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閃辭是「玻璃心」,還是面試流程出問題? | Hami書城。快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人閃辭是「玻璃心」,還是面試流程出問題? ... 以企業來說,要經歷吸引人才、持續讓面試者保持對企業及工作的興趣、接受offer(職缺)進入公司安置 ...
商管理財>新人閃辭是「玻璃心」,還是面試流程出問題?
職缺空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找到人,結果做不到幾天就離職。
如果你是主管,很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事。
不過,你思考過原因嗎?還是認為「年輕人都是爛草莓」,然後繼續抱持著反正工作總有人會做的心態,慢慢等待人才上門?
◎楊文芬
▲中正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楊文芬交大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MBA,現為中正大學企管系專任副教授。
研究領域為企業人才招募與品牌管理、甄選面談、企業危機溝通與管理。
著有《需求與知行的落差?初探招募資訊揭露對應徵者及新進員工組織工作認知之影響》,為〈管理學報〉2019年度最佳實用價值論文之一。
中正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文芬指出,台灣的企業大多忽略了招募活動的管理及其可帶來的效益,小公司只願意在104人力銀行刊登廣告,大企業忙著做雇主品牌、經營形象,很少把心思花在創造良好的應徵者體驗之上。
可能的原因在於,企業主較少明確掌握,一位員工離職會造成多少損失,像是保險、薪資,主管和同事花費在教導的時間,以及新進者不熟練造成的產能浪費。
根據近年來104人力銀行所做的人資FBI調查,到職90天內流失的新進員工,比例約3成。
也就是說,每雇用10位員工,就有3人會離開。
然而,多數老闆的想法是反正工作總會有人做,這經常導致資深員工身兼多份工,時間一久心力耗盡,就會想離職,造成惡性循環,公司愈來愈缺人才。
用明確薪資取代區間,列出打動人心的福利
「招募不用花很多錢,關鍵在建立好的體驗。
」楊文芬解釋,現代求職者很喜歡搜尋和分享資訊,尤其是Z世代新鮮人,所以企業只要在面試時對應徵者多用心、或是好好照顧實習生,他們自然會把口碑傳遞出去,吸引更多人投遞履歷。
至於什麼是好的體驗?就是「降低資訊和認知的落差」。
所謂的招募,一般分為3階段。
以企業來說,要經歷吸引人才、持續讓面試者保持對企業及工作的興趣、接受offer(職缺)進入公司安置後能真正留下來,招募程序才算完成;對應徵者而言,則分為資訊蒐集、進入徵選和接受offer。
從第一階段開始,依照企業釋出訊息的多寡,應徵者對公司文化、職缺條件等認知,就會產生落差。
一旦落差過大,員工可能到職不久就會閃辭。
舉例來說,政府規定薪資未達4萬的職缺,必須告知薪資範圍。
然而,多數公司在工作敘述(JD,jobdescription)上只寫3∼4萬之間,其實容易讓員工誤會。
應徵者會認為,自己應該可以領4萬,但公司多半只會給3萬,再加上試用期和勞健保費用,實際可能只有領到2萬9000元,難怪員工會覺得被騙,想要離開。
楊文芬每年都會蒐集300∼500份新鮮人資料,問卷一定會有一題是「應徵者希望企業提供什麼資訊?」不意外的,第一名總是薪資,但企業端認為這事關公司人才競爭力的機密。
然而,就算不明講,私底下大家也都會傳來傳去。
真的擔心給不出更好的薪水,不如一開始講明,並在其他部分彌補。
比方說,列出薪水前,先參考勞動部或人力銀行對該職缺的調查,了解市場狀況,再根據企業內部實際給薪的平均值與薪資政策,往上和往下加一個標準差。
如此一來,這個薪資區間就會比較趨向企業內部的真實狀態,員工一開始的預期也不容易落空。
如果公司在訓練、福利或工時上有特別吸引人的規定也要寫出來。
例如員工報名外部課程,公司會補助多少錢,相比只寫三節獎金或on-the-jobtraining(做中學),更具吸引力;或者,彈性工時、在家上班成疫情常態,這項條件特別吸引Z世代員工,因此在解封後可以成為一種福利。
雖然薪資很重要,但如果能「舉證」其他條件,像是升遷具有彈性,或是外調機會很多,也能吸引人才。
楊文芬指出,問題不是公司開出的條件好或壞,「你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員工的好,你以為的壞也不一定是部屬的壞。
」
好事壞事不再藏得住,不如主動對外分享
關鍵在於,盡量給出更多資訊讓應徵者參考,不要有「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工作,就會做準備,這些資訊應該要知道才對!」的想法。
面試者蒐集的資訊太多不知是否屬實,發現條件與一開始講的不一樣,就會離開。
仔細觀察位列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Index)的大公司,進入官網的招募頁面後,不一定會馬上跳出職缺訊息,而是會張貼員工心得分享,或者分享員工的生活內容。
公開這些資訊,都是在拉近應試者的期待和公司的實際狀況。
比如說,微軟(Microsoft)在員工的新生兒到家的第一天,會送上寶寶籃,裡面有一封高階經理人的感謝信,以及一些育兒用品。
透過這個分享,外部應徵者會知道,微軟是一家關心員工生活的公司,注重這一點的人才,就會想要加入。
另一方面,讓公司更透明也是一項趨勢,在領英(LinkedIn)和職缺網站Glassdoor等平台,面試者或工作者都可以公開評論公司,求職者因此能得知真實資訊。
台灣PTT和Dcard也都有工作版,工作好壞與企業狀況愈來愈藏不住,因此愈早公開,愈能先一步吸引人才。
有些資訊難以在JD裡提供(像是升遷、加薪的標準),就得在面試說清楚。
楊文芬建議,把面試當作一個資訊交換的平台,不要把姿態放太高,或是抱持著選妃的心態。
比方說,台灣企業很喜歡壓力測試,但壓力測試很容易過頭,偏離一開始確認面試者是否滿足職缺能力的初衷,更像在考驗對方有沒有禮貌忍耐到最後。
留時間詳談工作內容,讓對方看見挑戰的一面
「給面試者多一點時間,也是給你自己多一點機會。
」楊文芬表示,不要因為對方不符合職缺需求,就馬上結束面談,盡量讓每位應徵者得到一樣長的面試時間,以及多介紹職缺扮演的角色和需求,合作同事和客戶的期待,把每一位面試者當作自己的學弟妹看待,即使對方最後沒錄取,也會認為你是專業的面試官,並分享和推薦其他人才來面試。
有一些面試官會認為,自己在詢問應徵者各種問題,確認是否能勝任工作的過程中,就已經在告訴對方工作的內容。
然而,候選人回答問題時,只會想「等一下要講什麼」「上一題有沒有回答好」,沒有心力去接受你傳達的資訊。
因此,不論對方會不會進入下一輪,面試官都應該要保留一段時間,專門談工作角色,期望是什麼,工作的困難在哪裡等。
企業端可能認為,要給這麼多資訊很困難,但其實透過「情境式面談」就能做到,面試官說一個平常工作會遇到的挑戰,考驗應試者會怎麼處理,從中能看出對方怎麼思考、做事。
之後,面試官再解釋「這就是你未來的工作」,所以可能要改變心態或做法,以及為什麼。
如此一來,面試者知道工作的真實面貌;企業也知道對方是不是最佳人選。
當然,有些工作變化很快,可能面試談好的條件,入職時就發生改變,這也會造成應試者的心理落差。
楊文芬建議,面試官在考核中要以自己為例,訴說過去3年自己的工作發生什麼變化,面試者有心理準備,就不會覺得工作內容一直被亂加菜,感覺吃虧而想離職。
總結來說,不想讓員工短期內離職,關鍵在面試前、面試中和面試後(參見左圖)給出更多資訊,拉近應徵者期待和真實狀況。
只要兩者相差不遠,即使條件較差,對方也是做了心理建設才進來,較不容易離開。
萬一對方無法接受條件而婉拒工作,也避免他到職不久後就辭職、對雙方造成的浪費。
員工入職抱怨不符期待,主管怎麼補救?
楊文芬指出,Z世代比較不會委屈自己,工作不滿意很快就會走人,但他們很重視願意給機會、能聆聽自己想法的人。
換句話說,如果面試給的資訊與公司真實情況落差太大,好好關心對方,解釋每種落差的原因,一起討論出解決辦法,就很可能留下對方。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新人閃辭是「玻璃心」,還是面試流程出問題?
經理人月刊
2021/第202期
免費體驗
書籍簡介
相關
相關文章
文章導覽
← 通勤無聊又浪費時間?工作開關機儀式維持身心平衡 期待加密貨幣的後續發展 →
下載HamiBook閱讀更多雜誌文章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進行面試
清晰的面試框架結構,不僅能確保所有面試問題都得到有效回答,還能夠確保面試交談過程流暢、富有邏輯性,同時,也能在求職者面前體現出你的可信賴度和專業性。
- 2[面試]準備好要詢問公司的問題,面試就是資訊戰! - iT 邦幫忙
1.1 確認公司沒有觸碰到自己的地雷; 1.2 了解職缺基礎資訊; 1.3 了解面試流程. 準備詢問面試官的問題. 2.1 使用的技術與團隊工作方式; 2.2 職位期許與可能面對的困難 ...
- 3專業人資都稱讚的面試機制設計與流程,找最好的 - 104職場力
每家企業都有所謂的招募流程,從履歷收集、履歷篩選、面談邀請、正式面談(各式各樣的關卡)、核定薪資條件到最後發送錄取通知。簡單可分為面談前(履歷 ...
- 4人資角度談招募流程-應徵技巧分享 - 1111人力銀行
公司的企業文化,對招募的重視程度。 · 公司規模大小和產業類型,會影響面試過程的層級、次數、簽核流程。 · 應徵職位高低、重要性。 · 有無專職負責招募的 ...
- 5招募的專業思維:教你建立結構化面試流程- 凱茂KAMO
面試流程中的5 大重點說明. 職缺定位與工作篩選條件設定. 一、評估與分析公司需求與該職位須具備的知識 ...