: 說大學「誠意」章,曰:「如今人雖欲為善,又被一箇不欲為善之意來妨了;雖欲去惡,又被一箇尚欲為惡之意來妨了。

蓋其知之不切,故為善不是他心肯意肯,去惡亦不是他心肯意肯。

這箇便是自欺,便是不誠。

意才不誠,則心下便有許多忿懥、恐懼、憂患、好樂而心便不正。

心既不正,則凡有愛惡等事,莫不倚於一偏。

如此,如何要家齊、國治、天下平?惟是知得切,則好善必如好好色,惡惡必如惡惡臭。

是非為人而然,蓋胸中實欲如此,而後心滿意愜。

」賀孫 URN:ctp:n58812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2。

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

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

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