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佛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忍(梵語:kṣānti,巴利語:khanti),音譯孱提,又譯忍辱、忍耐,佛教術語,有忍耐、原諒等意思,也有智慧的意思。

六波羅密中的忍辱,即是作忍耐來解釋;四加行中的 ... 忍(佛教) 語言 監視 編輯 佛教波羅蜜(度)   南傳十波羅蜜(十波羅蜜)佈施持戒出離忍辱真實決意慈捨精進智慧     北傳六波羅蜜(六度/十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忍(梵語:kṣānti,巴利語:khanti),音譯孱提,又譯忍辱、忍耐,佛教術語,有忍耐、原諒等意思,也有智慧的意思。

六波羅密中的忍辱,即是作忍耐來解釋;四加行中的忍,則是智慧之意。

目次 1概論 2忍辱的果報 3忍與懺 4參見 5注釋 概論編輯 日本學者櫻部建與佐木現順認為,在梵文中,忍有雙重意義,可以解釋為忍受、支持、認可等,也就是意志力上的承受、忍耐、忍辱。

此外,也可以解釋為意樂,愛好,是一種慧相,與知見,智慧相關。

當作為忍耐之意思,意指在遭遇逆境時,心境保持平和,不會想傷害人,不起瞋恨跟執著[1][2]。

當作為智慧來解釋時,忍意指能增長善法,能理解四諦的智慧[3],可分為生忍、法忍二者,大乘佛教則加上無生法忍。

忍辱的果報編輯 佛經上說修行忍辱可以得到端正的善果報。

如: 《佛說罪福報應經》卷1:「為人端正顏色潔白暉容第一,手體柔軟口氣香潔,人見姿容無不歡喜,視之無厭,從忍辱中來。

」[4] 《優婆塞戒經》卷7〈25羼提波羅蜜品〉:「善男子!若有智人樂修忍辱,是人常得顏色和悅,好樂喜戲,人見歡喜,睹之無厭;」[5]忍與懺編輯 忍(梵語:kṣānti)與懺(梵語:kṣama)有同個詞根,譯經師義凈認為懺(懺摩)的本意就是請求他人忍耐自己的過錯。

[6] 參見編輯 忍耐注釋編輯 ^曇無讖《菩薩地持經》卷1:「羼提波羅蜜菩薩種性相者,是菩薩性自柔和,若遇他人不饒益事,不起恚害無反報心,若他悔謝即受其懺,不懷結恨無復餘想。

如是等比,是名羼提波羅蜜菩薩種性相。

」 ^張澄基譯,岡波巴著《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14章〈忍辱波羅蜜多〉:「什麼叫作忍辱呢?此心不激動,不憤怒,不傷害任何人,亦不執著,這種心境叫做忍辱。

」,收入《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法爾出版,第三版,2007年。

頁157。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

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為忍法。

」 ^《佛說罪福報應經》(CBETA,T17,no.747a,p.562,b27-29) ^《優婆塞戒經·羼提波羅蜜品》(CBETA,T24,no.1488,p.1073,b18-20) ^見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藏《毗奈耶·卷十五》中的註釋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忍_(佛教)&oldid=6859339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